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合集下载

JCW11 18#无交叉道岔调整技术交底

JCW11  18#无交叉道岔调整技术交底

放 置 在 正 线 上 测 量 与 侧 线 水 平 间 距 ,放 置 在 侧 线 测 量 与 正线水平间距;③ 始触区范围内不可安装除吊弦线夹 之 外 的 任 何 金 具 及 线 夹 ,其 中 吊 弦 线 夹 螺 栓 应 从 两 线 间 穿向两边,防止刮弓。
6)交叉吊弦:① 交叉吊弦与其它吊弦间距仍按正 常值,即 6~10m;② 始触区外安装交叉吊弦 1 组,从 550~600mm 处开始向下锚方向(B/E 柱方向)安装,其 正 线 接 触 线 +侧 线 承 力 索 吊 弦 更 靠 近 始 触 区 。见 附 图 所 示 ,正 线 与 侧 线上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为 2000mm ( 即 交 叉 吊 弦 里 程 方 向 间 距 2m)。 ③ 交叉吊弦导流环应该安装在倾 斜 反 侧 ,螺 栓 向 上( 高 )穿 ,如 右 图所示。
交底人
日期
2014 年 7 月 20 日
交底内容:18#无交叉道岔调整(详见附页)
交 底 内 容
接底人:
18#无交叉道岔调整
1、定位柱布置形式 对于 1/18 道岔,道岔柱一般安装在线间距 1320mm(支柱 C 处)和 120mm(支柱 B 处)处定位(详见附图),在线间距 1320 mm (A/D 柱)定位处 2 条线对拉,正线往侧线方向拉 100~250mm, 侧线往正线方向拉 100~250mm,暂均按 150mm。在线间距 120mm 定位处(B/E 柱),2 条线都向正线侧拉(即曲轨定位柱 2 条线都 采用反定位,直轨定位柱 2 条线都采用正定位),侧线拉出值 100mm(对侧线),正线拉出值 100mm(对正线)。 2、道岔工作原理示意图
7)道岔电连接安装:① 应安装在 C/F 柱岔心侧, 第 2 根吊弦处,含延长下锚时。② 道岔电连接均采用 双电连接,吊弦前后 500mm 处各一根。(详见电连接技 术交底)

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

18号可动心轨提速道岔

18号可动⼼轨提速道岔.18#可动⼼轨提速道岔⼀、使⽤范围60kg/m钢轨18#可动⼼提速道岔⽤于繁忙⼲线快速列车转线地段。

其允许通过速度,旅客列车:直向为250km/h,货物列车(轴重23T)为120km/h,侧向为80km/h(图1-6-1);图 1-6-1 18#可动⼼提速道岔本道岔适⽤于跨区间⽆缝线路,允许温升为45℃,允许温降分别为50 ℃(尖轨跟端采⽤间隔铁)和55 ℃(尖轨跟端采⽤限位器图1-6-2)。

道岔前后端及道岔区均采⽤焊接接头,绝缘接头采⽤胶结绝缘钢轨。

图 1-6-2 18#可动⼼道岔限位器岔枕按垂直于道岔直股布置除牵引点及两侧外,岔枕间距⼀般为600mm。

道岔轨距均为1435mm。

⼆、主要结构特点.(⼀)尖轨为相离半切线型,采⽤21.45m长的60D40弹性可弯尖轨,尖轨尖端为藏尖式。

(⼆)尖轨设三个牵引点,采⽤分动钩型外锁闭装置,各牵引点设计动程分别为160mm、118mm、71mm。

在正常情况下,各牵引点的理论转换⼒分别为712N、294N、2832N。

(三)转辙器尖轨跟端按采⽤限位器和间隔铁两种⽅案设计。

(四)转辙器尖轨跟端带施维格滚轮的滑床板和防跳限位装置,基本轨内侧采⽤弹性夹扣压。

(五)可动⼼轨辙叉主体结构采⽤长翼轨、钢轨拼装式可动⼼轨辙叉结构。

采⽤长翼轨使⼼轨与翼轨成为整体,便于温度⼒的传递,⼼轨受到的温度⼒通过跟端固定装置传⾄翼轨,使⼼轨的伸缩得到有效控制。

(六)翼轨跟端⽤间隔铁分别与长⼼轨和岔跟轨胶接,胶接层厚度不⼤于1mm。

技术要求参照TB/G2975《胶接绝缘钢轨技术条件》。

(七)⼼轨采⽤60D40钢轨组合的结构,短⼼轨后端仍为斜接头,具有制造简单、实现容易的特点。

采⽤60D40钢轨拼接,可有效降低⼼轨的转换阻⼒。

.⼼轨前端不再轧制转换凸缘,在牵引点处将轨底刨切成32mm,为⽅便电务钩锁设置,轨底也刨切10mm。

⼼轨设⼆个牵引点,两个牵引点距离为3.6m。

接触网道岔调整探析

接触网道岔调整探析

接触网道岔调整探析摘要:重载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发展方向,道岔作为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具体论述了重载铁路的道岔调整。

关键词:重载铁路;道岔;调整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重载铁路成为了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岔概述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也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

道岔的使用可充分发挥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即使是单线铁路,铺设道岔,修筑一段大于列车长度的叉线,就可对开列车。

因此,道岔在铁路线路上的作用极为重要。

二、我国重载道岔发展现状我国重载铁路以大秦、朔黄等煤炭运输通道为代表,大轴重、高密度和大运量是其“三大特征”,其行车密度和年运量远超过国外。

我国重载铁路一般采用75kg/m钢轨,区间钢轨设置1:40的轨底坡,其造价低、易于更换,受到工务维修部门普遍认可,其中SC559型和研线9804型两种12号固定辙叉单开道岔应用较多。

在重载道岔研究方面,我国对重载铁路运营特点专项研究少,道岔设计采用常规技术,道岔制造采用常规工艺,造成道岔伤损多,关键部件寿命短,更换频繁;道岔型号设计少,例如只有一种75kg/m的18号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没有固定型18号道岔。

