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读了《矛盾论》,了解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此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之际,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向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致敬。
毛泽东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本文旨在从哲学思想上解释毛泽东的《矛盾论》观点,以论证其正确性。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首先给出的是事物的定义,然后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质,或者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对事物的认识,性质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了解了事物的性质,那么就算我们把“猫”不叫做“猫”,叫做狗或是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会抓老鼠的动物,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离不开对事物性质的研究。
对于事物的性质,无非是说事物是怎样的,它能做些什么。
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而言,往往更多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种类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事实上,有不变部分的情况只限于人类规定,例如对于数字“1”的规定,在现实中,就连物理学中曾认为是必然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部分,往往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尤其是存在对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么。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冷和热是一对矛盾,快和慢是一对矛盾,大和小是一对矛盾,这些来自视觉和触觉的直接生理感受,就是我们认识矛盾的来源。
同样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读书笔记(一)《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
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
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
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读书笔记书目
本科生“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一、“读书”与人文情怀读书的关键是“质”而不是“量”。
读书的真正难处是选书。
在浩翰的书海中,应为学生推荐一种正确的读书办法——即阅读经典。
经典就是经典。
经典有其本身的、本体的意义。
这就是文化。
只有其本身有意义的、非功利的东西,才是不会使你失望的东西。
牛津大学对经典的强调就更加突出了:经典的意义在根本上就在于,在外在的价值的诱惑和骚扰下,始终不要忘记人作为人的内在的尺度。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的力量”。
她使你在获得了物质的温饱后,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
经典之所以叫经典,也正说明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书不一样。
每一部真正能够称之为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说是蕴涵着某种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体系的更新,都是对传统阅读和理解习惯的一种挑战。
经典于是就需人去解读,需要人去导读。
经精选、推荐100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著作,供其选读,但愿能起到“引路”的作用。
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需要人们尤其青年学生有一种“静气”,“多”读书,读好书,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二、关于“读书活动”的要求1、根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科生在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学年中,须完成教学实践环节的“读书活动”,并各取得0.25学分,共1.5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3、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将该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并由所在院(系)组织教师评阅,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
《奢侈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5篇)
《奢侈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奢侈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奢侈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邱杨0930******* 本书的作者是维尔纳·桑巴特,德国社会活动家,思想家,经济学家。
本书于1913年写就,较全面详细地展现了桑巴特如何用奢侈来解释资本主义起源。
读来此书,使人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解读,体会到其思想的重要性。
《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共分五章,依次为:《新社会》《城市》《爱情的世俗化》《奢侈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现在我将分五个单章分述和一个总结来进行阐述。
第一章《新社会》本章分三节:一、宫廷;二、中产阶级的财富;三、新贵族。
《宫廷》一节中,作者介绍了15和16世纪欧洲宫廷的生活方式,选取了意大利,法国以及英国作为例子,其中犹以法国宫廷作为代表,“······从16世纪末开始到其后两个世纪,法国在所有与宫廷生活有关的事情上成为了举世无双的典范······”,表明了女人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女人(我们在以后还将看到)赋予了宫廷生活以鲜明的特征······”。
由此得出宫廷的几个要素:漂亮女人,奢侈消费,炫耀自身价值。
借此,反映了宫廷对于世俗生活的作用在于给了成功者炫耀自身,实现生活价值的渠道。
《中产阶级的财富》一节中,作者介绍了13、14世纪到17世纪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过程:13、14世纪的意大利掠夺东方,发现非洲的贵金属富矿,向地主放高利贷;15、16世纪的的德意志开采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金、银矿,美洲白银涌入;17世纪的荷兰“参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劫掠而且在远东开辟了新财源”,在远东通过强制贸易、抢劫和使用奴隶等方式榨取当地人财富······列举了金融家帕里斯等“新暴发户”的巨额财富与收益,反映中世纪的财富平衡被打破,资本主义财富迅速增长,“······近代资本主义的银币时代结束,金币时代由此开始”。
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
