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圣才出品】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十六章公民的基本义务16.1 复习笔记一、公民基本义务的一般理论1.基本义务的概念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基本义务的特征(1)基本义务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
基本义务是公民作为统治对象而负担的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
(2)基本义务具有制度保障或法律保留的性质。
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是具体立法活动的宪法依据,通常具有一种伦理的、宣言的效力。
基本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高度概括,它通过各种形式的部门法得到具体化和现实化。
(3)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的一体性。
在宪法实践中,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关系并非始终具有对应性,但两者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内在的一体性。
3.基本义务的性质与分类(1)性质基本义务是一种宪法规定的、实定法意义上的义务,是公民形成与发展国家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它与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并不相互对应。
基本义务的存在形式主要有:①基本权利中包含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基本义务;②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的基本义务,即通过间接的宣言性的效力发挥功能。
(2)基本义务的分类①根据国家性质与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基本义务可分为古典的基本义务与社会国家的基本义务;②根据基本义务的性质,基本义务可分为伦理的义务与法律的义务;③根据基本义务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经济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等。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义务国家的统一与各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国家统一是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重要条件。
任何公民都负有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的神圣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周叶中《宪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一、概念题1.公民与人民(武大2008年研)答:公民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1)范畴不同①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②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①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②公民中除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3)后果不同①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4)一般而言,公民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
2.基本权利(中南财大2007年研)答: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基本权利具有其自身的法律特性:①基本权利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
②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权利。
③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
④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法律平等地位不可分,因而是“不证自明的权利”。
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是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重要核心,其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人权与基本权利(武大2011年研)答: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所固有的权利。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在通常意义上,人权和基本权利是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不同称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相对于国家而存在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权既包括法律化的权利,也包括非法律化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其范围比人权要小;基本权利在时序上比人权要晚,是人权发展的产物;在国内法上,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通常交叠使用;在国际法上,常用人权的概念,很少用基本权利概念。
宪法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宪法关系)【圣才出品】

第七章宪法关系1.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答:宪法关系又称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主要表现在:(1)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同时对政治关系产生特定的影响。
宪法关系是民主国家政治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但它并不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简单重复。
宪法关系不仅以法律模式来表现政治关系,而且也对民主政治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
(2)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宪法关系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在其内在结构、外在形式和调整方法等方面符合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律。
宪法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又有区别,这集中体现在宪法关系的基础性地位上。
宪法关系的合理组织和良性运作是其他法律关系形成和有效实现的基础。
(3)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宪法规范是宪法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宪法规范,就不可能产生宪法关系。
因此,宪法关系的建立必须有严格的宪法依据。
同时,宪法规范是相对静止的,具体的宪法关系则处于不断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过程之中,使宪法规范反复适用于各种政治关系,使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实现。
因此,宪法关系又是宪法规范现实化、具体化的重要形式。
(4)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
静态宪法关系是宪法确定的宪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实质上是宪法对各个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形式,并通过这种权利义务的分配,实现宪法主体在宪政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宪法主体通过对自己享有的宪法权利的行使,对对方主体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一定的法律作用。
(5)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宪法关系的内容是客观社会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事实关系。
宪法考研(章节题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概念题1.公民与人民(武大2008年研)相关试题:公民(青岛大学2015年研)答:公民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1)范畴不同①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②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①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②公民中除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3)后果不同①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4)一般而言,公民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