在实际重载铁路运营实践中,固定型辙叉更适用于重载运输。

20世纪末,随着既有铁路提速和运量提高,对道岔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延长道岔使用寿命,我国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近年来,在重载道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制了几种制造辙叉心轨、60AT轨和60kg/m钢轨的合金钢材料,例如用于制造合金钢辙叉心轨的奥贝体材料、用于制造道岔尖轨和钢轨组合辙叉的贝氏体钢轨。

贝氏体尖轨寿命长于普通钢轨制造的尖轨。

2、研制的60-12、75-12等系列合金钢组合辙叉与高锰钢整铸辙叉相比寿命长,性价比高,目前发展到第二代翼轨加强型合金钢辙叉。

合金钢辙叉和高锰钢辙叉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铸造工艺升级,使高锰钢整铸辙叉的使用寿命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000万t提高到现在的近1亿t。

18号道岔-线岔图纸兼说明

18号道岔-线岔图纸兼说明

无交叉线岔(18号道岔)1无交叉线岔,锚段关节式线岔,各吊弦点的双支高度。

2定位柱A1在距岔心不小于25m,即道岔开口不小于1320mm处;相邻支柱B1与岔心距离在10—15m之间可调,接触线拉出值正线40 0mm,侧线1050—1150mm之间可调;支柱C1满足相邻跨距差和抬高要求,接触拉出值正线200mm,侧线600—800mm可调。

正线工作支一般采用弹性链形悬挂,正线非支和侧线采用简单链形悬挂。

3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mm-600mm 的范围内,正线与侧线上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

4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标准,止动垫片应揋到位。

交叉线岔1交叉线岔交叉点的位置,非支的抬高;始触区内是否有线夹;交叉吊弦的位置、距离。

2A、C为悬挂点,B为交叉点,悬挂A点一般位于线间距0~400 mm范围之内,交叉点B位于线间距400~700mm范围之内;在悬挂点A处,正线接触线拉出值为300~400mm,并按正常接触线高度设计,侧线接触线拉出值一般为400~550mm,并抬高约150mm,使得A点处侧线接触线位于受电弓的正常动态抬升量以外;在悬挂点C处,正线接触线按正常高度设计,侧线接触线比正线高30mm。

3在交叉点B处,为了减小接触网的硬点影响,正线接触线相对于正常高度抬高10mm(通过吊弦实现),侧线接触线相对于正线抬高20mm,与悬挂点C处高度一致;侧线在AB段按抛物线抬高,在BC段靠近线岔处(线间距550mm~600mm处)设有一交叉吊弦(正线接触线通过吊弦悬挂于侧线承力索上,侧线接触线通过吊弦悬挂于正线承力索上),正线与侧线上的两组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意在使始触区附近两支接触线在动态作用下能够同步抬升;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

4岔区等电位两只悬挂,如果间距较小(小于300mm),应在承力索上并接一段长度为400mm 的35mm2铜绞线,以避免动态放电。

18#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

18#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

津秦客专18#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
高速区段正线道岔一般为18号道岔,接触网均采用无交分道岔布置。

侧线间道岔接触网采用普通交叉形式布置。

一、无交分道岔调整:
1、先复核腕臂偏移,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2、支撑、弹吊、吊弦和悬挂等非接触间隙不应小于80mm。

3、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拉出值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导高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4、受电弓中心距相邻一支接触线的距离600~1050mm范围和抬升量200毫米立体范围内为始触区,始触区内不安装任何线夹或设备零件。

5、交叉吊弦与一般吊弦间距按正常取值,始触区前安装交叉吊弦,位置在线间距550-600mm(测量方法与始触区相同)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为2米,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驶向岔心时应先接触到侧线承力索和正线接触线之间的交叉吊弦,交叉吊弦采用带载流环的滑动吊弦,载流环位于倾斜吊弦的上方,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斜上方。

安装如下图
交叉吊弦安装位置
6、当受电弓正线通过时一般只与正线接触线接触,侧线接触线在A,B,C柱处的高度分别抬高20mm,120mm,500mm。

7、弓形定位器支座位于线路上方时,定位支座下沿距工支接触线高度应>250毫米。

8、定位柱A柱在距岔心不小于25m即道岔开口不小于1320mm处,相邻支柱B柱与岔心距离在10-15m之间可调。

二、无交叉线岔安装图
1、支柱位于正线侧
2、支柱位于侧线侧
3、武广无交叉线岔。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发表时间:2019-01-08T10:20:45.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杨殊伦[导读] 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

上海铁路局上海高铁维修段宁杭车间摘要:接触网的线岔是关系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之一,接触网在道岔区的平面布置,即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能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正线进入侧线、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经对宁杭高铁现场测量复核发现,因线路建设阶段施工原因,宁杭高铁站场存在大量道岔柱定位不标准的无交叉线岔,且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检调在日常检修中缺少规范标准及技术支持,不利于日常检修及设备安全。

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

关键词:宁杭高铁;无交叉线岔1 绪论1.1前言在电气化铁道上运行的列车通过道岔时,要进入两组或三组接触悬挂并存的接触网区。

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集中在合理布置几组接触悬挂的空间位置,既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要能够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1.2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类型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列车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对世界各国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和借鉴,不断摸索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逐渐形成我国的技术体系。

道岔处接触网布置方式主要分为交叉和无交叉方式,无交叉方式分为两支无交叉和带辅助锚段的三支无交叉布置方式。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客专线系列18号高速道岔简介高速铁路道岔均为单开道岔,其种类可以按采用的技术系列、速度、轨下基础类型进行分类。

从技术系列上,可以分为客专线系列(我国自主研发)、CN系列(德国技术)和CZ 系列(法国技术)。

自主研发的客运专线道岔,除18号采用单圆曲线的平面线形外,大号码道岔采用圆曲线+缓和曲线的平面线形。

一.客运专线道岔主要尺寸18号道岔线形及主要尺寸二.客专线系列道岔主要特征尖轨采用60D40钢轨制造;尖轨跟端采用间隔铁、限位器或无传力结构;翼轨采用轧制的特种断面翼轨;翼轨与长心轨或岔跟尖轨胶接;岔跟尖轨用60kg/m钢轨制造;所有铁垫板采用硫化处理;部分滑床板间隔设置施维格辊轮,辊轮高度可方便地进行调整;扣件为弹条Ⅱ型扣件;混凝土岔枕采用长岔枕,垂直于道岔直股布置;牵引点设两岔枕之间,尖轨采用多机多点、分动转换。

