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_去极化腐蚀
去极化腐蚀
开电极表面:
• • 2)电化学脱附,水分子与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氢原子
发生放电反应,并同时生成氢分子离开电极表面:
• • 3)逸出机理,吸附氢原子在电极表面上作为自由原子
• 式中ηH为电流密度等于i1时的析氢电位。 • 过电位是电流密度的函数,因此只有在指出对
应的电流密度的数值时,过电位才具有明确的定 量意义。
• 从图4.1可以看出,电流密度越大,氢过电 位越大。当电流密度大到一定程度时,氢 过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对数之间成直线关系, 服从Tafel公式
• 在很多情况下,腐蚀产物如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也 会作为去极化剂而加速腐蚀过程。此时腐蚀产物 中的高价金属离子被还原为低价金属离子,后者 可以被空气中的氧再氧化成高价状态,又可再次 作为去极化剂循环使用。
• 由于金属或溶液性质的不同,电化学腐蚀的阴 极过程的性质也不同。有时甚至不单单是一种阴 极过程在起作用,而是两个或多个阴极过程同时 起作用并共同构成电化学腐蚀的总的阴极过程。 在实际腐蚀中,经常发生的最重要的阴极过程是 氢离子和氧分子作为去极化剂的还原反应,因此 本章专门讨论氢去极化和氧去极化腐蚀。
第四章 去极化腐蚀
•
在电解质中,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称为去极
化剂,它有消除或减弱极化的作用。去极化剂物
质种类很多,其中氧和氢是最常见的去极化剂。
以氢离子作为去极化剂的腐蚀过程,称为氢去极
化腐蚀,简称析氢腐蚀,是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
一类腐蚀。以氧作为去极化剂的腐蚀过程,称为
氧去极化腐蚀,简称吸氧腐蚀,是自然界普遍存
• 一般认为在酸性溶液中,氢去极化过程是按下列步骤进行 的: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
a)腐蚀的驱动力——腐蚀电池的起始电势差 0,C 0, A
b)腐蚀的阻力——阴、阳极的极化率 PC 和 PA ,以及欧姆电阻 R
三项阻力中任意一项都可能明显地超过另两项,在腐蚀过程中对速度起 控制作用,称为控制因素。利用极化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腐蚀的控制 速度。
欧姆电势降与阴极(或阳极)极化曲线加和起来,如图中的 0,C A线, 然后与阳极极化曲线 0,AS 相交于A点,则点A对应的电流I1就是这
种情况下的腐蚀电流。
0,C 0,A C A I1R I1PC I1PA I1R
I1
0,C
PC
0,A
PA R
即
I corr
0,C 0,A
PC PA R
则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A E Ei Ee (4.1a) c E Ee Ei (4.1b)
对不可逆电极存在一个稳态的电位Es,也使用电极极化一词。这时,极化值 的大小用类似式(4.1)的方程式表示
E Ei Es (4.2)
极化的结果:阴极极化使电极电位负移,阳极极化使电极电位正移。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上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
铜不溶于还原性酸,因为铜的平衡电势高于氢的平衡电势,不能形成氢阴极 构成腐蚀电池,但铜可溶于含氧酸或氧化性酸中,因为氧的平衡电势比铜高, 可构成阴极反应,组成腐蚀电池。酸中含氧量多,氧去极化容易,腐蚀电流 较大,而氧少时,氧去极化困难,腐蚀电流较小。见图4.10
铜在非含氧酸中是耐蚀的,但当溶液中含氰化物时,可与铜离子配合形成配 合离子,铜的电势向负方向移动,这样铜就可能溶解在还原酸中。见图4.10
图4.7 氧化性酸对铁的腐蚀
图4.8 金属平衡电极电位对腐蚀电流的影响
图4.9 钢在非氧化酸中的腐蚀极化图
腐蚀与防护-第四章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但用电流密度作坐标时,极化曲线交点毫无意 义。只有阳、阴极区域面积相同时,用电流密 度或用电流作横坐标是等同的。
• 极化图一目了然地显示了通过电极的电流和阴、 阳极电位的变化关系,它们在腐蚀研究中十分 有用,常用于定性或半定量解释腐蚀现象,因 为极化图往往忽略极化过程许多细节。
Evans极化图及其应用
一、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1. 阳极过程
金属发生电化学溶解或阳极钝化的过程, 这里只讨论阳极溶解过程
步骤:
(1)金属原子离开晶格转变为表面吸附原子
M 晶格 M 吸附
(2)表面吸附原子越过双电层进行放电转变为水化阳 离子
M 吸附+mH 2O M n mH 2O ne
M n mH 2O 从双电层溶液侧向溶 (3)水化金属离子 液深处迁移
• 平衡电极处于宏观平衡状态,其界面物质交 换和电量交换仍在进行,只是正向和逆向反 应速度相等。 • 平衡电极体系不出现宏观物质变化,也没有 净反应(电流)产生。孤立的平衡电极既不 表现为阳极,也不表现为阴极,或者说,是 没有极化、或没有腐蚀的电极。
非平衡
• 平衡体系变化总会产生某种减弱引起该变化原 动力的对抗因素。例如,高温物体将热量传递 给低温物体,结果造成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 温物体温度升高,或者说,引起热传递的原动 力“温差”减小; • 高水位水流向低水位,使高水位水面下降、低 水位升高,造成水流动的原动力“水位差”减 小。 • 当电池中有电流流动,其后果必然会引起促使 电流流动的原动力“电池电动势”的减小。
= f (i)
或 E = Ee + f (i)
称为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基本方程式, 其图形表示即其极化曲线,也叫做过电位 曲线。
极化曲线
天津大学腐蚀电化学_高志明_第四章复习题答案