2.基本权利(中南财大2007年研)答: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基本权利具有其自身的法律特性:①基本权利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
②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权利。
③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
④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法律平等地位不可分,因而是“不证自明的权利”。
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是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重要核心,其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人权与基本权利(武大2011年研)答: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所固有的权利。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二者的联系在于:在通常意义上,人权和基本权利是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不同称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相对于国家而存在的。
②二者的区别在于:人权既包括法律化的权利,也包括非法律化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其范围比人权要小;基本权利在时序上比人权要晚,是人权发展的产物;在国内法上,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通常交叠使用;在国际法上,常用人权的概念,很少用基本权利概念。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宪法学》(硕士类)(章节题库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圣才出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关于公民出生国籍的确定,我国采用的原则是()。
A.血统主义原则B.出生地主义原则C.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D.以出生地主义为主、血统主义为辅的原则【答案】C【解析】《国籍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国籍,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这两条规定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
第六条规定,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本条规定确立了出生地主义原则。
可见,我国采取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2.1997年10月我国政府签署的国际人权公约是()。
A.《世界人权宣言》B.《联合国宪章》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D.《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答案】C【解析】在1997年10月,中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10月,中国政府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其中,《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于2001年2月2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批准。
3.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是()。
A.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B.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C.国际儿童权利公约D.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答案】A【解析】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加入的国际公约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未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4.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是()。
A.平等权B.人格尊严C.言论自由D.受教育权【答案】C【解析】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监督权。
宪法第五章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答案

宪法练习题(第五章)(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作为法律概念,公民依法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承担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2.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信此宗教自由和信彼宗教自由;在同一宗教内,有信此教派自由也有信彼教派自由;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自由;有按宗教仪式信教自由,也有不按宗教仪式信教自由。
3. 基本权利,由宪法赋予公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表明了公民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的基础。
4. 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5.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国籍反映了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联系。
6 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即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为实现公共利益,公民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它是公民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首要法律义务,是国家和社会创制公民普通法律义务的应当性宪法依据。
7. 庇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庇护权,又称为“政治避难权”、“居留权”,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其进入该国居留,或者已进入该国请求在该国居留,经该国政府批准而享有不被驱逐或不被引渡的权利。
8. 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一切其他权利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1.A 2.D 3. A 4.B. 5. D 6、D 7. D 8.B 9. A 10. C 11. C 12. A 13. C 14.B(二)多选题1、AC2、BD3、ACD4、ABD5、ACD6、ABC 7. AB 8 . ABCD 9. ABD 10.ACD 10.ABD 11. ABCD 12. ABCD 13. ACD 14. CD `15. AB 16. ABCD 17,.ABCD 18. BC 19.ABCD 20.ABD21.ABD 22.ABD 23.AC 24.ABC 25.BD 26. BCD 27.BCD(正确的)28.ABD三、判断说明题1.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周叶中《宪法》(第3版)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第三章 宪法的制定)【圣才出品】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宪法在法律上的特征,也是宪法与普通法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都在宪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与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比,宪法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的严格体现在:①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并非普通立法机关;②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以上或者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行,而普通法律则只要立法机关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2.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可以从宪法的内容及精神的方面来理解:(1)宪法的内容表明了“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
①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都在宪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与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比,宪法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关系)【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宪法关系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见表7-1)★★★表7-1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考点二:宪法关系的主体(见表7-2)★★表7-2宪法关系的主体考点三:宪法关系的内容(见表7-3)★★★★★表7-3宪法关系的内容考点四:宪法关系的客体(见表7-4)★★★表7-4宪法关系的客体7.2课后习题详解1.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答:宪法关系又称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主要表现在:(1)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同时对政治关系产生特定的影响。