客专线系列高速道岔扣件系统一.通用扣件有砟道岔与无砟道岔采用相同的Ⅱ型弹条分开式扣件系统,即钢轨和弹性铁垫板的联结采用Ⅱ型弹条结构,铁垫板与岔枕的联结采用φ30岔枕螺栓及带缓冲套、缓冲调距块的结构。

轨下设5mm橡胶垫板,板下设20mm橡胶垫层与铁垫板硫化在一起(弹性铁垫板)。

调高垫板设在岔枕顶面和弹性铁垫板之间,可实现-4~+26 mm调高量。

铁座与轨底间设置轨距块,与缓冲调距块相结合,可实现-8~+4 mm的调距量,调距精度为1mm。

缓冲调距块轨距块盖板及橡胶垫圈通用型弹性铁垫板 5mm厚轨下橡胶垫板二.特殊零部件(一)滑床板(二)辊轮与辊轮滑床板单辊轮双辊轮(三)弹性夹SSB4(360mm)用于尖轨跟端 SSB3(303mm)用于滑床板SSB2(224mm)用于护轨垫板三.弹性铁垫板(一)编号说明位数含义第一~二位第三位第四~五位第六位道岔号数垫板类型偏心值或垫板序号右(左)开向辊轮滑床板18/42L偏心值Y(Z)普通滑床板H偏心值Y(Z)转辙器其它垫板Z垫板序号Y(Z)可动心轨辙叉垫板K垫板序号Y(Z)(二)编号示例18 L03Y 18 H00Y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3(03)的辊轮滑床板(L) 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0(00)的普通滑床板(H)18 K44Y18Z68Z18(18)号右开(Y)道岔辙叉区(K)用编号为44(44)的弹性铁垫板18(18)号左开(Z)道岔转辙器区(Z)用编号为68(68)的弹性铁垫板四.道岔螺栓标称扭矩序号螺栓种类标称扭矩(N·M)1 T型螺栓弹条前部应与轨距宏观接触(缝隙0~1mm),扭矩120~1502 岔枕M30螺栓300~3503 长短心轨连接螺栓540~6604 限位器、转辙器跟端用间隔铁及翼轨间隔铁连接螺栓900~11005 防跳卡铁、顶铁螺栓、护轨螺栓、轨撑水平螺栓以弹性垫圈齐平控制,不宜采用过大扭矩,但不应小于120~1506 扣板螺栓、轨撑竖向螺栓300五.扣件伤损标准(一)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浅谈高速铁路18#道岔整治

浅谈高速铁路18#道岔整治

浅谈高速铁路18#道岔整治【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大量开通,18#及更高型号的提速道岔大规模使用,在运营中经常出现状态不良的道岔,维修养护效果一般,根据南昌铁路局高铁杭深线18#使用情况,简要介绍了18#道岔的整治方式。

【关键词】18#道岔;人体感觉不良;结构调整;光带打磨0前言2009年5月21日,高铁杭深线(时速250km/h)温福段落成。

2011年8月杭深线时速由250km/h降为200km/h。

通过2年运行,以及两年来的经验摸索研究,但杭深线一些顽固道岔人工添乘感觉不良频率很高,组织人力整治,只能缓解数日,不能长期有效地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因此,福州工务段霞浦线路车间专门成立了道岔攻关小组,在宝桥技术指导下以福安站21#道岔为试点,对人工感觉不良情况进行攻关,力求消除SY-III报警和人工感觉不良。

1现状调查1.1福安21#岔2011年9、10月份人工感觉不良数据统计人体感觉明显晃车23次(每日添乘)。

1.2作业前福安21#岔动态情况福安21#岔在9月和10月基本上每天都报水加三级,峰值大的0.15、0.16,人工感觉也很明显,每天都有人工感觉不良,有时感觉微晃,每个类型的机车都有明显的晃车。

福安21#岔9月17日动检车的检查情况看,尖轨和心轨的轨向和轨距都比较明显,峰值也较大。

尖轨K767+832~848的右轨向-3.0~2.0mm,横向加速度-0.03~0.06g;心轨K767+777~803左轨向-2.6~2.2,横向加速度-0.06~0.03g,在心前得高低也较大。

10月26日作业前轨检仪的数据上分析:心轨K767+770~800轨向轨距也较大,轨向峰值-2.6~3.1mm。

在心前也有一个高低。

2目标确定2.1课题目标:降低水加峰值,消除三级超限,减轻人体感觉2.2目标可行性分析:3原因分析作业前,分别检查福安21#直外轨向(含岔前、后)、直内股轨向(心轨)、轨距、水平、支距、动程、框架、咽喉尺寸、顶贴间隔等,对整个道岔的几何尺寸和结构尺寸进行全面的检查。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摘要:目前在我国高速电气化铁道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8号交叉线岔和18号无交叉线岔。

在此通过对这两种线岔的原理及调整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接触网、18号线岔、交叉、无交叉1 18号无交叉道岔原理对照平面布置图分析如下:1.1 无线夹区的确定。

对于200km/h的正线,接触线的变化坡度为0。

侧线由于速度较低,其坡度的变化应考虑受电弓在正线和侧线转换运行时,任何方向都应满足始触区范围内无线夹。

线路中心与相邻接触线投影的距离约为600~1050mm范围(因受电弓有效长度而异)为始触区的水平面,在此区域内接触线不得安装任何线夹,包括定位线夹、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等。

1.2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无交叉线岔有两个始触区和一个等高区。

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和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大于两接触线间的距离。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以汉宜线的18号可动心轨高速单开道岔,德国DSA350SEK受电弓为例,受电弓最外端尺寸的半宽为625mm,摆动量为200mm(考虑200km/h速度),升高后的加宽为120mm。