1 电化学腐蚀的阴极过程是指:2介质中常见的阴极去极化剂及其还原反应有那些?3析氢腐蚀的必要条件是:金属的电极电势E M必须低于氢离子的还原反应电势(析氢电势E H)、即E M< E H4析氢过电势ηH与阴极电流密度ic之间存在下列关系i不同,或是不同金属材料的a H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金属上析氢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0H析氢反应机理不同引起的。
5析氢腐蚀速度可根据阴、阳极极化性能分为阴极控制、阳极控制和混合控制。
6给出氧去极化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整个阴极极化曲线可分成三个区段:①当阴极电流密度较小且供氧充分时,相当于极化曲线的E0,O2AB段,这时过电势与电流密度的对数成直线关系,符合式(4.13),说明阴极极化过程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氧的离子化反应。
②当阴极电流密度增大,相当于图中BCD段,因氧的扩散速度有限,供氧受阻,出现了明显的浓差极化。
③当ic=i L时.由式(3-3-17)可知,ηC,O2→∞。
实际上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因为当电势降低到一定的数值时,另外的还原反应就开始了。
例如,达到氧的平衡电势后。
氢的去极化过程(图中E0,H2EF曲线)就开始与氧的去极化过程同时进行(图中DEF段),两条极化曲线加合,得到总的阴极极化曲线E0,O2ABCDEF曲线。
7可粗略地将氧去极化腐蚀分为三种情况;①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高,腐蚀过程中氧的传递速度又很大,则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决定,这时阳极极化曲线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氧还原反应的活化极化区(图4.8交点K)。
例如,铜在强烈搅拌的敞口溶液中的腐蚀。
②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很低,腐蚀过程中氧的传输速度太小,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和氢离子去极化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由图4.8中交点M可知,此时腐蚀电流大于氧的极限扩散电流。
例如,镁在中性介质中的腐蚀。
③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势较低,且处于活性溶解状态,而氧的传输速度又有限,则金属腐蚀速度将由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决定。
[物理]第四章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和析氢腐蚀一样,对吸氧腐蚀影响因素的讨论 也只局限在电极反应,而没有涉及腐蚀过程的 产物。如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或更复杂化合 物(如铁锈)。它们在金属表面形成膜,必然对 腐蚀过程造成重大影响。
4、影响吸氧腐蚀的因素
★氧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d为:
3、吸氧腐蚀的控制过程及特点
1)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较正,腐蚀过程 中氧的传递速度又很大,则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 氧在电极上的放电速度(吸氧阴极反应速度)决 定,属于活化极化控制。
2)如果腐蚀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非常负,如Zn、 Mn等,阴极过程将由氧去极化(吸氧反应)和 氢离子去极化(析氢反应)两个反应共同组成。
几种钢的氧扩散控制腐蚀速度
钢
的
腐
热处理的影响
蚀
0.39
冷拉,500oC退火
0.39
900oC正火20分
0.39
850oC淬火
各试样在300oC~800oC回火
2Had H2
3)H2分子聚集形成气泡离开电极表面。
由于反应途径和控制步骤不同,其反应动力 学机制就会不同。
如果某一步骤进行得较缓慢,就会使整个氢 去极化反应受到阻滞,由阳极来的电子就会在阴 极积累,使阴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产生一定的 析氢过电位H。
研究表明,第一步是整个电极反应最慢的步 骤。
4、析氢腐蚀的阴极H+ 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析氢腐蚀的影响因素
★溶液方面
1)pH值 溶液pH值对析氢腐蚀速度影响很大,随pH值下降,
腐蚀速度迅速增大。 pH值下降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 方面pH值下降使析氢反应平衡电位Eec正移,腐蚀倾向 增大;另一方面pH值下降又使阴极极化过电位减小, 同样使腐蚀速率增大。
材料腐蚀与防护-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分类:表观极化曲线和理想极化曲线。 • *理想极化曲线----以单电极反应的平衡电位作为起始 电位的极化曲线。 • *表观极化曲线或实测极化曲线---- 由实验测得的腐蚀 电位与外加电流之间关系曲线。 • • 注意:表观极化曲线的起始电位只能是腐蚀电位而不 是平衡电极电位。
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中,测定金属电极表观极化曲线是 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本章主要内容 极化现象 极化 去极化 腐蚀极化图
第一节 极化
