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

摘要:

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究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是很有重要的意义的。

明朝的“朝贡政策”实际意义上是国家垄断性质的海外贸易,严格来说是宦官集团和皇帝对海外贸易权的垄断。垄断的产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导致了“朝贡贸易”的衰落,而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也被终止。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0300040017

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2335550018

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1302360248

4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301200079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研究有很多,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下面是一些主流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开始原因以及禁止原因的观点。

田培栋(1983)认为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而郑和下西洋是就是在明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前提条件下,明统治者要严格控制海外贸易,扩大“朝贡贸易”,藉此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

李向飞(2007)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做出了一下探讨。他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的船上带有大量宝物,通过与他国进行贸易,与东南亚至非洲三十余国建立联系,客观上建立起和平友好关系,所以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明朝专属的贸易圈,造就大明一统天下,万国来朝的盛大景况,在诸国里树立明朝权威,这一过程用和平方式取得,并非暴力手段,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杨熺认为郑和船队的活动给明朝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究其祸根还在于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这种制度纯属于封建制度畸形发展的产物。郑和船队的形成和活动是以“朝贡贸易”制度为原因而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一旦形成它便化成为破坏明朝廷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因。这样的因果关系转化,对明代社会经济,起着侵蚀、破坏的作用,因此便被封建士大夫所痛切反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前人分析的都很透彻,主要是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关于政治目的既是朱棣造反上位,人心不稳,极需直接派使臣到各国宣诏,劝说他们承认当今大明皇帝,借助外力,标榜正统,以安人心,另外或许有寻找建文帝的目的。经济目的在于当时靖难之役内战四年,国力耗费极大,海外贸易获利颇丰,明统治者要严格控制海外贸易,扩大“朝贡贸易”,藉此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朱棣身边恰有郑和这个拥有航海知识、迫切航海愿望的忠心太监,于此同时朱棣又是一个个性极强,皇权很集中的一个皇帝,故而在朱棣在世之时,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极大地支持。

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在郑和之后被禁止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朝贡贸易”没有增加政府收入,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导致了群臣的反对。我认为这些学者分析的不是很全面和透彻。理由一,朱棣时期财政收入和洪武年间是持平的,但经过靖难之役,在永乐初年,国民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朱棣北征瓦剌、鞑靼,南平安南,迁都北京,建造宫殿,修永乐大典,这些都是需要巨额的支出。在财政支出没有明显增加的同时,要进行这么多的事情,很明显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巨额财富。理由二,朱棣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毋庸置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如果下西洋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么在皇权巩固之后,为什么还要继续的进行下西洋活动?很显然,垄断的航海贸易带来了巨额的收入,足以支持他文治武功。所以我认为有关明代“朝贡贸易”制度,对外高价收购,无价赠送所带来的后果,只会是大量亏赔,绝无利润可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理论分析

首先澄清一个关系即是郑和下西洋和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不违背的,海禁政策指的是严禁私人进行海洋贸易而非官方,明朝的海禁政策是贯穿始终的,所以海禁政策并不是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同时海禁政策并不等于闭关锁国,只是禁止非官方的海外贸易。

(一)郑和下西洋活动没有继续的直接原因

“朝贡贸易”本身对于国家的财政是有利的,这一点我们在上文已经很简单的论证过。那么为什么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这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财政收入的增加进入了内库,而非户部所掌控的国库,掌握财权,巩固了皇权消弱了文官集团对皇帝的影响力;

第二、进行远航活动的是郑和,属于宦官集团,宦官集团力量的扩大也是对文官集团力量的削弱;

第三、进行远航活动所需的船只的打造以及各种准备工作确实增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

第四、明朝曾用舶来品“辣椒”“苏木”折抵俸禄,郑和下西洋初期“辣椒”“苏木”为稀有物品,而在几次远航之后,“辣椒”“苏木”价格下跌,这造成了官员的实际俸禄的下跌;

故而文官集团是极力反对远航活动,以至于以圣人理论为依托,以民怨沸腾来阻止远航活动。且在永乐之后,没有出现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文官集团的力量大过皇权和宦官集团,自然更加的不会同意皇帝进行远航,借以来削弱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可以说文官集团的反对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直接原因。

至于史料记载,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事实求实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相信,史料的记述者是文官集团,自然会在史料记载方面偏于自己,我们应该在审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郑和下西洋活动没有继续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郑和下西洋系列活动终止的直接原因是文官集团的反对,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朝贡贸易”在广义上是指明朝对外采取与各国友好交往和通商贸易往来的政策, 具体指限定在朝贡形式下的明朝官方管理控制的对外贸易。这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了海外贸易的权利,于此相配合的海禁政策也禁止私人进行海外贸易。这以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违法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中国没有经过经济思想的启蒙,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思想,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地抑制,当然这也与商人的唯利是图、囤积居奇等有关。最关键的还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