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行为分析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

❖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别人在场 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操作者比较熟练的工作, 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需要高 度集中注意力的或操作者不熟练的工作,别人的出 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启示:在安排工作时,一般简 单性劳动,应在责任制前提下,尽量不让一个人单 独工作;而复杂性工作,则应在进行集体讨论以后, 尽量让其单独思考。在进行培训时,通过集体训练 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 杂任务。
思考:
是不是他人在场旁观或 共同活动总是导致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
三、群体的行为趋向
❖社会致弱作用——洪川大师的“第一义谛”。即指由于 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活动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 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 事。
❖社会惰化——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 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3.假定你选择3,写下你在见到老板 时打算如何开口。
4.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主管,你打 算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一、群体概述
❖(一)定义 P150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 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显著标志: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8 某人欲跳楼自尽,楼下一群市民仰脸,兴致勃勃观看。有人趁机兜售望远镜 和小板凳,更有人狂呼:磨蹭什么?快跳啊,再不跳我就上班去了。反感,痛恨, 悲哀,慨叹国民素质,但不去制止。
9 机场,一旅客抗议航空公司不公。痛恨,同情,同命相怜,但不去声援。 10 汽车与行人争路,司机伸出脑袋,骂行人找死。痛恨,认为人车平等,都 有道路使用权,人是弱势,理应更优先。想把这道理说给司机,话到嘴边,咽回去 了。 11 暑天打的,司机不给冷风,摇下玻璃说,还是自然风舒服。岂有此理!命 其开空调,推说氟利昂不足。不悦,甚至痛恨,却不让司机按开关,验真伪,也不 另换一辆有冷气的坐,就那么气鼓鼓地、汗淋淋地忍受。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第七章 群体冲突

2·协作 协作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 相互受益的结果。 相互受益的结果。 在协作中,双方的意图是坦率地澄清差异并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不同的观点。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与供货商共同进行了一次 促销活动,结果他们的产品销量得到了提升。 这样组织与供货商都得到了赢利,双方的目标 都得以实现。
18
有证据表明某些人格类型(如十分专制教条的人, 缺乏自尊的人)是冲突的潜在原因。但在社会冲 突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 视的因素: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2:
22
23
图中根据两个维度,其一是合作性(一方愿意满 足对方愿望的程度),其二是自我肯定性(一方 愿意满足自已愿望的程度),确定出了五种处理 冲突的行为意向: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协 作(自我肯定且合作),回避(不自我肯定且不合 作),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折中(合作性 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 1·竞争 竞争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中的一个营销人员为了扩 大自己的业务,运用了非法的手段。这就是一 种恶性竞争。
3
一、冲突的定义
有关冲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人们对冲突的理解有两点上是一致的。 其一是人们都认为冲突是因为意见的对立或不 一致所造成的;其二是认为冲突必须是双方 感知到的一种对立状态。如果人们没意识到 冲突,则常常认为冲突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上两个要点,我们可以把冲突定义为: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第七章群体概述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
1.塞利士的分类(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垂直型、平行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群体。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三、群体的要素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要素: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群体规范。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有4个方面:
(一)完成组织任务(二)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三)协调人群关系(四)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高效群体的特征P169
①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②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③共同参与制定政策④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以组织目标为依据,而它又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规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反过来,个体行为也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P158
1、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M)2、群所负主要任务和各种特性(T)
3、群体的结构和内部控制(Q)4、群体领导人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5、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变量(E)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思维的结果
一方面会提高群体内聚力及成员满意感,另一方面降低决策质 量。
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 欢迎不同意见。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 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 提交大组。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角色参加会议。 这个角色可轮流担任,主要是把一些问题作建设性批评。
讨论开始之前,每个成员独自写下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 第一步
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效果 标准 决策 方法 互动 脑力 群体法 激荡法
低 中
名义 群体法
高
德尔 斐法
高
电子 会议
高
观点的数量
观点的质量
社会压力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财务成本
决策速度
低
中
低
中
低
中
低
低
高
高
任务导向
潜在的人际冲突
低
高
高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成就感
专家意见
(1) B 刮胡子的镜子 (2) H 9升壶装油气混合 物 (3) C 22升壶装水 (4) E 一包美军C等口粮 (5) K 2平方米的不透明 塑料布 (6) N 2盒巧克力 (7) O 钓鱼工具 (8)M 5米长的尼龙绳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领导法
✓ 让每个人成为批判性评估者 ✓ 无偏见,不要说出偏好 ✓ 至少指定一名群体成员担任魔鬼辩护人 ✓ 聘请外部专家对群体进行批评 ✓ 容忍不同意见
组织法
✓ 组建相互独立的群体研究同样的问题
✓ 指导管理者和群体领导者预防群体思维
个人法
✓ 批判性思维
✓ 可信的外部人士讨论群体方案并向群体报告
但是第五工区新任主任孙天明却不这么看大勇。他经过几个 月的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小伙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大勇对老奶 奶十分孝敬,在邻居中有口皆碑;工作不怕吃苦,牛劲一上来能 把大家的干劲都带起来;他还乐意帮助别人,工友中谁有困难他 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孙主任觉得,要搞好三组的工作,先得从刘大勇这里下手, 刘大勇绝不是朽木一块,关键是当领导的如何帮助他进步。从此, 孙主任经常在工余时间找他谈话聊天,同他交朋友。渐渐地,刘 大勇觉得孙主任平易近人,不像别的领导老看自己不顺眼,自己 应该以心换心,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主任的信任。
价值观
兴趣爱好 性格气质 工作生活方式
利害关系
三、群体的功能
1 正式群体的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 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3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1 社会助长
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 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2.角色的探讨
G. H. 米德
R. 林顿
H. H. 凯利和J. W. 蒂博
J. L. 弗里德曼
Л.布耶娃(1968)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11
二、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角色的扮演
1.角色认同
什么时候应该表现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等;社交规范,用于规定群体成
员日常的人际交往行为,比如,应该与谁共进午餐、工作中如何交友和进
行社交活动等等;资源分配规范,涉及工作任务安排、工具分配方式等。
