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28e0e0a59eef8c75ebfb306.png)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御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经症,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自我防御机制是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保护自己,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二、自我防御机制的特征1. 无意识进行。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自我美化。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自我欺骗。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 非病理性。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表达多元。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三、防御机制的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28255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b.png)
自我防御机制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也称自卫机制,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创伤而自动产生的一种防御性机制。
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精神创伤,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下面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抵抗:主动地排斥与潜在打击相关的体验和情感。
2. 否认:不承认或拒绝意识到某事的发生。
3. 精神分裂:把自己分成两个互相矛盾的人格,从而消除内部冲突。
4. 潜意识投射:把自己的欲望、感情及敌意等投射到别人身上。
5. 反移情:转移思想或情感所指向的对象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人。
6. 回避:无意识地逃避令人焦虑或紧张的情况。
7. 合理化:为了支持或保护自己的决定、行为或想法,通过解释或理由来减轻负担。
8. 退缩:依赖回到儿童时期的某些行为或思想方式。
9. 延迟满足:推迟满足欲望,以谋求更大的长期满足。
10. 压抑:通过完全忽略、屏蔽或遗忘情绪或需求来避免内部
冲突。
以上就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的讲解。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5aedc15f12d2af90242e669.png)
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冲突引起焦虑,自我把焦虑当做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了防御机制。
”
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是指意识到外界环境中存在某种威胁,或者压力,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精神性焦虑,是指个体惧怕自己本能冲动会导致自己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或者意识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的情绪体验。
焦虑不断积累时,会导致自己的”人格崩溃”。
为了自我保护,采取自我防御机制,来压制、转化、或者消除焦虑
压抑:自己无法接受的思想观念,欲望和冲动,压入潜意识中使之遗忘。
投射:自己内心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态度和行为,认为他人有,拒绝承认自己有。
移置:将不良情绪转移对象,寻求发泄的过程.
比如
否认:拒绝承认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存在
反向作用: 做出与内心相反的行为,隐藏内心的欲望
认同: 现实挫折无法抵抗,幻想自己是很强的人物。
如:有想买的东西,又没钱,幻想自己如果我是马云。
又如:勇闯疯人院中,三个精神病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无法反抗。
在自己的幻想中,实现了自己正义。
退行: 遭遇现实挫折时,转向引起以前获得满足的对象的注意。
减缓现在的焦虑。
如:在心情不好时,狂吃东西。
女生的疯狂购物。
升华: 在社会认同的活动和对象上,满足自己的本能冲动需求。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c2d5da8f61fb7360a4c6542.png)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
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
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
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
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
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
4.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bc8fa630b1c59eef8c7b4e0.png)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
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
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
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
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
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
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
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
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
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
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dd2cb7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d.png)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心理健康,对所感知到的外部威胁、压力和挫折等不良情境形成的一系列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手段。
该机制的形成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家庭环境、亲密关系和文化背景等。
本文将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进行详细探讨。
一、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儿童时期是自我防御机制形成的重要阶段。
儿童在这一阶段经历的早期经验对其后的成长、发展和情感健康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儿童所经历的体验,包括成长环境、亲子关系、早期的育儿和教育方式等都可能对儿童形成自我防御机制产生影响。
例如,经常面对家庭冲突、亲子冲突和父母离婚等不良经历的儿童,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形成具有攻击性的防御机制,如攻击性处理、抵制和反抗等。
同样,在童年时期,受到欺凌和虐待等不良经历的儿童,也往往会形成各种类型的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逃避和压抑等。
这些防御机制能够对儿童在心理上进行保护,但也可能影响到其后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健康。
二、家庭环境和亲密关系家庭环境和亲密关系也是自我防御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成长在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往往更容易发展出积极和适应性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
安全感强的家庭环境指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和支持关系、家庭氛围的稳定和对孩子的爱护等。
这些因素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健康,从而帮助他们对外部的挫折和压力作出健康的应对方式。
相反的,受到严重亲子冲突、缺乏支持和安全感的儿童,则容易表现出消极和适应性不良的防御机制。
例如,这些儿童往往会采取回避、自我隔绝、情感抑制等方式来规避与他人的互动,以保护自己的情感健康。
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是自我防御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某些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表露和张扬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强调个体的自我节制和自我控制,强调个体对他人的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自我防御机制产生。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8fc26f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d.png)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和冲突时会运用各种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这些自我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和困难,但有时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
1. 拒绝拒绝是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焦虑和烦躁。
他可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的现实,推迟处理问题,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往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最终更大的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不安和冲突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身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一个人自己经历了失败或挫折,但他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过错或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自己的困境。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减轻自己的内心焦虑和痛苦,但也可能因为误解他人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3. 退行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回到了某个较为幼稚的心理阶段,采取了类似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成年人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撒娇或者依赖他人,来寻求安慰和关爱。
