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文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壮举,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和文化影响力,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官方文献、民间传说以及考古发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视角。

二、官方文献研究官方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明朝的《明史》以及《郑和宝船录》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据官方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宝船数量众多,随行人员包括官员、水手、翻译等。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与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贸易。

这些国家包括东南亚的爪哇、真腊、暹罗等,以及非洲东海岸的麻林等国家。

通过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民间传说研究除了官方文献,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在江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传说往往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

据民间传说,郑和在航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险阻和挑战,但他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成功地完成使命。

这些传说中还涉及到许多神奇的事件,如宝船上的神兽、神秘的航海图等。

虽然这些传说可能并非史实,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途径。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补充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迹被发现,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新的线索。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中,发现了与郑和宝船相似的船只残骸。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郑和船队的更多信息,如船只的规模、结构、材料等。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陶瓷器、金币等文物,这些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的探讨与对比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光辉的篇章之一,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与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进行探讨与对比,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伟大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史料一:明史郑和传明史中的《郑和传》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史料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路线、规模以及所达国家和地区等信息。

其中,郑和的航海目的、所携带的货物、与各国的交往情况等均有详细记载。

根据《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大明国的富强,扩大影响力,同时进行海上贸易,获取海外珍宝。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率领的船队所到达的国家与地区繁多,如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他们带去了瓷器、丝绸等商品,换回了当地的特产,如香料、宝石等。

此外,《郑和传》还记录了郑和在海外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与冲突。

三、史料二: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除了官方的历史记载外,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航海日志记录了船员们在航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船只的运行状况等细节。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航海生活与实际操作的描述。

而民间传说则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航海的故事与轶事,如他的胆识、智慧、仁爱等品质在传说中得以体现。

然而,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航海日志可能因为历史的流逝而遗失或损坏,其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民间传说则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误差或后世的艺术加工而偏离史实。

因此,在利用这些资料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其真实性。

四、史料三:外国史书与文献外国史书与文献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来源。

由于郑和的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史书与文献中,往往有关于郑和及其船队的记载。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外部观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例如,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史书记录了郑和船队到达时的盛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交往情况。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wps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wps

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文献综述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三宝太监郑和奉命七次出使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600多年过去了,关于当初郑和缘何七下西洋的争论在学术界上至今没有定论。

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寻建文帝、宣扬大明国威、维护明成祖统治地位、发展海外贸易、出于军事需要巩固王朝统治等几个方面。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中外著作中都曾提到过,例如张廷玉的《明史.郑和传》1、夏燮的《明通鉴》2、以及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3、法国作家伯希和所著的《郑和下西洋考》4、多米尼克·勒列夫尔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新著《启蒙之龙》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海洋历史主任莎丽·梅的《中国海路贸易及郑和下西洋对现代历史的影响》的报告等等。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想通过归纳整理,将几种学术界热议的猜想呈献给大家,以供大家能够在相对方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目的一:寻建文帝。

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并于建文四年六月攻下帝都应天称帝,是为明成祖。

同时,建文帝失踪。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

越八日,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然葬地所在,后无闻焉。

或曰帝由地道出亡,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

”5所以许多人猜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呢?《明通鉴》中记载:“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踪迹之。

”6同时,《明史》中也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正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7当然,在封建时代来说,朱棣通过这种不符合封建礼法的手段夺取帝位内心多多少少是会有不安的,如果其侄儿朱允炆尚在人间的话,那么自然会对其帝位构成威胁。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海上远征活动,不仅彰显了当时中国航海技术的先进性,也体现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多年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基于三种主要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进行探讨。

二、第一种史料:历史文献记载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明史》及《郑和航海图》。

《明史》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包括船队规模、航行路线、所到国家等。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过程描述。

而《郑和航海图》则展示了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拓展海外贸易。

船队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装备先进。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与当地人民进行友好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与经济交流。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技术资料除了历史文献外,航海日志与航海技术资料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这些资料记录了当时航海技术的具体操作与运用,如天文导航、地文导航等。

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船队的航海技术水平和航行能力。

据航海日志记载,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船队成员具备丰富的航海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天文、地文等知识进行导航。

此外,船队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深仪等,为航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第三种史料:考古发现与文物遗存考古发现与文物遗存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存被发掘出来,为我们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新的线索。

考古发现表明,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文物遗存。

这些文物包括瓷器、铜器、铁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此外,还有一些船只残骸被发掘出来,为我们了解当时船只的构造与性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