宪法关系是民主国家政治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但它并不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简单重复。
宪法关系不仅以法律模式来表现政治关系,而且也对民主政治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
(2)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宪法关系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在其内在结构、外在形式和调整方法等方面符合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律。
宪法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又有区别,这集中体现在宪法关系的基础性地位上。
宪法关系的合理组织和良性运作是其他法律关系形成和有效实现的基础。
(3)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宪法规范是宪法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宪法规范,就不可能产生宪法关系。
因此,宪法关系的建立必须有严格的宪法依据。
同时,宪法规范是相对静止的,具体的宪法关系则处于不断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过程之中,使宪法规范反复适用于各种政治关系,使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实现。
因此,宪法关系又是宪法规范现实化、具体化的重要形式。
(4)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8.1 复习笔记一、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1.基本权利和义务(1)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或实际存在的公民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必不可少的权利种类不同,主要由制宪者所定。
(2)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须遵守和履行的重要责任。
2.公民与国民现代宪法中的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常与国民互用。
国籍是指人属于某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中国国籍的取得方式采用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相结合的方式。
(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的,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
(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
(3)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居住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
(4)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居住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3.公民与人民(1)公民属于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人民属于政治概念,用以表明国家的性质、权力来源等。
(2)公民属于个体概念,人民属于群体概念。
(3)公民概念与特定的政治生活相联系,特指那些在政治生活中能够自我管理、取得自主地位并构成了政治生活主体的人。
人民主要是指革命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与敌人相对。
4.基本权利与人权(1)基本权利和人权的关系“基本权利”和“人权”概念可以互用,但其性质是不同的。
①“基本权利”来自于宪法的确认,是一个宪法性概念。
②“人权”则不依赖于宪法,宪法是否确认人权并不影响人权概念的存在。
(2)人权的含义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具有的尊严和价值应受到尊重和保障的权利。
它包含几层意思:①发现人自身的正当性(权利)是人类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特定的人类政治文明类型相关,人权的理念并不是为一切文明类型所具有。
②在特定的文明类型中,人权的思想既可能导源于人的生物性的判断,也可能导源于对人的社会性认知,这两者恰恰是西方人权理论分野的主要依据。
③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人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是一组关系的概念,其主要对应物是国家的公共权力。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渊源、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圣才出品】

第五章宪法渊源、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见表5-1)★★★表5-1 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要点考点二:我国的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见表5-2)★★★表5-2 我国的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考点三:成文宪法的结构(见表5-3)★★表5-3 成文宪法的结构考点四:宪法的序言(见表5-4)★★表5-4 宪法的序言考点五:宪法的正文(见表5-5)★★表5-5 宪法的正文5.2 课后习题详解1.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有何不同?答:(1)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的概念①宪法渊源是指宪法的来源,或宪法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②宪法形式是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和惯例所表现出来的样态。
(2)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的区别①二者对于宪法的意义和作用不同:a.宪法渊源并非宪法,它仅仅是可能影响宪法产生和变动的因素。
宪法渊源是宪法的来源,不同国家宪法渊源的差异使各国的宪法各具特色,并影响宪法的产生和变动。
b.宪法形式则是已经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或惯例的表现形式。
宪法的形式是宪法的外在表现,是宪法内容的载体,宪法的形式直接决定一国宪法的体系。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a.宪法渊源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动态的活动也包括静态的文件,既包括政治、宗教也包括宪法的制定活动等。
b.宪法形式作为宪法的载体,原则上只有与宪法内容相关的文件和惯例才能成为宪法形式。
因而宪法形式具有特定的内容,范围比较狭窄。
③二者在各国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a.宪法渊源在各国具有趋同性,即各国的宪法渊源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b.宪法形式在各国的差异较大。
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宪法模式: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国家在宪法形式方面差异很大,不成文宪法国家没有专门的宪法典。
④二者对于宪法的效力影响不同:a.宪法渊源并不决定宪法本身的效力,因而各国的宪法渊源对于各国宪法的效力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b.宪法形式对于宪法效力会产生影响,具有宪法典形式的国家的宪法效力原则上高于普通法律,但是没有宪法典形式的国家的宪法效力与普通法无异。
全国法律硕士《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过关必做习题集-中国宪法学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权利中,我国现行宪法有明确规定的是()。
[2015年真题]A.沉默权B.罢工自由C.营业自由D.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答案】D【解析】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取得赔偿权,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特定主体的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没有规定沉默权、罢工自由和营业自由权利。
《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2.下列关于我国公民选举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A.甲因患有精神病而丧失选举权B.乙被拘留,因无人身自由而不享有选举权C.丙不识字,因无法填写选票而不享有选举权D.丁因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丧失选举权【答案】D【解析】《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所以,丁因被判处死缓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不享有选举权。
