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概述:水气病的涵义: 水气病的分类:...

合集下载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复习提问:水与气的关系。
2.教学内容
(1)水气病的分类及脉证。
(2)水气病的治法。
(3)血分、水分与气分的概念。
(4)风水、皮水、气分病的证治。
(5)黄汗的证治
3.小结
水气病是中医治疗优势、对其辨治应抓病机、方能切中取良效。
4.布置作业
(1)试分析四水的主脉主证。
(2)水气病有哪些治疗原则?如何具体运用。试举具体方例说明。
【了解】水气病、黄汗、气分、血分、水分及五脏水的概念。
【背诵】条文:1、5、10、11、18、22、23、24、25、27、32。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及治法。
2.水气病的治则。
3、风水、皮水的证治。
4、黄汗、气分病的证治。
教学难点
1. 水气病形成、病机
2.五脏水与四水的关系。
3.“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临床意义。
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含义。
5、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的鉴别应用。
6、防己黄芪与防己茯苓的鉴别应用。
7、气分病证治。
8、太阳病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的鉴别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启发法、案例法、讨论法、逻辑分析法等)
教具
多媒体
教材
与参考书: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导言
《中内》水肿病是以症状命名,而《金匮》的水气是以病机命名,其主要病机与肾膀胱相关。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提要]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脉证和治则。
1.气分病的概念:气分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足, 阳虚寒盛,致使气机凝滞,水湿停留之证。
2.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见 31、32条)
3.兼症: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 痛、肌肤不仁。
4.治则:调其阴阳,温运阳气,化气行水。
三、治法
(一)利水、发汗法
[提要]本条从脉象论述水气病形成的机理。
病机:肺失通调,肾失温化,水液内停,泛溢
肌肤。
(四)水病及血,血病及水
[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 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 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19)
小结
水气病分有分类、病机 、主症 、 主脉 、治则 、证治等内容。
1、分类及病机
风水——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皮水——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正水——肾阳不足,水液内停,停水射肺。 石水——肾阳虚衰,寒水凝结,停水外溢。 黄汗——水湿郁表,湿郁化热,湿热互结。
2、主症
风水——全身浮肿,尤以上半身为甚,骨节疼痛, 恶风,脉浮
皮水——肌肤浮肿,腹胀腹肿,脉浮或沉,但无恶 风症状
3.治则:解肌祛湿、调和营卫。
4.方剂:桂枝加黄芪。
5.黄汗病与历节病的鉴别:黄汗病两胫自冷,历节病 两胫发热;黄汗病为全身出黄汗,历节病为关节周 围出黄汗。
6.黄汗病与虚劳病的鉴别:黄汗病的特点是汗出色黄 如柏汁,虚劳病的特点是食后汗出,或盗汗,汗色 不发黄。
(四)气分病 1.阳虚水凝证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 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强则为陷疹’这个隐疹,我们前面说过,就是麻黄加术汤。

本来皮肤上在流汗,流汗又吹到风。

比如我们运动跑步,身上正流汗,口又很渴,跑到一个商场去买水喝,然后里面又有空调开了冷气,这时候正在流汗又被冷气风一吹,这就会出现隐疹,这就是标准的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对荨麻疹,皮肤的红疹,过敏性红疹,气候改变以后出现的皮肤过敏,还有晚上睡觉,被子一盖,身上就痒,这就是麻黄加术汤症。

为什么身体一热就会痒?因为毛孔没有打开,皮下还有很多的水,当你一盖被子的时候,身体一热,毛孔又没有打开,水又停在那里,当然就会痒。

'痒者为泄,’就是水要排出来,'风久为痂癞’如果这个病人一直不好,受到这种情形,一直不改善,也没有去治疗它,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粗糙。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如果是风强为隐疹,如果是气强,身上就会有积水。

汗水的源头有二个,大肠里面的水正常情况会回到肺里面去,如果没有运动,肺里面的水充足了以后,水会从肺里面降下来到肾脏里面。

第二个就是饮水到了胃里面以后,发散到了三焦系统里面去,就到内脏的脏和腑周围的地方。

肺主皮毛,当三焦系统的水与皮毛的水混合在一起,就在我们的四肢上面。

就是因为我们人体水的源头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给发汗剂,比如用麻黄汤,麻黄一下去,太强了,胃里的津液就没了,小肠的津液也没有了,肺里面就干掉了,三焦系统里的水也没有了,这样就会太过。

