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文献综述】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

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

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

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

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

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

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结论再行验证和丰富另一方面使这一理论发挥其应用价值比如它对绩效的促进作3在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中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
5.3与动机归因理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
6自我效能感的展望
虽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时间不久,但对其的研究却历久弥新。结合所参考文献,本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8]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 发展与教育,2006,2:64~70.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2. 情绪与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 : (1)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降低社交焦虑。
——付梅,葛明贵,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5,19(7):477~478.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3.学习行为:
研究表明 : (1)自我效能感与学生 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 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 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2)研究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对成瘾行为的 治疗效果。即抵抗型自我效能可增加对成瘾物质的抵抗能力;减少伤害
型自我效能可减少对已成瘾物质的依赖程度;行为型自我效能增加实现戒 断目标的信心; 应对型自我效能,提高克服旧病复发的信念;恢复型自我 效能,可提高(在旧病复发后)恢复应对能力的信念。 ——马晓冬,郭本禹.成瘾行为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几种类型.心理科学 ,2001,24(6):744~745.
——王洪礼,胡寒春.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 康水平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3.成瘾行为与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 : (1)自我效能感对成瘾性为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22(11):1791——1800
玩转大学PPT素材更多好素材请访问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

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

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

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

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

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

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测量方法上进行梳理,并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以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测量;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广大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上,而自我效能感则是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时,对自己完成该行为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断或信念。

[1]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各自对自我效能感概念进行了界定。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一种基本的自信心(Schwarzer,1997);[2]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自信(董奇,1994)。

[3]班杜拉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1986),个体在某一特定的领域的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泛化到其他的领域中去,这就是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一般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需要做出决定,活动要不要进行以及怎样进行。

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参与自己有把握胜任的活动。

人们正是依据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而做出选择的。

积极的效能感能够有效帮助个体发展胜任能力。

(2)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当个体在行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自我效能的人会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则通常关注自身的不足,把困难扩大化,害怕失败,从而退缩。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xx大学课程作业题目: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一、前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以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在本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形成因素、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对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形成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等。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23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

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2)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Richard I. Evans.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 Hilgard Praeger,1989.2金引丽.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3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100字》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学业自我效能感 (1)1.2 学习动机 (2)1.3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1.4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5)1.5 团体辅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关系 (5)1.6 研究理论基础 (6)1.6.1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6)1.6.2 学习动机理论 (7)参考文献 (7)1.1 学业自我效能感国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有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学业成绩其中的一个指标。

自我效能感即便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相关理论成果也是相对显著的,那么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主要的观点如下:Alivernini F , Lucidi F[4]在其研究中表明,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个体本身对于所能达到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从该定义中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单纯的指一种能力,其也是作为信念而存在的。

一个人在确定了自己将要完成的一件事以后,其将会对该件事产生信心,也就是对完成某件事产生自我效能感,其将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

Yusuf M[5]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的信念关系到一个人是否会为某项活动而努力,产生自我效能感,个体才会在执行某件事情之前就评判自身的水平,并且树立其完成该活动的信念,判断自身的行为,并把握自身的感受。

Yusuf M[6在其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感主要指的是个体对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任务和学业要求行为过程中的能力估计,也可以说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习者对于自己所应用的能力以及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和自信度的评价。

作为一种主观判断,学业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从某种角度上讲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个体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业任务来达到一种主观的感知。

该名学者还在研究中指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个体学业中是否能够真实有效的完成其目标,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指的是在学业中能否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业目标的心理判定与信心。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一、概述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信念,已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作为评估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工具,其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现状,分析量表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信度研究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等多个维度来评估量表的稳定性。

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考察量表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常用的指标有Cronbachs 系数重测信度则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群体进行重复测量,以评估量表结果的一致性分半信度则通过将量表项目分为两半,分别计算两部分的得分,再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估量表的信度。

这些信度指标的应用有助于我们了解量表在测量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效度研究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等方面来评估量表的有效性。

