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价值与制度局限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专业:政治学类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5月15日内容摘要: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算起,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

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伟大壮举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颂。

这一壮举对当时大明帝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又有那些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外交政策,中国东南亚关系导言:郑和(1371——1433)年是“海上之巨人”(梁启超语),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吴晗语)。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他统帅舟师两万八,七下西洋,访问亚非三十余国,“其规模之在,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所未有”,被孙中山誉为“超前轶后之奇举”。

这是明代强盛国力之展现,是和平外交的重要举措。

这一光辉业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

六百年后的今后,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必将是中国国力强盛与和平外交的进一步展现。

从郑和下西洋到中国和平崛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的“和”。

正文: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当然师出有因。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寻建文帝之踪说;有耀兵示富说;有联印抗蒙说;有发展贸易说;有巩固海防说;有寻找麒麟说;还有多目的说、前后目的不一说、表面目的与真实目的不一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国强国,派出在当时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海军,历时28年,显然是出自政治目的。

而这个目的,从史料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是侵略,而是和平。

明朝初年,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仍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紧张,有许多矛盾迫切需要解决。

由于元朝时推行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政策,在周边国家中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各国都对元朝时的中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

关于对中学历史教材郑和下西洋作用的几点异议

关于对中学历史教材郑和下西洋作用的几点异议

2014年庐江县中学历史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参评论文标题:关于对中学历史教材郑和下西洋作用的几点异议单位:泥河镇第二初级中学姓名:孙永根【摘要】:郑和自1405-1433年七下西洋,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给予了几乎完美的评价!但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却是沉重的负担,最终是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的一个孤立事件。

打击了华人武装,致使华人至今在东南亚等国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也几乎扼杀了华人海外冒险拓殖的势头!因此他的作用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关于对中学历史教材郑和下西洋作用的几点异议【摘要】:郑和自1405-1433年七下西洋,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给予了几乎完美的评价!但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却是沉重的负担,最终是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的一个孤立事件。

打击了华人武装,致使华人至今在东南亚等国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也几乎扼杀了华人海外冒险拓殖的势头!因此他的作用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关键词】: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民生海盗陈祖义集团【正文】: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大明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榛极盛。

这些为下海远航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发动靖难之役上台朱棣即明成祖(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郑和在朱棣与其侄儿建文帝争夺皇位时忠心追随朱棣,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海上远航之旅,对于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都有深远影响。

回顾这一历史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郑和下西洋活动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海洋实力的强大。

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船技术,使得郑和的远航队能够安全横跨千里大洋。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外交软实力的展示,同时也对外传递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强盛。

其次,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沿途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贸易往来以及交换文化、学问,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构建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

这种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以和为贵的思维,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同时需要反思的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的一种倾向。

虽然活动本身以和平、友好为主题,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探索和野心,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拓展的一种意图。

这一点需要在反思中认识到,并在今日外交政策中更加注重平等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郑和下西洋活动,我们可以反思和肯定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外交真诚。

在今天,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依然注重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秉持着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着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历史的局限性和反思,不断完善和推进中国的外交政策。

明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的海洋探险郑和下西洋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而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就是郑和的航海探险。

在明朝,中国开启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的疆域和影响力空前扩大。

今天,我们将探讨明朝海洋探险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明朝初期,朝廷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比较保守,认为对外贸易对国家利益有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海上贸易变得愈发活跃。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通过扩建港口、修筑防御工事以及加强海上船队的实力,为海洋探险打下了基础。

二、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 外交使命:郑和率领的船队以炫耀明朝的国家实力为目的,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他的任务是与外国元首建立友好关系,巩固明朝的地位。

2. 商业贸易:郑和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商品,与亚洲、非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等地进行了交易。

这些贸易活动对扩大中国的贸易网络和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拓宽视野:郑和的航海探险使得中国人首次接触到外国风俗、文化和科技,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

这对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交流:郑和的航海活动带去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

这对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有着重要作用。

三、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1. 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的商品不仅仅局限于内陆市场,进一步扩展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远销至亚洲、非洲、欧洲等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繁荣。

2. 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思想、艺术等传统通过海洋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同时中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3. 地缘政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海洋力量得到了增强,国际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摘要: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

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一、引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

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的制度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制度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