。2.群体规范的形式 心理学家常常将群体规范划分为正式规范(formal norm)和非正式规范 (informal norm)(俞国良,2006)。 3.群体规范的范围 一是它能否促进群体的生存。
地位(status)是群体成员对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以此反映出个体在 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差异(Wilson,1978)。 3.角色 角色(role)是指群体成员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的稳定期望。 4.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将成员维持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社会助长:我们是怎样受在场影响的?
特里普利特(Triplett,1898):自行车手在一起比赛时, 他们的成绩要比各自单独和时间赛跑时的成绩好
早期社会心理学Allorp1920年研究
实验目的: 要求被试根据所给的词汇(如建筑、实验 室),在纸上尽可能地写出相关的词汇。
实验设计:
实验共分三次,每次要求被试必须在一分钟内 完成,其中有独立完成的,和另外两个人在场完成 的。
2、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 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 占据一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 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用。
人多好办事?
(二)社会惰化
1、社会惰化:他人在场使我们放松 19世纪80年代,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 (Ringlemann,1913)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 所付出的努力仅有所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 半。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社会惰化(懈怠)。
用力的方向和时间?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 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个事情时,个人所 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群体决策理论
(1)社会决策图式理论
关于如何将成员的个体选择整合为群体决策的社会决策模 型,是关于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挥 作用的理论。
3、群体决策理论
(2)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 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二、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 (二)群体极化 (三)群体思维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简介1.1 群体与个体差异解释群体的概念探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特点描述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行为的优势与劣势1.3 群体行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分析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群体行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群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群体行为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中的挑战与抓住机遇1.5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介绍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research method 来研究群体行为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群体结构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2 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介绍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分析不同群体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群体结构来优化群体行为2.3 群体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过程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过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有效的群体过程2.4 群体沟通与决策介绍群体沟通与决策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不同沟通与决策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群体沟通与决策的效果2.5 群体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群体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第三章:群体动力学3.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探讨群体动力学的主要要素强调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2 群体内部动态分析群体内部动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探讨群体内部动态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群体内部动态3.3 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介绍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不同角色与地位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适应不同的群体角色与地位3.4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解释群体规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群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3.5 领导力与群体动力学分析领导力对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领导力来优化群体动力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4.1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4.2 群体多样性与组织绩效强调群体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多样性维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群体多样性来提高组织绩效4.3 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探讨群体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来提高组织绩效4.4 团队建设与组织绩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团队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来提高组织绩效4.5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探讨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来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第五章:案例研究5.1 群体行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案例研究在理解群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case study 来深入理解群体行为5.2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群体行为案例探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5.3 群体行为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提高对群体行为第六章: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6.1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探讨群体行为中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因素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6.2 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影响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与类型探讨社会影响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影响以优化群体行为6.3 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分析从众与服从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从众与服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从众与服从的压力6.4 群体行为中的自我效能与动机解释自我效能与动机的概念与作用探讨自我效能与动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自我效能与动机以优化群体行为6.5 群体行为中的情绪与情感探讨情绪与情感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情绪与情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绪与情感以优化群体行为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1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行为探讨组织变革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组织变革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以应对组织变革7.2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与沟通强调领导力与沟通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沟通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沟通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3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解释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探讨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7.4 