内容效度主要考察量表项目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内容结构效度则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量表项目之间的潜在结构,以验证量表是否符合理论预期校标效度则通过与其他已知效度较高的量表或指标进行关联分析,以评估量表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效度指标的应用有助于我们了解量表在测量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介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概念、起源及其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重要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在面临挑战或新情境时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预期。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一、引言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自此以后,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们的重视。

在国内,近十五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有许多学者做过一定的介绍和总结。

如郝永泽等(2011)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着手,揭示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并对测量方法逐一进行了解释。

王艳喜等(2006)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作用、测量和培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答会明等(2011)运用文献综述法,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实证研究工具、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李恒(2010)针对学生这个群体,对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之相关概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杜承(2015)对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和访谈法,论述了这些研究方法在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运用。

这都表明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们的重视。

笔者也对13种我国外语类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论文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有所帮助。

二、文献检索结果统计笔者选择了13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我效能感”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7篇,并通过统计、归纳、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现状。

(一)自我效能感研究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见图1),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是上升的,同样的(见图2),刊登自我效能感研究最多的国内核心期刊是《外国语文》(8篇,占比21.05%),其次是《外语电化教学》(7篇,占比18.42%),在其他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献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2、强度
• 3、广度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一)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两个研究角度: 1、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 2、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2020/7/23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 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重大影 响, 而且对有关指标都有重要影响
2020/7/23
总结:
1、总之,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 也不是一个人的真 实能力,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 力的自信程度。
2、自我效能感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1、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 2、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 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 久
管理自我效能感
1、是预测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关键性变量
2、对管理者胜任管理工作职位的重要性
2020/7/23
2020/7/23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四个方面:
• 1、 个体行为的结果( 成与败) 影响最大
• 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
• 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
2020/7/23
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 (三)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三个维度:
• 1、水平
• 最初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 领域中是针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的, 后来逐渐形成—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
2020/7/23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引言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程度。

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安全感,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社会学家班德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

2. 情感态度:自我效能感还包括个体对特定任务的情感态度,包括对任务的兴趣、喜好和兴奋等情感体验。

3. 勇于挑战: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更加勇于挑战自己,不畏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4.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也能够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让个体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

1. 个人因素:个体的个人特质、性格、天赋和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个天生乐观、自信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2. 社会因素:社会的认可、支持和鼓励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否则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 情境因素:任务的难易程度、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领域: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此之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德拉在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

加拿大心理学家曼尼特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有影响,还对其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教育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在企业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如何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管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概念,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据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应用方面,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和临床心理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自我效能感 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 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一、前言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等。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1)直接经验。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状态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相关研究成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学、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学领域,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领域,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更好的运动表现。

三、应用价值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在管理领域,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运动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了解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展望的内容,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自我效能感提供指导。

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在特定领域内的信心和信念。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更有信心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沮丧和消极情绪中。

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更能克服困难、保持动力和专注力,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自我效能感还与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决策,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助于指导个体实现自身潜力、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和信心的程度。

这种信念涉及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包括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能力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在某一领域的行为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和理论意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详细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启示,为教育和职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应用、教育、工作场所、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深入和广泛。

研究背景方面,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1986年被正式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情绪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则被看作是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信心和能力感,促进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为教育和工作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班杰明·班德拉一提出,并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迪乔斯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越高,他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表现就会更好。

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自我效能感的源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经验、社会情境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其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经历会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反,失败的经历则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的经历,会让他对于未来的工作任务更有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降低他对于学习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情境也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

他人的评价和支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一位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下属的自我效能感,而批评和否定则会降低下属的自我效能感。

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表现优于他人时,会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焦虑和压力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愉悦和兴奋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学习策略等密切相关。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律能力。

