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大体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1951-1957) 二、调整和发展阶段(1958-1966) 三、停滞时期(1967-1977) 四、重建时期(1978-1985) 五、改革时期(1986年以后)
一、社会保险的初创时期(1951-1957)
认为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
国民的生活,如建立社会保险、孤寡救济、 劳资合作及工厂监督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还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析。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层次理论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三、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对社会保障最早做经济研究者,应当是旧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他们从伦 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 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所以,不需 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 育,改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一是他们 的国家观。该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四、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 “假想的补偿原理”。补偿原理的实质是: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
员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
会福利就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会使一
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法》,对工 伤保险、疾病保险作了规定。1947年通过了
《社会保险法原则》增加了失业保险。对保险费
率、保险给付、保险机构、保险基金都做了明确 规定。
1949.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 《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被称为「铁血宰相」。 在他的主导下,通过立 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 工伤保险制度、健康和
医疗保险制度、工人养
老金制度。俾斯麦他把 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
了德国。
1890年,俾斯麦被新皇威廉 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 即使在晚年最孤独的时刻, 这位老人,依然心系德意志。 他为德意志留下来的财富,
足以让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
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庇古这种“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庇古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小;反之,一个人收 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经济政策主要有三:
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
第一时期:自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 社会保险产生阶段
以德国1883年制定《疾病社会保险法》为标志
第二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保险初步发展阶段
以美国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第三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 保险的充分发展阶段
以福利国家的出现为标志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英国),20 世纪20年代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他以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社会 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为增进社会总福利,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 努力:
一是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 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 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4)费用共担原则。
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了养老、疾病、死亡、工伤、 失业和家庭津贴7大保险项目。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进行分配以前,应该从社会总产品 中首先扣除三个部分: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 或者保险基金。
报告主张建立三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保障被保险 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保障受领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自愿保险:满足收入较高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 求。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4条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3)充分就业原则。
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各国社会 保险制度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三、二战前社会保险发展的特点
二战前社会保险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保险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应急措施推 出,还没有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
展的配套措施。
(2)社会保险的范围尚不广泛。 (3)社会保险体系还不完整。 (4)社会保险的功能侧重“治疗”。
20多年来的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开源——增加保险费收入; 二是节流——降低保险费支出。
具体方法如下:
1、提高缴纳保险费标准
2、增加缴费(税)项目 3、取消保障项目,降低待遇水平 4、利用年金调整机制降低养老金增长幅度 5、鼓励推迟退休,以增加收入和减少开支
6、基金筹集模式从现收现付到基金部分积累制
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
征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这样对任何人
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 福利。
利益再分配的方式依赖于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
五、贝弗利奇报告
1942年《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具有两个十分显
著的意义: 一是把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改革愿望融进了一个统一 的体系之中。成为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是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 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货币体系的瓦解和能源、原料的危机后出现了通 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因而,无法维持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
不对已有制度进行改革。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迅速扩大政府 对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同程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政府开支增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2、资本投资下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5)基金筹集方式由“单纯积累”到“现收现付”制。 (6)津贴标准由与记录挂钩指数化。
(7)福利国家保险制度开始出现危机。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本节内容:
一、社会保险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二、社会保险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社会保险改革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经历了国际
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
会福利。因此,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
“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
2)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
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
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3)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
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否则, 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2、各种新型保险制度出现
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全面恢复和重建了社会保 险体系。 20世纪50年代前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洲的一些国 家仿照当时的苏联建立了由国家负担的全面保障的“国 家保险型”保障模式。
国际劳工组织于1952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 约》,该公约被誉为国际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统治者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其统治地 位,需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其统治的社会 政策。 3、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和社会政策主张为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做好了思想理论准备。 4、互助制度和私人保险,对社会保险制度的 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社会保险发展阶段划分。
社会保险自产生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学术界公认: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
80年代的德国。 1883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1889年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随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模仿建立各自的 社会保险制度。
德 国 俾 斯 麦 号 战 舰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 鲁士首相期间通过多次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 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他是德意志的灵魂,没有俾 斯麦就没有今天的德国。
1、社会保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然经济形态:家庭以及血缘关系保障。
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家庭保 障功能减弱,产业工人遇到的生存风险加大。对 新的保障制度产生需求。同时,工业化促进生产 力发展,为新制度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劳动力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
4、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5、高福利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6、政府管理的低效率和官僚化
二、社会保险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将国家主管的 保险项目交由私营公司管理,如智利。 二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维持现有制度的运转,大多数 国家采取的是这一思路。
其作用机理是:
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而支出增
加迅速;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迅速,这样,社会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运 动就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具有调节和
缓和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这是对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
展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生活消费资料。还必须 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 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各种保 健设施等;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出了与“共担 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认为,以 雇佣工人工资的形式取得的那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 常少,刚好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 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储蓄,以备在疾病、伤残、 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需要。 列宁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所 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 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
《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
七、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 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 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结 论。同时提出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推行累 进税制,进行最低工资立法等。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 衡。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 20世纪80年代智利创立私营养老金制度。
3、二战后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1)社会保险制度从欧洲推向全球。
(2)从单项保险向综合保险转变。
(3)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4)欧美各国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险制度干预,由自愿保险
向强制保险转变。
(5)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主要依靠劳动者及其雇主。 (6)社会保险制度在欧洲广泛推行。 (7)社会保险立法和管理由分散到集中化。
四、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福利国家”的诞生。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保险制度得以重 建并获得全面发展。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建成“福利国 家”,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被 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社会保险概论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
德国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主张实行社会改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