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古文:孔孟论学

古文: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原文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 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 ǔ)也。

”——《孟子·尽心下》(背诵要求:前四则)古籍出处见上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通假字词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暴:同“曝(pù)”,晒。

或:同“惑”,对……感到奇怪。

与:同“欤”,相当于“吗”,“呢”。

古今对译(1)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有:通"又"。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 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论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从反面论说“不思”“不学”的严重后果,强调学习和 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取,采用 片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征伐 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证方法:
论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 的)《武成》一篇,选取它两三片罢 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周 武王这极仁道的人,来征伐殷纣王这 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议论文
先提出论点: 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论证1:植物 ——
大王 ——
一曝十寒
——
不能生长
不聪明,善良之心不能萌发 论证方法:
见我的次数少 ——
见阿谀小人的次数多
坚持不懈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论证2:学围棋 —— 不专心 专心 大王 —— 不专心 专心致志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 不聪明 —— 弗若之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 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 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 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 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 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 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 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 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孔孟两章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够按时复习,这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加以复习?”“犯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过错。

”“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自己没有立足之地。

”“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值得别人了解的才能。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发愤忘食,快乐忘忧,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一、《论语》四则:A、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句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明白了各种道理,)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有:同“又” 志:有志向。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知:懂得。

天命:自然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越过。

矩:规矩、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罔:迷惑。

殆:危险。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句译: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他勤勉聪明、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之:他(的谥号)。

敏:勤勉、聪明。

好:喜欢。

耻:以……为耻,即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

是以:因此。

以:因为。

是:这。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句译:好比堆积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干)了,我就停止(不前)了。

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我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为:做,此指堆积。

篑:土筐。

止:停止。

平:填平。

虽:即使。

覆:倾倒。

一篑:一筐土。

B、(内容理解)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止步不前。

二、《孟子》二则:A、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句译:大王的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倒装句)(关键字:或:同“惑”,奇怪。

乎:相当于“于”)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一、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连词:表转折,却 危险
论学习的方法: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
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称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因为 聪慧,灵敏 喜欢 而:表 并列 向下 以……为耻 因此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谥号
第四则
论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
堆积土山
土筐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填平洼地 倾倒
前进 前进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即使
第五则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
同“惑”,奇怪 容易 生长 生长
即使
冷冻 表承接, 就 到
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
同“曝”,晒
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第一则
论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同“又”,置于 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自立,做事合 于礼 不受迷"
听到别人说的话, 顺从,听从 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
超过 规矩、
法度
第二则
天鹅 一起

因为
zhú o箭
虽然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不如
如,比得上
然也。
这样
议论文 中心论点: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论学习的态度: 1、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 恒。 2、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集中精力,专心致 志。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选自《论语》《孟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课文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做事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懒惰。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停也就停下来了;又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也就继续下去了!”孟子说:“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

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也就不能学好。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
做事合于礼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法则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懂得天命,六十 知道, 自然规律、 不受迷惑 知道, 知 自然规律
听到别人说的话, 听到别人说的话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 , 顺从, 顺从,听从 超过 用不着怎么想就能 领会
2、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论学习的方法
孟子曰: 尽信《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 则不如无《
《尚书》 尚书》
《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 武成》 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
选取,采用 选取,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 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反映 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论学习的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危险
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论学习的态度
子曰: 譬如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未成一篑, 吾止也!
堆积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譬如平 吾往也!
使……平 平 倾倒 土筐 前进, 前进,上进
劝人自强不息,要有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 劝人自强不息,要有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 修辞:对比, 修辞:对比,比喻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⑦欲⑧,不逾矩⑨。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⑩,思而不学则殆(11)。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12)何以谓(13)之文(14)也?”子曰:“敏(15)而好(16)学,不耻下问(17),是以(18)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19)为山(20),未成一篑(21),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22),虽(23)覆(24)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25)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6)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27)矣,吾退而寒(28)之者至(29)矣,吾如有萌焉何(30)哉? 今夫弈(31)之为(32)数(3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34),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35)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36)将至,思援(37)弓缴(38)而射之,虽与之俱(39)学,弗(40)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41)? 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42)《书》(43),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44)。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45)至(46)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7)也?”(《孟子·尽心下》)【注释】①〔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