• 问题:因为具有很大腐蚀倾向的金属不一定必然对应着高 的腐蚀速度。 如:Al的平衡电极电位很负,从热力学上看它的腐蚀倾向很 大,但在某些介质中铝却比一些腐蚀倾向小的金属更耐蚀 。 • 因此,认识电化学腐蚀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在工程上具 有更现实的意义。
2.2 去极化的方法: • 在溶液中增加去极剂(H+、O2-等)的浓度、升温、搅拌 以及其他降低活化过电压的措施,都将增强阴极去极化作 用; • 在溶液中加入络合物或者沉淀剂,它们会与金属离子形成 难溶的络合物或沉淀物,不仅可以使金属表面附近溶液中 的金属离子浓度降低,并能一定程度地减弱阳极极化作用 。 • 在溶液中升温、搅拌等均会加快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度 ,从而减弱阳极极化作用。 •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某些活性阴离子,就有可能使已经钝化 的金属重新处于活化状态。
2)确定金属的腐蚀速度 • 利用极化曲线外延法求自腐蚀电流Icorr ,一种电化学技术 确定金属腐蚀速度的方法之一。
3.3 腐蚀速度计算及耐蚀评价
• 1)腐蚀速度计算 • 用腐蚀电池的腐蚀电流表征 • 电化学腐蚀过程严格遵守电当量关系。即一个一价的金属 离子在阳极区进入溶液,必定有一个一价的阴离子在阴极 获得一个电子;一个二价的金属的金属离子在阳极区进入 溶液,也必然有一个二价或两个一价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 在阴极取走两个电子,如此类推。 • 金属溶解的数量与电量的关系遵循法拉第定律,即电极上 溶解(或析出)1mol的物质所需的电量为96500c,因此, 已知腐蚀电流或电流密度就能计算出所溶解(或析出)物 质的数量。
电化学腐蚀原理2
i = iO 2 + i H 2
F:氢去极化开始 氧去极化的一般规律: 氧去极化的一般规律: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规律: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规律:
溶解氧,流速,盐的浓度,温度
氧的极化曲线
极限电流 密度是浓 差控制腐 蚀的最大 速度
i = iO 2 + i H 2
氧的极化曲线
各金属的实验曲线图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因素
金属的钝化 钝化的特性曲线 Eb , ib (EF) EOP-EP ,iP Ebr, E(保)
Fe+H2O—Fe3O4+H++e
Ebr E(保)
三种情况: E< E(保) E(保) <E< Ebr
Fe+H2O—Fe2O3+H++e
Ebr<E Fe— Fe—Fe+ +2e
硫酸亚铁溶解, 硫酸亚铁溶解,沉积交替
1、溶解氧的浓度 、
E = 1.229 − 0.059 pH + 0.0148 PO 2
η=0.059/n(log (1-i/id)) id=nFDC/x
扩散层
如:添加氧化剂等, 致使金属进入钝化。
托马晓夫解释
2、溶液流速 、
层流转为湍流
空泡腐蚀
id=nFDC/x
3、盐浓度的影响 、
4、温度的影响 、
常用 10%FeCl3(+0.05NHCl)溶液 10%FeCl3(+0.05NHCl) 1、电化学方法 尺寸:25~50×2~5mm 25~50 2~5mm 平行试样 : ≥3个 2、化学浸泡方法 边缘面积/表面积 :<0.3 测定孔蚀密度,深度 表面 测定孔蚀密度, 粗糙度: R<8 3、 现场试验 溶液体积/试样面积≥ 20ml/cm2 10%HNO3清除产物。 1 铝合金: 20倍下数孔蚀数。 D = Kt 3 各参数分析
第4章腐蚀动力学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动力学-1§4—1 电化学腐蚀速度与极化从热力学出发所建立起来的电位——pH图只能说明金属被腐蚀的趋势,但是在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腐蚀速度。
一. 腐蚀速度。
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1. 重量法:用腐蚀前后重量变化(只用均匀腐蚀,金属密度相同)增重法:V+ =(W1-W0)/S0t (g/m²h)失重法:V=(W0-W1)/S0t (g/m²h)式中:W0——式样原始重量。
W1——腐蚀后的重量(g,mg)S0——经受腐蚀的表面积(m²) t——经受腐蚀的时间(小时)2. 腐蚀深度法(均匀腐蚀时,金属密度不同)可用此法表示。
D深=V±/d =(W1-W0)/S0td (mm/年) 式中d为金属密度力学(或电阻)性能变化法。
(适用于晶间腐蚀,氢腐蚀等)Kσ=(σbº-σbˊ)/σbº×100% K R =(R1-R0)/R0×100%σbº,R0——式样腐蚀前的强度和电阻σbˊ,R1——式样腐蚀后的强度和电阻3. 用阳极电流密度表示V¯=Icorr×N/F =3.73*10¯4 Icorr×N (g/m²h)F——法拉第常数96500KN——金属光当量=W/n =金属原子量/金属离子价数二. 极化上一章讨论了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倾向,并未涉及腐蚀速度和影响腐蚀速度的因素等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电化学过程中的极化和去极化是影响腐蚀速度的最重要因素,研究极化和去极化规律对研究金属的腐蚀与保护是很重要的。
金属受腐蚀的趋势大小是由其电极电位决定的,将两块不同金属置于电解质中,两个电极电位之差就是腐蚀原动力。
但是这个电位差数值是不稳定的,当电极上有电流流过时,就会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
这种由于有电流流动而造成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第四章金属在各种环境下腐蚀
两个串联 的电解池
杂散电流腐蚀: 当杂散电流流过埋在土壤中的管道、电缆等,进入大地处的阳极端出现的腐蚀。 交流电也会引起杂散电流腐蚀,但破坏要弱得多。 频率为60Hz交流电的作用约为直流电的1%
