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附答案)1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1.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简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各自的航海成就。
3.简述其他地区新航路开辟的表现、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1)经济因素: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因素:《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的描写,使当时西欧有冒险精神的人普遍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宗教原因: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
(5)王室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条件(1)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
二新航路的开辟1.向东开辟的新航路(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航行中因遭遇大风而意外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2)1497~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
从此,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2.向西开辟的新航路(1)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相信“地圆说”。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此后,他又三次进行横渡大西洋的往返远航,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2)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5艘帆船出航。
他们绕过南美洲,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在介入当地人的冲突中被杀,他的同伴们驾驶“维多利亚号”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宝船去了哪里?真的失传了吗
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宝船去了哪里?真的失传了吗本文导读:郑和下西洋的起因有很多,有说是宣扬大明军威的、寻找建文帝和玉玺的,甚至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的,等等说法。
但是不管为何,这都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
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那是不是说自从郑和下西洋的绝唱后,明王朝强大的宝船技术,就此断代失传了?小编告诉你,造船技术在明代没有失传。
郑和下西洋是的宝船作为中国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计船长至少五十七米的郑和宝船,拥有龙骨结构水密隔舱旋转橹等一系列高科技。
而且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有用于载货“马船”,有用于运粮“粮船”,有用于作战“战船”,有用于居住“坐船”,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而郑和船队的风采,明朝初期强大的航海实力,都来自于明朝遍布东南各省的大型官营船厂。
但自从郑和下西洋盛典结束,下西洋活动落幕,大型宝船没了用场。
而明朝的官营船厂没了营生,大量工匠纷纷逃亡,造船质量从此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战舰的性能,已是远远落后。
以至于后来明朝舰队都不敢正面对抗倭寇驾驶的“山寨版明朝船”,戚继光更吐槽说,明朝的大型战船,别说拉出去和敌人作战,能在海上行驶不散架,都算是好船。
难道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真的就这样失传了吗?其实就在明朝官营造船业衰败的时候,明朝的民营造船业,实力悄然增长。
大批从官营船厂逃亡的工匠,都在民营船厂重操旧业,不但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与外国造船技术的交流,工艺也更精进。
甚至借着抗倭的政治任务,技术不断精进,在大量军方订单的供养下,在抗倭战争后期,明朝水师不断装备升级,装备了升级版的“大福船”,在海面上收拾倭寇战船,号称“如车碾螳螂”。
甚至后来的巨型福船,即使比起同时代西方的最大战舰,也是相差不远。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当时在政治、军事、和科技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永乐三年(1405年)起,朱棣命太监郑和作为正使太监率领帝国船队向西洋进发,开启了世界航海史重要的一页。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于永乐三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止,前后总共七次远赴重洋,那么,他这七次都去过哪里?为什么第七次却成为了郑和的不归之旅?郑和(1371年- 1433年),回族,本姓马,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并被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启程下西洋。
船队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今属马来西亚),瓜哇岛地处南洋要冲,这里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打内战,西爪哇欲灭东爪哇。
郑和船队的人员登陆到集市进行贸易时,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以为是东王的军队,而误杀了170人。
当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他派使者谢罪,欲赔偿6万两黄金以谢罪。
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恐,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不仅没有兴兵报复,也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举让西王十分感动,两国遂和睦相处。
郑和船队之后又到过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卡利卡特)等地。
在本次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这次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此次出访所到的国家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今属印度尼西亚)、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为什么从此就戛然而止了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为什么从此就戛然而止了
600多年前,当整个欧洲还沉睡于中世纪时,中国明王朝,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郑和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前后七次,浩浩荡荡地开向了西洋,远达非洲,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以后,中国人的远洋航海事业就像封建王朝盛极必衰的规律一样,不可思议地戛然而止了,更可怕的是,中国社会日渐封闭保守,丧失了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第一次历史机遇。
其实并非戛然而止,对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性从一开始就有争论。
