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与对策
【内容提要】媒介融合为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是其关键。

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特殊需求,并结合当前传媒人才的匮乏现状,提出了培养复合传媒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全媒体复合型传媒人才
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出版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媒介融合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媒体人才短缺、新媒体运营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困扰媒体发展的软肋。

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转型过程中,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点
媒介融合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媒介融合做出界定,美国新闻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其森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①媒介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传播方式的人性化。

媒体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其生存之战就是争夺受众。

在此趋势下,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时时刻刻能够发言的参与者,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受众在接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

2.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从单一经营方式转向多媒介联合经营,从而使媒体生产成本降低、媒介影响力增强,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这样,就可能出现许多新型的传播主体,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与微信等工具成为聚合与发布信息的主体,吸引大量受众。

3.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媒介融合的途径可以分为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为主的内容融合和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为主的载体融合②。

媒介融合把文字、图像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整合起来,使同样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发送给受众。

二、媒介融合对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技能要求
“传媒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表述有着各自侧重点。

英国传播学者S. Splichal 和 C. Sparks 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

③笔者较为赞同他们的观点。

复合的“全能人才”既是策划者,又是采访和制作者,还可以是发
行营销人员。

当前,媒介融合对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技能要求大致有3点。

1.新闻技能与文化修养兼具。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对于传播意识形态的宣传有着巨大的作用。

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传播新闻信息,同时也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引导。

而人文基础素养是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人文基础素养不好的记者不仅写不出好的报道,而且往往对事件本身认识不足、看问题不够深刻,从而导致稿件粗俗浅显、抓不到问题的本质。

2.跨媒体市场运营能力。

传统媒介向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只能使用单一技术的人员面临淘汰,拥有复合能力的全媒体记者成为时代宠儿。

媒体从业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而是跨媒体记者。

记者需要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具备能采写、会评论、能摄影、会剪辑、能经营、会管理的才能。

特别是对从业人员的市场运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闻采编与媒体运营精通的人才有着特别的需求。

3.内容系统整合能力。

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话语权,如何使媒介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更有说服力成为媒介融合的重点。

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众越来越关注新闻报道的深度,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在专业领域的专业性解读催生出了大量的专家型人才,如体育记者、法制
记者等,这其实就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内容系统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希望得到相关的知识碎片,更希望获得专题性的深度解读。

正是因为如此,媒体在人才招聘上也倾向于录用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

但是事实上,复合型的传媒人才是极为缺乏的。

曾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3到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有60万到80万人之多。

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的需求。

另外,国际传媒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当前传媒人才的现状与不足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各类报纸1935种(不含港澳和台湾);期刊9851种;广播电视单位1900多个,生产广播频道2100个、电视频道2200个。

截至2012年11月6日,原新闻出版总署已向全国包括通讯社、报社、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发放记者证20多万个。

另据估算,中国现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多万,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规模。

中国媒体总数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中国记者数量也稳居全球第一。

但有关调查也显示:在各类有缺口的人才中,传媒人才是最缺的人才
之一,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之所以现有的传媒人才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在一些技能与理念上存在不足。

1.观念落后,没有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

大部分的新闻单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中,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互补和促进,为其传播方式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主流媒体对媒介融合的认识仍然不足,缺乏相应的融合理念和技能。

传统媒体依赖体制的保护,存在对新兴媒体“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现象。

2.技能单一,未能掌握新媒体多项技能。

复合型媒介人才即媒体融合人才,他们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够同时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而当前媒介人员技能单一,复合型媒介人才缺乏,只有少部分人拥有这样的技能,特别是对非线性编辑、web2.0影视编导等新媒体技术缺乏了解。

3.采编与媒体经营技能分离。

媒介融合的要求不仅仅是单一媒体的管理能力,而是对多媒体终端平台的综合管理能力。

但是传统媒体的人才由于分工问题,往往只是集中于某一方面,会采编的不懂运营,会运营的不懂采编。

融合内容生产模式是一次采集、多种信息整合、多媒体故事多终端发布。

这种全新的传播思路对于媒介传播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如何有效整合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资源,进而推出不同形态的内容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介终端传递给受众,提高内容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信息传播的最大效果,是媒介融合环境下传播管理人才面对的现实问题。

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会策划,是这类人才的必备素质。


四、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对策建议
1.新闻教育应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内容。

我国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但仍然满足不了媒体的需求。

究其原因,其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没有与新媒体时代要求对接,学生参与使用了新媒体,但是没有在理论上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其二是学生素质单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却没有实际操作的技术,对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手难、上手慢。

因此,要调整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采取
1+n模式,打破传统新闻学单一的学科壁垒,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获得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对新闻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实现采写编评一体化运作。

增开融合媒体课程、网络传播课程以及一系列的传媒技术运用课程,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亲身实践,掌握技能。

2.传媒从业者应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技能培训。

媒体从业人员是当前全媒体的主力军,然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许多从业者只拥有单一能力,对媒介融合认识不足。

因此,传统媒体自身要注重培养全媒体人才。

除了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之外,也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学习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技能与理论融会贯通。

而对于传统媒介中的资深编辑记者,要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的传媒技术,以适应媒体发展需求。

3.管理部门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对人才要优化配置。

机制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保障。

当前媒体体制并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人才流失、人才队伍不稳定困扰各大媒体。

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的同时,也要从机制与政策上入手,建立健全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只有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媒体,将人才作为市场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才能整体上促进媒体的融合与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人才总体数量和人才质量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抓紧制定传媒人才发展战略,培养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调整新闻教育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增加实践内容;更新传媒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加强其技能培训;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要素配置……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注释:
①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②赵睿、韩思放.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J].科学与财富,2014,(4).
③陈昌凤.中国新闻教育:你往哪里去[J].时代传媒,2002,(7):54―59.
④方雪琴.内容生产的变革与新闻教育的转型[J].当代传播,2011,(3).
作者简介:王丽超,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张丽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范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