如果是只过一点点,也不是真的很过,这种还好,如果是真的很过就会变成水不够了,发汗过了以后,跑到皮肤表面上去,又没有出去,肠胃里的水又没有了,停在那里,这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是因为肠胃干掉了,就变成口渴,身体里的水又在四肢末梢,在皮肤底下,又没有回头,所以,小便又没有了,这就是五苓散证。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念:由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所致心下坚,大如杯盘,恶 寒身冷,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证治: 1.阳虚阴凝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解析〙 气分,心下坚——心下痞坚
〖病机〗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水饮停聚心下
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比喻法,示腹水范围如杯如盘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 痛加芍药。(22)
〘解析〙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因病机相同:风邪客表,表虚卫气不固
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表。 证候相同:水湿在表表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鉴别点: (汉防己-利水消肿)
风水表虚——以面目肿,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征
风湿表虚——以关节疼痛为主症。(木防己-祛风止痛) 故治法相同。 方药: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痛
2.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解析〙 风水恶风,脉浮——因风致水,初起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四溢
从方测证(症):
尚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四肢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去其酸敛之性,以利气机,行水饮
麻辛附子汤-助阳温经发汗
全方令阳气振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临床应用〙
2.脾虚气滞
〖病机〗水湿阻遏阳气,卫气与水气相争
〘方药〙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走表行水,行皮中水气 通阳行痹,鼓舞卫阳

水气病

水气病
冷,面瘦 ❖ 心肺两脏属阳位上在表,以身肿重为主 ❖ 肝脾肾三脏属阴位下在里,均有腹大
水气病
22
二、脉证与病因病机
❖ 感受外邪,水为风激(2)
❖ 肺失通调,肾虚水泛(9)
❖ 脾肾阳虚
(12)
❖ 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19)
“血不利则为水”
❖ 其他:以脉论病 (6、7、8)
水气病
23
第20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 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 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水气病
15
讲解
皮水
病机:脾虚失运,肺失通调,水湿内停,外溢 肌肤。
主症: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 风,其腹如鼓(故),不渴,小便不利。
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法:当发其汗。
水气病
16
讲解
正水
病机:肾阳虚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外 溢肌肤,上冲于肺。可影响及脾,但 其病本在肾,标在肺脾。
心水 肝水 脾水 肺水 肾水
水气病
气分 水分 血分
6
水气病的治则
❖发汗(18) ❖利小便(18) ❖攻下逐水(11)
水气病
7
水气病与痰饮病
水气病
8
痰饮病
水气病
❖ 水饮停于身体局部
❖ 以咳喘、短气、眩晕、 胸脘胀满等为主症, 脉偏弦
小便变化不明显
❖ 治则为温药和之
❖ 形成较缓,症状多样
❖ 水饮泛溢周身肌肤
脉证并治 第十四
水气病
1
水气病
❖概说 ❖原文讲解 ❖小结
水气病
2
概说
❖“水气”的含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一概述《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

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

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

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利小便与发汗,皆有祛除水湿,宣通气 机的作用。临床使用时,二者并非截然 分开。如对腰以上肿发汗宣散时,可适 当配合少量利尿之品;对腰以下肿利小 便时,可适当配合少量发汗之品。二法 合用,可相得益彰。
第11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 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 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 有水,可下之。
风水表虚证
• 以面目肿,按之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点
分析
• • • • “风水”--联想到的治法? 汗出恶风--汗出的原因? 身重--原因? 防己黄芪汤的功效? • 汗法。 • 表虚不固, 风性开泄, 冷汗自出。 • 水饮闭阳。
服药肿,脉浮不渴,续自汗 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 术四两。
分析
• • • • 恶风的机理? • 越婢汤 不渴、口渴? 麻黄 无大热原因? 石膏 此汗出为何不能祛邪? 生姜,甘草,大枣 祛邪不伤正 使诸药有阳可通, 有气可运。
越婢汤证与防己黄芪汤证鉴别表
鉴别点 主症 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
恶风,一身悉肿, 脉浮身重,汗出恶 汗出,口渴 风 汗出机理 热迫汗液外泄 表虚腠理不固 病机 风水夹郁热 风水兼表虚
治法
药物
发汗利水,兼清 郁热
益气固表,利水祛 湿
麻黄,石膏,姜, 防己,黄芪,白术, 枣,草 姜,枣,草
皮水证治
• 皮水挟热—越婢加术汤(5) • 皮水表实—越婢加术汤(25) —甘草麻黄汤 • 皮水重证—防己茯苓汤( 24 ) • 皮水阳郁—蒲灰散(27)
水气病分类
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黄汗 心水 肝水 脾水 肺水 肾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俗称水肿,这水气包括痰饮,甚至于前头讲的痉、湿、喝的那个湿,咱们说痰饮和水气都是一回事,全都是因水致病。