只不过在朱棣大力支持下,挑选出郑和施行了七次而已。
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主因是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主体。
棣的死代表中国最后一位具备世界心怀的封建帝王离世。
郑和死前就已经被朝廷内部官员认为是宦官乱国的代表,数次下西洋所费太多,人员病故数千人。
其实,郑和是否病死都不重要,关键是时代变了。
郑和在宦官系统中被排挤在外,与此同时,郑和长期在外,与朱棣的关系越来越远,这就造成郑和远离权力中枢、远离他的权力基础:宦官群体。
例如朱棣在位时,内官监是太监之首,郑和长期在外,其他衙门、内官监内部势力增长都是他无法掌握的。
所以,司礼监等地位上升,内官监权力下降。
相反,欧洲的开放则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力——牟利的欲望和机会,商人的利益及其海外冒险事业得到了王室的支持。
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交易关系:王室给冒险家们以委任和授权甚至一定的资助,而他们必须将所有掠夺来的金银等贵金属运至官署加盖戳记,登记自
己的所有权,并按五分之一的比率纳税。
明朝中后期朝会形同虚设,嘉靖万历不上朝不耽误治理。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1371―1435):云南人,回族,本姓马。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外洋的一些情况。
明军平定云南时他被掳,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
靖难之役中,他多次立功,明成祖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1405年,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西洋: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2)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3)明朝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明初郑和下西洋经过:(1)时间:1405―1433年(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次数:7次。
(3)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C.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初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比较:1、目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
(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原因: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2)根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依据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其意海外贸易的利益最大,若措施设置得当,所得利益数百万计。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另一方面是海外贸易获利丰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15-16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
15-16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15-16世纪,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中西国家都进行了远洋航海活动,共同缔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世界大航海的崭新时代。
15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当欧洲人对“昏暗的大洋”怀着恐惧心理,不敢贸然涉足的时候,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即已率领着庞大舰队,纵横驰骋在印度洋上,往来于中国、南亚和东非之间,成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
然而,为时不久,以郑和为首的明帝国官方航海事业,由盛而衰,遽然终止;西方航海活动却日渐发达,历久不废。
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对此课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宇宙万物每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局,都有其因果关系。
15-16世纪中西航海事业兴衰不同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来,首先是它们不同的客观动因发生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
仔细考察中西航海的最根本的客观动因,可以明显地看出,明帝国官方航海活动,乃是明初强化皇权专制统治,与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发生尖锐矛盾的结果;西方航海活动,则是西欧社会经济矛盾长期发展、剧烈变动的结果。
简而言之,中国航海乃专制政治所使然,西方航海乃经济发展之必然。
15-16世纪,中西封建社会总体结构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制度十分发达;西欧社会的商品货币经济相当繁盛。
这时,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自然经济基础仍然十分强固,封建政治已达到绝对君主专制的顶峰。
专制皇权集中体现了“是一人独裁的政权”(《列宁选集》卷四p50)的实质。
在这种情况下,专制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强制性干预,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显示了封建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反作用力。
在专制皇权崇本抑末、以农为本传统政策制约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缺乏起码的成长条件、奄奄待毙,就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反之,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由于商品货币关系自中世纪以来长期的渗透作用,封建制度已濒临绝境,资本主义关系正方兴未艾。
这时西欧多数国家的社会体制,已经统统纳入了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基本相一致的轨道。
揭秘明朝政府突然放弃维持强大的远洋舰队原因
重大历史问题探讨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近代以前时期的各种文明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先进、更优越。
”然而,自进入15世纪,中国日趋保守,在郑和的舰队第七次下西洋后,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帆船,主动放弃海上贸易,把自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隔绝起来。
从此以后,中国海军几乎一蹶不振,中国沿海甚至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受到倭寇的袭击,中国始终只在陆上进行防御,甚至葡萄牙船只一再在中国沿海出现,也没迫使明政府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于明政府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远航的决定,有人认为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是因经济压力所致。
