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1课时7页)
《饮酒》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诗词五首 1.《饮酒》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字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这两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言语之间饱含自豪和自足。
心远指的是心志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
这里表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见”用得很妙,“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主旨: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向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处,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感时恨别寓深情课文同步讲解
感时恨别寓深情
公元756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次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因何而溅泪,鸟因何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为“感时”和“恨别”而动情。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故物亦生情。
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而又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于长安一个冬春,一直思念妻子儿女,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啊!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本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
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全诗感情深沉,思想蕴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部编]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
[部编]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饮酒》◆ 教材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5.《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其词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 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 的意境。“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 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通过写天帝的问话自然引出词的下阕,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 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入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入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空空、徒然;词入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已向往“三山” 的缘由。“谩”字流露出心中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 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愤懑。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运用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 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 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表现了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 A.该词一开始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海天相接、星空苍茫的辽阔壮 美景象;B.丰富奇异的想象;C.宏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表现出高远的理想和精神世界。 本诗主旨 这首词借助于对梦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及对自由与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
感叹时局,看到
花开也不由得流下 眼泪,怨恨别离, 听到鸟鸣也禁不住 心中惊悸。
整体感悟
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 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
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 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
整体感悟
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 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整体感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 深深。
整体感悟
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 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整体感悟
第二层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 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 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 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 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 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整体感悟
第二层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 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 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 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 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诗词五首——饮酒》课件
再
已经忘了要怎样表达。
现
品诗
三.再读诗——感知画面美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 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 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 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 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 景。
六.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 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 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七.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 豆/ 南 山 下,草 盛/ 豆 苗 稀。 晨 兴/ 理 荒 秽,带 月/ 荷 锄 归。 道 狭/ 草 木 长,夕 露 /沾 我 衣。 衣 沾 /不 足 惜,但 使 /愿 无 违。
诗歌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 后的辛勤劳生活,表达了诗人归 隐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高贵品质。自食其力,以保持高 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 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但把这首诗和 其他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 它的特殊内涵。
联系背景,知晓风格 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四.一品诗——感知意境美 远
思考:1.为什么“无车马喧”?
离 名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利根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 本
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原
因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 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 凡脱俗。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诗词五首之 《饮酒》 、《春望 》 ppt(27张PPT)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
伤心
使……惊 动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 “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
仗工整。
什么是对偶?
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 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 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 整齐醒目,听着铿锵悦耳,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 喜闻乐见。
烽火连三烽月火,连家三书月抵,万家金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白短头,搔浑更欲短不,胜浑簪欲不。胜簪。
➢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 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京城, 当时在长安
诗歌一开始“国破”二字点明时间, “山河在”三个字表明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感情。一个“ 破 ”字写出了 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 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满 眼是繁密的杂草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 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 长安时的所见、所闻、 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 怀,忧国思家的情感。
“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 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 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主旨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 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部编新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诗词五首》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25.1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 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 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 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 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 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 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 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 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 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 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 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 他渴望进取, 渴望干一番事业, 做过江州祭酒, 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 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 又时官时隐, 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仕途险恶, 以及官场政治腐败, 门阀制度森严, 庶族寒门出身的人, 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 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终于辞官归田园, 躬耕陇亩, 不再出仕, 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 就是归隐之初写的, 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1.1 饮酒【生活平静、内心恬淡、辞官归隐、悠闲自得、宁静自由、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人生追求、田园生活热爱】《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 20 首,本诗是第5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主要表现了诗人劳动之余的乐趣。
本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春 望
唐•杜甫
123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 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 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 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123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123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 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 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 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 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 “真意”,点题作结。
123
当堂小练习:
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 作简要评析。
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 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 坚决地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 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 活的由衷喜杜 甫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
《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
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
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这组诗共20首,今天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第五首。
二、初读诗歌——读准(略讲)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的节奏通常是2/3,同学们先来读一下。
(生读、师读、生再读)
三、理解诗歌——读懂(详讲)
(一)了解诗歌探究主旨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理解这首诗,针对本诗,我只提、也只讲一个问题——“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是很突兀啊?老师二话不说,就对诗歌的最后两句提问了,而最后两句通常都是揭示诗歌主旨的。
什么也没讲,就直指主旨,这是什么节奏啊?确实,老师今天这样提问好像有些任性,可同学们想想,你在考试中,或是你自己独立阅读诗歌时,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同学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老师要让同学们自己找到“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而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既然以往老师是最后才让大家归结主旨,那之前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呢?(生答,老师总结)
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大屏幕出示)一是诗歌外部。
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二是诗歌内部。
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
(二)结合诗歌外部理解主旨
这是我们在初中第一次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他——
1.联系诗人身世遭际(大屏幕出示,生速读)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
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其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东晋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辞职还乡。
2.联系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联系相关作品。
已学: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
意思是菊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高洁,在于他傲霜独立。
自古以来,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都钟爱菊。
因此,周敦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出陶渊明——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其它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作品读得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就越能体会其韵味。
外部信息小结: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二)结合诗歌内部理解主旨1.疏通大意——初解其“意”。
(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按句疏通诗意,师评价)。
把简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你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生朗读
初解其“意”——板书总结。
2.揣摩意象——再探其“意”。
找出意象——菊、南山、山气、飞鸟师生共同探究其意象内涵:
菊——象征其高洁傲岸的品质。
南山——人“悠然”山亦“悠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引入《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帮
助学生理解。
山气——无意志、无目的、无外求,平静、美好。
飞鸟——厌倦世俗、归返田园的陶渊明的化身。
再探其“意”——板书总结。
3.品味词句——三悟其“意”。
师生共同探究“心远”“车马”“已忘言”的内涵。
心远: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车马: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已忘言:田园生活的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已忘言,也无需叙说。
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品味。
再悟其“意”——板书总结。
(三)综合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联系诗歌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品格分别得出的诗人意向,那下一步,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整理归纳,下面给3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
(大屏幕出示——)
诗歌内部——不愿受世俗羁绊,欲寻求精神上高贵自由的境界。
乐享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
(生答,老师指导评导)
诗歌外部: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生举手回答,师评价。
下面来看看老师整理的陶渊明的“真意”——
“真意”——摒弃世俗功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乐享“心远”带来的自得的生活意趣。
返璞归真,悠然忘我,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四、课堂小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我们今天不仅理解了《饮酒(其五)》的主旨,而且还摸索出了探究主旨的方法。
生回忆,师板书总结:
如何探究诗歌主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本诗。
2.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自学《饮酒(其四)》。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已:既。
违:违弃,分离。
教后记: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比较流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逐步体会并表达出了诗人“真意”的内涵,
在课堂上也探究出了“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但因为时间关系,
整节课朗读时间不够,没有实现以诵读贯串教学全过程的预期目标;基于对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班的孩子语文水平的评估,本节课以老师引导为主,下节课在讲评本课作业时,将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进行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