②〔志〕立志。

③〔不惑〕没有顾虑和迷惑。

④〔天命〕指自然的规律。

⑤〔耳顺〕指能听得不同的意见,并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

⑥〔从〕随。

⑦〔所〕所以。

⑧〔欲〕能。

⑨〔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逾,超过。

⑩〔罔(wǎng)〕迷惑。

(11)〔殆(dài)〕危险。

这里指容易犯错误。

(12)〔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原文

孔孟论学原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补充道:“学
习可以使任何人超越自身,但超越自身仅仅是实现知识,而不是得到快乐。


孟子指出,学习可以使人们提升智慧,但获得的报偿,将远远不及获得乐趣带
来的收益。

正如招牌孔子认为,“知者容易学习,好者快乐,善者满足”。

学习知识和乐趣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参照一个个体的内在现实;前者则是很多人共同的渴望,有时也不能保证其质量和数量。

某种意义上,学习是促进自我教育精神的一种工具和方式,也是追求追求精神
文明的最合适的方式,它可以使人们有更开阔的胸怀,更独立的思维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高下之分,实际上就引出了人才的概念。

若要避免人才流失,管理者必须以“发掘潜力,激发创造力”为主,集中一些资源,提供给更多优秀学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毕竟,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实现地区,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目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不断融合新兴技术,部署优秀师资力量,提高培养环境,来促进学习者在现代社会环境、创新思维和文化情怀上的能力。

搭建一个公平,公正,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挑战。

总之,孔孟论学,主要强调学习是个人成长和超越自我的有效工具,但一方面
要记住,学习要有质量和量衡平衡,不能过度出发;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获得的乐趣,同时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拓展个人潜力,扎实地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孔孟论学---课文翻译&题目及解答

6. 从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①学习有助于修养,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终身受益。
②学与思、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迷信书本。
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断积累。 )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木棒在血中漂流呢?”
1.本文六则语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孔孟论学》选《论语》四则:①介绍自己做学问的几个阶段;②③向弟子传授做学问的方法;④鼓励弟子治学应该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说:“譬如堆积土山,差一筐没有完成,如果停止了,我也要停止!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倒一筐完成,如果继续,我也要去干!”
孟子说:“不要奇怪王不聪明。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生存的。我和王相见少,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极点,我怎么能让王萌发善心?譬如下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一直认为有天鹅要来,想拿弓箭射它,即使与那个一起学习,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哪些成语是由本文的语录演变而成的?
①一暴十寒 ②不耻下问 ③三十而立 ④不惑之年 ⑤专心致志
4.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课文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明白规律,六十岁耳朵顺畅,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及译文赏析《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阅读训练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参考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孔孟论学》

9《孔孟论学》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 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孔子的 教育观
不耻下问 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有教无类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 岁时做事合乎礼仪,四十岁时能辨惑解疑,五十 岁时掌握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闻言知意,到 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 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论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结合. 论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结合. 方法 学习与思考结合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给他取谥号 为'文'呢?" 孔子说:"他聪明而好学,不以向 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给他取谥号为 '文'."
特定年龄的称谓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艾,泛指老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 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古稀: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 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 稀之年".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出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文’?‛孔子说:‚(他)努力勤勉,爱好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下来了。

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

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

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就不能学好。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假使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比不上那个人了。

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它的两三片罢了。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飘起来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岁了解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借什么被谥为‘文’呢?‛
子曰:“敏而好学,
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以向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止,吾止也!
停下了,我就停下了;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一筐(土),
进,吾往也!”
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值得奇怪。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
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
(就)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
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巧,(是)一种小技巧;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但不把心思用尽在学习上,是不能领会它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擅长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心里面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想着(如何)拿起弓和箭去射击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我对于《武成》,采用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人,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