所以受电弓在线路最外端可触及到的尺寸限界为:625+200+120=945(mm)。

汉宜线18号道岔无交叉线岔采用3根道岔柱定位,A柱在线间距1400 mm的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为﹣100 mm,侧线拉出值为+250,侧线导高比正线低20mm,所以受电弓在正线最外端的尺寸限界925 mm <1400—250=1150 mm,不会碰触侧线接触线,所以机车可以像区间一样高速通过18#道岔;B柱在线间距300 mm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100 mm,侧线拉出值—150 mm,侧线抬高50 mm;C柱可理解为侧线下锚转换柱,正线拉出值—200 mm,侧线拉出值—400 mm,侧线抬高300 mm下锚。

攻克18号道岔处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布置调整施工难题

攻克18号道岔处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布置调整施工难题
攻克18号道岔处接触 网无交叉线岔布置调整 施工难题
五. 现状调查
2006年11月,小组对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一:
(1)国内现状:
国内99%采用交叉道岔布置形式,目前仅在广深铁路有过12 号道岔处采用无交叉线岔的布置试验,无250km/h线路上18号 可动心道岔处无交叉接触网布置施工先例。
(2)与广深线的技术区别:
• 该提速改造区段共计3个车站,正线道岔共26组,全部 采用无交叉线岔布置方式。高质量的完成这26组无交 叉线岔布置的安装调整施工,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难题。
四. 选题理由
工期要求
技术现状
选择课题
2007.1.10送电开
通,总工期40天
完成250km/h下18号道岔 处接触网无交叉布置调 整施工工艺在国内是首 次,无先例
热烈祝 贺 QC成果发布会 胜利召开!
攻克18号道岔处接触网无交 叉线岔布置调整施工难题
一. 小组概况
小组名称:
课题名称:攻克18号道岔处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布置调整施工难题
活动时间:2006年11月10日~2007年01月20日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1

33
工程师
成立日期:2006年11月01日
F
侧线线路中心线
12
正线线路中心线
侧线线路中心线
12 A
A1拉出值-300mm,A2拉出值-500mm。
12 B 中交位置
正线线路中心线
12 C
在C1点,对正线拉出值-100mm。
三. 工程概况
• 某线段提速250km/h电气化改造工程是我国实现铁 路和谐发展的战略工程,也是我国实现第六次大提 速的关键工程,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既有电气化铁 路改造商业运行250km/h的记录。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客专线系列18号高速道岔简介高速铁路道岔均为单开道岔,其种类可以按采用的技术系列、速度、轨下基础类型进行分类。

从技术系列上,可以分为客专线系列(我国自主研发)、CN系列(德国技术)和CZ 系列(法国技术)。

自主研发的客运专线道岔,除18号采用单圆曲线的平面线形外,大号码道岔采用圆曲线+缓和曲线的平面线形。

一.客运专线道岔主要尺寸18号道岔线形及主要尺寸二.客专线系列道岔主要特征尖轨采用60D40钢轨制造;尖轨跟端采用间隔铁、限位器或无传力结构;翼轨采用轧制的特种断面翼轨;翼轨与长心轨或岔跟尖轨胶接;岔跟尖轨用60kg/m钢轨制造;所有铁垫板采用硫化处理;部分滑床板间隔设置施维格辊轮,辊轮高度可方便地进行调整;扣件为弹条Ⅱ型扣件;混凝土岔枕采用长岔枕,垂直于道岔直股布置;牵引点设两岔枕之间,尖轨采用多机多点、分动转换。

客专线系列高速道岔扣件系统一.通用扣件有砟道岔与无砟道岔采用相同的Ⅱ型弹条分开式扣件系统,即钢轨和弹性铁垫板的联结采用Ⅱ型弹条结构,铁垫板与岔枕的联结采用φ30岔枕螺栓及带缓冲套、缓冲调距块的结构。

轨下设5mm橡胶垫板,板下设20mm橡胶垫层与铁垫板硫化在一起(弹性铁垫板)。

调高垫板设在岔枕顶面和弹性铁垫板之间,可实现-4~+26 mm调高量。

铁座与轨底间设置轨距块,与缓冲调距块相结合,可实现-8~+4 mm的调距量,调距精度为1mm。

缓冲调距块轨距块盖板及橡胶垫圈通用型弹性铁垫板5mm厚轨下橡胶垫板二.特殊零部件(一)滑床板(二)辊轮与辊轮滑床板单辊轮双辊轮(三)弹性夹SSB4(360mm)用于尖轨跟端SSB3(303mm)用于滑床板SSB2(224mm)用于护轨垫板三.弹性铁垫板(一)编号说明位数含义第一~二位第三位第四~五位第六位道岔号数垫板类型偏心值或垫板序号右(左)开向辊轮滑床板18/42L偏心值Y(Z)普通滑床板H偏心值Y(Z)转辙器其它垫板Z垫板序号Y(Z)可动心轨辙叉垫板K垫板序号Y(Z)(二)编号示例18 L03Y 18 H00Y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3(03)的辊轮滑床板(L) 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0(00)的普通滑床板(H)18 K44Y18Z68Z18(18)号右开(Y)道岔辙叉区(K)用编号为44(44)的弹性铁垫板18(18)号左开(Z)道岔转辙器区(Z)用编号为68(68)的弹性铁垫板四.道岔螺栓标称扭矩序号螺栓种类标称扭矩(N·M)1 T型螺栓弹条前部应与轨距宏观接触(缝隙0~1mm),扭矩120~1502 岔枕M30螺栓300~3503 长短心轨连接螺栓540~6604 限位器、转辙器跟端用间隔铁及翼轨间隔铁连接螺栓900~11005 防跳卡铁、顶铁螺栓、护轨螺栓、轨撑水平螺栓以弹性垫圈齐平控制,不宜采用过大扭矩,但不应小于120~1506 扣板螺栓、轨撑竖向螺栓300五.扣件伤损标准(一)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接触网18号无交叉线岔提速改造工程实践