郑和简介篇一: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由古文献记载谈郑和宝船尺度

由古文献记载谈郑和宝船尺度

由古文献记载谈郑和宝船尺度1、引言记载郑和大号宝船尺度长44.4丈(或44丈)宽18丈古代文献分别有明史·郑和传)、《瀛涯胜览》、(客座赘语》、(国榷》、(三宝征彝集》、《郑和家谱)、和仁宝太监下西洋记》。

关于《明史·郑和传)可信度问题,不能否认写史的官员由于历史及阶级局限性,在人物评价及事件评述上会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说话,但是,在事件有无和具体数字上,依据的是大量文档资料。

郑和下西洋在明代,张廷玉等撰写《明史》属清代,于理于情都无必要将“小”改“大”。

(瀛涯胜览)是随郑和第4,6,7次下西洋的翻译马欢所著,此书可以说如当时笔记一样,其可靠性不说也明了。

《客座赘语》作者顾起元与费信是同乡,费信跟随郑和4次下西洋,著有《星搓胜览》,顾起元著书的依据或是耳闻或是参考费信有关著说。

《国榷》是编年体明史,用今天通俗话解释即以时间为顺序的大事记,该书从公元1621年到1656用了35年时间完成,显然查阅了大量文字档案并进行归纳整理完成,应该具有权威性。

《郑和家谱》中关于宝船尺度,应该是当时的记载,更无夸大的必要,是可信的。

2、“西洋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献1(简称“西洋记”)是明末罗懋登所写的章回小说。

小说与历史有一定联系,并非全是虚构;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很有学术研究价值。

不能对所有小说都统统以胡编乱造定论。

文献 [1] 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1) 可能有人认为罗懋登不了解船,对船是胡说瞎写,其实不然,文献1中“宝船词”每句都涉及到船,出现中国古代船舶名称的有近30处,还有典故,战事,船具,如果对船不了解,很难以“词”形式进行高度概括。

2) 笔者结合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新编郑和航海图》图与“西洋记”出访各国的国名地名航行路线相对照,发现基本相符。

3)“西洋记”中介绍了郑和船队途经各处所见风俗、习惯、服饰、当地人肤色长像,与现在的情况相差无几。

例:介绍“爪哇国”时:“有长尾猴”,风俗“人皆配匕首,柄用金银,或犀角,或象牙”;介绍“渤淋国”“一季种谷,三季收金,’;介绍“龙牙迎释”习俗:“头上椎髻,上身穿短衫,下身围一段花布”;“满刺伽国”国王“头上缠一幅白布,身上穿一件细花布”;“柯枝国”:“国工头上缠一段黄白布,上身不穿衣服,下身围着一条花手巾,再加一匹颜色编丝,叫‘压腰”’、“国王崇奉佛教,尊敬象和牛”,百姓:“头发织的成毡,分做十数绪,或七八络,披在脑背后。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的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的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的友好交往
李金明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明初中国政府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奉行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包括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各国.郑和作为一位和平外交使者,在下西洋期间,不仅为满剌加立国,制止了强国对弱国的欺凌,而且在旧港剿灭海寇,保证了航道的畅通,同时在苏门答腊为国王平定了叛乱,维持了当地的和平秩序.郑和及其随从的和平外交活动在东南亚民众中影响很大,至今仍到处流传着有关他们的传说.这些事实说明,郑和作为一位和平使者,的确为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立下了功勋.【总页数】8页(P62-69)
【作者】李金明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05
【相关文献】
1.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贡献 [J], 王民同
2.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的友好交往 [J], 李金明
3.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文化交流 [J], 王介南
4.郑和下西洋与中国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J], 李金明
5.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友好贸易往来的贡献 [J], 王民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探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原因,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从宋元以来和明初的历史背景出发,宏观分析明朝出动大军下西洋的实力、条件、动力,由此得出的“外交说”[1]与“贸易说”[2],的确言之成理、信而有据。

但是,永乐时期的明朝何以在国家急需全力对付北方压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先后七次派出如此庞大的船队,前无古人地深入遥远的大洋,动辄在外游荡、滞留数年之久呢?仅仅从外交目的和贸易角度解释,尚且不够完满,所以,还存在第二种途径,即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下西洋的具体动因,由此得出了“踪迹建文说”等结论。

“踪迹建文说”种种其实不能成立,需另撰专文讨论,本文的目的,是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庞大规模这个特别引人瞩目的环节出发,从历次下西洋时的明朝政治、军事行动中,去寻觅下西洋的另一种具体动因。

