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爆炸和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防雷设计规范ppt

组织专业的防雷技术培训课程和 研讨会,推广防雷设计规范的应
用。
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的防雷意识和技能水平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电子系统的防雷系统包括电磁屏蔽、 等电位连接、接地等措施,应综合考 虑电子系统的设备类型、布置方式、 信号传输方式等因素,合理设计防雷 系统。
电子系统的防雷施工 与验收
电子系统的防雷施工应由专业防雷施 工队伍进行,严格按照防雷设计规范 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防雷系统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防雷设计规范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防雷装置的材料选择
防雷装置的连接方式
应采用具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如铜 、铝等。
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焊接、压接等, 确保防雷装置的有效性。
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值
防雷装置的防腐措施
接地电阻值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以保证电 流能够顺利导入地下。
应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如热镀锌、喷涂防 腐涂料等,以延长防雷装置的使用寿命。
其他领域防雷设计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
田湾核电站防雷设计。该核电站是我国重 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其防雷设计需确保核 安全。设计中采用全面的防雷措施,包括 建筑物、核岛、常规岛等区域的防雷保护 ,以及电源、信号线路的防雷保护等,有 效避免了雷电对核电站的危害。
案例二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防雷设计。高速公路是 现代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防雷设计需 确保交通安全。设计中运用接地、等电位 联结等技术,对高速公路沿线的交通设施 进行防雷保护,同时对收费站、加油站等 重要设施进行特殊防雷处理,有效避免了 雷电对高速公路交通工程的危害。
防雷设计规范的目的和原则
防雷设计规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雷 电灾害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采用 科学合理的防雷技术措施,达到最 大限度地减少雷电对人类造成的危 害。
防雷设计规范ppt

05
结论与展望
对防雷设计规范的总结与评价
01
防雷设计规范的重要性
防雷设计规范对于建筑物和设备的防雷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减
少雷击灾害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02
防雷设计规范的特点
防雷设计规范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它基
于科学的原理和标准,结合实际应包括防雷装置的设计、材料、施工、性能
等方面。
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应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其正常
03
运转。
03
防雷设计规范详细规定
建筑物防雷分类
1 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或者特别危险的环 境,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具有重要性用途的建筑物或者危险的环境,应 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防雷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
防雷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各种 措施来防止雷电灾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防雷设计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和 完善,现代的防雷设计规范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和经济实 用。
防雷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和作用
防雷设计规范是防止雷电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具有一般性用途的建筑物或者一般危险的环境 ,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建筑物防雷措施要求
外部防雷装置
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接闪器可采用避雷针 、避雷带或避雷网等;引下线可采用金属导体、钢筋混凝土 中的钢筋等;接地装置可采用自然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等。
内部防雷装置
应包括等电位联结、屏蔽、浪涌保护器等。等电位联结可采 用等电位联结带、等电位联结导体等;屏蔽可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层等;浪涌保护器可采用电涌保护器、过电压保护器 等。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一、前言防雷装置是保护电气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
为确保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可靠性,需要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
本文旨在制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以保障使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二、检测对象及范围2.1 检测对象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已建成的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线、接地系统、防雷墙、避雷器等。
2.2 检测范围本规范要求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防雷装置的材料、制作、安装和维护情况;2.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接地网等电气参数;3.防雷装置与金属构件的接触情况;4.避雷针、避雷线、接地系统等的伤损情况;5.外部电源可能对防雷装置造成的影响。
三、检测方法3.1 视觉检查法视觉检查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员的目视能力对防雷装置的外观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查。
视觉检查法可以直观地找到防雷装置存在的问题,但无法获取具体的电气参数。
3.2 电气参数测试法电气参数测试法是一种通过测量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接地网等电气参数来评估防雷装置安全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防雷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3.3 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法是一种通过激光测量避雷针、避雷线、接地系统等构件的高度、长度、横向等参数来评估其安全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防雷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状态。
四、检测周期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周期应按照下表执行:检测对象检测周期避雷针3年避雷线3年接地系统3年防雷墙4年检测对象检测周期避雷器5年五、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检测单位名称、检测人员姓名;2.检测时间、地点;3.检测方法;4.检测结果、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5.报告编制时间、审核人签字。
六、检测结果处理对于检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整改。
整改后,应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测,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七、总结本文制定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保障使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技术要求规范