Whoever you admire most in your heart, don't have to become that person, but use that person's spirit and methods to become yourself.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本论读书笔记_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精选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江苏科技大学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附件:素质教育推荐书目(100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恩格斯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毛泽东传》,逄先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二、哲学、社会科学9.《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虞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竺可桢日记》,樊洪业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人性论》,(英)休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6.《经济学原理》,[美]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经济漫谈录》,厉以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马春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9.《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国富论》,亚当斯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增长的极限》,[美] 丹尼斯·米都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23.《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刘祜译,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24.《大数据时代》,[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关于人文社科书目课外读书活动读书笔记收交的通知-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人文社科书目课外读书活动读书笔记收交的通知各学院:根据我校本科培养计划课外学分有关规定:我校本科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参照《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和个人志趣,认真选读若干种人文社科文化名著。
最低阅读量不得少于8种(文学名著2种,其它文化名著6种),所阅读的书籍应有读书笔记备查,按要求完成后得1学分(该学分为课外选修学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
本学期读书笔记收交工作已经开始,现通知如下:1.收交时间为2018年10月13日(周六)(上午9:00-11:30,下午13:30-16:00),交至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九教学科研楼一楼大厅),由专人负责核对、签收,逾期一律不再接收。
2.各学院按自然班级收交,并请认真填写《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一式两份(见附件1),登记表上请按照学号顺序填写好相关信息,登记表后附学生的读书笔记(与登记表上的顺序一致)。
笔记收交以班级为单位上交,不接受个别学生单独递交。
3.根据文件规定最低阅读量为文学类名著2篇非文学类名著6篇(文2其6),文学类名著超过2篇,按2篇计,非文学类名著超过6篇,按6篇计,不能相互抵补。
4.每一篇读书笔记要求注明所读书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见附件2。
5.读书笔记字数每篇不少于1000字。
6.读书笔记不接收打印稿,否则以不合格处理。
7.各年级同学的历史记录请到学生所在学院教科办查阅。
8.请各学院把本通知复印发至各班级,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2019届毕业生。
9.本通知、参考书目、《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的电子版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教学工作——本科生教学栏目下载。
附件1: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附件2:课外阅读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9月25日附件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课外读书笔记登记表学院: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本次共有个同学上交读书笔记,合计篇。
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5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篇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矛盾无处不在。
比如,在自然界中,四季的更替、生物的进化,都是矛盾的表现。
春去夏来,气温由暖转热,这是一对矛盾;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淘汰,也是矛盾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这些矛盾运动的结果。
然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例如,植物和动物的矛盾就各不相同。
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来生长,而动物则需要食物、空气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同样是植物,在种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矛盾也不一样。
种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发芽,而成熟的植物则需要抵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被称为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比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时,事物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矛盾的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矛盾无处不在。
小到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选择与困惑,大到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都充满了矛盾。
比如,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上,是追求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充满挑战但可能有更高回报的工作,这就是一个矛盾。
稳定意味着相对较低的风险和可预测性,但可能缺乏发展的空间和激情;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则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失败风险。
矛盾具有普遍性。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
四季的更替、生物的进化、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无一不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就拿社会制度来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的转变都是旧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
新的制度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不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
初创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而成熟企业则可能面临创新不足、内部管理僵化等问题。
即使是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
在创业初期,如何生存下去是首要矛盾;而在发展壮大阶段,如何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则成为主要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也是矛盾的重要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而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自身的存在。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著作,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开篇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这一法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具有普遍性。
这意味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存在矛盾的。
从宏观的宇宙天体运行,到微观的粒子世界;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矛盾始终存在。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工作中的压力与动力、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等,都是矛盾的体现。
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矛盾。