接触网18号无交叉线岔提速改造工程实践

工程建设接触网18号无交叉线岔提速改造工程实践倪俊琪1,张翔鸥1,张羽腾1,杨宾汇2(1.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供电段,贵州贵阳550002;2.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供电部,四川成都610081)摘要:无交叉线岔是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关键设备,是受电弓在正、侧线之间转换的纽带,受电弓运行安全对弓网匹配提出了较高要求。

贵广铁路实施提质达标改造施工,运行速度从现有250 km/h提高到300 km/h,重点对接触网18号无交叉线岔“小拉出值”布置改为“大拉出值”布置的改造项目进行论述。

对2种布置方式的18号无交叉线岔结构、线岔与道岔的空间位置、弓网过渡匹配等进行分析,围绕既有高铁接触网施工安全和设备运行安全,从施工方案、施工准备、施工重难点控制等方面,归纳既有高铁接触网18号无交叉线岔提速改造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其控制方案,可为类似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拉出值;提速改造施工中图分类号:U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24)01-0083-09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3.08.12.0011 工程概述无交叉线岔是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关键设备,是受电弓在正、侧线之间转换的纽带,受电弓运行安全对弓网匹配提出了较高要求。

2023年,贵广铁路实施提质达标改造施工,运行速度从现有250 km/h提高到预留的300 km/h。

对于接触网系统,需要对既有“小拉出值”布置方式的无交叉线岔改造为“大拉出值”布置方式的无交叉线岔,以满足300 km/h运行要求。

在既有高速铁路对接触网无交叉线岔的结构进行改变施工,施工结束后再恢复正常运行,需要对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现场各个环节卡控到位,细节处置合理,行车条件全面确认,才能保证施工结束后的行车安全。

基金项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揭榜挂帅攻关项目(CJ23013)第一作者:倪俊琪(1969—),男,高级工程师。

18#道岔作业指导书

18#道岔作业指导书

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徐州东站道岔铺设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徐州东站道岔铺设工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进行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施工作业中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对线下单位提供的线路中桩、标高进行复测,核对设计图纸,做好道岔铺设外业技术准备。

3.工程概况根据招标规定,京沪高铁徐州东站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区。

4.道岔铺设技术4.1.施工准备4.1.1.材料准备(1).道岔、轨枕、扣件、夹板及其它连接配件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型号、外观等进行验收,质量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标准规定,并应有质量保证书和产品合格证;(2).铝热焊剂:铝、氧化铁、铁合金和铁钉头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型号、外观等进行验收,质量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标准规定,并应有质量保证书和产品合格证;(3).各种材料要分类堆码,并标明材料名称、规格、型号、产地及出厂日期。

材料堆放场地不得积水,不得与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堆放在一起。

4.1.2.机具准备道岔铺设及焊接机具清单表格4—14.1.3.人员准备(1).道岔铺设劳力组织表劳力组织表表格4—2(2).焊接道岔劳力组织表劳力组织表表格4—34.2.材料标准4.2.1.道岔型号及钢轨:1.到发线道岔为60kg/m-18左开/右开〔设计图号GLC(07)02〕 4.2.3.道床道床道碴材质采用一级碎石道碴,道碴材质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碴》(TB/T2140)中一级道碴标准。

4.3.技术标准4.3.1.道岔铺设施工工艺图4-1:道岔铺设施工工艺流程图1.熟悉图纸道岔的设计标准图,包括道岔布置图和道岔个组成部分的构造图,是铺设道岔最主要的依据。

道岔前,应认真学习。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18号高速道岔基本知识

客专线系列18号高速道岔简介高速铁路道岔均为单开道岔,其种类可以按采用的技术系列、速度、轨下基础类型进行分类。

从技术系列上,可以分为客专线系列(我国自主研发)、CN系列(德国技术)和CZ 系列(法国技术)。

自主研发的客运专线道岔,除18号采用单圆曲线的平面线形外,大号码道岔采用圆曲线+缓和曲线的平面线形。

一.客运专线道岔主要尺寸18号道岔线形及主要尺寸二.客专线系列道岔主要特征尖轨采用60D40钢轨制造;尖轨跟端采用间隔铁、限位器或无传力结构;翼轨采用轧制的特种断面翼轨;翼轨与长心轨或岔跟尖轨胶接;岔跟尖轨用60kg/m钢轨制造;所有铁垫板采用硫化处理;部分滑床板间隔设置施维格辊轮,辊轮高度可方便地进行调整;扣件为弹条Ⅱ型扣件;混凝土岔枕采用长岔枕,垂直于道岔直股布置;牵引点设两岔枕之间,尖轨采用多机多点、分动转换。

客专线系列高速道岔扣件系统一.通用扣件有砟道岔与无砟道岔采用相同的Ⅱ型弹条分开式扣件系统,即钢轨和弹性铁垫板的联结采用Ⅱ型弹条结构,铁垫板与岔枕的联结采用φ30岔枕螺栓及带缓冲套、缓冲调距块的结构。