根据它的轻重、形态不一样,古人把他分成这么几种。

最轻的是湿,所以说风湿关节痛等等,组织里头看不出来是有湿,但确实有。

那么痰饮,咱们讲的不是有四个嘛,它主要注重支饮,另外痰饮与咳嗽搁一起是因为它影响到呼吸系统,尤其像悬饮、支饮都会造成喘息。

总之,痰饮是水,湿也是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咱们可以看到因水饮造成的病是很多样的,所以水气病是也相当的重要的。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一节说水气有五种。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什么是风水呢?就是又有水肿,又有外感,骨节疼痛,它就这么一个情形。

因为它有表证,得用发汗来治疗。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因为水在外,所以脉也浮。

它的外证反应是脚肿,你一按一个坑。

它没有表证,所以它不怕风。

里头也没有水,按之像鼓皮,一按,里头是空的,肚子里没有东西。

它也不渴。

得用发汗来治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这个正水就是指上边停水,就是心下部位,相当胃的部份,有停水。

这块有水,它往上压迫横膈,就呼吸困难,所以外证自喘。

凡是里面有水,脉大概都沉迟。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石水也在里,是在下面,既然在里,这个脉自沉,这个沉也是有水的一个脉应。

石水也在里头,它靠下,就是肚脐以下,不影响呼吸,所以它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这个病既是虚也是水气病,所以脉也自沉,同时由于虚,脉也迟。

水在外边,老不解除,所以它发热。

有气上冲,所以胸中也疼,也胸满。

四肢头面都肿。

这个病老出汗,黄汗嘛,而热不退,这说明了正不胜邪。

一般出汗都不应该发热,要是发热,全是表虚、正虚,这个邪留那,而正反倒跑出去为汗了。

那么这个热,它久不愈,一定要伤人的血分,而为痈疮之变。

14水气病第十四

14水气病第十四

脉象: 脉伏—水气太盛 脉沉绝—水势太盛而阻遏脉气 主症: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水为风激,泛溢 于上 消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或郁热伤津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水聚于内,气机壅滞
攻逐水饮的应用指征
1.正气尚可,能耐受攻伐;
2.水势过盛,祛邪为先;
3.利水药无效时。
(三)误治证救治原则

第21条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 如師言,其脈何類?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 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 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 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 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 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 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 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二十一)
鉴别
防己茯苓汤 阳虚郁滞而失运,皮 中水气盛而不行。 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利水力强 防己黄芪汤 水湿停滞于肌肤,表 虚不固。 益气固表,利水疏风 利水力弱




第27条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皮水治法小结

皮水正治法: 汗法 甘草麻黄汤 越婢加术汤

皮水变治法: 利小便 蒲灰散 防己茯苓汤
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5) 皮水表实证—越婢加术汤(25) —甘草麻黄汤 皮水气虚阳遏证—防己茯苓汤( 24 ) 皮水湿热内壅证—蒲灰散(27)

第5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 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 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概述:水气病的涵义: 水气病的分类:...PPT课件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概述:水气病的涵义: 水气病的分类:...PPT课件