组织变革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组织变革中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冲突7.5 组织变革中的培训与发展介绍培训与发展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第八章: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1 群体行为与创新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促进创新8.2 群体行为中的创意与扩散解释创意与扩散的概念与过程探讨创意与扩散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激发与传播创意8.3 群体行为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强调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4 群体行为中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探讨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8.5 群体行为中的创新文化与组织氛围解释创新文化与环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创新文化与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第九章: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群体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2 招聘与选拔中的群体行为介绍招聘与选拔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招聘与选拔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招聘与选拔来优化群体行为9.3 培训与发展中的群体行为强调培训与发展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9.4 绩效管理中的群体行为解释绩效管理的概念与过程探讨绩效管理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来优化群体行为9.5 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中的群体行为探讨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来优化群体行为第十章第十章: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10.1 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强调群体决策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决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10.2 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步骤介绍群体决策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分析不同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体决策10.3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探讨群体决策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分析心理偏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识别与避免心理偏差10.4 群体决策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冲突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决策中的冲突10.5 群体决策的评估与改进解释群体决策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改进来优化群体决策第十一章: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1.1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探讨领导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领导力在优化群体行为中的作用11.2 变革型领导与群体行为介绍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变革型领导来优化群体行为11.3 领导力中的沟通与激励强调沟通与激励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与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11.4 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探讨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的重要性分析道德与信任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建立与维护道德信任11.5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介绍领导力发展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不同领导力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第十二章: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2.1 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冲突类型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与解决群体冲突12.2 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冲突解决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冲突解决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2.3 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强调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协商与调解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协商与调解来解决群体冲突12.4 第三方介入与冲突解决探讨第三方介入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第三方介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群体冲突12.5 冲突解决的组织文化与氛围解释组织文化与氛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探讨如何塑造有利于冲突解决的organization culture 与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与氛围来解决群体冲突第十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3.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目标强调团队建设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建设来优化群体行为13.2 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团队建设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团队建设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3.3 团队沟通与协作强调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来优化群体行为13.4 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探讨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作用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团队动力学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来优化群体行为13.5 团队评估与发展解释团队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团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发展来优化团队建设与群体行为第十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14.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强调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群体结构、过程和动力学3.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4.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5. 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6. 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7. 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8. 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9. 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0.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1. 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2. 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难点:1.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群体内部动态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的培养3. 领导力、沟通与决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4. 群体行为中的心理偏差和冲突管理5. 团队建设和团队动力学的优化策略6.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三)过滤
发送者故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 对接收者更为有利。如:隐瞒、虚报。 组织层次越多,过滤信息的机会也 越多。越注重形式、外表的组织,越 容易鼓励过滤行为。
(四)选择性知觉
在沟通的过程中,接收者会根据自 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 个人特点有选择的去看或去听信息。