明朝的制度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盛的王朝,其制度安排和海外航海事业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其中,郑和下西洋则成为了明朝海外交流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海外航海事业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制度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关系。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建立后,以崇尚农业为基础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明太祖朱元璋倡导法制治国,修订了大量法典,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员行使权力要受到法律制约。

朱元璋还设立了六部、三司等中央机构,规范了国家的行政管理。

这样的政治制度对于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二、明朝的经济制度明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但也发展了一定程度的手工业和商业。

朱元璋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限制商业资本对农民的榨取,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此外,他还推行均田制和丁口调查法,加强了土地管理,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海外航海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郑和作为明朝的伟大航海家,带领中国舰队多次下西洋,开拓了海外交流与贸易。

他的下西洋活动打破了欧洲殖民者的垄断,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海外航行的终点包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他不仅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带到海外,还带回了香料、珍宝、高级工艺品等物品。

在海外航行过程中,郑和并非仅仅追求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明朝政权的威望和实力,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水平。

他建立的友好关系和贸易网络使得明朝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海外贸易打下了基础。

总结:明朝的制度安排对于海外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法制以及经济上的农田管理和商业监管,为海上贸易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而郑和下西洋则将明朝的制度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的制度和海外航海事业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后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原因

论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原因

论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原因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外关系活动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

但这样重大的航海壮举却未能带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其内在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中国社会发展公元1405~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之命,先后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南亚及印度洋,前后多大三十年之久,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就其意义来说,它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地位,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了明朝同海外的贸易,增进了中国同亚非世界的相互友谊,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航海知识,在世界航海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也是我们大家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但对郑和及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面,即关注和研究这样一个伟大的壮举的背后,为什么没有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那样给当时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却是很少有人研究的,本文便对郑和下西洋未能带动中国发展的原因做简要的探讨。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保守封闭的社会制度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一定的社会制度是对社会的发展起保护或阻碍作用的。

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封建制度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已达到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这种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极力保护既有的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的,而非积极地去开创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以代替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

作为封建制度的统治者,更醉心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稳定状态。

他们迷恋于这种政治上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经济上自给自足、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社会局面,从而失去了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更是不会有所作为,他们贪恋于这种固步自封的社会状态;作为一般的民众,则迷恋于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国寡民生存状态。

因而,这个社会从上到下前进的步伐停滞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东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3.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4.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3],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5.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论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论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和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转岗教师走出去,参与国省市各级培训,引导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促使其获得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把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请进来,就《指南》、《纲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幼教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培训,使转岗教师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儿教学和研究能力;二是开展转岗教师县级集中培训。

县级教育培训机构要从幼教理念、保教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组织集中观摩示范课、一日活动的组织跟班学习、专题辅导讲座等,使转岗教师内化幼儿教育理念,摒除小学化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真正从教育思想上、教育行为上 、个人素养上转变和提高;三是扎实开展园本培训。

一方面幼儿园要组织转岗教师学习《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一日活动目标与管理要求》、《各岗位职责》,定期开展弹、唱、跳、绘画、讲故事、环创、幼儿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转岗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从而获取专业发展。

三、以活动促提高,让转岗教师在参与中发展。

根据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转岗教师合理搭建平台,创设锻炼机会,促使转岗幼儿教师全方位成长。

一是以各镇中心幼儿园教研组为主体,划分区域,组成互动网,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研讨、课题研究、专题辩论、同课异构等形式,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提高转岗教师的教研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市级一二类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如工作手册使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评价方法、环境创设等一系列具体、常规性的结对帮扶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参与式、体验式研讨交流,帮助转岗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规范保教行为;三是组织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到幼儿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基层转岗教师送去幼儿教育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进一步促进转岗教师的角色转换,搭建教师间联系的桥梁,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四是组织开展转岗教师“技能展示”“教学能手大赛”、“环创比赛”、“区域活动比赛”“课件制作大赛”、“示范课观摩”等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为转岗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促使转岗幼儿教师专业获得全方位成长。

明清史概论重点

明清史概论重点

明清史概论重点1.如何评价明代的科举制度?答: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

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2.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答:1.朱元璋是禁止宦官干政的。

2.朱棣夺位时依靠了宦官的帮忙,开始重用宦官,并且设立专门的学校,让宦官读书学习,帮助皇帝日常工作。

因此明朝宦官与以往不同,都具有一定文化的。

像郑和就是宦官。

3.明朝时期,文官集团权利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嘉庆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用了三年时间和文官斗争才搞定。