永乐初年,西洋各国在明朝使节的鼓动下,纷纷前来朝贡,一派祥和盛况。

西洋使节之遣,多为文官多为行人,间有按察副使、给事中、翰林待诏,武官多为千户,唯不见派遣大队海军随行。

所以,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确是一种十分突兀的重大军事行动,船队两万七千人的规模,仅仅用护航或操作大型船只来解释[3],是远远不够的。

郑和出使不止七次,所谓下西洋,应以郑和等自述“统领舟师”的七次为准,即永乐三年至五年、五年至七年、七年至九年、十一年(或十二年)至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宣德六年(或五年)[4]。

但郑和等人或以受命、或以自南京一带出发、或以自福州等地出发时间为起始年份,或以归港、或以赴南京复命、或以赴北京复命为结束年份,故所记年份不能反应决策、受命、出发、归港等的精确时间。

郑和下西洋需要利用南海和印度洋的季风,所以一般是冬春出洋,夏秋归国。

无论官方记载受命和复命于何月,均不能用以修正这个由自然地理规律所限定的事实,而受命、复命与实际出洋、归港时间的不同,正可以展示历次下西洋与政治、军事行动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目标是古里、满剌加等已经建立往来的国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影响及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航海地图以及考古发现。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综合分析,力求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相。

二、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明朝时期的史书如《明史》、《瀛涯胜览》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据历史文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地区。

他的航海不仅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还加强了文化交流,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做出了贡献。

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郑和的航海行动也是为了展示大国的威仪,同时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获取海外资源。

此外,郑和的航海还带有文化传播的使命,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航海地图研究航海地图是研究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重要依据。

在航海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航线、停靠港口以及航海技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海上贸易以及海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航海地图记载,郑和的航线包括东洋、西洋、印度洋等多个海域。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船队运用了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如天文导航、地文导航等。

此外,郑和船队还采用了船队编队航行的方式,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补充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迹被发掘出来,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新的线索。

考古发现表明,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具有较高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考古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如瓷器、铜器、金银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和威仪,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海洋历史上一段绚烂的篇章。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等地,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三种不同的史料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与影响。

二、文献一:明史郑和传首先,我们参考《明史·郑和传》。

此文献为官方修撰的史书,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较为详细。

根据此文献,郑和的航海活动主要在永乐年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同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装备先进,人员众多,显示了明朝的强大实力。

此外,此文献还详细记录了郑和所到之处,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这些地方的特产与文化。

三、文献二: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其次,我们参考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航海信息,如航行路线、天气状况、海洋现象等。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以及当时的海洋知识。

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情况,如贸易物品、交易方式等。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三: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最后,我们参考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

这些资料虽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一些民间传说讲述了郑和在航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险与挑战,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与想象,但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首先,官方史书《明史·郑和传》为我们提供了郑和航海的官方记载,展现了明朝的国力与海洋实力。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壮举,不仅彰显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出发,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航海日志以及考古发现。

二、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明朝时期的《明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程、贸易等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船只装备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三、航海日志研究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船队的航行路线、海洋气候、航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航海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每次航行的起止时间、航行路线、船舶状态、人员情况以及所遇风险等。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还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了解当时船队的组织结构和航海技术。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文物被发现,如船只残骸、瓷器、铜钱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使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

此外,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工艺技术、贸易情况以及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五、综合分析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展示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了解了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通过航海日志,我们更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航行场景和船队的组织结构;而考古发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和更直观的历史背景。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

六、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当时的海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

小论文郑和下西洋

小论文郑和下西洋
弘扬郑和精神,促进和平友好
600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受明成祖之命出使西洋。 在28年里,郑和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 纳百川的胸怀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 家和地区。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 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和宗教习惯,按照 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开展贸易,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 今 天我们弘扬郑和精神,就是要发扬郑和敬业献身、百折不挠、 奋勇拼搏、忠心为国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增添新的精神动力 。加强与世界各国 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与共赢。 郑和七下西洋已成历史,郑和精神永留世界。让我们追 寻郑和的足迹,学习郑和的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推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简介,历史意义分析,总结本事件对当今国际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所留下的宝贵经验。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由史鉴今,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交流文化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也为这位家乡的英雄而深感自豪。

本人对郑和下西洋整个历史事件经过多方面了解与分析,获得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寻踪探古:郑和与郑和下西洋概况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他日后航海事业起步的重要因素。

从1405年一直到1433年,郑和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为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做出突出贡献。

最新优秀教师的成长研究文献综述

最新优秀教师的成长研究文献综述

优秀的成长研究文献综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优秀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不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需要适时而有效的教育模式和策略予以保障。