轨下设5mm橡胶垫板,板下设20mm橡胶垫层与铁垫板硫化在一起(弹性铁垫板)。

调高垫板设在岔枕顶面和弹性铁垫板之间,可实现-4~+26 mm调高量。

铁座与轨底间设置轨距块,与缓冲调距块相结合,可实现-8~+4 mm的调距量,调距精度为1mm。

缓冲调距块轨距块盖板及橡胶垫圈通用型弹性铁垫板5mm厚轨下橡胶垫板二.特殊零部件(一)滑床板(二)辊轮与辊轮滑床板单辊轮双辊轮(三)弹性夹SSB4(360mm)用于尖轨跟端SSB3(303mm)用于滑床板SSB2(224mm)用于护轨垫板三.弹性铁垫板(一)编号说明位数含义第一~二位第三位第四~五位第六位道岔号数垫板类型偏心值或垫板序号右(左)开向辊轮滑床板18/42L偏心值Y(Z)普通滑床板H偏心值Y(Z)转辙器其它垫板Z垫板序号Y(Z)可动心轨辙叉垫板K垫板序号Y(Z)(二)编号示例18 L03Y 18 H00Y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3(03)的辊轮滑床板(L) 18(18)号右开(Y)道岔用偏心距为0(00)的普通滑床板(H)18 K44Y18Z68Z18(18)号右开(Y)道岔辙叉区(K)用编号为44(44)的弹性铁垫板18(18)号左开(Z)道岔转辙器区(Z)用编号为68(68)的弹性铁垫板四.道岔螺栓标称扭矩序号螺栓种类标称扭矩(N·M)弹条前部应与轨距宏观接触(缝隙1 T型螺栓0~1mm),扭矩120~1502 岔枕M30螺栓300~3503 长短心轨连接螺栓540~6604 限位器、转辙器跟端用间隔铁及翼轨间隔铁连接螺栓900~1100以弹性垫圈齐平控制,不宜采用过大扭5 防跳卡铁、顶铁螺栓、护轨螺栓、轨撑水平螺栓矩,但不应小于120~1506 扣板螺栓、轨撑竖向螺栓300五.扣件伤损标准(一)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18#正线无交叉道岔接触网的检修范围、作业标准及作业程序

18#正线无交叉道岔接触网的检修范围、作业标准及作业程序
2、当转换柱位于侧线侧时:正线承力索高度为6900mm,侧线承力索高于正线承力索500mm。
6
电连接
1、电连接线应有适当的弛度,承力索与接触线间电连接线:距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中部200mm处,电连接线底部与接触线顶部的距离应不少于80mm;两承力索间电连接线:在极限温度时应保证有足够的伸缩裕量。
2、电连接线无散股、断股。
3
交叉吊弦
1、第一根交叉吊弦(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应布置在正线接触线距离侧线线路中心550mm处。
2、第二根交叉吊弦(正线承力索与侧线接触线间的吊弦)应布置在第一根交叉吊弦往岔尖方向离第一根吊弦1.5—2m处。
3、交叉吊弦上下均应有载流环,吊弦的下部载流环应装在线夹倾斜的上侧,并且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应为从下向上,如下图。
2、螺栓拧紧转矩表
2、按标准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吊弦进行调整,才能满足各种技术要求。
(1)首先要保证线岔范围内正线的导高和拉出值符合标准,通过侧线吊弦调整侧线的抬高。(2)发现吊弦断股、散股时进行更换,并重新测量参数。(3)侧线的顺坡要平滑,并确保各吊弦受力。
3、检查道岔电连接的状态并进行处理。
4、调整完毕后进行复测。
2
始触区
1、无交叉线岔的始触区范围是:600mm—1050mm(测量方法为:用激光测量仪或线坠从侧线线路中心,量取正线接触线距离侧线线路中心的距离),此范围内不得装设任何线夹。始触区范围内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20—30mm。
2、道岔柱1往道岔柱2方向第一组吊弦处侧线抬高20mm,第二组吊弦处侧线抬高25mm,第三吊处侧线抬高50mm,第四吊处抬高80mm。
接触线:1、正线导高为5300mm,侧线抬高500mm。

18#道岔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

18#道岔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

18#道岔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线岔作为接触网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道岔区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弓网关系的可靠性。

文章主要结合集包线对18#道岔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进行研究和分析。

标签:交叉式线岔;接触网;平面布置1 引言线岔作为接触网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道岔区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弓网关系的可靠性。

目前,客运专线18# 道岔大多采用无交叉式线岔布置方式,无交叉式线岔布置方式对通过速度为250km/h及以上速度的适应性较好。

但国内一些速度为200km/h客货共线的线路也采用18# 道岔,机车运行速度200km/h条件下,接触网采用交叉式线岔经过了成熟的运营检验,且交叉式线岔接触网的布置相对简单,施工调整、运营维护比较容易,因此,速度为200km/h线路18# 道岔宜采用交叉式线岔布置方式。

本文主要结合集包线对18#道岔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平面布置的原则综合国内外速度为200km/h交叉线岔平面布置设计经验,交叉式线岔平面布置主要有如下考虑:2.1 道岔定位应在道岔轨缝WA至线间距小于等于350mm的范围内。

2.2 道岔的两线路接触悬挂的线岔交点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一般不得大于350mm,线岔交点与正线线路中心线间应保持最小距离,该距离不应大于正线拉出值减去50mm。

2.3 距道岔两线路中心线的任一中心线两侧600-1050mm范围为无线夹区域,在此区域内不得设置接触线定位线夹、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

2.4 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5mm处,并应保证两接触悬挂任意某一悬挂的接触线与相邻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小于1225mm。

2.5 正线与侧线的两条接触线,必须架设在受电弓的有效工作范围内,在任何受电弓行驶方向上,始触区范围内两支接触悬挂的接触线必须在受电弓半宽的同一侧。

2.6 侧线应从道岔定位柱处抬高后并延长1跨下锚。

3 平面布置实例3.1 布置前准备工作4 道岔处对悬挂支持装置的要求4.1 支持装置道岔定位直股和侧股的接触悬挂分别由各自的腕臂定位装置悬挂定位,从机械上分开,避免了在同一腕臂定位装置上相互影响,增强接触网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高铁18号道岔轨距加宽技术总结报告

高铁18号道岔轨距加宽技术总结报告

高铁18号道岔轨距加宽技术总结报告
我国目前的小号码道岔及多数18号道岔转辙器部分曲基本轨与直线尖轨多采用直线密贴方式,在采用曲线型尖轨的情况下(直线型尖轨不存在构造加宽),与曲线密贴方式相比,形成了曲股轨距的轨距加宽,我们称之为构造加宽。

道岔最大构造加宽位置及其值对于道岔设计尤其是工务部门对道岔的维护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单开道岔各种轨距加宽方式的分析,综合考虑曲线线型、尖轨类型、道岔始端轨距、尖轨尖端轨距、侧线轨距等因素,提出了各种情况下的构造加宽计算方法。