3.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
[2014年真题]A.政治权利B.人身自由C.文化权利D.平等权【答案】B【解析】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下列选项中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是()。
[2010年真题]A.公民甲因精神病发作而未被选委会列入选民名单B.某报报道了副市长乙嫖娼而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的新闻C.公安机关就某刑事案件要求电信部门提供公民丙的通信记录D.某高校毕业生丁因身高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的招聘要求未被录用【答案】D【解析】《选举法》第26条第2款规定,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

第六章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6.1 复习笔记一、人权与权利概念1.人权概念(1)宪法文本与人权的表述①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人权;②宪法文本中不直接出现人权字眼,但解释上人权表现为基本权利或基本权;③严格限制人权在宪法文本中的含义,直接以基本权利规定人权的核心内容;④文本中同时出现人权与基本权利、基本的权利等表述。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宪法解释规则确定其具体内涵。
(2)宪法文本中人权含义的解释①从宪法文本中人权概念存在的基本特点看,人权实定化以后便成为基本权或基本权利。
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主要在于:a.人权是一种自然权,而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b.人权具有永久不变的价值上的效力,而基本权利是法律和制度上保障的权利,其效力与领域受到限制;c.人权主要表现为价值体系,而基本权利具有具体权利性;d.人权源于自然法,而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等。
②我国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解释考虑的要素a.作为宪法原则意义上的人权;b.国家价值观意义上的人权;c.转化为基本权利内容的人权。
2.权利概念(1)权利概念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种行为。
(2)权利的基本特征①公民享受的具体权利的范围是法定的;②权利是主体依照法定形式实现其意志的行为;③权利的相对性。
(3)权利的基本分类①根据权利所表现的内容与内部结构体系,权利可分为法律权利与基本权利;②根据权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③根据权利主体不同可分为普通主体享有的权利与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④根据确定权利的法律规范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宪法性权利、刑事权利、民事权利、行政法上的权利等。
3.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与概念(1)人权与基本权利关系人作为人应享有的人权逐步转化为权利,并通过权利的宪法化表现为宪法上的权利。
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的权利体系,但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而人权表现为自然权。
宪法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六章宪法规范1.宪法规范具有哪些特点?它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1)宪法规范的定义和特点①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②宪法规范的组成:a.宪法制定规范。
指有关宪法制定权与制定方法、程序的规定,是宪法规范产生的法理基础。
b.宪法核。
又称“宪法的宪法”,指一种根本规范,它提供实定法客观合理性的依据,表明实定法创始的出发点。
c.宪法修改规范。
指有关宪法修改主体、修改程序方面的规范,它也把可以修改的宪法内容作为其调整对象。
d.宪法律。
宪法律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宪法,可以成为宪法修改的对象。
③宪法规范的特点a.宪法规范的政治性宪法规范的政治性是宪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政治性并不排斥其规范性。
b.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宪法规范是一种组织国家权力的规范。
国家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运用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分配。
c.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宪法规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d.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价值并重。
稳定性价值不能制约适应性价值,同理,适应性价值也不能损害稳定性价值,要注意二者的平衡。
e.宪法规范的制裁性宪法制裁包括积极制裁、消极制裁。
在现代宪政运行中,宪法发挥其制裁功能主要是通过具体司法实践活动。
司法审查制度的运用虽然是宪法制裁功能基本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
f.宪法规范的原则性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宪法只能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提供指导原则。
g.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第一,宪法规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性;第二,宪法规范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2)宪法首先是法,因而其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也有很多相同点,主要体现在:①二者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都具有国家意志性。
②二者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即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③二者都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④二者的作用都在于提供行为的指引作用。
宪法考研(章节题库-宪法与宪政)【圣才出品】

第八章宪法与宪政一、概念题1.法治与宪政(武大2013年研)相关试题:法治(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研)答:(1)法治的内涵①法治意味着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它包含一个国家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由静态到动态的运行过程。
②法治在功能上表现为对专制权力的决然否定和对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维护。
③法治在价值取向上意味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护。
④法治强调国家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任何越出轨道滥用权力的行为都同宪法相抵触,与宪政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
⑤法治的集中表现是法律至上、宪法至上。
(2)宪政的内涵宪政又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是指公民、国家等宪法主体的宪法地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过程或状态,一方面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另一方面,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障。
宪政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民主、法治和人权。
其中,民主和法治都服务于相同的价值——保障人权,只是发挥功能的角度不同。
2.宪法与宪政(武大2004年研)相关试题:宪政(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武大2007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2010年研)答:(1)宪法是指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②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③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政是指公民、国家等宪法主体的宪法地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过程或状态,一方面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另一方面,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障。