(2)戴维斯:非正向沟通形 式
1) 单线式沟通--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 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图4.5(a) 2) 集束式沟通--有选择地传递给自己的 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 3) 流言式沟通--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众人。如图4.5(c) 4)偶然式沟通--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他人。如图4.5(d)
1 2 3 4 5 6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迟到 免费早餐仅限于20元以内,超出部分请自付
7 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终止续约
8 外派工作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困难比较多
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消极语言 1 2 3 4 5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 迟到 积极语言 我们没有完成任务 记住在下班前把货送去 当你有什么需要时就请打电话给我 这次的报告写得更好了 对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保证按时上班很重 要
星期一,鲁兹行动起来。他指导设计 人员构思一个大马力的运动型跑车,使 用为卡车系列开发的V-10发动机。这项 决策在公司并没有激起太大热情。如: 财务人员指出,为减轻公司债务,投资 额度最好降为8000万美元,市场官员质 疑说,道奇经销商们长期以来只习惯销 售低于2万美元的车型,他们能否有效地 销售价值5万美元的跑车呢?他们还提到, 无论是鲁兹本人还是他们都没有进行过 市场研究来支持这项决策。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 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发展。
11
(1)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非正式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行为”现象。由于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 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从消 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整个组织 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 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对正式组织内的信 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使一些错误的流言、小道消息大为传播,焕散军心。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 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 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 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 发展。非正式群体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一旦出 现这类成员,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 这将束缚其正常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第七章 非正式群体及其行为
第一节 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非正式沟通(后面讲)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比较
非正式组织有时又称为非正式群体,两者并没有严 格的区别,都是自发形成的,内部都有较强的凝聚力。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非正式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正规,如校 友会、同乡会、商会等,而且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 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正式组织内,也可以存 在于不同正式组织之间。 非正式群体一般规模较小,3-4个人也行,组织结 构较松散,而且一般为临时性的,维持时间较短。如 为同一目的而上访的群体;一起去登山探险的一群驴 友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存在于同一个 正式组织内。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正式组织内的非正式 群体。
第七章_群体行为

二、争斗行为(Fighting)
争斗是动物个体间在发生冲突时的反应,由 “攻击”与“逃避”两个部分组成。
争斗行为都是对同类动物,为种内斗争(竞 争),多为争夺食物、领地或配偶。种内斗争一般不 造成死亡,与捕食不同。有时争斗行为也指向异种动 物。
争斗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争斗行为是建立群体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
• 采用混群管理,就是利用猪结群行为到舍外运 动场集体排粪尿与逍遥散步,以达到公猪相互 接触,互相熟悉的目的。
公猪结群的优点
• 公猪混群管理能够提高饲养员管理定额,减轻饲养 员追赶公猪运动与配种时的劳动强度; • 公猪集体到舍外运动场排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尤其是冬天,舍内无异味,保证舍内温暖干燥。 • 增加公猪在舍外逍遥散步时间与日光浴,增强了公 猪的体质,四肢健壮,延长使用年限。 • 另外,有部分小公猪性成熟晚、性欲不高,小公猪 结群后每日到舍外运动场排便与散步,一些性欲强 的小公猪爬跨性欲差者。天长日久,性欲低的小公 猪就学会了配种的本领,从而提高这些小公猪的配 种能力。
饲养、自由采食、地面撒料等措施来消除优势
序列的负面影响。
四、领域行为 (Territorial Behavior)
许多动物表现出有选择性地保卫一定的 空间,不允许同种其他个体进入,这种行为 叫“领域行为”。 领域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于:能促使同 种动物的个体均匀地分布在繁殖地,保证各 有一定的食物资源和繁殖场所,并使占有者
二、泌乳母猪结群的方法(二)
• 饲养员昼夜轮流值班值宿,仔猪生后至3天内固定好 乳头,在母猪放乳时,仔猪各找各的妈,各吃各的 奶,各就各位,1头不错。这是泌乳母猪一栏双养成 功的关键。 • 泌乳母猪双养猪栏的设计:栏长3米×宽3米=9平方 米,在宽1.5米处设置高50厘米的横栏,在长2米处 制作高20厘米隔栏(水泥、木板等),余宽1米处为 采食与饮水位,将猪栏卧区一分为二,左右2个小卧 区供母仔猪休息与吃乳。
第七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七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一、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集群行为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
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2•)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
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3•)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众多的研究发现,集群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以下五种条件相联系。
(1)环境场所。
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
(2)社会失范。
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例如在失事的车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会条件。
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但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相对剥夺。
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特别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期待更多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命名小组技术
--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 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优点:允许群体成员正式地聚在一 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 地思维。
(三)社会助长/抑制作用的启示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根 据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个体对工 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场地的可 能条件,妥善地安排群体或个体工 作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减 少社会抑制作用。
五、群体内凝力(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 在群体内的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 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三)群体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群体
群体
个体
时间
精度 创造性 被接受
长
高 高 高
短
低 低 低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一)群体思维
--指这样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 下,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 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 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1、表现:P241
5、终止阶段(adjourning)