直线型尖轨
道岔采用直线型尖轨时,尖轨对称布置,导曲线自尖轨跟端开始,此时的转辙器部分不存在轨距构造加宽现象。

1、尖端轨距与跟端轨距相等曲基本轨平行于尖轨,尖端轨距、曲股轨距、跟端轨距三者相等,直股轨距自跟端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向岔后方向过渡至标准轨距。

2、尖端轨距大于跟端轨距
此种情况相当于曲基本轨尖轨组件在211基础上以右尖轨尖端为原点逆时针旋转,使跟端轨距小于尖端轨距(例如尖端轨距1450mm,跟端轨距1439mm),转辙器部分曲股轨距介于尖端轨距和跟端轨距之间。

客运专线18 #道岔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方式研究

客运专线18 #道岔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方式研究
A s atRee rhp r oe : nodrt ma htecnt ci f h i h n b t c : sac u p ss I re t h o s u t no ia u g—T i a asne e i t ie r o c r o S jz ay nP s grD dc e Ln , u e ad
p n o r p l ao g i u o t c n e e , s h a t g a h c n t n i f m i ei e t i i e o o ma n t a tg a h all n n t r u e tr a a o t e p n o p a r st r n r r a o sd l o man l r f m i o n n r
摘要 : 究 目的 : 配合新建铁路石太 客运专线工程实施 , 研 为 在引进 、 消化 和吸收 国外先 进接触 网道岔布置技术
的基础上 , 对客运专线 1 } 8} 接触 网布置方 式进行研究 , 道岔 为石太 客运专线 建设 提供 技术支持 。
研究 结论 : 简单无交叉布置方式正线接触 网与侧线接 触网无 交叉 , 于布 置及安装 ; 易 带导向悬挂 的无交叉 布置方式导 向接触 网位 于正线和侧线接触网之间 , 道岔岔心 附近区域导 向接触 网始终 与受 电弓接触 , 在 使得 受 电弓平稳地从侧线过 渡到正线 或从 正线过渡到侧线 , 而减小对 正线接触 网的冲击 , 向接 触线亦不会 出 从 导 现非正常磨损 , 布置方式对速度适应性更好 , 该 弓网受流性 能更佳 。国内首次在石 太客运专线 中采用 。建议
文章 编号 :0 6— 1 6 2 0 ) 6—0 6 0 10 2 0 ( 0 8 0 0 7— 4
客运 专 线 1# 岔 接 触 网无 交 叉布 置 方 式 研 究 道 8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

接触网调整的技术标准一、对接触网调整零件的材质要求:1、对调整所使用的接触网零件,选用部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件》(TB2075-90)的零件,但其中的铸铁件全部改用钢模锻件。

2、所有调整零件严禁使用淘汰件、既有接触网拆迁下来的拆迁件。

三、定位装置的技术安装要求:1、定位器的坡度:定位器的坡度是通过腕臂上定位环的安装高度来确定的,为保证定位器的坡度,定位环必须保证如下安装高度(指对轨面而言的高度)。

对于导高为5650mm的车站、区间,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m。

对于导高为6m的车站正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7m。

反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825m。

软定位时,定位环的安装高度为6.62m。

2、定位管的安装:定位管安装完毕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0mm。

对于正定位管,均须加设防风支撑。

对于反定位管,V型拉线用两股φ3.0mm不锈钢丝制成,受力后,保证斜拉线顺直,V型拉线的回头长度为200—300mm。

正定位其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相距100mm,反定位管卡子距长定位环150mm,定位管卡子距定位管头不能大于30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软定位器的尾子线用2股φ4.0镀锌铁线拧成,死端固定在定位器侧,活端固定在腕臂上,死端绑扎长度为100mm,活端回头长度为200—300mm。

定位管在支持器处外露长度为50—80mm,多余部分应割掉。

3、定位器的安装:①保证接触线的拉出值及工作面的正确性,拉出值应符合设计值,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

②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超过18度。

四、锚段关节的调整要求;1、在锚段关节处采用合成绝缘子。

2、绝缘锚段关节:①在转换柱处,承力索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竖直距离应保证500mm,接触线的工作支与非工作支的水平距离与竖直距离应保证45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摘要:目前在我国高速电气化铁道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8号交叉线岔和18号无交叉线岔。

在此通过对这两种线岔的原理及调整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接触网、18号线岔、交叉、无交叉
1 18号无交叉道岔原理
对照平面布置图分析如下:1.1 无线夹区的确定。

对于200km/h的正线,接触线的变化坡度为0。

侧线由于速度较低,其坡度的变化应考虑受电弓在正线和侧线转换运行时,任何方向都应满足始触区范围内无线夹。

线路中心与相邻接触线投影的距离约为600~1050mm范围(因受电弓有效长度而异)为始触区的水平面,在此区域内接触线不得安装任何线夹,包括定位线夹、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等。

1.2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无交叉线岔有两个始触区和一个等高区。

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和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大于两接触线间的距离。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以汉宜线的18号可动心轨高速单开道岔,德国DSA350SEK受电弓为例,受电弓最外端尺寸的半宽为625mm,摆动量为200mm(考虑200km/h速度),升高后的加宽为120mm。

所以受电弓在线路最外端可触及到的尺寸限界为:625+200+120=945(mm)。

汉宜线18号道岔无交叉线岔采用3根道岔柱定位,A柱在线间距1400 mm的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为﹣100 mm,侧线拉出值为+250,侧线导高比正线低20mm,所以受电弓在正线最外端的尺寸限界925 mm <1400—250=1150 mm,不会碰触侧线接触线,所以机车可以像区间一样高速通过18#道岔;B柱在线间距300 mm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100 mm,侧线拉出值—150 mm,侧线抬高50 mm;C柱可理解为侧线下锚转换柱,正线拉出值—200 mm,侧线拉出值—400 mm,侧线抬高300 mm下锚。

