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合集下载
四温病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
不高出皮肤,望 之斑斑如锦纹, 抚之不碍手,压 之不退色。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 辨斑疹、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 厥等作为重点介绍。
三、注意发病季节
如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但不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1.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2.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一般外感病 热势高,发病急,病程短;内伤发 病较缓,病程长,热势较低。外感 发热由外邪侵袭所致,内伤发热是 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
抽搐 肝
秘结、舌红、苔黄厚燥、脉 凉肝熄风
甚则 风
பைடு நூலகம்沉弦有力
角弓
心营热盛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 清营泄热
反张
谵语、甚则神昏、舌绛、脉 凉肝熄风
弦细数
血分热盛 身热燥扰、斑疹显现、吐衄 凉血解毒
血、舌深绛、脉弦细数
平肝熄风
虚 手足 真阴亏损
证
蠕动 甚则
水不涵木
瘛纵 虚风内动
低热不退、午后尤甚颧红、 滋阴潜阳 手足心热、心中澹澹大动、 熄风镇痉 舌干绛、少苔、脉虚无力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1.实证动风 2.虚证动风
温病动风鉴别
4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 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 火上炎,其病属虚。
辨斑疹白賠
• 斑疹形态
机理 皮下 斑 出血
大小
形态
部位 肌肉 胃
点大 平铺于皮肤,抚之不 如片 碍手,压之不褪色
皮下 疹 充血
点小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 如粟 ,压之褪色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 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 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
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
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
2、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 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 下几种:
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
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
3、灰苔:
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 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 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 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 灰苔有以下几种:
(1) 纯绛鲜泽: 为热入心包。
(2) 绛而干燥: 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3) 绛而兼有黄白苔: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 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
(1)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2)灰腻苔: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共56页文档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
状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2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5温病学
1.区别:
斑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
大小
疹
小
平
高出否
否
压之色退否
高
退
2.成因
斑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深 浅
热郁阳明,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疹
皮肤
邪热郁肺,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 血流畅; 正气盛;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血热↑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热毒↑↑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热毒↑↑↑ 如煤炭——热毒↑↑↑
6.发热类型
(1)发热恶寒——温邪在肺卫 发热恶寒——温邪在肺卫 寒热往来——热郁半表半里 (2)寒热往来——热郁半表半里 (3)但热不寒
①壮热——热盛阳明 壮热——热盛阳明 低热——温病后期肝肾阴伤及胃阴大亏 ②低热——温病后期肝肾阴伤及胃阴大亏
③身热不扬(午后1-2点甚)——湿温病 身热不扬(午后1 点甚)——湿温病 湿重于热,湿热郁蒸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 ④日晡潮热——热结肠腑 身热夜甚——热入营分 ⑤身热夜甚——热入营分 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阴分。 ⑥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阴分。
特点: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 特点: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 原因: 阻闭心包。 原因:热(+痰、瘀)阻闭心包。
4.如狂
特点:神志昏乱,躁扰不安。 特点:神志昏乱,躁扰不安。 原因: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原因: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四)痉
实证动风 病因 病机 抽搐状态 虚证动风 实热因素: 虚热(阴虚), 实热因素:气、营、血、虚热(阴虚), 心包中的实热。 心包中的实热。 肝肾阴虚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 邪热炽盛,热极生风, 筋脉受灼。 筋脉受灼。 幅度大,全身性的: 幅度大,全身性的:如 两眼、牙关、四肢、 两眼、牙关、四肢、颈 胸腹等。 项、胸腹等。 实热证候 水不涵木 幅度小,无力, 幅度小,无力, 局部性的: 局部性的:如手 口角、肌肉、 指、口角、肌肉、 心中等。 心中等。 虚热证候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辨白
白 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 部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 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 极少见。
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 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 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 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 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 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 随之缓解。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则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 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 较短。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 系外感风热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 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如见于温病 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 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邪在肺 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 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 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 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
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 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 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 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 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 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 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 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 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 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 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温病学 第五章 诊法 PPT课件
三、辨斑疹、白PEI
(一)斑疹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 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 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 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1.区别:
斑
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大
大小
疹
小
平
高出否
否
压之色退否
高
退
2.成因
斑
均是邪热入营血分
深
浅
热郁阳明,内迫血分
肌肉
胃 肺
疹
皮肤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3.诊察要点
(1)察色泽:
正常色:红活荣润——正气盛;血流畅;邪热透 异常色:如胭脂——血热↑ 如鸡冠花——热毒↑↑ 如煤炭——热毒↑↑↑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2)别形态