而万历想废皇后改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没有干成,二十多年里郁郁寡欢不再理朝政,不与文官们合作。

因此,皇帝只有倚靠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斗争。

4.宦官拥有官职,很多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

明朝的朝廷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就是以司太监掌印太监为首的,外廷是由内阁首辅为首的文官集团,相互制约。

在明朝,由首辅领导的内阁拥有上奏建议权,六部负责行政权,决策权由皇帝亲自掌握。

由于皇帝无法过问全部事情,因此一些事情交由内廷处理,从而实际上内廷太监代替皇帝取得了决策权。

必须要由内廷签署,这些建议和行政才能生效。

5.此外太监还掌握东厂。

实际上东厂并非电影电视里面的那样横行霸道。

京城中有三大狱,分属刑部、东厂和锦衣卫北镇抚司,三家刑治机构功能虽有重叠,但大略也有分工:盗匪奸杀等民案,由刑部管辖;涉及宦官及公门中人犯罪,由东厂管辖;凡大臣谋反弑逆或忤犯皇上,则由锦衣卫缉拿。

浅析郑和下西洋的价值

浅析郑和下西洋的价值

中外文化交流史学院:文学院专业:09对外汉语姓名:陈娟学号:20090104001浅析郑和下西洋的价值——文化价值:以和为贵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朝的海陆“丝绸之路”,宋元后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使得通过海道进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明初的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时间之长,航程之远,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为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以一种儒家“和”的思想拥抱着世界,跨出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步。

郑和,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他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郑和堪称中国的哥伦布,但是不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是郑和所到之处,都是以“和平使者”、“友谊天使”的身份出现的,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影响之巨,举世无双。

如果当初是郑和发现了北美新大陆,而使往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是哥伦布的船队,相信历史一定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北美土著人和大明朝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而西班牙王室在新的土地上开始了殖民统治。

正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郑和下西洋当时,这个国家正在内战,而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于是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在我看来,郑和主要在中国传统友好外交政策以及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和平使者”而不是一个侵略者。

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有致力于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的传统。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明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国内经济和海上贸易。

其中,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两个对于明朝海上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郑和下西洋:展示国威与扩展影响力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领导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远征,将中国的影响力拓展至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半岛。

这一系列远航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威,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贸易和外交机会。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贸易行为,更是一种对外交往的方式。

在他的船队中,除了货物外,还有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物品,用以向其他国家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这一交流方式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资源。

二、海禁政策:保护国内经济与加强控制尽管郑和下西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明朝政府在之后的年代实施了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国内的海上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经济,防止贵金属和其他宝贵资源流失至国外,并且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蚀。

为了实施海禁政策,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明令禁止私人船只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官方船只执行国家任务。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监管力度,增设了岸防和检查站,严查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海禁政策虽然对于明朝保护国内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限制的过度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衰退,错失了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获取外来资源的机会。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海禁政策下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也增加了海上治理的难度。

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明朝海上贸易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国威和扩展了中国的贸易和外交范围,而海禁政策则为国内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一定保护。

然而,海禁政策的过度限制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减少。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

论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对于郑和下西洋,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消耗物资,对明朝并没有什么帮助。

那么对于明朝而言,郑和下西洋是赚了还是赔了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检阅,将其中所记载的海盗、倭寇侵犯中国的次数进行一次统计,以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看永乐大帝一手建立的强盛海军及海权对中国本土所起的作用。

看看这是不是确实如刘大夏等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件“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于国家何益”的“敝政”,是“大臣所当切谏”之事。

官史覆盖面广,相关的笔记野史则大都术有专攻,而相关地方志对一地之事迹记载更是详细。

因此这样互相比照考证得出的统计,虽然还不能肯定是100%的完全统计数据,但相信基本上能涵盖绝大部分数据了,入侵事件脱漏出统计范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根据这十二种史料,可统计出洪武时期海盗为祸中国有21次,倭寇进犯36次,合计57次。

永乐时期则是海盗13次,倭寇26次,合计39次;宣德时期,海盗和倭寇各进犯3次,合计6次;而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合计,海盗做乱为16次,倭寇10次,合计26次。

从上面这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永乐时期比之洪武时期的海患下降了整整百分之30%,但考虑到朝代的长短差异,可以理解为持平。