对优秀教师成长的研究对我们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优秀教师的界定对优秀教师的界定,现在我国内有很多种说法,唐林海通过问卷调查《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教师》发现学生眼中优秀教师具备的特征有:优秀教师也是一个“孩子”,是一个“戏剧演员”是一个“百科全书”。

赖学军做的研究《优秀教师的概念的科学内涵与外延》中认为优秀教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同行确认,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探索新设想,制作新产品,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者。

周群对优秀教师的界定是辞海加文件,是描述性的,很笼统,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即中小学教师中品学兼优者。

孙有福在他的《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分析》中提到关于优秀教师的界定是德行修养好,能行为示范,深得学生爱戴、教师的认可和家长的尊敬,师生关系和谐,工作方法科学且有艺术性,精通自己任教的学科,掌握教学教育的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并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教育教学理论:成绩显著,包括学生学业、品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并获得教育界的诸多荣誉称号,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问题的提出1.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动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是当今时代的共识。

同时教师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验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联合国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邹振环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研究郑和的学者都认为,对郑和及其史迹做出较完整研究之开其端者是1905年梁启超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然而,实际上1903年9月30日出版的<大陆报>第11期上刊出的<支那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才是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的第一篇.该文首次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放在整个世界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又首次将技术工具的发展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问题独立论述,并首次引入当时风靡世界的"海权论"思想,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西方海权的扩张和中国海权的积弱,希望以郑和航海的壮举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与爱国热情.该文不仅对梁启超撰写<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郑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总页数】8页(P146-153)
【作者】邹振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人研究郑和应始于1905年--梁启超《郑和传》发表时间考 [J], 王健
2.《郑和航海的故事》:近代第一篇郑和研究的白话文 [J], 苏月秋
3.《明史·郑和传》对郑和事迹的记录 [J], 郑铁巨
4.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J], 侯自新
5.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一) 郑和——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J], 刘重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和下东洋及其历史意义

郑和下东洋及其历史意义

郑和下东洋及其历史意义
方祖猷
【期刊名称】《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4(026)005
【摘要】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对勘分析,提出郑和下东洋的具体日期、地点及其使命目的,使团规模等有关见解,澄清了一些史实,揭示了郑和下东洋的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方祖猷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05
【相关文献】
1.郑和使东洋 [J], 杨林生
2.郑和督师十万从桃花渡出使日本说探讨r——评程万军《鲜为人知的"郑和下东洋"》 [J], 施存龙
3."郑和下东洋"考辨 [J], 逄文昱
4.郑和下东洋考 [J], 刘幸
5.郑和下东洋 [J], 王之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宝”太监郑和研究新得

“三宝”太监郑和研究新得

“三宝”太监郑和研究新得
唐宏杰
【期刊名称】《中国港口》
【年(卷),期】2016(000)0z1
【摘要】“三宝”太监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历来学者对“三宝”的解释却多有不同.笔者认为“三宝”应是郑和官职的称呼,即“三宝信官”的简称. “三
宝信官”确信的职责是掌管皇宫王府、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所需婚丧礼仪所用珍宝等一切器物.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是明初出使四域的诸“三宝”的代表,作为“王道”外交的忠实执行者,通过一系列下西洋活动,出色完成了明成祖朱棣“天下归心”的
政治理想.但同时由于当权者的“赏赐无度”和奢靡享受,郑和下西洋活动客观上也
助长了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和腐败滋生,进而加剧了明中晚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
化发展.
【总页数】6页(P67-72)
【作者】唐宏杰
【作者单位】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郑和是“三宝太监”还是“三保太监”
2.“西域”与“西洋”--从哈密西关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的地理意识
3.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番国想
象及其文化心理4.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番国想象及其文化心理5.浅析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的郑和研究成果算不上丰富,却有着鲜明的学术传承和时代特色,围绕郑和、郑和时代、郑和下西洋、郑和文化的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推进了相关研究;二是针对传统观点的研讨,拓展了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围绕郑和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开展弘扬郑和文化诸方面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活动。

一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推进研究的关键因素,史料的挖掘、分析与解读水平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

郑和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

2009年的郑和研究,有几篇论著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方面颇为用心。

陈平平撰文《试举析郑和船队到过浡泥的若干明代史料依据》(《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4期)依据张洪《归田稿·华夷胜览序》与吴讷《思庵文粹》卷三等史料,认为匡愚曾随从郑和的一、二、三次下西洋,著有《华夷胜览》,郑和使团船队到过浡泥。