顺证:松浮色鲜,洒于皮面 逆证:紧束有根,自皮钻出
(3)审疏密
顺证:疏;均匀——热毒轻浅 逆证:密;成片——热毒较重 叶“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宜见不宜见 多”。
伴证
黑苔:
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 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 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 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 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
(二)辨舌质
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 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 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 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 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 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 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 液的盈亏。
第五章 诊法
•一、辨舌 •(一)舌苔 •1、白苔
温病学(5.1)--05-温病常用诊法-斑疹baipei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重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之
—— 发斑
前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发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后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舌体血管丰富、表浅,观察微循环 变化的好地方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舌诊,温病学家 更重视舌诊,《温热论》就用了1/3篇 幅讨论舌诊,如叶天士认为热入营血, 舌色必绛。可见舌诊很有参考价值。
一.舌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辨别病邪的性质。如: 黄腻苔——湿热性质 黄燥苔——温热伤津
2、了解病位的浅深。如: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以口渴为例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 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 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 腹、四肢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 介绍。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早期、迅速、建立正确诊断
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控制病情 防止疾病传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诊断包括:
病名、病因、性质、部位等。 如: 风温(风热犯肺、邪在气分) 风温(热结阳明、邪在气分)等。 需要通过熟练的诊断手法搜集原始材
料,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归纳如下: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4、结合脉证
温病的常用诊法
整理课件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整理课件
6.身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尤甚, 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
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 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整理课件
7.身热肢厥 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
若血热扰动心神——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 疹密布、全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阶段,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 —时有神昏谵语,伴见潮热、便秘、舌红苔燥、 脉沉实等阳明腑实的征象。
整理课件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症。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 损,汗源匮乏也可致。并见灼热烦躁、舌 绛、脉细数等症。
整理课件
2.时有汗出 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而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 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 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 吴鞠通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 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 退,故继而复热。”
整理课件
2.神昏谵语
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 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 并称。温病中的昏谵,多系闭证、实证。
若在营血分阶段,邪热挟痰内闭心包——神昏谵语 伴见身热肢厥,舌蹇不语,舌鲜绛。
若营热扰乱心神——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 或心中烦躁,伴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不能外达,此为内真热外假寒。多见于营 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整理课件
6.身热夜甚 指发热入夜尤甚, 灼热无汗。 为热入营
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 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
整理课件
7.身热肢厥 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
若血热扰动心神——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 疹密布、全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阶段,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 —时有神昏谵语,伴见潮热、便秘、舌红苔燥、 脉沉实等阳明腑实的征象。
整理课件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症。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 损,汗源匮乏也可致。并见灼热烦躁、舌 绛、脉细数等症。
整理课件
2.时有汗出 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而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 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 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 吴鞠通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 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 退,故继而复热。”
整理课件
2.神昏谵语
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 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 并称。温病中的昏谵,多系闭证、实证。
若在营血分阶段,邪热挟痰内闭心包——神昏谵语 伴见身热肢厥,舌蹇不语,舌鲜绛。
若营热扰乱心神——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 或心中烦躁,伴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邪热深伏,阳盛郁内, 不能外达,此为内真热外假寒。多见于营 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在实验室检查项目中,某些检查结果对 温病的辨证论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汗出异常 1.无汗 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 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等症.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 损,汗源匮乏也可致.并见灼热烦躁,舌 绛,脉细数等症.
2.时有汗出 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 多在热高时而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 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 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 吴鞠通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 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 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 退,故继而复热."
4.日晡潮热 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 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 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 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的征象,一 般为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所致,伴见脘腹痞 满,舌苔腻等症.
5.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 初扪皮肤不觉 发热, 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反见面色淡 黄, 足冷等症, 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 湿中蕴热,热为湿遏征象.
(三)亡阴 又称阴竭.指烦躁不安, 面色潮红, 口咽 干燥,尿量短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 细数促疾.多为热毒炽盛,阴津耗竭,不 能内守,正气耗散太过,不能固摄于外所 致.