微生物的影响 在缺氧的土壤条件下,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命活动间接地对金属腐蚀的电化学过程产生影响。
淡水腐蚀的影响因素 pH影响
溶氧的影响
水温的影响 温度增加,溶氧降低 温度增加,化学反应加快
流速的影响 氧增多 钝态
海水腐蚀 海水中主要盐类的含量
把海水看作是3.5%的NaCl溶液
海水的特性: 1、含盐量高, 2、海水有很高的电导率,远远超过河水和雨水 3、海水温度在0-35℃变化 4、海水中pH通常为8.1-8.3 5、海水表层氧的浓度(5-10)×10-6
淡水和海水腐蚀
淡水腐蚀 河水、湖水、地下水等含盐量少的天然水。 世界河水溶解物的平均值%
淡水腐蚀机理 阳极反应:Fe → Fe 2 + + 2 e 阴极反应:O 2+ 2H 2O + 4e → 4OH − 溶液中:Fe2+ + 2OH − → Fe(OH) 2 进一步氧化:4Fe(OH) 2 + O2 + 2H 2O → 4Fe(OH)3 形成铁锈:2Fe (OH)3 − H 2O → Fe 2O3 . H2 O Fe( OH)3 − H2 O → FeOOH 氧去极化的电化学腐蚀过程,通常受阴极过程控制
潮大气腐蚀 当大气中的相对湿度足够高,在金属表面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薄液膜时所发生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腐蚀速度急剧增大
湿大气腐蚀 相对湿度接近于100% 金属表面便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凝结水膜时发生的腐蚀。 氧扩散困难,腐蚀速度下降。 水膜厚>1mm,金属全浸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腐蚀速度基本不变。
金属腐蚀与防护概论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蚀生成金属离子的电极电位显著降低,此时也将发生析氢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3 析氢反应的步骤与机理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 氢去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
氢去极化反应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电化学步骤所控制
不同的金属电极上,氢的去极化 曲线不同
许多金属电极上的析氢反应 的控制步骤是电化学反应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2 吸氧腐蚀
溶液中的中性氧分子(O2)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吸氧腐蚀往往比析氢腐蚀普遍和更加容易发生
1 吸氧腐蚀体系
➢ 发生析氢腐蚀的体系基本都能发生吸氧腐蚀。 ➢ 一些具有较高电位的正电性金属(如Cu)在含溶解氧的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能
发生吸氧腐蚀。
1 吸氧反应的步骤与机理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 阴极上氢气泡的产生对电极附近溶液的搅拌作用可以使扩散层厚度减小,因此,H+ 还原反应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比较大。同时,由于H+带电,除扩散外,其电迁移过 程一般不可忽视,H+还原的浓差极化可以忽略,主要以活化极化控制为主。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2) 铁在酸溶液中的腐蚀动力学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第四章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4.1 析氢腐蚀 4.2 吸氧腐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属防护与腐蚀 第四章-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腐蚀速度快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18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19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20
Zn在酸中的腐蚀是阴极控制下的析氢腐蚀,腐蚀速度主 要取决于ηH 。纯Zn和工业Zn在酸中的腐蚀极化图。 由于氢在Zn上的析H2过电位很高,故为阴极控制。阴极 控制下使icorr↑的腐蚀电位Ecorr变正。
根据现有的实验事实,大致可将氧还原反应过程 的机理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中间产物为过氧化氢或二 氧化一氢离子。在酸性溶液中的基本步骤为:
1.形成半价氧离子:O 2 e O2
2.形成二氧化一氢:O 2 H HO2 3.形成二氧化一氢离子:HO2 e HO2 4.形成过氧化氢:HO2 H H 2O2 5.形成水:H 2O2 2 H 2e 2 H 2O 1 或H 2O2 O 2 H 2O 2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33
在碱性溶液中的基本步骤为:
1.形成半价氧离子:O2 e O2
2.形成二氧化一氢离子:O2 H 2O e HO2 OH 3.形成氢氧离子:HO2 H 2O 2e 3OH 1 或HO2 O2 OH 2
23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24
吸氧腐蚀
• • • • 吸氧腐蚀的必要条件 发生吸氧腐蚀的体系 (1) 所有负电性金属在含溶解氧的水溶液中都能发生。 (2) 某些正电性金属(如Cu)在含溶解氧的酸性和中性 溶液中能发生吸氧腐蚀。
金属腐蚀与防护(2009-2010学年)