事实上,中国明朝闭关自守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黄仁宇:终止舰队远航是因缺乏利润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西欧的海上霸权是在朱棣派出的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若干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朱棣攻打安南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没在他生前暴露出来,却遗患他的子孙。
朱棣的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1424年朱棣逝世后,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但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接位者为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虽未停止郑和的远航,但减少了远航的次数,他在位期间只批准了一次。
随后的继位者明英宗朱祈镇在登基当年就终止了郑和的远航。
明政府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黄仁宇说:“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
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
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
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明王朝统治阶级没有在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盛极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相反不但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再造出海大舟,而实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
郑和航海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皇权一手操纵,这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
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
举办任何事业都要讲究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
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大量贡品免费提供皇室、贵族享用,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
“厚往薄来”的方针实非长久之计,这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蚀本”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二,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
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私人贸易的发展,在国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明朝法律规定私自出海贸易将被处以极刑。
国家势力自英宗时起不断衰弱,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弃本逐末”,因为海外贸易所得复兴颇厚,逐渐成为国家所称的海寇。
这样不但减少封建国家的收入,而且还影响其政治。
这也是导致郑和自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再没有进行远洋航行,以及明朝统治者自此执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
郑和所统领的官兵大约二三万人,船舶近百艘,航程周期又过于漫长,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时间,返航后不久就接着下一次航程,人员伤亡惨重,本身就难以为继。
有人估算,在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约有二千艘,每艘造价需白银七八千两,须支动天下十三省钱粮方才够用。
对此,朝廷官员批评指责颇多,施加压力颇大,迫使明王朝终止这一活动。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
郑和下西洋的世界航海史地位及中断原因探析
罢。
从1 4 0 5 年到 1 4 3 3 年, 2 8 年 间郑和共 率船 队南下七 次 , 可谓 明代 的一大壮举 。 其 南下途 径苏 门答腊 、 古 里等 3 O 多 个国 家 , 航 行船 队规模 宏大 、 人 员众多 。 郑 和 的七次 南下 比西方航 海先驱 还要 早一个 世纪之 久 , 是大航 海时代 的领 头人 。 开 启 了航海事 业的洪潮 。 郑和 的南下 的船 队采用 了先进 的造船技 术 , 火炮 、 罗 盘的 应 用也展 示 了我国技 术的 发达 , 宏大 的船 队宣扬 了我 国国威 , 航E a , e "
郑 和 下 西 洋 的 世 界 航 海 史 地 位 及 中 断 原 因探 析
范丽 玲
( 长岛航 海 博物 馆 2 6 5 8 0 0 ) [ 摘 要] 郑和 七 下西洋 在我 国和世 界航 海 史上都 是空前 绝后 的大 事件 , 长久 以来被 作为佳 话广 为流 传 , 意义 重大 。 郑和 的南 下促进 了1 5 世纪航 海业 的 发展 , 加强 了各 国之间 的交流 和经济 往来 , 促 进了 睦邻友好 。 其 规模之 大 、 航程之 远令 世人 叹为观 止 , 是世界 航海 史上的一 大壮举 。 然 而郑 和的七 次南 下并没有 发挥其 最 大的效 用 , 最 终只 能以 中断告 终。 本文就 此分 析 了郑和七 下 西洋的 世界航 海 史地位 和最 终 中断的原 因 , 希望 能够还 原一段 历史 的光辉 。 [ 关键 词] 郑 和南 下 ; 航海 史地 位 ; 终 端原 因 中图分 类号 : G 8 7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3 3 — 0 4 4 0 — 0 l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1、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闭关政策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1、统治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
2、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 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 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威胁自己的统治。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的比较
郑 和 哥伦布 结 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船只大 航程远 设备先进 首航时间 1405年—1433年 1492年—1504年 次数 7 次 4 次 船只数 200多艘 3 艘 随行人数 27800人 88 人 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最远到达地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美 洲 拥有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阅读教材,快速抢答:
1、“西洋”指的是今天哪里? 2、郑和下西洋受哪位皇帝的派遣? 3、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 4、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出发地点、最远到达地区)?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6、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如何?