与此链接,《明实录》等相关史料,支持了郑和船队第一、二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的观点。

陆容《菽园杂记》等的记载,表明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到过浡泥。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亦记有浡泥,表明它为郑和船队所通达之国。

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有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加里曼丹岛浡泥的航线。

张燮《东西洋考·文莱》述及闽人有随郑和至此留居者。

显然,《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七奉使,所历三十余国中有浡泥之说,并非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纯属臆断。

郑和使团船队分,促进中浡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值得纪念。

徐恭生撰文《<卫所武职选簿>资料摘录与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相关问题》(《郑和研究》第3期)对现存的明代卫所武官世袭选簿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史料加以摘录并进行了分析。

文章摘录了169位下西洋军官的简略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如下事实:第一,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方除旧港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进一步证实了锡兰山战役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浡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郑和的自卫反击战。

范金民撰文《<卫所武职选簿>所反映的郑和下西洋史事》(《郑和研究》第4期)把前人整理和研究明代卫所世袭武职选簿向前推进了一步。

文章认为,收录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的这批选簿至少保留了180余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卫所官军的升赏情形,于郑和下西洋研究堪称弥足珍贵。

文章据此较为原始的档案研究,认为可以大致确定郑和下西洋军事行动的具体年份,较大程度上填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具体人名。

分析可知,郑和下西洋官军主要来自8个都督府级军事单位,15个都司级军事单位,33个卫,92个所,据此亦可知,郑和下西洋部队的性质,有一半人来自亲军指挥使司上十二卫和南京见设卫所亲军各卫尤其是锦衣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部队,主要是负责保卫的安全部队,而根本不是人们所说的用于野战的精锐部队;来源官军将近三分之二是南京及周围地区,而以往所谓郑和下西洋的部队主要来自福建等地之说并不符合实际。

同时,这批原始纪录,为郑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如关于擒获海盗陈祖义问题,关于锡兰山战争问题,关于擒获苏门答剌伪王苏干剌等等。

廖楚强撰文《<名山藏>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郑和研究》第3期)指出,何乔远著《名山藏》所载郑和下西洋的史料比清钦定《明史》更有价值,如对郑和下西洋开洋的地点和下西洋的目的记载明确,对海外诸国名称、对科学史研究(如麒麟)等提供了丰富史料,该书对人们深刻认识华侨在海外的发展史大有帮助,同时亦可校《明史》的错讹。

高展澍的《郑和祖源探究》(《郑和研究》第1期)从郑和祖源入手,利用家谱资料以尝试理清郑和的家庭渊源。

作者认为,据《郑和家谱》记载,郑和的六世祖是赛典赤(1211-1279);据《赛典赤家谱》记载,赛典赤的六世祖是所非尔,所非尔可称为郑和的中亚始祖。

据作者考证,所非尔是穆罕默德(570-632)的后裔。

怀韵撰文《“澳州大陆发现者”杨敏揭谜》(《郑和研究》第2期)认为,“三宝信官杨敏漂流”事,历来被认为仅见于向觉明所藏的清初钞本残卷中。

由于记事错为永乐二十三年,遂成一桩悬案。

作者在利用《正统道藏》时,发现在《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题识中详细记述了杨敏所遇飓风事。

杨敏,三代航海世家,他本人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其一像大多数元朝遗臣家眷一样,从小被明军奴役,又遭阉割为太监;二是因出生在航海世家,而得以被任为航海使者。

从仅有的史料看,杨敏的船队最有可能于永乐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在“安答蛮洋,遇值风飓大作”,以至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域漂流南下,而直抵澳大利亚西海岸。

籍此,作者呼吁,当认真审视英国学者孟席斯“郑和发现新大陆”的观点。

周运中撰文《鹤顶红、西洋布及其他——<新增格古要论>与明初中外交流》(《郑和研究》第2期)论述了《新增格古要论》一书中有关明初中外交流的史料,认为鹤顶红、西洋布等在明朝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的关系。

郑宽海撰文《福建宁德支提寺惊现郑和木刻文物》(《郑和研究》第2期)对宁德霍童山支提寺的历史沿革以及新发现的明代木刻《支提寺全图》包涵的内容价值加以阐释,尤其是其中涉及郑和事迹的记载,认定郑和于永乐五年筹备第二次下西洋期间曾到过宁德支提寺。

二围绕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意义等基本史实展开的探索与争鸣仍然是2009年郑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丰富了郑和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