对于长期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执行任务阶段是 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而对暂时性的委员会、团 队、任务小组等工作群体而言,因为这类群体 要完成的任务是有限的,因此,还有一个止终 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 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 的收尾工作。这个阶段,群体成员的反应差异 很大,有的很乐观,沉浸于群体的成就中,有 的则很悲观,惋惜在共同的工作群体中建立起 的友谊关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下去。
3、规范化阶段(norming)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 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 的凝聚力,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 和友谊关系,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 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4、执行任务或发挥作用阶段 (performing)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 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 成员完全接受。群体成员的注意力 已经试图从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 手头的任务。
(七)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 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 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 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 (八)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 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 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 的作用。 2、一般群体。
二、个人为什么会加入群体?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 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具体说来,人们 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需要
三、群体的分类
(一)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 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 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 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
社会懒惰现象
高
每 人 努 力 程 度
低
一人单干
小群体
大群体
活动方式
2、如何减少社会懒惰行为
1)关注工作任务中有趣和有意义的方面,来 增加小组成员的工作参与程度 2)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 和有意义的 3)告诉小组成员他们不应该容忍那种不充分 的努力和工作 4)告诉小组成员应该使自己的工作表现受到 评价 5)确保小组成员获得的部分奖励是根据他们 自己的表现给予的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 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 式实验,如图:
x
A
B
C
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 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 众行为。
(二)从众行为的不同表现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表里如一”、 “口服心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表里不一”、 “口服心不服”。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表里如一”、 “口不服心也不服”
四、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社会助长作用 --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 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 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1、出现原因: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 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 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了解到自己工作的 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领导方式 2、成员的同质性 3、外部的威胁程度 4、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6、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 7、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
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 规范。
群 体 凝 聚 力 高 绩 效 规 范 高 高生产率 低 生产率中等
低Leabharlann 低生产率生产率水平 中等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增加凝聚力的因素及其结果
增加凝聚力 的因素 高凝聚力的 结果 目标的达成 成员的个人成就和满 意 成员相互交流数量和 质量的提高 小团体意识
低差异的群体组成 成熟的发展阶段 相对小的群体规模 经常性的相互交流
群体的成功
降低凝聚力的因素及其结果
降低凝聚力 的因素 低凝聚力的 结果 目标达成困难 增加了群体解散的可 能 成员间更少的交流 个人主义
高差异的群体组成 不成熟的群体发展阶段 相对大的群体规模 物理上的分散
群体的失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二〉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 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 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 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 发的。
高
低
工 作 绩 效
第一次会议
阶段2 飞跃
结束
阶段1
A
(A+B)/2
B
第二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的概念
群体动力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首先提出 的,他运用物理学中“场”理论,分析 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公式:B(群体行为)=f(P,E)
2、决定社会助长作用的因素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二)社会抑制(惰化)作用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而受到减弱。 1、出现原因:
1)付出的相等性(“别人都游手好闲,为什么我不 能呢”); 2)个人责任心的丧失(“在这个大集体中,没有人 会注意到我”); 3)奖励分享所导致的付出减少(“所有的人都得到 相同的报酬,为什么我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呢?”); 4)大的群体中管理协调的复杂性; 5)工作并不重要、令人厌倦或太简单了。
(五)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1)先进集体型
② ①
会促 进 发 发 展 社
(2)一般集体型
群体与个人联 系程度
展 趋 会阻 向 发碍
展 社
B
③
(3)中间型
④
⑤
(4)一般反社会团 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
(六)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智力越低越易从众; 2)情绪的稳定性--情绪不稳定要么极 易从众;要么极端地拒绝从众; 3)自信心--自信心差的人易从众; 4)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 的人易从众;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易从众
2、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鼓励群体行为一致性的 群体易从众 2)群体的竞争性--内部竞争程度越低越 易从众 3)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越高越易从众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越多越易 从众 5)群体目标--目标越一致越易从众 6)群体的规模
四、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段(forming) --群体目的、结构、领导不明确,群体 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2、震荡阶段(storming)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 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是对群体加给 他们的规范,仍然予以抵制。而且, 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 执。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 就相对明确了。
群体动力理论涉及到群体活动的基本规律、 规范的形式以及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是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 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 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群体的规范是否与组 织目标一致,因为规范对成员行为有着 强大的影响力。
第七章
群体行为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及其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规范及其形成、功能、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影响群 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群体决策 的利与弊、群体决策技术 重点:群体的分类、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规范 的功能、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 因素、群体决策技术 难点:群体的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