※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原文第二十六条】 ◆正水与风水的区别: ●脉沉小者——少阴肾阳虚,为正水 ●脉浮者——风邪外袭,肺卫失宣,
为肺肾同病) ●本—— 肾阳不足 ●标—— 水气上泛(射肺)
●根据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可发汗
◆风水与正水发汗的区别: ●风水—祛风散水,宣肺发汗—杏子汤 ●正水—温经发汗(即兼顾肾阳而发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7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甘草麻黄汤——能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二方各自的适应症 ●越婢加术汤——为皮水表实夹热证 症见:肿势严重,脉沉(多滑)、小便不利、 汗出、尚可见发热、咽干、口渴等。 ●甘草麻黄汤——为皮水表实无热证 其证:多见于皮水初起,或素体阳气不盛者, 全身浮肿(一身面目浮肿),无汗(从方后 注可知)、小便不利,口不干渴,脉浮紧、
◆治法: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方义分析: ●麻黄(六两) 配石膏(半斤)——辛凉 清透郁热,且制约麻黄的温燥之性。 ●麻黄配生姜——疏表祛风,开泄腠理以发 汗行水。 ●甘草、大枣——调和中气,补脾制水,使 邪去而正不伤。 ◆方后注解读 : ●“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
●“风水,加术四两”:
◆临床应用举隅: 越婢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亦可化裁用 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肾炎 、急性寻 麻疹合并血管性肿、肾病综合征、特发性 水肿、外感高热等符合本方证主症以及病 机者。 ※皮水 ★皮水表实 【原文第五、二十五条】 ◆二方各自的功效: ●越婢加术汤——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芪—补卫固表 祛表湿 防已—利水除湿 白术 健脾祛湿 甘草 姜,枣 调和营卫 腹痛+芍药 通血痹
2.风水挟热
[原文23条] 论述风水挟热 的证治
恶风脉浮——风邪外束,其病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全身 口渴——风邪化热伤津 续汗出,无大热—— 风邪性疏散 内有郁热,迫津外
病机:风水相搏,郁而化热 治法: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方 :越婢汤
可汗与不可汗的鉴别
风水,皮水,肺胀均可用发汗法 若有渴而下利,小便数的症状 →表明津液已伤,→不可发汗
五脏水
肝水: 肝气不畅,疏泄失职,气血瘀阻, 水气内聚 肺水: 肺气不行,通调失职 脾水: 脾阳虚津液不生,运化失常 肾水: 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阳气不能下达
+健脾利湿药
因势利导用汗法
脉沉——主里
肾阳不足,水气停蓄
正水 脉证
迟——主阳虚里寒 自喘——水气随肾脉上冲上射于肺致肺 失宣降 脾满如鼓——肾阳不足,水气停于里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水气射肺 病机: 病位:肾 病位:
脉沉——病在里 石水 不喘——阴寒之水凝结于下焦 脉证 腹满坚如石——阳虚寒水凝 结于下焦
[11条] 论水气病可下之证
目下胞肿,状如卧蚕——水湿渍于脾胃 面目鲜泽——水气上承于面部 脉伏——水湿盛压抑脉道 消渴(口渴)——水气内盛,气不布津 腹大——水气内盛,水壅于内 脉沉绝——脉沉伏不出——水壅气闭 小便不利
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22条] 论述风水表虚的证治
脉浮——风水在表 身重——水湿泛于肌肤 汗出恶风——卫虚不固 当有:面浮,目肿,四肢肿 病机:风水滞表,表虚不固 治法:补卫固表,利水除湿 方 :防已黄芪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6.如何区别运用越婢汤与麻黄附子汤?
越婢汤功能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适用于风水而夹有郁热者。以恶风,-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为适应症。麻黄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适用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之正水证。适应症为小便不利,腹满,身肿,自喘,脉沉小。
六、论述题
1.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水气病与痰饮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气病与痰饮病两者都是水液潴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疾病。痰饮病是水液停蓄人体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异常变化不明显。水气病则因水液泛溢于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兼小便不利。但二者在一定阶段可同时并见。痰饮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可并发水肿。如溢饮,属水饮泛溢肌表四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出现浮肿;又如支饮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亦可出现浮肿,转为水气病。
所谓"水在五脏"是《金匮·痰饮病》篇中水在心、肺、肝、脾、肾的总称。所谓"水在五脏",均非五脏本身有水,而是因受水饮的影响,出现了与各脏有关的外候。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34;五脏水"与"水在五脏"主要区别还表现在:"五脏水"一般多有小便难,病情较重;"水在五脏"一般少有小便不利及水肿,病情也较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试述风水的辨证要点。
风水为水气病最常见的类型。其辨证要点为:①起病急骤②浮肿,尤以头面,及腰以上为多见;③有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等表证;④无腹满。其中恶风是风水与皮水的鉴别点,无腹满是风水与正水、石水的鉴别点。初起表证见脉浮;但因起病急骤变化快,浮肿严重而脉见沉滑;风邪夹寒邪袭人,可见脉浮而紧;风热合邪,则见脉浮而洪。风邪束表,故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等表证。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起病急。肺主皮毛,风邪袭表,致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水道,水溢肌肤,故浮肿。水为风激,故肿以头面及身半以上为多。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黑板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二、原文分析第3条论风水机理与脉证“中有水气”寸口脉浮─发热→沉滑:肿势增剧(发病)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胃)人迎脉第5条皮水证治寸口脉亦浮→脉沉肿势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脾失健运┬水湿潴留于皮里(中)└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兼有郁热风水、皮水的异同点第1条(肾)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腹满└肿甚石水──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肾阴寒凝下焦,结于少腹第9条论水气病之病因病机第19条1.寸口脉┬沉:水┐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肺└迟:寒┘阳气被寒所阻┘↓水肿2.趺阳脉──伏┬脾气衰→鹜溏└胃气衰→身肿(肾之关门不利)(脾胃)衰弱→水谷不化3.少阳脾──卑(弱)(三焦)4.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肾)肾虚血少└女子→经水不通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