比如,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矛盾;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我们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可以总结出普遍的规律;而普遍的规律又能指导我们去认识和解决特殊的矛盾。
书中还阐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比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而在特定的阶段,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则降为次要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同样重要。
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不是均衡的,其中必有一方是主要方面,另一方是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精选《矛盾论》读书笔记5篇范文
【读书心得体会】矛盾论读书笔记范文一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
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
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
作为个人,上学时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既想学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后,我们又也许会面临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的矛盾;作为企业,初创时会面临工程与资源的矛盾,坐稳坐大时也许会面临因循守旧与守正创新的矛盾;乃至社会、民族、政党和国家,更存在战争与和平、昌荣与衰败、压迫和对抗、集权与分权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对矛盾我们也已习以为常。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能够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世界上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每一个国家的开展进程都存在着矛盾。
经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们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关键,反而是事物能够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众生、寒门百姓,上至帝王将相、豪门权贵,无不是经过不断地克服各种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传,推进礼貌世代延续。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一样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一样开展过程或阶段不一样,同一事物矛盾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有力地从理论上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并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证明。
毛泽东强调研究矛盾总体离不开研究矛盾开展过程在其各个开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个开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这个拗口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数字印刷一班毕晟100220120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近来,阅读了贝尔先生的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由于本人的专业基础尚显浅薄,对著作中的一些精彩之处不甚理解,即便如此,还是为贝尔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巧妙思辨的能力所折服。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在阅读贝尔先生的此本著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一般认为,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透辟分析,以对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批判,体现了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
他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有领先地位,在欧美思想界声誉颇高。
此书更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和思想领域五十年来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二写作背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一场文学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喧嚣尘上,性解放,盗窃、酗酒和吸毒逐渐流行,60年代,“披头士”开始被“嬉皮士”------反文化群体代替,与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披头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嬉皮士”将自由主义延伸至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二、作者的立场作为当今美国主要的批判社会学家,贝尔在学术与思想结构上与众不同,贝尔先生反复强调申明:“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义者。
”(P20根据贝尔自己的看法,他仅仅在文化方面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理由是他“崇敬传统,相信艺术作品的好坏应作出合理的鉴定,还以为有必要在判断经验、艺术和教育价值方面,坚持依赖权威的原则。
”在经济领域,贝尔认为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群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主张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人们的欲求,并且认为现代经济中企业产权已不明确,因而企业的真正主人应该是企业的员工,而不是企业股东。
他甚至明确表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完全是有可能的”。
(P279他在政治上是自由者,他对于政治和自由的定义都来自康德。
矛盾论读书笔记(通用18篇)
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读书笔记(通用1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盾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矛盾论读书笔记篇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如列宁所说,是它的本质,核心。
一两种宇宙观一是形而上学,一是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和永远不变化的。
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和形而上学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他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
”因而,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承认,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
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有两方面的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规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论》首先强调的观点。
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处不存在矛盾,从自然界的变化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到宏观宇宙的演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与休息之间存在矛盾,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知识之间存在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也存在矛盾。