洪武朝是三十一年,永乐朝为二十二年,而宣德到天顺朝的时间却长达三十九年。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十九年中,海盗和倭寇活动处于急剧下降状态,与永乐朝相比较的话,其比例下降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为患规模和时间间隔的话,那么倭寇活动就几乎可以说接近绝迹了。

同时,要考虑到永乐九年日本与中国绝交的问题,如果去除以本国人为主的海盗活动,以永乐时期与洪武时期相比,虽然洪武时期倭寇进犯频频,但洪武时期歼灭倭寇数量有数字记载的,经常是数十数百人,最高是两千多人。

而永乐时期歼灭倭寇的记载则常以千人为单位计算,歼灭三、四千人是经常的,多的歼灭数合计高达七千余人、船只上百艘,且与洪武时期相比,海战明显增多,并基本保持大胜战绩。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提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提示

第13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思之窗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

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

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

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答案提示作为汉族降官,宁完我认为,当时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

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况且明朝的国情与后金又有差别,所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是不对的。

应注意材料中“全照他行不得”一句,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其实际意思是“全照他行”并不可取。

※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答案提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与许多正面历史事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

简而言之,就是它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期持续。

※问题探究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则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

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

秦汉以后,废而不讲。

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济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济意义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 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纪念这段历史,首先 要明白它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现实,又意味着什么? 郑和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的任务之一是对外宣示实力,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之二是赠送礼物,表示愿意与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善意;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 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

郑和下西洋远洋航海活动违背内在经济规律, 表名

郑和下西洋远洋航海活动违背内在经济规律, 表名

郑和下西洋远洋航海活动违背内在经济规律, 表名郑和下西洋被终止的深层次原因:利益分配失衡、背离经济规律。

后世一提起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往往与“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密切联系起来,这次历时30多年的远洋航行壮举是古代世界航海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船只和船员最多的大海洋航行,将明朝的政治威望和影响力辐射到西太平洋、印度洋乃至非洲东部地区。

但是,以众多朝廷官员为代表的反对派始终坚持认为下西洋“劳民伤财”,是入不敷出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几经周折,下西洋行动终于在明宣宗时期彻底终结。

那么,郑和下西洋真的是只讲政治利益不讲经济利益的举动,真的是因为入不敷出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才被终止的吗?仔细审视郑和下西洋前后明朝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特别是经济“溢出效应”远高于经济支出,获利巨大。

但由此带来的利益集团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及贸易模式背离经济规律,使得下西洋成为难以为继的弊政,并最终被彻底摒弃。

即位之初,明成祖朱棣就下令由心腹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在《明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从《明史》的分析来看,郑和受命组建船队下西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自身得位不正,在冒险攻取南京夺取帝位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朱棣心里并不踏实,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访之余,担心建文帝流亡海外,毕竟在当时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华人经商居住,因此,打算派心腹郑和下西洋,以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二是朱棣在坐上皇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打算与海外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将他们纳入朝贡体系。

派出的船队不仅携带大量瓷器、丝绸等硬通货,还随船驻有大量武装军队,显示大明兵精国强之势。

根据众多的史料来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国威,以表现自己的“天朝上国”地位。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

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概况
1、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 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 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 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 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 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命名它为圣萨尔瓦 多。 2、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 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 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 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 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 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 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3、外交方面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武力篡位夺朝,内心 难免心虚。所以,他一方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两 种手段,努力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在对个活动中, 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书,赐予财物,争取来朝, 满足了明成祖“君主天下”、“御临万方”、“际天 极地皆王臣”的虚荣心。
4、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喜爱, 郑和利用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 郑和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 象牙和珍奇异兽等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厚。 所以下西洋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中外两方贸易的作用,这种 活动也很能获得丰厚利润。但这仅是附带性的行为。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April 03, 20213-Apr
3、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专业:政治学类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5月15日内容摘要: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算起,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

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伟大壮举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颂。

这一壮举对当时大明帝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又有那些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外交政策,中国东南亚关系导言:郑和(1371——1433)年是“海上之巨人”(梁启超语),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吴晗语)。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他统帅舟师两万八,七下西洋,访问亚非三十余国,“其规模之在,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所未有”,被孙中山誉为“超前轶后之奇举”。

这是明代强盛国力之展现,是和平外交的重要举措。

这一光辉业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

六百年后的今后,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必将是中国国力强盛与和平外交的进一步展现。