1.3 列车过线岔情况分析
结合上面的分析,对列车通过线岔的三种不同情况分析如下:
1.3.1正线高速通过
在受电弓由正线通过时,可以保证侧线接触线与正线线路中心间的距离始终
大于受电弓的工作宽度之半加上受电弓的横向摆动量,因而正线高速行车时,受电弓滑板不可能接触到侧线接触线,从而保证了正线高速行车时的绝对安全性,并且在道岔处不存在相对硬点。

1.3.2侧线进入正线
因A柱处侧线比正线低20mm,且受电弓在侧线上接触不到正线导线,B柱处侧线比正线高50mm,A与B这一段之间侧线导高有一个2‰的坡度变化,侧线与正线之间有一个等高点。

当机车通过A柱时,受电弓由侧线接触线取流,当受电弓滑过等高区后,由于侧线接触线慢慢抬高,受电弓开始逐渐脱离侧线,并逐步接触正线接触线,开始由正线取流,实现受电弓平稳的由侧线过渡到正线上。

1.3.3正线进入侧线
原理同侧线进入正线,由于侧线导高在A、B柱之间存在一个坡度变化,且在B柱处比正线高,在A柱处比侧线高,当机车通过B时,受电弓接触正线,由正线导线取流,由于从B柱到A柱,侧线导线是以一个降坡的坡度变化,当经过等高点后,受电弓开始接触侧线,并慢慢脱离正线,到达A柱时,完全脱离正线,实现由侧线取流,完成正线到侧线的过渡。

218号道岔无交分线岔安装调整技术
2.1 安装腕臂装置及定位装置
安装各种装置时应保证各种紧固力矩到位,不得随意调整腕臂安装形式。

其中A柱、B柱对侧线定位均需用特型定位器,以避免打弓、钻弓等弓网事故。

2.2调整拉出值及导高
A柱正线拉出值为﹣100 mm,侧线拉出值为+250mm,侧线导高比正线低20mm;B柱正线拉出值+100 mm,侧线拉出值—150 mm,侧线抬高50 mm;C 柱正线拉出值—200 mm,侧线拉出值—400 mm,侧线抬高300 mm下锚。

18#道岔导线拉出值应严格按照安装图所给定拉出值进行调整。

由于无交分道岔是通过导高的变化实现机车的通过,所以对导高的要求很高。

下图是18号道岔3根定位柱的腕臂安装图。

图2-1A柱腕臂安装图
图2-2B柱腕臂安装图
2.3 检测始触区
18号道岔定义受电弓中心相邻一支接触线的距离为600~1050mm的范围为始触区,此区域内不可安装任何线夹及金具等,且始触区的长度为8—12m。

若上述步骤调整后始触区不满足条件,则需略微调整下A柱与B柱的拉出值,以保证始触区长度在8—12m内,且始触区尽量保证在跨中。

2.4安装交叉吊弦
交叉吊弦指正线承力索在此处悬吊侧线接触线,侧线承力索交叉悬吊正线接触线。

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仍按正常取值,即6~10m。

始触区前安装交叉吊弦1组,安装在550~600mm(正线线路中心至侧线接触线在地面投影的距离)处。

正线与侧线上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

交叉吊弦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318号无交叉道岔特点
(1)正线和侧线两组接触线不相交、不接触,没有线岔设施,故不会出现刮弓事故,也没有因线岔形成的硬点,提高了接触悬挂的弹性均匀性。

(2)它能保证正线高速通过时不受侧线接触悬挂的影响,同事机车能够平稳的由侧线驶入正线或者从正线驶入侧线。

(3)18号无交叉道岔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侧线接触线的导高要求很严格,它要求侧线接触线的导高在此岔区应有相应的变化,具有高差的设置,因此在施工安装调整中因严格按照规定对定位点和吊弦点进行导高调整。

4 18号交叉道岔工作原理
图4-118号交叉线岔平面布置图
工作原理:
列车沿正线通过时,当机车进入始触区范围内,由于交叉点处线岔的限制以及交叉吊弦的作用,受电弓在抬升正线接触线的同时,站线接触线同时升高,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

在定位点处由于侧线支接触线比正线支接触线抬高150 mm ,受电弓不会与侧线接触线接触,消除了硬点。

列车沿侧线进入正线时,当机车进入始触区范围内,由于交叉点处线岔的限制以及交叉吊弦的作用,受电弓抬升侧线接触线的同时,正线接触线同时被抬升,受电弓同时与两根导线接触,完成道岔区过渡。

列车沿正线进入侧线时,由于侧线支接触线抬高很大,受电弓与正线接触线接
触,越过交叉点后,侧线支接触线落在受电弓内侧,正线接触线逐渐脱离受电弓,实现过渡。

518号交叉道岔调整技术要求
18号交叉道岔调整技术要求如下:
5.1 拉出值及导高要求
定为柱处拉出值对于直股道拉出值为-300,对于侧线股道拉出值为+400,且侧线导高抬高150mm,拉出值可根据定位柱位置不同作适当调整,原则上不超过450mm。

5.2 交叉点位置要求
两支导线交叉点在两内轨距850—1100之间,并相交于2内轨距中间位置,左右偏差不超过50mm。

5.3 侧线抬高要求
下锚侧两支导线水平距离500mm的位置侧线应该比正线抬高80mm,远离下锚侧两支导线水平距离500mm的位置侧线应该比正线抬高20mm。

5.4 始触区要求
定义侧线导线水平投影到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650—1050这一段为始触区,始触区范围控制在8—12m之间,且尽量控制在跨中。

6 结语
结合高速接触网对线岔的要求,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出:18号交叉线岔和18号无交叉线岔都能满足列车高速运行的要求;无交叉线岔由于平面布置简单,列车正线能高速通过,弹性好,没有硬点,更适合高速列车运行的需要;无交叉线岔侧线与正线没有联系,互相独立,更方便运营维修和事故抢修。

因此,在新建高速电气化铁路时应优先采用18号无交叉线岔,而18号交叉线岔应更多地运用于既有电气化提速改造中。

参考文献:
于万聚。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郝玉海。

200KM速度接触网交叉与无交叉线岔对比。

山西建筑,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