教师在给予学生反馈时,也可以采用积极的语言和肯定的态度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 效及相关工作行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1)自我效能感 与绩效、 态度关系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自我效能感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包括实证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个案研 究以及文献研究等等 ,其研究结果都证明了自我效能感是预测绩效的最 佳指标之一。高的自我效 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 ,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 绩效的增长。 [10]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去尝试挑战性高的工 作 ,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 ,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 ,从而提高工作 绩效。 [11] 同时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也很强。而与之相反的是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挑 战性的工作往往会采取回避态度 ,为自己设置的 目标也较低 ,对目标的承 诺也不高 ,从而影响到他 们的工作绩效。同时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常常持怀疑态度 ,因而对生活的自控能力也很弱。 一般来说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 ,工作绩效通 常比较好 ,因此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也会 在组织 中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 ,由于其业绩平平 ,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少,晋升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相比 ,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 度、
• • • • • •

• • • •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班杜拉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和变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 ,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6] 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1)以往的成败经验。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 前。 [7]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这一点可以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管理者们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几个阶段或小块,鼓励员工循序渐进、 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小任务 ,以此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 ,进而提高其自 我效能感 ,最终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2)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对于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由那些社会“模范” 所提 供的替代性经验。 [7] 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 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 ,他们就会相信自己 也有能力 成功。相反 ,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 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 ,进而会降低动机 水平。同时 ,班杜拉还强调了榜样与个体越相似 (如在年龄、 性别、 身体特征和教育等人口特征学 特征 ,以及地位 和经验等方面相似) ,要完成的工 作的关联性越大 ,对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 的影响就越大;相反 ,如果观察者发现榜样跟自己 很不相同的话 ,那么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 的结果就不会对他们的自 我效能感的形成产生较 大的影响。 [7]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 (3)社会劝说。社会劝说是加强自我效能感 的信息来源之三。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 务和工作的能力时 ,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 力和毅力坚持下来 ;当人们在做一项工作的过程 中开始感到举 步维艰或是怀疑自己的时候 ,这样的社会说服其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 ,社会劝说的作用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公司的管理者对绩优员工及时给予表扬和称赞 ,对于提高员工自我效能 感是很有帮助的;学校老师对于表现良好或者有进步的学生时不时地给 予言语表扬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 ,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 提高自我效能感 ,也并非所有的批评 都会降低自 我效能感。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而 建设性的批评反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 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7] 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 ,常常会依赖于当时生理和 情绪上的感觉。他们往往将受到的压力视为是业绩不良的征 兆 ,而把耐力活动中的疲惫感和疼痛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时 ,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2.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即行为选择、 动机性努力、 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 [8] (1)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正如 班杜拉所说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 时 ,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 和环境 ,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 ” [8] 人们尽量 回避进入 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环境 ,而去选择自感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人们通过自己 所做的各种选择 ,培养出不同的技能、 兴趣和社会 关系网 ,而这些方面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 的人 ,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 ,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 胁 ,因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 人 ,对于环境中的挑战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 ,在 他们看来 , 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 技能的好机会。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 当人们感觉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 时 ,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 作上的效能较低时 ,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 [9]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的思考过程有可能是 自助性的 ,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一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 幅成功者的剧情 , 使他们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 ,他们所注意的焦点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反 ,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 ,则总是在担心所有可能会出差错的地方 ,脑海中总是构造失败者的剧情 ,这样必然会降低其努力 水平。 [6] (4)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在面临可能的危险、 不幸、 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 ,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 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 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自我效能感弱的人 ,则怀疑自己处理、 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 ,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 虑唤起 ,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这些行为方式 既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 ,又妨碍了其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功能发挥。
一定顺序自我效能:概念、 理及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四 五
信心) ,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 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 一系列行动。”[4] 总之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 度。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 为 ,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 必需的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 ,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 信 ,产生怀疑 ,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 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 性特质。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 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 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 ,并不存在一 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 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 ,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 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国外很多研究结果表 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 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因此 ,研究自 我效能感必须要针对具体任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 提高其对工作绩效等相关指标的预测效果。[5]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很多学者应用于实践 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 ,如管理者的管理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