从郑和下西洋到中国和平崛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的“和”。

正文: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当然师出有因。

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寻建文帝之踪说;有耀兵示富说;有联印抗蒙说;有发展贸易说;有巩固海防说;有寻找麒麟说;还有多目的说、前后目的不一说、表面目的与真实目的不一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国强国,派出在当时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海军,历时28年,显然是出自政治目的。

而这个目的,从史料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是侵略,而是和平。

明朝初年,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仍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紧张,有许多矛盾迫切需要解决。

由于元朝时推行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政策,在周边国家中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各国都对元朝时的中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价值与制度局限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价值与制度局限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价值与制度局限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

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

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摘要: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近代航海家的探索活动不同,是明初朝贡贸易制度的一种执行方式。

朝贡贸易制度的不科学性和弊端导致了郑和下西洋没有能够像西方地理大发现一样促成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相反由于“禁海”政策和巨大的花销,成为了鸦片战争前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

然而,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同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也给我们当代中国外交方面以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朝贡制度海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一、明朝以前中国的航海与海路贸易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竹筏、“腰舟”等渡水工具。

在春秋之前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早期中国人顺着洋流跨海远航的历史证据。

并且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通过观察星宿来确定方向的导航技术,并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指南针“司南”。

到了西汉汉武帝执政初年,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汉朝从秦末战争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达到了“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1的地步。

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朝开始了对外贸易活动,陆上丝绸之路建立。

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色商品源源不断运往罗马帝国(旧称大秦),得到罗马人的热捧。

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贸易被藩商主导。

然而陆上丝绸之路却由于政治、战争等原因频频受阻。

而海上运输在当时背景下更为稳定,运输量大且成本低,不少商人开始寻求从海路到达西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

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丝、麻、茶、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同时,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海路贸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宋元时期造船业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出使高丽的“神舟”长度达16.87丈,可载重1000吨,1其规模已十分接近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商业价值与制度局限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

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

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郑和下西洋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

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

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

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喧嚣中,郑和的遗产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当人们都在高声颂扬郑和的航海成就时,我要说出一个被长期忽略的事实,即郑和对海外华侨社会及其文化架构的非凡意义。

在我看来,郑和不仅是中国海洋叙事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全球华侨社会及其文化的奠基人。

尽管宋元两朝都有华人流落海外,从事“非法”的民间贸易,但真正形成华侨社会,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它是郑和舰队的杰作。

郑和在马六甲海域击败了陈祖义的私贩武装,剿灭了早期自由的民间华侨社会,而后,一种与大陆国家关系更为密切的新华侨社会在那里呼之欲出。

在七次大航海的进程中,马六甲和巨港等地成为海军基地和货物转运中心。

士兵们在这里度假,推销、采购,赌博,搜集漂亮的女人。

作为宦官的郑和不需要女人,但他并未阻止下属的寻花问柳。

据郑和的翻译马欢和费信所撰的游记声称,那些身材高大的北方水手深受当地女人喜爱。

按照当地的浪漫风俗,一些好客的主人希望自己的妻子拥有一个中国情人,这样可以使他感到非常体面。

郑和舰队的到来,除了刺激当地贸易和香料种植业的发展,也促成了色情业的繁华。

多情的女主人与船员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郑和的士兵原先都是帝国的囚犯,远航是囚犯与帝国的某种生命交易,他们是一群亡命的赌徒,籍此从皇帝那里换取第二次生命。

但舰队的减员情况非常严重,据说最多的一次有一万人死在海上,人数超过整个舰队的三分之一。

远征者的家属再也无法触摸那些已经葬身大海的尸体。

他们的恸哭淹没在皇帝胜利的笑声之中。

但这些死亡者的名单却充满了猫腻。

在经历了多次性交易或真正的浪漫爱情之后,一些士兵中在南洋滞留不归,成为幸福的逃亡者。

出于政治和贸易战略考虑,郑和没有深究他们的叛国罪行,反而默许了这种逃亡行径。

为掩人耳目,他们被戏剧性地加入了死亡名单,而他们却已改名换姓,与当地女子通婚,生儿育女,经营中国杂货,形成第一个具有国家主义特征的华侨社会,并成为郑和舰队和当地土著社会间的政治纽带。

