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以宁海为例
一、低收入人群现状
1、低收入人群的界定
中国的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按照人均年收入85美元(668元人民币)的标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到2007年底进一步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在农村,从2000年到2007年,温饱问题已解决但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数量从6213万减少到2841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地从6.7%下降到3%。因此4.6%的农村贫困人口组成了农村的低收入人群。
在城市,低收入人群指的是人均月收入在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150%以下的人员,此部分人群除了原有的城镇“三无人员”外,主要包括非垄断性企业的低层员工、下岗失业待业人员、进城农民、效益欠佳企业职工及部分离退休人员和他们的赡养人口,计有4000余万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领取人数2200万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认定,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而不同,由各地根据当地情况自行确定,如北京,家庭人均收入330—600元的群体划入低收入人群范围内,加上22.9万低保人群,全市超过60万人享受社会补助;在上海,目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人均月收入300元,人均月收入低于450元的家庭人员为低收入人群;在南京,划定低收入人群的标准是人均月收入低于750元,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北方哈尔滨的标准是人均月收入246---305元以下的为低收入人群;宁波市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350元/人,市城区农村居民按350元标准的60%实施,城区城镇低收入家庭按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0%的比例来确认,2008年1月1日始由以前的360元调整为460元,农村由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0%比例确认。
2009年1月份全国发放一次性春节困难补贴,中央财政支出109亿,受惠的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计有7570万人(新闻联播播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2009年2月9日表示,国家在2009年年初已经为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了一次性补贴,每人100元至150元。
低收入人群的形成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实行已久的二元社会制度的缘故,农民由于身份限制,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部分因此致贫;在城市,则因为失业、劳动力市场壁垒、社会再分配制度等因素导致部分市民致贫。个人因素,城市乡村都存在,因为个人的疾病残疾、劳动能力、劳动偏好、就业机会等原因致贫。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社会阶层划分中,产业工人阶层占22.6%,其中30%为农民工;农业劳动者阶层为50.3%,而无业、失业与半失业占5.8%。低收入人群绝大多数出自此三阶层。
比较数据。统计数字显示,台湾1991---2005年低收入户数的百分比为0.8—1.16%。美
国2008年有3.05亿人口,1100万失业人口。根据2007年12月美国非政府组织调查,美国大约3900万人生活在低收入家庭,其中儿童2000万;美国人口统计局2007年9月公布2006年度贫困人口的统计资料,美全国人口贫困率12.3%,即8人中有一个,770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下。俄罗斯有1.03亿人,有710万失业人口。
2、低收入人群的困境
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非常令人担忧,生活环境恶劣,生计窘迫。
2007年重庆的一个调查显示,在全城有280余万低收入人群,其中60.1%没有参加任何保险。
单就住房情况而言,2006年底,我国城镇按户籍人口统计数的人均住房达到27平方米,但目前全国仍有1000万户的家庭住房比较困难,其中400万户是低保家庭,600万户是低收入家庭,区域上分,城镇有75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农村地区有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亟须援助。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教育公平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财富的绝对公平,但要尽力做到机会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的基础。但我们审视我国的教育情况,情势不容乐观。2003-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2.6%,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更低于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而国际上教育支出平均占比5.1%,其中发达国家5.3%,发展中国家4%。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我国1996年为17.84%,2006年为11.82%,低于《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而韩国、泰国、墨西哥等国家都高于20%。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在分配上又出现城乡倒置;调查显示,占总人口40%多的城市人口获得了77%的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直接导致了一些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失学、缀学;上学贵又是另一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2007年前的18年中,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有关资料表明,高校年5000元以上的学费使得33%的北京家庭感到供养一个大学生很困难,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而言,问题无疑更加艰难。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广大的低收入人群得不到应有的医疗卫生保障。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历年呈下降趋势。我国的卫生弹性系数即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从1991年到2004年的14年间,只有0.96%,慢于GDP的增长。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由1990年的25.1%降至2003年的17%,个人医疗支出由36%上升到56%。个人医疗费用总支出同期增长了12.8倍,政府投入只增长了5倍。卫生资源又分布不均,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2004年每千人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居民的1/3,还有10%的农村没有医疗点。经济发展迅速,但上一轮医疗改革基本失败,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质量。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因病、损伤和早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因病和损伤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相当于GDP的6.4%,两者合计占到GDP的14.6%。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并降低了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水平。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目前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农村人口缺少医疗保障,城乡低收入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41%,应就诊而未就诊采取自我医疗的比例。城市占47%,农村占31%,贫困地区未就诊未住院比例高达70%---90%。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属于复合型,兼具分配不公和制度缺失的特点,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加剧,使得当前我国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产生向上层积聚的趋势,使得农业劳动者仍占44%,社会的中间层占15%,而低阶层进入中间和高阶层的门槛过高,流动障碍在强化,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