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减轻压力,但也会导致个体在成人关系和工作中产生问题。
总结回顾: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特别是心理困境下的行为有重要启发意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冲突时的行为模式,并在职业心理学、辅导沟通等领域中提供更准确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自我防御机制的局限性,不能长期依赖它们来解决内心的问题,需要通过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心理压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对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的行为,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6d46048c850ad02de804172.png)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潜藏于人格的最底层,储藏着生物性的原始驱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则储藏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一种与社会化相关的理想自我。
可见本我与超我之间几乎是处于人格结构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是人格障碍。
而基于“现实原则”的自我则在这二者之间实现这调和的功能。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即是指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维持平衡的心理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对现实的否认——为保护自我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之后,如心爱的人身亡却相信其还活着,或者被医生告知自己身患绝症却坚持是误诊等等。
否认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痛苦的逃避,对个体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对我们接受现实起到一定缓冲。
2.置换——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情绪的目标转移到较少危险的另一目标,以减轻心理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来自本我的愤怒发泄与超我的道德约束产生矛盾,于是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
这时情绪释放的客体发生改变,但其冲动的性质与目的并未改变。
置换可能是在意识状态下发生,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
在心理治疗中,其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3.幻想——用想象的方式满足受挫的欲望(常见形式如白日梦)。
可认为是对本我在现实情景中的一种补偿。
4.认同——通过把自我与他人或制度等同,以增加自我价值感,常常是虚幻的表达。
一般表现在将他人的长处归为己有,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除焦虑以达到适应。
常见的形式如高官显贵的子女长以父辈之尊为己尊,以此抬高身价,避免尴尬场面,或者个体在面临困难时以某著名英雄为楷模,以此激励自己,或者对某些上级制度或社会规范予以肯定并执行等。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eb73d4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9.png)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4.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5.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6.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7.置换: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如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8.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9.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 如拿了桌子上的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10.认同自居作用:个体的潜意识,有意识的向别人模仿的过程.自居作用或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从而减轻内心的挫折感.二、怎样科学摆脱坏情绪专家们认为,如果来了某种情绪,那么无论该情绪是好是坏,都不会一下子改变,或一下子消失,它可能会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现代药理学可提供种类众多的镇静剂、抗抑制药以及抗焦虑丸.但是,如果你情绪不好,请不要急着上药店.这里有科学家们找到的几种有效的非药物性方法,可用以摆脱坏情绪,这些方法和药物一样管用,不信你试试.运动情绪自我调节法中露天运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健美训练的作者凯思琳说:“不断地运动,等于在不断地创造健美的财富.”研究人员发现,从情绪调节而言,运动无论在生物化学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要比药物好得多.但是诸如家务之类的体力劳动,却几乎没有效果,关键是露天运动.如跑步、自行车、轻松愉快的散步、游泳等诸如此类的运动.这些运动能加速心跳,加快血液循环,改善人体氧气的呼吸.一周内运动3至5次,一次至少20分钟.运用色彩纽约色彩心理疗法专家斯克斯巴说:颜色对于人脑的滋养,一如维他命对于人体的滋养,“颜色可用于调节情绪.”斯克斯巴认为,为减少烦恼和生气,避开红色是必要的.为减轻沮丧的心情,应避免穿着会使情绪更消沉的颜色的衣服,也避免呆在会使情绪更消沉的颜色的环境里.例如医院一般采用淡蓝色,目的是可以安定病人的情绪.听音乐过去,安妮下班时,往往感到紧张而烦躁.某一晚上,她听到女儿的强劲的摇滚乐,她觉得引起了情绪的共鸣,并觉得感觉好了一些.后来她听了莫扎特的音乐,觉得更放松了.安妮这种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的方法,在医学上叫做音乐疗法,首先,听和你的情绪一致的音乐,然后换上你所想达到的情绪的音乐如轻松、愉快、活泼、明快的音乐.例如,如果你感到悲哀,先听你觉得悲哀的音乐,这是你试图改变情绪时,首先必须做的.先可以听3至4曲简短的悲哀的音乐,然后再听你原想达到的心境的音乐.注意食谱科学家认为,情绪和食谱有密切的关系.芝加哥医药学校心理学家斯普林说:“糖类是一种可起镇静作用的食物.”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沃特曼解释道:“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使人安宁和镇静的细胞.糖类可刺激该细胞的载体生长.”1.5盎司的糖类食物,就起镇定作用而言是足够的了.高蛋白食物能保持人的精神和活跃.最佳的高蛋白食物是鱼、鸡、牛肉等.一般3至4盎司就能让人精神振奋.置身于光明之中许多人易患冬天忧郁症.这是一种季节性失调,因缺乏光亮而引起.家庭标准用灯的光亮度,一般是晴天树阴底下的十分之一.在冬天觉得阴郁时,如每天在明亮的人工光下多呆2至3小时,有助于提高情绪.梦睡眠不但可使人暂时抛却坏情绪,而且还可以使人从一种传统的精神疗法——梦中得到益处.许多研究者相信,梦境,无论是记得的,还是不记得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把紧张的情绪同化掉,起着重要的情绪限制作用.芝加哥某医药中心失眠研究和咨询服务部的主任、精神病专家卡特瑞特说:“睡眠时,梦境好像接管了白天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富有成效地工作.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我们也许一个晚上就解决了.这样,第二天我们就会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中醒来.”往好的方面想人们往往喜欢往坏的或不好的方面想问题,这容易使人沮丧.改变往坏的方面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避免人为地把自己推进意气消沉的泥坑里.心理学家爱迪尔森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坏情绪是由简单的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而引起.”伊利诺斯北方大学对一些觉得焦虑或意气消沉的大学生经过研究分析发现,那些试图从困境中寻找乐趣的人,比那些暗暗哭泣的人,在一个时期内感觉要好.纽约某精神疗法研究所的思蒂布格说:“往好的方面想,你很可能忘记不快.努力使他人感到愉快,不但可以使别回答:2010-03-22 16:30。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d0215a931b765ce050814e6.png)
弗洛伊德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
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
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3.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
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
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
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
4.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96e998248d7c1c708a145eb.png)
(1)目的: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2)共同点:①它们是无意识的,即人总是不知不觉、无意识地采用它们。
②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
(3)主要的防御机制
①压抑:是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它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选择性遗忘。
压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愿望的压制,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制。
(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选择性遗忘)
②否认:是最早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表现为不承认客观现实,它是在前意识和意识层次上进行,非常极端的。
③投射:是一种拿别人做“替罪羊”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的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不良品质、思想感情投射给别人。
④反向作用:这是一种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⑤合理化:又可称文饰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未能得到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酸葡萄-否认、甜柠檬-提高、阿Q精神)
⑥替代和升华:“替代”亦称“替代反应”、“替代作用”,个体在确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矛盾或目标达成过程中受阻时,改变目标或行为方式以取代取代原来目标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升华和补偿两种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力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是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就称为升华。
自我防御机制 教育心理学