7、郑和下西洋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郑和船队下西洋途中会遇到哪些困 难?他克服困难、成功实现远航的条件 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D.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C.从根本上防御了西方的殖民入侵
忽鲁谟斯
天方
亚
洲
榜葛剌
刘家港
古里
占 暹罗 城
非
文莱
满剌加
洲
西
洋
爪哇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的壮举。 2、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 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 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与原因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与原因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贸易航线,连接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半岛。
然而,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在近代逐渐衰落并终结。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原因。
一、欧洲航海事业的崛起欧洲航海事业的崛起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世纪初,欧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探险,寻求新的贸易路线和资源。
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成功穿越非洲角,到达印度,打通了一条新的东西方海洋贸易通道。
这使得欧洲商人不再需要通过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来获取东方商品,促使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二、海盗和战乱的影响海盗和战乱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亦起到了重要的冲击作用。
自唐宋时期以来,海盗活动频繁,在海上贸易航线上肆意妄为。
外族侵略和内部战乱的发生导致商人和船只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不断减少了对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使用。
三、新航道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新航道的开辟,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不再被独占。
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开启了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立。
这使得西班牙能够通过东行航线连接亚洲和美洲,绕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随后,英国、荷兰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并开拓了新的贸易航线,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
四、经济和政治的变革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之一。
16世纪以后,明朝的封闭政策加剧了中国内部与海外贸易的断裂,使得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急剧缩小。
随后,清朝建立后,对外贸易政策保守,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进一步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发展,而中国的垄断型的农业经济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结与欧洲航海事业的崛起、海盗和战乱、新航道的开辟、经济和政治的变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济意义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余杭、涿郡、洛阳
(3)黄河和淮河
(4)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图中A是余杭,B是涿郡,C是洛阳。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1. 事件简介1.1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2哥伦布远航美洲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了。
他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后,又受西班牙国王的委派,于1493年9月、1498年3月、1502年5月,先后三次率领探险船队横渡大西洋,前往新大陆,他几乎走遍了加勒比海海域,并到达美洲大陆的南部。
当时他误认为这就是亚洲,直到他去世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从未被人知晓的“新大陆”。
2. 动机对比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跃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然而众多叙述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古籍基本上未提到追踪惠帝事,因此这应该不应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
且在亚非各国访问期间,郑和广泛进行文化传播和贸易活动。
由此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宣扬明朝国威2)拓展海外贸易3)寻找建文帝4)其他诸如文化传播,消灭海盗等据哥伦布《航海日记》序文记载:“前往上述印度等地,以便去了解那里的君主、臣民、乡土人情和一切其他事物,以及把那里的人转化为相信我主的教义。
”另外就哥伦布个人而言,他认为通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过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
(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
(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摘要: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
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一、引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
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究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是很有重要的意义的。
明朝的“朝贡政策”实际意义上是国家垄断性质的海外贸易,严格来说是宦官集团和皇帝对海外贸易权的垄断。
垄断的产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导致了“朝贡贸易”的衰落,而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也被终止。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030004001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2335550018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20113023602484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301200079二、文献综述国内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研究有很多,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下面是一些主流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开始原因以及禁止原因的观点。
田培栋(1983)认为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
而郑和下西洋是就是在明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前提条件下,明统治者要严格控制海外贸易,扩大“朝贡贸易”,藉此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