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

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

“恶风”,是风邪所致。

“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

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

“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

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水气病脉证,水病,就是肿起来了,面大,肚子膨胀,身上积水,有的人全身都是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很肿胀很大。

水病与前面学的饮病的差异在哪里呢?因为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有的躺着喝水,这样的坏习惯造成的。

水病是外来的,就是表证失治。

本来这个人是桂枝汤证,或者是葛根汤证,结果医生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用一些连翘,银花,板蓝根之类的药,没有办法把表证去掉。

表证没去掉,水就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

这就是失治,表证失去治疗的时机以后,才会造成水病。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个风水在外表,最浅的病,这个水病区分成了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基本上的观念是:因为先有风水,结果碰到医生水平太差,不知道如何来治疗,结果水跑到三焦里面就变成了皮水,皮水在失去治疗的时机,才会跑到里面去,正水,石水,黄汗,成为这些里水。

这就是水病的源头。

如果是一开始得了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或者是温病的表证,我们用葛根汤来发掉,根本就不会有水病出现。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的脉是浮脉,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寸关尺,脉浮就是表,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外证看起来是骨节疼痛,怕风。

一个骨节关节疼痛,怕风吹,看起来好像是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这是风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脉也是浮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外证脚踝肿起来,一按就凹下去一块,不怕风,肚子肿大,没有口渴,张仲景告诉我们遇到这种病应该用发汗来治疗。