第四章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2)在溶液对流作用下,氧迁移到阴极表面
(3)在扩散层范围内,氧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到阴极表面,形 成吸附氧 (4)在阴极表面氧离子发生还原反应,氧的离子化
步骤(1)、(2)和(4)不成为控制步骤 通常步骤(3)速度最慢为控制步骤
吸氧腐蚀
吸氧腐蚀
氧的阴极反应的极化曲线
1
2 3
吸氧腐蚀
氧的阴极反应的极化曲线
阳极浓差极化(扩散步骤)
阳极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首先进入阳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中,使 之与溶液深处产生浓度差。由于阳极表面金属离子扩散速度制约,阳 极附近金属离子浓度逐渐升高,相当于电极插入高浓度金属离子的溶 液中,导致电势变正,产生阳极极化。
阳极电阻极化
当金属表面有氧化膜,或在腐蚀过程中形成膜时,膜 的电阻率远高于基体金属,则阳极电流通过此膜时,使电 势显著变正,由此引起极化。 *通常只在阳极极化中发生
阴极极化原因
1 阴极活化极化
当阴极还原反应速率小于电子进入阴极的速率 电子在阴极堆积,电子密度增高 使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产生阴极极化
2 阴极浓差极化
*为什么阴极浓差极化比阳极浓差极化更加显著?(问题)
二、极化现象的本质
电子迁移的速度大于电极反应及相关步骤完成的速度 在阳极上,电子迅速转移,致使金属离子过剩从而在阳极上积
对流、扩散和电迁移
3 电迁移
对于带电荷的粒子,如果溶液中存在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将沿着 一定方向移动。
(2)浓差极化过电位
浓差极化极限电流密度iL(以阴极极化为例)
—扩散层厚度
iL
nFD
C
C—溶液本身氧浓度 D—扩散系数 F—法拉第常数 n—物质的克当量
温度降低,扩散系数D减小,iL减小,腐蚀速率变慢; 反应物浓度降低,腐蚀速率变慢; 通过搅拌或改变电极现状,减少扩散层厚度,增大iL,加速腐蚀。
去极化_第4章
icorr.1 icorr.2 图4-14 氧浓度对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影响示意图
1—氧浓度小;2—氧浓度大
• 2)溶液温度的影响(Influence of Solution Temperature) 对于敞开系统,温度升高会降低O2的溶
解度,使icorr↓;对于密闭系统,会加速氧腐
+E E0.O2
E0.M
icorr lgi
icorr= iL =nFDC°/δ icorr与D、C°、δ有关。
(1) 溶O2浓度的影响 金属在含O2大的溶液中,其
Ecorr比在含氧量低的溶液中正,故 icorr也大。溶液中O2浓度大,O2的还 原反应速度大,O2的iL也大。图4-14
+E E0.2 E0.1
中性溶液中,只要金属的电位低于0.815V, 就 可能发生耗O2腐蚀。
O2从空气中进入溶液并扩散到阴极表面还原的步骤: ①O2穿过气/液界面进入溶液;
附近; ②在溶液对流作用下,O2迁移到阴极表面
到阴极表面③;在扩散层内,O2在浓差梯度作用下扩散
④ O2在阴极表面还原。
O2+2H2O+4e
4OH-
腐蚀中,ηH对腐蚀速度有很大影响。ηH的大小与
析H2腐蚀的氢电极材料的性质及表面状况有关。 Tab4-2。
+E
氢电极有-i 通过时E负向变
化,随后,ic 增大,有H2析
出。
E0.H
H
EH N
i1
ic
图4-3 H+去极化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表4-2 阴极电密为1mA/cm2时部分金属的ηH
电极材料
O2
a' b' lg ic
研究生-第四章 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综述
一定条件下:
a blg i
b 2.3RT
nF
n: 控制步骤得失电子数, 同样此处n=1
18
4.4 氧还原反应的阴极极化曲线
2.阴极过程由活化极化与氧扩散过程混合控制(PF段)
id 2
i
id
阴极反应速度与浓度极化和活化极化都有关
i
O2 (aO2 bO2 lg i ) bO2 lg(1 id )
b值与电极材料和表面状态无关
11
4.2 析氢过电位
三、影响析氢过电位因素
1. 电极材料:不同材料上io不同, io→a→ H 2. 温度:T→ io→ a → H 3. 电极表面状态:粗糙度→实际表面积 → i → H
4. 溶液组分:吸附类物质等 5. pH的影响
酸性溶液中:pH → H
12
O2 4H 4e 2H2O
酸性溶液中
O2 2H2O 4e 4OH 中性、碱性溶液中
一、耗氧腐蚀必要条件
M O2
25℃、1atm下: e,O2
1.229 0.059 pH 14
4.3 耗氧腐蚀
二、氧还原反应步骤 ➢ 耗氧反应的浓度极化很突出 原因:(1)溶液中O2溶解度小,输送只能靠对流和扩散 (2) O2的扩散系数小 (3)产物不存在气体的析出 因此, O2 的液相传质过程所受阻力较大,往往成为 速度控制步骤
② O2 H HO2
③ HO2 e HO2
④ HO2 H H2O2
⑤
1 H2O2 H2O 2 O2
或 H2O2 2H e 2H2O
以上过程中,第1步往往成为速度控制步骤
17
4.4 氧还原反应的阴极极化曲线
1.阴极过程由活化极化控制(e,O2P段)
【腐蚀学】第四章 常见的两类去极化腐蚀
金属的电位低于氢的平衡电位,即 EMn /M EH /H2
1. 氢去极化的步骤:
(1) 水化氢离子H+·(H2O)向阴极表面迁移,并在电极表面 脱水:H+·(H2O)溶液→ H+·(H2O)电极→ H+ + H2O
(2) 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成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Had;
H M (e) MHad
• 根据迟缓放电理论求得的bH值为118mV(25℃), 与大多数金属电极上实测的值大致相同,因此迟缓 放电理论具较普遍的意义。但也有少数金属(如Pt 等)的析氢过电位,可用迟缓复合理论解释。
析氢过电位与腐蚀速度关系