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技术规(DB42/T512—2008)1 围本标准规定了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检测方法及周期、检测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省境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检测工作。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GB 50016 建筑防火设计规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GB 50074 石油库设计规GB 50089 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GB 50177 氢气站设计规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SH 3097-2000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及GB 50057、GB 50343中相关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易燃易爆场所flammable and explosive place凡用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等物质的场所。
3.2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3.3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防雷检测PPT课件

电气设备防雷检测案例
案例一
01
某变电站防雷检测
检测目的
02
确保变电站电气设备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运行,保障电力系统
稳定性。
检测内容
03
对变电站的避雷针、避雷器、接地网等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测。
电气设备防雷检测案例
• 检测结果:发现部分避雷器性能下降、接地网电阻超标等 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发现部分接闪器损坏、引下线连接不良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 见并督促整改。
案例二
某古建筑群防雷检测
检测目的
保护古建筑群免受雷电灾害,传承历史文化。
建筑物防雷检测案例
检测内容
针对古建筑群的特殊性,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防雷检测 技术,对古建筑群的防雷设施进行综合评估。
检测结果
发现部分古建筑防雷设施缺失、老化严重等问题,提出针对 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古建筑群的防雷能力。
等。
行业规范《防雷检测技术规范》 (QX/T103):规定了防雷检测的方 法、程序和技术要求等,适用于防雷装
置的检测和验收。
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电气装置安 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爆炸危险环境电力 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等,也
涉及到防雷检测的相关内容。
03
人工智能技术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雷电现象的自动识别、 预警和预测,提高防雷检测的智能化水平。
3
多源数据融合
整合多源数据,包括气象、地理、环境等,提供 更全面的信息支持,优化防雷决策。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一
某数据中心防雷检测
检测目的
保障数据中心在雷电天气下的稳定运行,确保数据安全。
建筑物及内部系统防雷技术标准幻灯片PPT

球型雷击一例
2001年7月11日下午,工体东路一号 楼遭雷击,造成整座楼掉闸停电,十 余户电视机高频头被击坏,有几人看 到了有一火球从楼顶晃过,其中有一 住户由于雷击使煤气表底冒出有一、 二尺长的火苗,把闸门关了,火才熄 灭,由于及时发现,未造成更大的损 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雷击灾害图片 ---- 雷击玻璃
L1,L2,L4
损害 类型
D2,D3 D2,D3
损失 类型
L2,L4 L2,L4
S2 D3
L1a,L2,L4
D1
L1 ,L4a
S3 D2 L1,L2,L3,L4 D2,D3 L2,L4
D3
L1a,L2,L4 D2,D3 L2,L4
S4 D3
L1a,L2,L4 D2,D3 L2,L4
雷击点、损害类型和损失类型
雷闪数学模型
(电气—几何模型)
hr=10I0.65
引自IEC62305-1:2010 P36(A.1)
GB50057-2010
P159
滚球法(1)
滚球法(2)
滚球法(3)
雷击点、损害类型和损失类型
雷击点
建筑物
公共设施
损害 来源
S1
损害 类型
D1 D2 D3
损失类型
L1,L4b L1,L2,L3,L4
25
30
TT 04 CN 18.11.98
33,8 % 35
德国斯图加特火灾保险公司统计电涌损失 (百分比)
35.5 34.6
33.0
31.7
28.7
26.5
26.6
21.3
17.0
14.0
12.5
损
损
坏
PPT爆炸和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爆炸和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规范解读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爆炸和火 灾危险环境防雷装置及防静电 接地装置检测中防雷分类、检 测基本要求、工作程序、检测 周期、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 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 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
5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 • 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 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 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 • • • 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 义的建筑物。 4 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 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 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环境中的场所。
21区:正常运行时,很可能偶然地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 炸性环境中的场所。 22区: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 环境中的场所,如果存在仅是短暂的。
4
爆炸性粉尘环境
四种粉尘 ——易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氧气很少的环境也能着火,呈 悬浮状时能产生剧烈的爆炸,如镁、铝、铝青铜等粉尘 ——可燃性导电粉尘:与空气中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导电 性粉尘,如石墨、炭黑、焦炭、铁、锌、钛等粉尘 ——可燃性非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 非导电性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小麦、玉米、 砂糖 、可可 、木质、米糠、硫磺等粉尘 ——可燃纤维: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纤维,如 棉花纤维、麻、丝、毛的纤维、木质纤维、人造纤维等。
第8章--防雷技术PPT课件