(2)宪法与宪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简答题1.辨析:行宪政必有宪法,有宪法必有宪政。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上)【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1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籍(见表14-1)★★表14-1国籍考点二:公民(见表14-2)★★★表14-2公民考点三:基本权利的分类(见表14-3)★表14-3基本权利的分类考点四:新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见表14-4)★表14-4新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考点五: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见表14-5)★★表14-5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14.2课后习题详解1.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有着怎样的关系?答:(1)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权利。
在近代,基本权利往往被称为自由,即人身的、精神的和经济的三大自由,包括我国现行宪法在内,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宪法对这些基本权利一般仍沿用“自由”这一称呼;许多人把基本权利称为人权,表明其是人所固有的权利。
(2)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①人权与公民权的联系在通常意义上,人权和公民权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同称谓,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人权的本质即公民权”。
②人权与公民权的区别a.人权是指人之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它既包括法律化的权利,也包括非法律化的权利;公民权仅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其范围比人权要小。
b.人权是针对神权提出来的;公民权是针对“自然权利”提出来的。
因此,公民权在时序上比人权要晚,它是人权发展的产物。
c.人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和不断被公民权利化的趋势;公民权的内容也随着人权内容的不断法律化而呈扩大的趋势。
d.在国内法上,人权与公民权通常交叠使用;但在国际法上,常用人权的概念,而很少用公民权概念。
2.公民基本权利是否存在界限?这些界限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界限。
权利导致他人的相应义务,一个成员的许多义务是与其伙伴成员的权利相对应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六章宪法规范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规范及其特点★★★1.宪法规范(见表6-1)表6-1 宪法规范2.宪法规范的特点(1)宪法规范的特点概述(见表6-2)表6-2 宪法规范的特点概述要点(2)宪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区分(见表6-3)表6-3 宪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区分考点二:宪法规范的要素和宪法规则的逻辑结构(见表6-4)★★★表6-4 宪法规范的要素和宪法规则的逻辑结构考点三:宪法规范的种类(见表6-5)★★★★表6-5 宪法规范的种类要点考点四: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变动(见表6-6)★★表6-6 宪法规范的效力与变动6.2 课后习题详解1.宪法规范具有哪些特点?它与其他法律规范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1)宪法规范的定义和特点①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②宪法规范的组成:a.宪法制定规范。
指有关宪法制定权与制定方法、程序的规定,是宪法规范产生的法理基础。
b.宪法核。
又称“宪法的宪法”,指一种根本规范,它提供实定法客观合理性的依据,表明实定法创始的出发点。
c.宪法修改规范。
指有关宪法修改主体、修改程序方面的规范,它也把可以修改的宪法内容作为其调整对象。
d.宪法律。
宪法律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宪法,可以成为宪法修改的对象。
③宪法规范的特点:a.宪法规范的政治性。
宪法规范的政治性是宪法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政治性并不排斥其规范性。
b.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
宪法规范是一种组织国家权力的规范。
国家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运用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分配。
c.宪法规范的最高性。
宪法规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d.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价值并重。
稳定性价值不能制约适应性价值,同理,适应性价值也不能损害稳定性价值,要注意二者的平衡。
e.宪法规范的制裁性。
宪法制裁包括积极制裁、消极制裁。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述(见表4-1)★★★★表4-1 宪法基本原则的概述要点考点二:人民主权原则——逻辑起点(见表4-2)★★★★表4-2 人民主权原则——逻辑起点考点三:基本人权原则——终极目的(见表4-3)★★★★表4-3 基本人权原则——终极目的考点四:权力制约原则——基本手段★★★★★1.权力制约思想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见表4-4)表4-4 权力制约思想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要点定义2.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见表4-5)表4-5 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考点五:法治原则——根本保障(见表4-6)★★★★★表4-6 法治原则——根本保障4.2 课后习题详解1.人民主权原则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答: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核心在于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应当受人民监督。
人民也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
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有赖于以下途径实现:(1)宪法上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①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
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并未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即主权在民。
②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人民主权。
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作为最高国家权力的主权和一般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只有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各国宪法都规定人民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当家做主:a.间接的代议制形式;b.直接的形式。
有些国家宪法规定,公民有创制权、复决权等。
③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作为宪法的一项抽象原则,一方面通过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也因此取得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民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只有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人民主权才有可能实现。
宪法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宪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答: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核心在于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应当受人民监督。
人民也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
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有赖于以下途径实现:(1)宪法上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①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
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并未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即主权在民。
②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人民主权。
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作为最高国家权力的主权和一般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只有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力,才能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各国宪法都规定人民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当家做主:a.间接的代议制形式;b.直接的形式。