![自我防御机制 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3916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c.png)
自我防御机制教育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压力、冲突和威胁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
在教育心理学中,自我防御机制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通过深入研究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形成原因以及其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帮助教师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自我防御机制在个体中广泛存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个体通过自我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外部的冲突、压力和威胁,帮助调节情绪、减轻焦虑、保护自尊心。
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否认、回避、投射、压抑、理性化等。
这些防御机制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困难和挑战,但长期而言,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中,了解和理解学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教师和教育者十分重要。
通过对学生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教育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方法与策略的因材施教,鼓励教师运用适合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同时通过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将综合探讨自我防御机制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自我防御机制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自我防御机制在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潜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自我防御机制和教育心理学的探讨:(1)引言:首先,我们将介绍自我防御机制和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自我防御机制: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类型以及形成原因,并深入探讨其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作用与影响。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149953e581b6bd97f19eade.png)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一、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
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二、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5e73fa3c31126edb6f1a108c.png)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防御机制的特征:1.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自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4.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能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防御机制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
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
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
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suppression在心理学上翻译为“抑制”或“障碍”,即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repression的意思是“压抑的行为或被压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翻译为“压抑作用”,即从有意识的头脑中无意识地排斥痛苦的冲动、欲望或恐惧。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7346bc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8.png)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类在面对压力、焦虑、挫折等负面情绪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防御措施。
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拒绝承认或接受现实,认为事情并没有发生或不存在。
2. 投射:将自己的情感、欲望、冲动等转移给他人或外部环境,认为问题不在自己身上。
3. 转移: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例如通过购物、吃东西、喝酒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4. 反抗:采取反抗、反击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挫折,例如对抗、反抗、逆反等。
5. 退缩:避免面对问题,采取逃避、回避、沉默等方式来应对压力和挫折。
6. 压抑: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不愿意表达或面对。
7. 合理化:通过寻找理由和解释来减轻负面情绪,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合理的。
8. 幻想:通过想象、幻想来逃避现实,寻求心理安慰。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防御机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情绪,但过度依赖自我防御机制也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因此,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寻求更加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例如寻求支持、调整心态、寻求专业帮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br]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br]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
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
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br]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
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
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br](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
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
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
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
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
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br](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
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br]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br](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br](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
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br](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
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
[br](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
如一个有[br]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
[br](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
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
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
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br](8)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
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
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br](9)升华,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
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
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转移到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对象或目标上去。
[br](10)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
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
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br](11)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
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局面。
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br]仅以上述就可以看出,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br](1)防御机制不
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br](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br](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br](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br](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迭地表达。
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