析氢过电位越大,说明阴 极过程受阻滞越严重,则腐 蚀速度越小。
金属或合金在酸中发生均 匀腐蚀时,如果作为阴极的 杂质或合金相具有较低的析 氢过电位,则腐蚀速度较大;
H
服从塔菲尔关系
EH / H2
H
H
i1
i
析氢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析氢过电位与阴极电流密度ic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
H aH bH lg ic
aH
2.303RT
F
lg
iH
bH
2.303RT
F
对于给定电极,在一定的溶液组成和温 度下,aH和bH都是常数。
aH 与电极材料性质、表面状况、溶 液组成和温度有关,其数值等于单位电 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
在给定的电流密度下,碳钢的 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都比纯铁 的低
钢中含S时:Fe-FeS微电池; S2-催化——析氢速度增大
含S钢中加入Cu:铜作为阴极 ,加速了铁的腐蚀;可形成 Cu2S沉淀
铁和碳钢的析氢腐蚀(混合控制)
• 腐蚀速度与腐蚀电位间 的变化没有简单的相关 性
9.6氢去极化腐蚀与氧去极化腐蚀
氧去极化腐蚀的动力学规律 氧去极化的阴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环节, 即:(1) 溶解氧向金属表面的输送过程 (主要是 扩散过程) 。(2) 氧离子化反应过程。由于室温
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例如,20℃时 ,
被空气饱和的纯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大约为 4×10-5 mol/L,在这样低的浓度下,使得氧向 金属表面输送的速度由扩散步骤控制,这样也 就决定了氧去极化腐蚀的腐蚀速度是由溶解氧 的扩散速度决定,如下图所示,即在氧扩散控
蚀条件变化,而且大气腐蚀过程的特征与主要 控制因素的比例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着腐蚀 条件而变化。金属表面的潮湿程度通常是决定
大气中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 。根据金属表面的 相对潮湿程度,通常把大气腐蚀分为三类,即 干的、潮的和湿的大气腐蚀。 干的大气腐蚀 干的大气是指大气中基本上没有水汽,即金属 在腐蚀时,其表面基本上没有水膜存在,这种
(2) 腐蚀介质也有可能因浓度的差别等原因产生 局部的不均一性,产生局部腐蚀。
(3) 当物理条件不同时(如光照、温差的不同), 也能产生局部腐蚀。
三、几种常见的腐蚀电池 电偶腐蚀 两种不同电极电位的金属相互接触,放入同一 种腐蚀介质当中,电位较负的金属不断遭到腐 蚀,而电位较正的金属得到保护,这类腐蚀体 系称为电偶腐蚀,也称为异金属腐蚀或接触腐 蚀。 电偶腐蚀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机械装备常常 由不同金属材料制备的零部件组装而成,例如
的腐蚀较严重,而且腐蚀规律也比较复杂。根据 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的不同,其腐蚀规律也不一 样。金属在氧化性酸中腐蚀的阴极过程主要为氧 化剂的还原过程 (例如硝酸根还原成亚硝酸根), 而在非氧化性酸中腐蚀的阴极过程则为氢去极化 的过程(即析氢的过程)。 金属在盐酸中的腐蚀 (1) 腐蚀的特点:盐酸是一种典型的非氧化性酸 ,金属在盐酸中腐蚀时,阳极过程是金属的溶解
第四章 常见的阴极去极化
2、氧电化学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 (1)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的总还原反应为: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的总还原反应为: • O2 + 2H2O + 4e → 4OH• 具体可能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 具体可能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 • O2 + e → O2• O2-+ H2O + e → + OH• 2)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总反应为: (2)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总反应为: • O2+ 4H+ + 4e → 2H2O • 具体可能分成以下几个基本反应步骤: 具体可能分成以下几个基本反应步骤: • O2 + e → O2• O2-+ H+ → HO2 • HO2 + e →HO2• HO2-+ H+ → H2O2 • H2O2 + H+ + e → H2O + HO • HO + H 表面状态: 表面状态:粗糙 溶液的pH值和成分:酸碱性 溶液的 值和成分: 值和成分 、活性物质 温度:升温 温度:
• 3. 腐蚀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1)阴极反应的浓度极化较小,一般可以忽略。活化极化 )阴极反应的浓度极化较小,一般可以忽略。 • (2)与溶液 关系很大。 关系很大。 )与溶液pH关系很大 • (3)在酸性溶液中没有其它氧化还原电位较正的去极化剂 ) (如氧、氧化性物质)存在时,金属腐蚀过程属于典型的析 如氧、氧化性物质)存在时, 氢腐蚀。 氢腐蚀。 • (4)金属在酸中的析氢腐蚀通常是一种宏观均匀的腐蚀现 ) 象。 • (5)与金属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态有关。 )与金属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态有关。 • (6)与阴极面积有关。 )与阴极面积有关。 • (7)与温度有关。 )与温度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论在酸性溶液还是在碱性溶液中,步骤1和步骤 4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控制性步骤,因此析氢反 应可能出现的主要控制性步骤有:电化学步骤、 复合脱附步骤和电化学脱附步骤。在这些步骤中, 如果有一个步骤进行得较缓慢。就会影响到其它 步骤的顺利进行,而使得整个氢去极化过程受到 阻碍,导致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产生一定的 过电位。对于大多数金属电极来说,步骤2即反应 质点与电子结合的电化学步骤最缓慢,是控制步 骤。但也有少数金属如铂,则步骤3中的复合脱附 步骤进行得最缓慢,是控制步骤。其它步骤对于 氢去极化过程的影响不大。