郑和时代建立的南洋华侨社会,具有下列四项基本表征:第一,它从事中国货(丝绸、瓷器、茶叶、生姜和蔬菜等)的经营,而这正是郑和舰队携带或贩运的主要货物。

这种杂货市场就是唐人街经济的主体。

其次,郑和为华侨社会还提供了核心文化符号。

今天出现在各地唐人街的各种中国文化符号,从石狮、牌坊、琉璃瓦顶、红色灯笼、舞龙到中国草药,都是明成祖朱棣和郑和的联合杰作。

朱棣是中华国家主义符码的集大成者,紫禁城不仅是皇帝的壮丽家园,而且也是中华国家主义符码的最大展厅。

它们被镶嵌在紫禁城建筑群里,成为权力美学的象征,而郑和则奉命把它们输送到南洋,成为华侨社会的民族主义支柱。

这些符号以后又飞越南洋,成为美洲、澳洲和欧洲唐人街的鲜明标记。

第三,在泰国境内有着南洋最大的郑和镀金塑像,它揭示了南洋华侨对郑和所代表的帝国的持续性效忠。

在拥有仇恨宦官传统的中国,除了郑和,没有任何人享受过来自人民的这种敬意。

这种文化忠诚是华侨社会的普遍特征;他们是永远的“侨民”,保持着中央帝国的历史记忆以及对当地土著的轻蔑。

这一坚硬的民族信仰削弱了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

600年以来,他们与南洋原住民的文化隔膜和冲突变得旷日持久。

作为最大的种族异端,他们不断成为原住民排挤、清洗和屠杀的对象。

郑和还是妈祖崇拜的始作俑者。

郑和12岁被明朝军队虏获,在割除生殖器后沦为朱棣的家奴。

他的父亲死于战乱,而母亲两年后也病逝于云南故乡。

郑和从此面对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障。

他毕生都无法摆脱恋母情结的纠缠。

他在福建长乐等待东北季风时,曾经遭遇一位要饭的老妪,背影酷似他的母亲,他下令收养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丐,为她打造一座云南样式的木楼,供养她的衣食。

这座风格奇特的木楼叫做“梦母楼”,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矗立于长乐县境内,像一座木质的纪念碑,诉说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长达500年的思念。

但郑和恋母情结的主要投射对象并非无名老妪,而是海神妈祖。

此前,妈祖只是一位地方小神,主管福建东部沿海渔民的局部信仰。

郑和扩大了她的权能及其接受崇拜的区域。

她不仅是郑和舰队的保护神,而且成为整个海外华侨社会的最高神祗。

郑和在沿海各地打造了多座规模宏大的妈祖庙,并且请恳请皇帝朱棣敕封她为“天妃”,把它提升为国家级神祗。

至此,妈祖作为唯一的海洋女神,填补了中国神谱的最后空缺。

她是郑和的精神母亲,不倦地庇佑着这个毕生漂泊的男人。

贸易市场、民族符码、国家信仰和妈祖崇拜,这是支撑唐人街的四大支柱,也是唐人街文化的最大秘密。

但由于海盗猖獗,明帝国开始实施海禁,皇帝被迫放弃了朝贡贸易,同时也严禁民间的跨国自由贸易。

郑和的宝船舰船被拖回,逐渐成为一堆历史的破烂。

朝廷还规定建造双桅以上的船只即犯死罪,并准许沿海总督摧毁所有远洋航行的船只,逮捕驾船下海的商人。

在文官集团的声讨下,郑和留下的大批档案不翼而飞。

有关航海大发现的知识和技术被彻底清洗。

伟大的梦想被悄悄埋葬在皇帝的后花园里。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局限性在于:一、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经济上得不偿失。

永乐年间是明朝对外交往的高涨时期,著名使臣很多,像侯显“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李达、陈诚多次持节赴西域,他们都是为了贯彻明成祖安定周边的战略。

明成祖要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颁正朔”,广加招徕,促使周围各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制造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况,以便提高自己的皇帝声望。

郑和下西洋,“恩赏”、“受贡”不少,却无关开拓国际商贸。

明成祖本人并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使团在海外进行一些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

这种交换活动只是作为与西洋诸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手段,所换回的大多是异域珍宝,供宫廷享用,它与赢利性的海外贸易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因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二、任何国家的对外关系,都有民间的和政府的两种方式。

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说它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一点不错。

但是,明朝实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从事贸易,关闭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门,海外贸易完全被政府垄断,这与宋、元时期政府鼓励私人海外贸易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是退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