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上、下)(《郑和研究》第2-3期)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研究了建文帝的“宽政”与“靖难动因”,认为建文之政绩有四:一尊贤敬士、宣德教化,二宽法度、省刑狱、赦释囚徒及罪人后,三改革官制、省并州县,革冗员,削弱君权专制,四省赋、均江浙田赋等等。

文章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代以来史家对成祖评价有失全面,如成祖杀戮功臣,仅限于文臣中的反对者、对武臣则否,而且成祖是非常“孝诚”之人,对其三母,即嫡母马氏、生母翁氏和乳母冯氏可谓至孝。

文章分析了数十年来学界对明成祖乳母与生母身份问题的论争,认为成祖血统非朱元璋汉人裔传而系蒙古人种,嘉靖帝以己为“藩王”帝而另改谥“太宗”庙号为“成祖”,当有另起人主炉灶之深思!明成祖举兵的理由是建文帝受奸臣迷惑变更祖制,故“靖难”以“清君侧”。

明成祖与其父明太祖闭关自守根本相反,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

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

”“独北虏反覆数为边患,亲率六师征之,驱诸绝漠之外,虏遂不敢南向”。

嘉靖时改谥为“成祖”得体,朱棣是始创基业大成的君主,是创造古代中国开放大业而强盛的君主。

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黑龙江史志》第17期)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

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

在对二者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应该重视海洋,走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及创新精神。

在郑和下西洋目的阐释方面。

仲跻荣撰文《目的明确与计划周密的古代航海典范》(《郑和研究》第1期)认为郑和这种大规模的、持续的航海活动,既不是漂航,也不是探险,更不是寻找掠夺对象的殖民地,而是一次次有明确目的并逐步实施的、由政府组织的对外交流,其目的并不是单一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目的的实现,都需要制定一个可靠的计划。

郑和历次航海之前都有一个完整的蓝图,也就是周详的活动计划。

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哥伦布或麦哲伦的航海都不是按照严格计划实现的,因为其中含有太多的未知与不确定因素,更不用说他们本身具有殖民掠夺性质,因而与郑和航海的可比性甚少。

孙文广在《郑和下西洋的军事行动及其评价》(《郑和研究》第1期)一文认为,郑和军事力量的使用不以殖民、掠夺和称霸为目的,是人类和平运用军事力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稳定的地区环境是各国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前提条件。

对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采取的军事行动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郑和利用多种手段,特别是巧妙运用军事手段,制服了野心勃勃的安南国,打倒了暴君亚烈苦奈儿,廓清了为非作歹的海盗陈祖义,使南亚和东南亚的地区局势得以稳定,开创了各国和平相处与友好往来的新局面。

在郑和下西洋参与人员的研究方面,学界对郑和及其合作者均有研究。

对郑和本人的素养与信仰,学者有较多的关注。

苏文宝撰文《回回人的文化“自觉性”在儒伊文化融合中的——以郑和、李贽、丁鹤年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由于在政治上明朝政府从婚姻、语言、服饰等方面剥夺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由于佛、道是当时的“官方”宗教,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为了社会交往的方便,有时也会与“官方”宗教发生联系。

因而回回人要融入社会上层或上层文化,则必须接受主流思想文化。

由此表现出的是回回人的文化“自觉”,这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而多元文化表现在回族知识分子身上的便是儒、伊兼容。

作者以郑和、李贽、丁鹤年为例,分析了文化融合对回回知识分子精神的影响和回回人在儒、伊文化融合中的文化“自觉性”表现。

总体上他们的精神与伊斯兰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就像回族的形成离不开伊斯兰教一样,回族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伊斯兰教。

在两种文化的相遇中,回回人开始了文化“自觉”——伊斯兰文化主动向汉文化靠拢、融通。

因而在伊斯兰教教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的历史阵痛中诞生的回族思想,是多元的。

两种文化在交往中形成的多元文化心理正是回族人的精神特征之一,表现在回族知识分子身上,便是儒、佛兼容。

尽管这种多元性在回族知识分子身上存在文化心理的矛盾和精神的困顿,但他们克服了这一切,并且在后来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一直坚定地守持着,促进了儒、伊文化的进一步融通,也促进了回汉民族的交流、理解、和睦相处,推动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郑和时,官方尊崇的是佛、道,滨海居民敬奉的是海神天妃。

他既是伊斯兰教信徒,又皈依佛门,参拜道教(天妃)。

他奉佛崇道,是为适应面临的社会环境,并不完全是被形势所迫,更不是完全受权力威逼,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事例“自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