③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作为宪法的一项抽象原则,一方面通过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也因此取得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民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只有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人民主权才有可能实现。
因而,欲实现真正的人民主权,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全体人民掌握生活资料,成为国家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人民主权原则的实现。
2.美国式分权原则与英国式分权原则存在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答:分权原则又称分权制衡原则,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
分权原则分为三种模式:美国式、英国式、法国式。
美国式分权模式和英国式分权模式相比较而言,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1)美国式分权原则与英国式分权原则的相同之处①二者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
考研法律考试题库及答案

考研法律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哪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劳动权和休息权C. 受教育权和文化权D. 财产权和继承权答案:A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列哪项是物权的种类?A. 所有权B. 债权C. 知识产权D. 继承权答案:A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多少日内提起诉讼?A. 15日B. 30日C. 60日D. 90日答案: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列哪项不是合同无效的情形?A.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B. 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C. 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D. 合同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答案:D6.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及其死后多少年?A. 50年B. 70年C. 100年D. 永久答案:B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列哪项是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A.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B.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C.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D.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答案:C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 谁污染、谁治理C.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D.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答案:C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列哪项是公司设立的条件之一?A. 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B. 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C. 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分期缴纳的出资额D. 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一次性缴纳的出资额答案:A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下列哪项是婚姻无效的情形?A. 重婚的B.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C.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D. 未到法定婚龄的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人身自由D. 财产权答案:ABCD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A. 自首的B. 立功的C. 犯罪中止的D. 犯罪未遂的答案:ABC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列哪些是合同的基本原则?A. 平等原则B. 自愿原则C. 公平原则D. 诚实信用原则答案:ABCD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下列哪些情形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A.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B.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权益的C. 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D. 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指导不服的答案:AB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下列哪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A. 文字作品B. 音乐作品C.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D. 计算机软件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1.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1)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
在近代,基本权利往往被称为自由,即人身的、精神的和经济的三大自由,包括我国现行宪法在内,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宪法对这些基本权利一般仍沿用“自由”这一称呼;许多人把基本权利称为人权,表明其是人所固有的权利。
(2)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①联系。
在通常意义上,人权和公民权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同称谓,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人权的本质即公民权”。
②区别:
a.人权是指人之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它既包括法律化的权利,也包括非法律化的权利,如道德权利等;公民权仅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其范围比人权要小。
b.人权是针对神权提出来的;公民权是针对“自然权利”提出来的。
因此,公民权在时序上比人权要晚,它是人权发展的产物。
c.人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和不断被公民权利化的趋势;公民权的内容也随着人权内容的不断法律化而呈扩大的趋势。
d.在国内法上,人权与公民权通常交叠使用;但在国际法上,常用人权的概念,而很少用公民权概念。
2.公民基本权利是否存在界限?这些界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除最终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文化发展外,其限制还有:
(1)不得妨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国家对于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能在保护全体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必要范围内以法律设立限制。
(2)不违反国家承认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目的。
享受权利和自由的个人,如果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违反了上述目的,自然被认为是滥用权利和自由。
3.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1)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方式
①绝对保障方式,即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其他规范不能任意加以限制或规定例外的情形;
②相对保障方式,即允许其他法规范对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直接加以有效的限制或客观上存在这种可能的方式。
(2)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①物质保障。
②政治保障。
国家政权的归属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③法律保障。
通过依法制裁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行为,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