.
27
雷电对人的危害方式
在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估计 为3000—4000人财产损失估计在50—100 亿左右。
1.直接雷击 2.旁侧闪络 3.接触电压 4.跨步电压
.
28
人遭直接雷击的案例
参加足球赛的两名队员
正并排站着相互盯着对方 时遭到雷击,电流从头部 流到脚,虽然在两人身上 都未发现烧灼痕迹,但在 他们身体相邻侧留有树枝 状电花图。救治无效,两 人死亡。
➢ 为了防止电磁感应,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电缆相 距不到100mm时,须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之间的距离不 应超过30m;交叉相距不到100mm时,交叉处也应用金属线 跨接。
.
11
5.3 防雷措施
• 雷电侵入防护:
➢ 安装避雷器。 ➢ 采用直接埋地电缆供电,在进户处将电缆 的金属外皮接地。无条件时可在电缆与架空线 换杆处加装一组阀型避雷器。 ➢ 在管道进户处以及邻近的100米内,采取 1~ 4处接地措施。
K=1;
Rx=(1.5h-2hx)K 当hx<h/2时 30<h≤ 120m 时,K=5.5/√ h
45°
hx
Rx
h h/2
1.5 h
.
9
8.6.3 防雷措施
• 直击雷防护:
➢ 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一般要
求接地电阻不超过10欧姆。
➢ 照明电源必须采用铅皮电缆或穿入铁管,并将铅 皮电缆或铁管直接埋入地中10米以上(水平距离,埋 深0.5 ~ 0.8米)才能引入室内。
.
31
旁侧闪络
1、一个士兵骑车经过一棵树时被雷击中,他回忆当时的情 景说:好像挨了一拳恨击,他看见一道火光从树向他射过 来,自行车把带了电。他的皮肤完好无损,没有烧伤的痕 迹。
防雷技术与防雷装置PPT课件

2020/3/28
12
2 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基本术语
❖ 2.3 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对于线路来说,由于高出地面,有引雷的作用,根据模拟试验和运行经验,一 般高度的线路的等值受雷面的宽度为(4h+b)(h为线路的平均高度,b为两根 避雷线间的距离),也即等值于受雷面积为线路两侧的地带,线路愈高,则等值 受雷面积愈大。 输电线路落雷次数是指每100km每年线路等值受雷面遭雷击的次数,即:
其他地区运行实际值
0.525
0.229
0.48(平原)(湖北) 0.94(山区)(福建)
0.315
0.285
0.28(双避雷线) 0.36(单避雷线,平原) 1.16(单避雷线,山区)
0.14
0.213
0.11(华中电网) 0.377(天平Ⅰ/Ⅱ回)
2020/3/28
26
2 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基本概念
上式中IL为雷电流幅值(kA),P为雷电 流幅值超过IL的概率,P是累计概率。
2020/3/28
19
2 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基本概念
❖ 2.7 雷电流幅值及其分布
例如IL等于120kA,可求得P为4.3%,表明雷电流大于120kA 的概率为4.3%。
log P Il 88
电压等级kV 绝缘子片数片
❖ 2.8 耐雷水平
➢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叫耐雷水平。
✓ 雷击杆塔(反击)时的耐雷水平 ✓ 绕击导线时的耐雷水平
均与绝缘子50%闪络电压有关
电压等级kV 绝缘子片数片
防雷接地检测技术PPT课件