不管是风水还是皮水,都是汗解。

中医,老祖先几千年相传下来治疗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有水肿,积水的时候,中医与西医不一样。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条文分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条文分类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条文分类黄汗:1.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4.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症状:1.脉象:脉沉迟(1),脉浮而洪(2),脉自沉(28);2.身体肿痛:四肢头面肿(1),身体洪肿(2),身肿而冷、痛在骨节(4),身体肿(28),身重、腰髋弛痛、身疼重(29)3.小便:小便通利(2),小便不利(29)4.寒热:热:身发热(1),发热汗出而渴(28)寒:上焦有寒(2),身肿而冷(4),两胫自冷(29)5.胸:胸满(1),胸中窒、反聚痛(4),瞤即胸中痛(29)6.食:不能食(4),剧者不能食(29)7.汗: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28),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29)8.烦躁:暮躁不得眠(4),烦躁(29)9.恶风:不恶风者(2)10.渴:发热汗出而渴(28)11.状:状如周痹(4),状如风水(28),如有物在皮中状(29)风水:1.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2.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3.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本治则的适用范围 →要灵活运用本治则
二法可同施、应知常达变 →虚肿治法举例 攻下逐水法 【原文第十一条】 攻下逐水法运用的原则:关键要掌握其病 情特点:水气蓄积在里而偏于下的实证重 证,其正气未衰,用发汗、利小便法乏效 者。
水气病证治举例 ※风水 ★风水表虚 【原文第二十二条】 ◆证候: 必面目浮肿(亦可伴四肢浮肿)、 身重、汗出恶风。 ◆病机:表虚夹风,水泛肌肤。 ◆治法:补卫固表,利水除湿 ◆腹痛为何加芍药? ◆既曰“风水”,为何不用祛肿 、踝部骨折后肿胀等,符合本 方证病机或具备其主症者。 ★风水夹热 【原文第二十三条】 ◆证候分析与鉴别 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或 而渴)、续自汗出 、无大热 ◆病机推求:表实风袭,水气泛溢,兼 (肺胃)夹郁热。
◆治法: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方义分析: ●麻黄(六两) 配石膏(半斤)——辛凉 清透郁热,且制约麻黄的温燥之性。 ●麻黄配生姜——疏表祛风,开泄腠理以 发汗行水。 ●甘草、大枣——调和中气,补脾制水, 使邪去而正不伤。 ◆方后注解读 : ●“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 ●“风水,加术四两”:
※气虚阳郁 【原文第二十四条】 ◆证候特点:四肢肿胀明显,并自觉四肢肌 肉有轻微的跳动感。 ◆病机归纳:水气过盛,阳郁不宣。 ◆治法:通阳化气,分消水湿。 ◆用药特点: ●防己配黄芪 ●茯苓配桂枝 ●桂枝配黄芪
◆临床应用举隅:辨证治疗特发性水肿、 妊娠水肿、小儿肾病综合症、膝关节慢性 滑膜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湿盛阳郁 【原文第二十七条】 ◆本证见厥的机理:水气外盛,湿热内壅, 阳气被郁,不达四肢。 ◆类证鉴别: ●正水见厥(属阳虚阴盛) ●皮水见厥(属湿热水气壅盛) 要点:厥的特点、小便、伴随症、舌脉
肿,脉沉迟无力。 ③病机分析: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可上 干及肺。 石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不喘,少腹坚满 如石。脉沉多兼弦。 ③病机分析:脾肾阳虚,兼肝气郁结,阴 寒水气凝结下焦。
黄汗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汗出色黄、身热、胸满, 四肢头面肿,脉沉迟有力。 ③病机分析:水湿郁滞肌腠,营卫失调 治法 利小便、发汗 【原文第十八条】 1、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理由: 2、腰以上肿,当发汗的理由: 3、按语
◆对杏子汤的认识
●麻杏甘石汤——风水兼肺胃郁热证 ●甘草麻黄汤加杏仁——风水而肺无郁热 证
病案分析之三
陈某,女,53岁。患慢性气管炎已八年, 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 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痰鸣如 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 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浮肿,胸膈 满闷,舌苔白滑,脉浮紧而滑。此次发作 已十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 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
※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原文第二十六条】 ◆正水与风水的区别: ●脉沉小者——少阴肾阳虚,为正水 ●脉浮者——风邪外袭,肺卫失宣, 为风水 ◆正水可发汗的机理: 标本俱病(即肺肾同病) ●本—— 肾阳不足 ●标—— 水气上泛(射肺) ●根据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可发汗
◆风水与正水发汗的区别: ●风水—祛风散水,宣肺发汗—杏子汤 ●正水—温经发汗(即兼顾肾阳而发 汗)—麻黄附子汤 ◆水肿与虚胀的区别: 二者均可出现腹部胀满,但 ●虚胀(即虚寒性的腹满)——腹满时 减,腹部叩之如鼓,小便通利。 ●水肿——腹满不减,腹部按之如囊裹 水,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举隅: 越婢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亦可化裁用 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紫癜肾炎 、急性寻 麻疹合并血管性肿、肾病综合征、特发性 水肿、外感高热等符合本方证主症以及病 机者。 ※皮水 ★皮水表实 【原文第五、二十五条】 ◆二方各自的功效: ●越婢加术汤——发汗行水,兼清郁热 ●甘草麻黄汤——能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述: 水气病的涵义: 水气病的分类: 水气病的治法: 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第一条】 风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脉浮、骨节疼痛、恶风、面 目(或身体)浮肿。
③病机分析:风袭皮毛,肺失宣降, 水泛肌肤 皮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其脉亦浮、肤肿、按之没 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③病机分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 停皮中。 正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气喘,或伴身
◆二方各自的适应症 ●越婢加术汤——为皮水表实夹热证 症见:肿势严重,脉沉(多滑)、小便不利、 汗出、尚可见发热、咽干、口渴等。 ●甘草麻黄汤——为皮水表实无热证 其证:多见于皮水初起,或素体阳气不盛者, 全身浮肿(一身面目浮肿),无汗(从方后 注可知)、小便不利,口不干渴,脉浮紧、 苔白等。
◆二证的病机: ●越婢加术汤证——水湿挟热,郁于皮下。 ●甘草麻黄汤证——水湿滞留皮下,未挟里 热。 ◆临床应用举隅:本方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 炎,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的多种疾病中, 除急性肾炎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 性关节炎 、小儿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如 漆疮、氨苄青霉素过敏后综合症、蔬菜日光 性皮炎等 ,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等具有本证特 点,又符合其病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