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ﻫ【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ﻫ【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ﻫ【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学记》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
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学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篇教育论⽂,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戴礼记》)中的⼀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字⾔简意赅,喻辞⽣动,系统⽽全⾯地阐明了教育的⽬的及作⽤,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法,教师的地位和作⽤,教育过程中的师⽣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系统和全⾯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原⽂】发虑宪,求善良,⾜以謏闻,不⾜以动众。
就贤体远,⾜以动众,不⾜以化民。
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执政的⼈对于国家⼤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帮助⾃⼰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点⼩⼩名⽓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的⼼。
如果礼贤下⼠,亲近远⼈。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民。
执政的⼈如果想要教化⼈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
【原⽂】⽟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器的;同样,⼈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国家,统治⼈民,⽆不先从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虽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译⽂】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也。
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件事情的两⽅⾯”。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下面是学记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原文及翻译
阅览室 馆友我的图书馆《学记》全文及翻译收藏人:健康人格政治2011-04-08 | 阅:56144 转:813 | 来源 | 分享腾讯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人人网开心网搜狐微博推荐给朋友举报《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下面是学记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与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X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X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X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与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学记原文和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学记原文和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如果执政者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授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知道了困惑,就能自我勉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学习和教授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学习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问的一半。
”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大学开学时,官员们要穿着皮弁服,备办祭祀菜蔬,这是表示尊先圣、敬师长的礼节。
学校要按时练习射箭和歌唱,这是为了使学者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学业。
使用夏楚二物来惩戒游手好闲的人,这是为了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自己。
没有占卜禘祭就不去视察学校,这是为了让学者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原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完整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今译内容选自: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另可参见: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今译:执政者能够对国家大事深谋远虑,及时发布政令,能够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这样可能博得一些小的声誉,但还不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
执政者能够尊敬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人和被疏远的人,他就可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但还谈不上教化人民。
执政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起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教育办学校才能达到目的。
(页6)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今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道理,不能走上天理伦常的康庄大道。
所以,从古以来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抓紧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统治者应当始终不忘重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敩(xiao)学半。
其此之谓乎。
(页11-12)今译: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已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
知道自已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
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相学科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页16)(注:“教学相长”的本意如上所述。
但现在也有关于“教学相长”的所谓“引申义,即:“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 20 节, 1229 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 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
学记翻译和原文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
」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ã,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就是这个意思。
【蛾:蚁。
术:述,遵循】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
【夏:榎,槚,茶树。
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就是这个意思。
(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一说:拨弄琴弦,调弦听音】;不通晓鸟兽草木,不会譬喻天时人事,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修之于身】,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易解:【呻:诵读,吟诵。
占:窥视。
毕:书简】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
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
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扞格:相互抵触。
扞:捍。
】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
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
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
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燕:亵渎,轻慢。
燕朋:轻慢朋友。
燕辟:轻慢老师作的比喻,以为太浅。
僻:本来是“辟”,通“譬”】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
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
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
(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
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
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尸: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