闪),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地闪)。
第12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云闪
●云闪占2/3以上, 不接触地面
第13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地闪
地 闪
——发生在云地之间
峰值电流:最高达(200~300)kA 放电时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
第14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第15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雷击主要形式 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
雷”。
第16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第17页/共62页
雷电知识
雷击三种主要形式 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
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流散电阻大,以至 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 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 或称“感应雷”。
②钳形地阻表测量原理
接地排
双钳口 地阻仪
电压 发生器
电流 放大器
第48页/共62页
防雷检测技术
• Ng为绕在仪器钳口内的发生器线圈,Nr为绕在 钳口内的接收线圈。两线圈之间具有良好的电 磁屏蔽。
• 测量时钳口闭合,测量仪的发生器线圈在被测 接地回路内发生一个已知的恒定交流电压E: E=e/Ng 式中,e为发生器发生的内部电压。
1、接地检测要求
• 根据(GB15599-95)《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程》规定,每年雷 雨季节之前,必须检查、维修防雷电设备和接地
• 集团公司要求,每年应断开断接卡测量接地电阻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ppt

特殊建筑物防雷设计
针对特殊建筑物,如教堂、博物馆等 ,应考虑建筑物风格和特点,采用相 应措施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特殊环境的建筑物防雷设计
高山地区
在山顶或山坡上建设的建筑物 应加强防雷措施,如增加避雷 针数量、加大避雷带跨度等。
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的建筑物应采用特殊 的防雷措施,如采用防水材料 、防腐材料等,同时应加强接 地措施,确保电流迅速导入地
引下线:将接闪器接收到的雷电流引入接地装置。
接闪器:接受雷电流,并将其导入引下线。
接地装置:将雷电流散流到大地中,提高设备的耐压 水平。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布置与安装
防雷装置的布置与安装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 则。
引下线的布置应确保其连续性和可靠性,通常采用暗 敷或明敷的方式。
接闪器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外形、结构及使用性质 进行设计,并应考虑重点保护范围。
。
对于实际工程而言,可以借鉴这些案 例的成功之处,同时避免其不足之处 ,提高建筑物防雷设计的水平和可靠
性。
THANK YOU.
防雷装置接地电阻
计算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使其符 合规范要求,确保电流能够迅速导 入地下。
不同类型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低压建筑物防雷设计
高压建筑物防雷设计
针对低压建筑物,如农村房屋、小型 工厂等,应采用简单的防雷措施,如 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
针对高压建筑物,如高层建筑、电力 设施等,应采用更为复杂的防雷措施 ,如安装避雷网、避雷针结合避雷带 等。
可靠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确保防雷设施的可靠运行 ,在遭受雷击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和人 员安全。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在保证 防雷效果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雷设施和材 料,降低工程造价和维护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中的场所。
21区:正常运行时,很可能偶然地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 炸性环境中的场所。 22区: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 环境中四种粉尘 ——易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氧气很少的环境也能着火,呈 悬浮状时能产生剧烈的爆炸,如镁、铝、铝青铜等粉尘 ——可燃性导电粉尘:与空气中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导电 性粉尘,如石墨、炭黑、焦炭、铁、锌、钛等粉尘 ——可燃性非导电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 非导电性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小麦、玉米、 砂糖 、可可 、木质、米糠、硫磺等粉尘 ——可燃纤维: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映而燃烧的纤维,如 棉花纤维、麻、丝、毛的纤维、木质纤维、人造纤维等。
5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 • 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 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 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 • • • 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 义的建筑物。 4 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 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 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
•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5次/a 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 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 0.25次/a 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 工业建筑物。 4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 15d/a的地区,高度在 15 m及以 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 于或等于 15 d/a的地区,高度在 20 m及以上的烟囱、水 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6
• • • •
6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 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 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9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 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 场所。 10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 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亡者。
2 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 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3
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的划分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或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或即使出现也 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20区: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短时存在于爆炸性
8
内容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Thank you !
QX/T 110-2009
爆炸和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规范解读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爆炸和火 灾危险环境防雷装置及防静电 接地装置检测中防雷分类、检 测基本要求、工作程序、检测 周期、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 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 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