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1)先进集体型
② ①
会促 进 发 发 展 社
(2)一般集体型
群体与个人联 系程度
展 趋 会阻 向 发碍
展 社
B
③
(3)中间型
④
⑤
(4)一般反社会团 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
wk.baidu.com
(六)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二)按群体性质划分
1、命令型群体--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 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相工作任务而在 一起工作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 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3、利益型群体--基于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 而形成 4、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共同特点形成
(三)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 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 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 (四)按发展水平分: 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 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 导都不十分明确。 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 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 具有个人意义。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 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其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 价值。
四、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段(forming) --群体目的、结构、领导不明确,群体 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2、震荡阶段(storming)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 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是对群体加给 他们的规范,仍然予以抵制。而且, 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 执。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 就相对明确了。
(七)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 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 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 2、实际群体。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 (八)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1、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 存在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 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 的作用。 2、一般群体。
二、个人为什么会加入群体?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 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具体说来,人们 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需要
三、群体的分类
(一)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 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 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 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
第七章
群体行为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及其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规范及其形成、功能、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影响群 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群体决策 的利与弊、群体决策技术 重点:群体的分类、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规范 的功能、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 因素、群体决策技术 难点:群体的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领导方式 2、成员的同质性 3、外部的威胁程度 4、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6、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 7、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
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 规范。
群 体 凝 聚 力 高 绩 效 规 范 高 高生产率 低 生产率中等
(二)命名小组技术
--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 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优点:允许群体成员正式地聚在一 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 地思维。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P204
(一)从众的概念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 向。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 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一 种心理紧张,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这 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 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 中的这种要求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 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或倾向。
3、规范化阶段(norming)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 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 的凝聚力,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 和友谊关系,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 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4、执行任务或发挥作用阶段 (performing)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 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 成员完全接受。群体成员的注意力 已经试图从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 手头的任务。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智力越低越易从众; 2)情绪的稳定性--情绪不稳定要么极 易从众;要么极端地拒绝从众; 3)自信心--自信心差的人易从众; 4)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 的人易从众;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易从众
2、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鼓励群体行为一致性的 群体易从众 2)群体的竞争性--内部竞争程度越低越 易从众 3)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越高越易从众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越多越易 从众 5)群体目标--目标越一致越易从众 6)群体的规模
低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中等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增加凝聚力的因素及其结果
增加凝聚力 的因素 高凝聚力的 结果 目标的达成 成员的个人成就和满 意 成员相互交流数量和 质量的提高 小团体意识
低差异的群体组成 成熟的发展阶段 相对小的群体规模 经常性的相互交流
群体的成功
降低凝聚力的因素及其结果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三)群体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群体
群体
个体
时间
精度 创造性 被接受
长
高 高 高
短
低 低 低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一)群体思维
--指这样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 下,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 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 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1、表现:P241
降低凝聚力 的因素 低凝聚力的 结果 目标达成困难 增加了群体解散的可 能 成员间更少的交流 个人主义
高差异的群体组成 不成熟的群体发展阶段 相对大的群体规模 物理上的分散
群体的失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基本概念:群体、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社会助
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
本章内容与结构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群体动力理论 第三节 群体决策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指组织中由两人以上组成、为了达到共同 的目标相互作用、并相互依赖而形成的集 体。 群体的特征: – 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 相互作用; – 共同目标。
5、终止阶段(adjourning)
对于长期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执行任务阶段是 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而对暂时性的委员会、团 队、任务小组等工作群体而言,因为这类群体 要完成的任务是有限的,因此,还有一个止终 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 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 的收尾工作。这个阶段,群体成员的反应差异 很大,有的很乐观,沉浸于群体的成就中,有 的则很悲观,惋惜在共同的工作群体中建立起 的友谊关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下去。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 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 式实验,如图:
x
A
B
C
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 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 众行为。
(二)从众行为的不同表现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表里如一”、 “口服心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表里不一”、 “口服心不服”。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表里如一”、 “口不服心也不服”
(二)群体转移
--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 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 最初的观点和立场,在某些情况下 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 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脑力激荡法 --也叫头脑风暴法,即利用产生观 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 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 这是创造观念的一种程序。
〈二〉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 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 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 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 发的。
高
低
工 作 绩 效
第一次会议
阶段2 飞跃
结束
阶段1
A
(A+B)/2
B
第二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的概念
群体动力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首先提出 的,他运用物理学中“场”理论,分析 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公式:B(群体行为)=f(P,E)
四、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社会助长作用 --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 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 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1、出现原因: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 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 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了解到自己工作的 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社会懒惰现象
高
每 人 努 力 程 度
低
一人单干
小群体
大群体
活动方式
2、如何减少社会懒惰行为
1)关注工作任务中有趣和有意义的方面,来 增加小组成员的工作参与程度 2)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 和有意义的 3)告诉小组成员他们不应该容忍那种不充分 的努力和工作 4)告诉小组成员应该使自己的工作表现受到 评价 5)确保小组成员获得的部分奖励是根据他们 自己的表现给予的
群体动力理论涉及到群体活动的基本规律、 规范的形式以及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是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 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 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群体的规范是否与组 织目标一致,因为规范对成员行为有着 强大的影响力。
(二)规范的形成
1、规章制度 2、领导者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 明确规定 3、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4、私人友谊 5、过去历史中的保留行为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评价准则的功能 3、对成员的约束功能 4、行为矫正功能 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通过教育和引 导,使工作群体形成积极的群体规范, 克服消极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没有 绝对的好坏之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 在于其效率。
2、决定社会助长作用的因素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二)社会抑制(惰化)作用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而受到减弱。 1、出现原因:
1)付出的相等性(“别人都游手好闲,为什么我不 能呢”); 2)个人责任心的丧失(“在这个大集体中,没有人 会注意到我”); 3)奖励分享所导致的付出减少(“所有的人都得到 相同的报酬,为什么我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呢?”); 4)大的群体中管理协调的复杂性; 5)工作并不重要、令人厌倦或太简单了。
(三)社会助长/抑制作用的启示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根 据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个体对工 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场地的可 能条件,妥善地安排群体或个体工 作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减 少社会抑制作用。
五、群体内凝力(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 在群体内的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 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