李向飞(2007)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做出了一下探讨。
他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的船上带有大量宝物,通过与他国进行贸易,与东南亚至非洲三十余国建立联系,客观上建立起和平友好关系,所以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明朝专属的贸易圈,造就大明一统天下,万国来朝的盛大景况,在诸国里树立明朝权威,这一过程用和平方式取得,并非暴力手段,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杨熺认为郑和船队的活动给明朝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究其祸根还在于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这种制度纯属于封建制度畸形发展的产物。
郑和船队的形成和活动是以“朝贡贸易”制度为原因而产生的结果。
这种结果一旦形成它便化成为破坏明朝廷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转化,对明代社会经济,起着侵蚀、破坏的作用,因此便被封建士大夫所痛切反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前人分析的都很透彻,主要是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关于政治目的既是朱棣造反上位,人心不稳,极需直接派使臣到各国宣诏,劝说他们承认当今大明皇帝,借助外力,标榜正统,以安人心,另外或许有寻找建文帝的目的。
经济目的在于当时靖难之役内战四年,国力耗费极大,海外贸易获利颇丰,明统治者要严格控制海外贸易,扩大“朝贡贸易”,藉此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朱棣身边恰有郑和这个拥有航海知识、迫切航海愿望的忠心太监,于此同时朱棣又是一个个性极强,皇权很集中的一个皇帝,故而在朱棣在世之时,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极大地支持。
关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在郑和之后被禁止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朝贡贸易”没有增加政府收入,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导致了群臣的反对。
我认为这些学者分析的不是很全面和透彻。
理由一,朱棣时期财政收入和洪武年间是持平的,但经过靖难之役,在永乐初年,国民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朱棣北征瓦剌、鞑靼,南平安南,迁都北京,建造宫殿,修永乐大典,这些都是需要巨额的支出。
在财政支出没有明显增加的同时,要进行这么多的事情,很明显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巨额财富。
理由二,朱棣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毋庸置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如果下西洋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么在皇权巩固之后,为什么还要继续的进行下西洋活动?很显然,垄断的航海贸易带来了巨额的收入,足以支持他文治武功。
所以我认为有关明代“朝贡贸易”制度,对外高价收购,无价赠送所带来的后果,只会是大量亏赔,绝无利润可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理论分析首先澄清一个关系即是郑和下西洋和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不违背的,海禁政策指的是严禁私人进行海洋贸易而非官方,明朝的海禁政策是贯穿始终的,所以海禁政策并不是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
同时海禁政策并不等于闭关锁国,只是禁止非官方的海外贸易。
(一)郑和下西洋活动没有继续的直接原因“朝贡贸易”本身对于国家的财政是有利的,这一点我们在上文已经很简单的论证过。
那么为什么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
这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财政收入的增加进入了内库,而非户部所掌控的国库,掌握财权,巩固了皇权消弱了文官集团对皇帝的影响力;第二、进行远航活动的是郑和,属于宦官集团,宦官集团力量的扩大也是对文官集团力量的削弱;第三、进行远航活动所需的船只的打造以及各种准备工作确实增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第四、明朝曾用舶来品“辣椒”“苏木”折抵俸禄,郑和下西洋初期“辣椒”“苏木”为稀有物品,而在几次远航之后,“辣椒”“苏木”价格下跌,这造成了官员的实际俸禄的下跌;故而文官集团是极力反对远航活动,以至于以圣人理论为依托,以民怨沸腾来阻止远航活动。
且在永乐之后,没有出现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文官集团的力量大过皇权和宦官集团,自然更加的不会同意皇帝进行远航,借以来削弱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可以说文官集团的反对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直接原因。
至于史料记载,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事实求实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相信,史料的记述者是文官集团,自然会在史料记载方面偏于自己,我们应该在审视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郑和下西洋活动没有继续的最根本的原因那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郑和下西洋系列活动终止的直接原因是文官集团的反对,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朝贡贸易”在广义上是指明朝对外采取与各国友好交往和通商贸易往来的政策, 具体指限定在朝贡形式下的明朝官方管理控制的对外贸易。
这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了海外贸易的权利,于此相配合的海禁政策也禁止私人进行海外贸易。
这以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违法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中国没有经过经济思想的启蒙,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思想,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地抑制,当然这也与商人的唯利是图、囤积居奇等有关。
最关键的还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
a. “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调节总量平衡。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
第二、调节结构平衡。
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
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
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
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
郑和远下西洋使大量外来物品如胡椒、苏木的输入,达到了“充溢库市”的地步,说明货物达到了饱和状态甚至是供过于求。
一方面,大量海外物品倾销到中国市场,这些物品由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化过程在加速进行,市场价格一再下跌,朝廷无法阻止这些外来物品价值在市场上的跌落。
与此同时,朝廷依然以这些东西来代替官员的俸禄,这就导致了官员实际俸禄的降低,这也是官员抵制下西洋航海贸易的原因之一。
b. “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
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在“朝贡贸易”中,以胡椒的价钱来看,明初在苏门答刺与柯枝等地胡椒每百斤价银一两左右,而明朝却本着“尝赐宜厚”的原则,在制定《给赐番夷通例》中规定,每百斤的胡椒需要付贡使银二十两。
明政府既以高昂的代价赏赐贡使,所以各国“尝遣使中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
”所以说这种“朝贡贸易”,在不少情况下,都是不等价交换。
这种不等价交换在辣椒和苏木比较稀有的时候尚可,但是在辣椒和苏木大量进入中国之后,这种不等价交换就是利益的巨大损失,这里就可以看出没有灵活的价格调节机制对于商品经济的损害。
c. “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
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