(四)亡阳 又称阳竭.指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 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主要为热 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了解白培(pei),齿象的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不外问,望,闻, 切四诊范围. 形成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 等独具 特色的温病诊断方法. 对温病常见主症的辨识也很重要,尤其是 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 厥脱等表现,产生机理,属虚属实,辨证 意义等.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 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
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 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 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 润。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 预后不良的征象。
(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 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 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
1、红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 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 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 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 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 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 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
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 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 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 润。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 预后不良的征象。
(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 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 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
1、红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 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 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 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 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 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9
(一)白苔
1.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主表
4.苔白厚而粘腻一一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润 6.★苔白腻质红绛——湿遏热伏/气营同病 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厚
10.★白霉苔——秽浊内郁,胃气衰败 5.★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 燥 肺气受伤 8.★白碱苔——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0
3.亡阴
(阴竭)
亡阴――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 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疾促。 病机――邪热炽盛灼伤津液,或大汗、大泄而亡阴, 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4.亡阳 (阳竭)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 微,脉微细欲绝。 病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4
3. 分布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
逆:斑疹发出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4. 兼症
顺: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 解里和的顺证。 逆:热势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 语,正气内溃的逆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5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教研室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辨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辨舌 验齿 察咽喉 诊胸腹、切脉象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第一节
一、发热
辨常见症状
1.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见恶寒。 病机:温病初期,邪袭肺卫,热郁卫表。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病机:邪在半表半里。 3.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 寒。 病机:温邪由表入里,邪正剧争,里热蒸腾之征象。 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斑疹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在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表明邪热深入营血,
但又有外达之机。
斑疹
治法 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宜宣肺达
邪,清营透疹。 若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一忌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 二忌壅补,以免恋邪; 三忌在斑疹初透之机,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发
枯pei为湿热病后期,正不胜邪,津气俱竭而成。
白pei
白pei是湿热病证的重要体征。观察白pei 有助 于辨别病证的性质及津气的盛衰的情况。
如见晶pei,分布均匀,颗粒清晰,透出后热势 渐减,神清气爽者,为津气俱足,正能胜邪的 佳象
如见枯pei 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或透发后身热 不退,甚则神昏谵语者为津气俱竭的危象。
若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甫 出即隐,神昏谵语,是正气内溃的逆证。
若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 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 漓,四肢厥冷等,均为逆证或险重证。
斑疹
临床上由于各种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亦称 药疹,中医学者认为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 复受药毒之邪有关,多为毒邪入于营血,外侵 肌肤腠理,内传经络脏腑而致。
象。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斑疹
1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2色紫赤如鸡冠花——热毒深重 3色黑——火毒极盛,病势严重 4黑而光亮——气血尚充 5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于内,气血尚活, 6黑而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败 7淡红——气血不足,无力透发
斑疹
分布 指疏密和部位。
量少,稀疏均匀,为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 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则邪热过盛,病情深
但又有外达之机。
斑疹
治法 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宜宣肺达
邪,清营透疹。 若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一忌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 二忌壅补,以免恋邪; 三忌在斑疹初透之机,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发
枯pei为湿热病后期,正不胜邪,津气俱竭而成。
白pei
白pei是湿热病证的重要体征。观察白pei 有助 于辨别病证的性质及津气的盛衰的情况。
如见晶pei,分布均匀,颗粒清晰,透出后热势 渐减,神清气爽者,为津气俱足,正能胜邪的 佳象
如见枯pei 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或透发后身热 不退,甚则神昏谵语者为津气俱竭的危象。
若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甫 出即隐,神昏谵语,是正气内溃的逆证。
若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 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 漓,四肢厥冷等,均为逆证或险重证。