氢原子的脱附有三种方式:
• 1)复合脱附,此时金属电极起催化剂的作用,吸 附氢原子复合成氢分子并同时解吸离开电极表面: • 2)电化学脱附,水化氢离子与金属表面上的吸附 氢原子发生放电反应,并同时生成氢分子: • 3)逸出机理,吸附氢原子在电极表面上作为自由 原子蒸发,然后再结合成氢分子:
• 在碱性溶液中.在电极上还原的不是氢离子,而 是水分子,析氢的阴极过程按下列步骤进行: • (1) 水分子到达电极与氢氧离子离开电极,在碱 性溶液中,虽然放电质点是水分子,但是它的浓 度很高,因此,析氢反应的浓差极化一般较轻微, 这一步也不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性步骤。 • (2) 水分子在电极表面放电生成吸附在电极表面 的氢原子
4.2 氢去极化腐蚀
• 以氢离子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称 为氢去极化腐蚀。反应为氢离子的还原为 氢气分子的电极过程,在金属腐蚀学中称 为氢离子去极化过程,简称氢去极化,或 者称为析氢腐蚀。
• 氢离子在电极上还原的总反应
• 的最终产物是氢分子。由于两个氢离子直接在电 极表面的同一位置上同时放电的几率极小,因此 反应的初始产物应该是氢原子而不是氢分子。考 虑到氢原子的高度活泼性,可以认为在电化学步 骤中首先生成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氢原子MH,然后 吸附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脱附并形成气泡析出。
4.2.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去极化腐蚀条件
• 发生氢去极化腐蚀的前提条件是金属的电极电位 比析氢反应的电极电位更负。从图4.7(a)中可以看 出,当金属的电极电位比析氢反应的电极电位正 时,是不会发生氢去极化腐蚀的,此时如果溶液 中含有某种电极电位比金属电极电位正的去极化 剂,则只可能发生以该种去极化剂还原的腐蚀。 如果金属的电极电位比析氢反应的电极电位负, 则当不存在其它去极化剂时肯定会发生氢去极化 腐蚀,即使有电极电位更正的去极化剂存在,也 仍然可能发生氢去极化腐蚀,如图4.7(b)所示。
4.2.2氢去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与氢 过电位
• 由于缓慢步骤形成的阻力,在氢电极的平 衡电位下将不能发生析氢过程,只有克服 了这一阻力才能进行氢的析出。因此氢的 析出电位要比氢电极的平衡电位更负一些, 两者间差值的绝对值称为氢过电位。
图4.l析氢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氢的平衡电位φoH与析氢电 位φH之间的差值就是该电流密度下氢的过电位。 例如,对应于电流密度i1时的氢过电位为 • • (4-1) • 式中ηH为电流密度等于i1时的析氢电位。 • 过电位是电流密度的函数,因此只有在指出对 应的电流密度的数值时,过电位才具有明确的定 量意义。
• 在很多情况下,腐蚀产物如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也 会作为去极化剂而加速腐蚀过程。此时腐蚀产物 中的高价金属离子被还原为低价金属离子,后者 可以被空气中的氧再氧化成高价状态,又可再次 作为去极化剂循环使用。 • 由于金属或溶液性质的不同,电化学腐蚀的阴 极过程的性质也不同。有时甚至不单单是一种阴 极过程在起作用,而是两个或多个阴极过程同时 起作用并共同构成电化学腐蚀的总的阴极过程。 在实际腐蚀中,经常发生的最重要的阴极过程是 氢离子和氧分子作为去极化剂的还原反应,因此 本章专门讨论氢去极化和氧去极化腐蚀。
阴极过程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 (1)溶液中的阳离子的还原:
• (2)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还原:
• (3)溶液中的中性分子的还原:
• (4)不溶性产物的还原:
• (5)溶液中的有机化合物的还原: •
• 式中的R代表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团或有机化 合物的分子。
• 在上述所有的阴极反应中,经常遇到的是氢离子 还原和氧分子还原的阴极反应,特别是氧还原反 应作为阴极过程最为普遍。许多黑色金属和有色 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电极 电位很负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中性和弱碱性溶 液中的腐蚀,都是以氢离子还原反应作为阴极过 程而进行的。大多数金属和合金在中性电解质溶 液、弱酸性与弱碱性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以及 在海水、淡水、大气和土壤中的腐蚀,都是以氧 还原反应作为阴极过程而进行的。
• 氢过电位的数值对氢去极化腐蚀的速度有很大影 响。图4.3绘出了在不同金属上氢过电位与电流密 度的对数之间的关系。
4.2.3影响氢去极化腐蚀的因素
(1)电极材料