斑疹
临床上由于各种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亦称 药疹,中医学者认为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 复受药毒之邪有关,多为毒邪入于营血,外侵 肌肤腠理,内传经络脏腑而致。
象。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斑疹
1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2色紫赤如鸡冠花——热毒深重 3色黑——火毒极盛,病势严重 4黑而光亮——气血尚充 5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于内,气血尚活, 6黑而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败 7淡红——气血不足,无力透发
斑疹
分布 指疏密和部位。
量少,稀疏均匀,为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 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则邪热过盛,病情深
5温病诊法一辨舌验齿
舌体强硬
为气液 不 足,络 脉失 养,每为动 风痉厥之兆。 兼苔垢 腻,多为痰 湿蒙窍。
舌短缩
为内风扰动,痰 浊内阻舌根,阴 液失养之征象。
舌痿软
为肝肾阴竭 之征象。
舌态
舌体强硬——气液不足,络脉失养,动风之兆 舌体短缩——内风扰动,痰浊内阻舌根 舌卷囊缩——病已深入厥阴 舌体痿软——肝肾阴液将竭 舌斜舌颤——肝风内动之征 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湿热蕴毒上泛于舌 色紫晦——酒毒冲心
• 特点:其白苔较厚,色白而干燥,舌质多 偏红。 • 主病: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 也可见于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
5、苔白腻舌质红绛
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 特点:其苔白而垢腻,舌质红绛。 • 主病: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 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 到此种舌象。(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
6、苔白厚如积粉,舌质紫绛
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 特点: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 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 • 主病: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 也属湿遏热伏所致,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 疫病。
7 白砂苔
白砂苔
• 特点: 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 扪之糙涩。 • 主病: 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 液已大伤所致,多属里热实结之证。
•
温病过程中绛舌的诊断意义,多标志着 病情较为深重,其反映的病理有虚实之分: • 色鲜绛者多主实证,见于病之极期,属 营热炽盛,营阴耗伤; • 色绛而光亮,或虽绛而干枯不荣者,为 阴液耗伤的虚证表现,见于病之后期,前 者主胃阴衰亡,后者主肾阴耗竭。
3 紫舌
• • 紫舌比绛舌色泽更深而且瘀暗。 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紫舌大多是从绛舌发展 而来,所反映的病情更为深重。 • 但也有因阴竭或素有瘀血等原因而形成紫 舌的,临床上应结合全面情况而作具体分 析。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 热毒锢毒较浅(预后良好) 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 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 “ 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
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结合脉证
疹:形如粟米、高 出皮肤,呈琐细小 粒抚之碍手
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
胃热炽盛,内 迫营血,从肌肤 外发
病位:胃(深)
疹:
风热郁肺,内 窜营血,从肌肤 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
故陆子贤说 “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诊断意义
判断病邪的轻重 病位的浅深 病邪的性质 气血津液的盛衰 证候的顺逆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之
—— 发斑
前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发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后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 昏厥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辨白 pei
形态:细小、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 晶莹疱疹。包括晶 pei 和枯 pei 两种。
辨白 pei
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头面四肢较少 。
成因:湿热郁阻气分 从皮肤而发
蕴蒸肌肤
临床表现
出 pei 之前:身体重沉疼痛,汗出热不解 ,胸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苔腻等。 出 pei 之后:病邪外达,上证缓解;但由 于湿热蕴蒸难化,故时有反复,分批出现 。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二节 辨斑疹、白 pei
温 病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皮 疹 斑 疹 形 态 、 成 因 有 所 不 同 , 诊 断
意义亦有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 现,故前人常举斑赅疹,或名疹 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 高出皮肤,望之斑 斑如锦纹,抚之不 碍手,压之不退色 。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重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结合脉证
疹:形如粟米、高 出皮肤,呈琐细小 粒抚之碍手
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
胃热炽盛,内 迫营血,从肌肤 外发
病位:胃(深)
疹:
风热郁肺,内 窜营血,从肌肤 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
故陆子贤说 “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诊断意义
判断病邪的轻重 病位的浅深 病邪的性质 气血津液的盛衰 证候的顺逆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足发凉、舌
发 赤、脉伏
之
—— 发斑
前
之兆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舌红脉数
之兆
—— 发疹
结合脉证
透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发
—— 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之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
后
—— 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
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 昏厥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辨白 pei
形态:细小、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 晶莹疱疹。包括晶 pei 和枯 pei 两种。
辨白 pei
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头面四肢较少 。
成因:湿热郁阻气分 从皮肤而发
蕴蒸肌肤
临床表现
出 pei 之前:身体重沉疼痛,汗出热不解 ,胸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苔腻等。 出 pei 之后:病邪外达,上证缓解;但由 于湿热蕴蒸难化,故时有反复,分批出现 。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二节 辨斑疹、白 pei
温 病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皮 疹 斑 疹 形 态 、 成 因 有 所 不 同 , 诊 断
意义亦有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 现,故前人常举斑赅疹,或名疹 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 高出皮肤,望之斑 斑如锦纹,抚之不 碍手,压之不退色 。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 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玄
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
诊察要点
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分布 结合脉证 重视动态变化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 、四旁色红 ——火郁内伏,气
血尚活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
重
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 热毒外泄(顺证)
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 衰的情况。 白 pei 的发生——提示湿热性质的温病。
临床意义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 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 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