• (2)温度 温度上升一般会引起io的增加,将使腐蚀速度增加。因为 温度升高将使氢过电位减小,而且从化学动力学可知,温度升高使得 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都将加快,所以腐蚀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 (3)pH值 pH值对析氢腐蚀影响比较复杂。一般在酸性溶液中,降 低溶液的pH值,析氢腐蚀速度增加。因为pH值减小,氢离子浓度增 大,氢电极电位变得更正,在氢过电位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驱动力增 大了,所以腐蚀速度将增大。当pH值增加时,情况则相反。 • 至于pH值对氢过电位的影响则较复杂。对不同的电极材料、不同的 溶液组成,pH值对氢过电位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说,在酸性溶液中, pH每增加1单位,氢过电位增加59毫伏;在碱性溶液中,pH每增加1 单位,氢过电位减小59毫伏。 • (4)电极表面积 表面粗糙度的增加,使得电极表面积增加,析氢腐 蚀速度提高,io增大;阴极的几何面积增加。阴极区的面积增大,氢 过电位减小,阴极极化率减小,使析氢反应加快从而使腐蚀速度增大, io增大。如图4.5所示。
• 一般认为在酸性溶液中,氢去极化过程是按下列步骤进行 的: • (1)水化氢离子向电极表面传输。这一步不是电极反应 的控制性步骤。 • (2)水化氢离子在电极表面发生放电反应,生成吸附氢 原子:
• (3) 氢原子的脱附,当反应达到稳态后,金属表面上的吸 附氢原子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即在不断生成吸附氢原子 的同时,吸附氢原子也以相同速度不断地从阴极表面去除, 并按某种方式生成氢分子。 • (4) 氢分子离开电极表面进入气相。
• 输送过程可以分为下列三个步骤: • 1)氧通过空气和溶液界面溶入溶液,以补足它在 该溶液中的溶解度; • 2)以对流和扩散方式通过溶液的主要厚度层; • 3)以扩散方式通过金属表面溶液的扩散层而到达 金属表面。 • 在这些步骤中,通常主要受阻滞而成为控制 步骤的是第三个步骤,即氧的扩散步骤。扩散层 厚度一般约为 10-2~10-5cm。虽然扩散层的厚度 不大,但由于氧只能以扩散这样一种唯一的传质 方式通过它,所以一般情况下扩散步骤是最慢步 骤,以至使氧向金属表面的输送速度低于氧在金 属表面的还原反应速度,故此步骤成为整个阴极 过程的控制步骤。
4.1 电化学腐蚀的阴极过程
• 金属在溶液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根本原 因是溶液中含有能使得该种金属氧化的物 质,即腐蚀过程的去极化剂。去极化剂还 原的阴极过程与金属氧化的阳极过程共同 组成整个的腐蚀过程。如果没有阴极过程, 阳极过程就不会发生,金属就不会腐蚀。 阳极过程与阴极过程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从图4.1可以看出,电流密度越大,氢过电 位越大。当电流密度大到一定程度时,氢 过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对数之间成直线关系, 服从Tafel公式 • • (4-2)
•
• • • •
Tafel常数a与电极材料、表面状态、溶液组成、浓度及温 度有关。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电流密度时的过电位。氢在 不同材料的电极上析出时的过电位差别很大,这表明不同 材料的电极表面对氢离子还原析出氢的反应有着很不相同 的催化作用。根据a值的大小,可将金属材料分为三类: (1)高氢过电位金属,主要有铅、铊、汞、镉、锌、镓、铋、 锡等,a值在1.0—1.5伏; (2)中氢过电位金属,主要有铁、钴、镍、铜、钨、金等, a值在0.5~0.7伏; (3)低氢过电位金同,主要是铂和钯等铂族金属,a值在 0.1~0.5伏。 Tafel斜率b与电极材料无关。对于许多金属,因传递系数 为0.5所以常数b≈4.6RT/nF,n为在控制步骤中参加反应的 电子数。当n=1,t=25℃时,b≈0.118伏。
• (3)氢原子的脱附 • (4) 氢分子离开电极表面进入气相。
• 氢原子的脱附同样有三种方式: • 1)复合脱附,吸附氢原子复合成氢分子并同时脱附离 开电极表面:
• • 2)电化学脱附,水分子与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氢原子 发生放电反应,并同时生成氢分子离开电极表面:
• • 3)逸出机理,吸附氢原子在电极表面上作为自由原子 蒸发,然后再结合成氢分子离开电极表面:
4.3.1氧向金属(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
• 对于氢去极化的阴极过程来说,浓度极化较小,而对于氧 去极化的阴极过程,浓度极化很突出,常常占有主要地位。 这是因为作为去极化剂的氧分子与氢离子的本质不同所决 定的。首先氧分子向电极表面的输送依靠的是对流和扩散; 其次氧的溶解度不大,在一般情况下最高浓度约为104mol/L;第三氧的还原不发生气体的析出,不存在附加搅 拌,反应产物只能依靠液相传质方式离开金属(电极)表面。 •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随着溶解氧不断地在金属电极表 面还原,大气中的氧就不断地溶入溶液并向金属表面输送。 氧向金属表面的输送过程如图4.8所示。
• 当氢电极电位一定时,金属的电极电位越负,从热力学角 度讲.发生氢去极化腐蚀的倾向越大。一般说来,负电性 金属在氧化性较弱的酸和非氧化性酸中以及电极电位很负 的金属(例如镁)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腐蚀都属于氢去极 化的腐蚀。此时的阴极过程就是在金属表面上建立起的氢 电极的还原反应过程,所以氢还原反应进行的情况,直接 影响到金属的腐蚀速度。 • 对于纯金属来说,氢去极化腐蚀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主要在整个均匀的金属表面上进行,没有明显的阳极区和 阴极区的区域划分,此时金属的腐蚀速度除与阳极反应过 程的特点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该金属上析氢 反应的过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