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再感到惊讶和困惑,而是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分析和解决。
矛盾的特殊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数学注重逻辑推理,语文侧重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
即使是同一个学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考虑矛盾的特殊性,盲目地套用一般的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次要方面则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随着条件的变化,主次方面可能会相互转化。
这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展市场可能是主要矛盾,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员工培训和内部管理等次要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是《矛盾论》中的重要内容。
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没有斗争性,事物就无法发展;没有同一性,事物就无法存在。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
Some things, slowly forgetting, may not be relief.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笔记五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
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2011级一班刘佰超 1116161610丹尼尔•贝尔1919年生于纽约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自小随寡母备尝艰辛,又处于美国强势文化同化的压力之下,对贫富悬殊的社会差异和不公正的社会倾向深有体验。
青年时代的贝尔思想激进,在社会经济问题上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在大学时期选择了社会学作为专业方向和毕生研究的领域。
但毕竟贝尔生活在资本主义异常发达的美国,在三四十年代苏联体制显出弊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时,大批左翼知识分子重新回归美国民主传统,树立起“新自由主义”的学术思想。
贝尔作为学术界后起之秀,他积极参加了二战后的历史反省与文化大讨论中,提出了自己对于历史与文化的观点看法。
这一时期的贝尔既继承了左翼知识界对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理论批判的传统,抨击麦卡锡反共、反民主右翼思潮;又对左翼运动中的乌托邦倾向和专制色彩提出了尖锐批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贝尔的出发点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具有相应的文化起源和合法性基础。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同新教伦理非常相近的,而新教伦理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禁欲苦行主义:新教徒把此世工作的成功看作是对于自己的上帝选民身份的一种心理验证,因而一方面具有发财致富的宗教动机(这同时也可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合法性基础),一方面又特别重视经济活动的成功手段。
但贝尔认为,韦伯所重视的新教禁欲苦行主义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精神起源的一个方面。
资本主义另外的精神起源就是另一个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纳•桑姆巴特所讨论的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
霍布斯的个人主义哲学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是这种贪婪攫取性的文化表现。
一方面是“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精神”,另一方面是认为“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己任”的不断开拓精神。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都起了推动作用,但彼此间却处于矛盾之中。
但恰恰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并存,才有助于避免各自的过分膨胀。
另外,这两种精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但真正为资本主义提供合法性基础、或者说对资本主义行为行使“道德监护权”的,仅仅是新教伦理。
贝尔在书中将社会分为三个轴心集团,分别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指出这三个轴心集团以不同原则运作并相互影响着。
其实,这倒是一种很常见的三分法,也符合一般人对社会的定义。
第一部分讲的是经济与文化的纠葛。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严于律己,勤勤恳恳工作,像早期的资本家们那样,过着清教徒苛刻简朴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发展又给人带来无尽的刺激和享受,让人沉醉于纸醉金迷的消费社会里,这种“精神分裂”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陷入发展的困境。
而在文化领域,自19以来发展至今的现代主义,以否定一切为精髓,只剩下追求新鲜、刺激。
文化陷入了狄奥尼索斯式的狂欢,鼓励个人经验和自我扩展,宗教从神坛走向没落,导致人步入”浮士德“的困境。
在政治领域,贝尔将政治体系视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问题”的体系。
他指出,美国的政治体系在经历200余年的发展后,由于思想界的分歧、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导致了政治体系上的动荡,针对这一现象,贝尔提出了公众家庭理论,他将公众家庭视为调整个人和社会需求的中介,节制个人无止境的私欲并分担一部分社会责任。
贝尔这本书著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辉煌后步入了疲软时期,经济上的滞胀,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新兴的欧洲和日本影响,国内矛盾和冲突不断。
在经济上,滞胀、失业率等指标不令人满意。
文化上,人们普遍陷入失落与迷茫。
如果说马克思讲述的是贝尔认为,这一切的困境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已经无法维护资本主义这个体系本身的合法性与延续性。
书里写到的美国与当下的中国有几分相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已经过去,而到了21世纪,普通人却越发觉得经济发展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丰裕和悠闲,而是越来越多的压力。
在五四以前,中国人以儒家为信条,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五四打到孔家店后,一下子撕碎了这个链条。
再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文革中所信仰的一切也一下子碎掉,幸好物质让极大的丰富让人们得到满足感。
而在这一切过后,中国人又来到了一个迷茫期,对政府的失落,无处安放的精神家园,焦虑的心态,与文化缺位有很大关系。
贝尔在书中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的缩短,这种距离的侵蚀打破了原有的经验与理性之间的距离,破坏了理性的秩序。
他提到了视觉媒介——电影和电视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人们窥视世界的窗口,青年人不再以长辈、理智为模范,而是作为以影视作品里的形象为模范对象。
广告不再强调商品的实用性,而是花花世界的纷繁美好。
这并不是说大众媒介应该为“文化矛盾”负责任,而是说这种文化的断裂让原本以公平、公正的传媒也迷失了方向。
而观看中国当下,又何不是如此。
许多青年人以影视为窗口,模糊了屏幕和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模仿着屏幕上的明星的举止。
许多过去是奢侈品的东西,比如iphone、汽车,在下一代人的心中却变成了必需品。
传媒也不得不让位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否则,怎么会有软文、植入广告的出现。
我们谈及这一切,不是为了要批判他有多不好,毕竟经济带来的幸福指数尚未为负,但文化和政治的空缺感却亟待填满。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的发展过程的分析,贝尔的结论是,原先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以合法性、行使“道德监护权”的文化基础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已然解体。
严肃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堪称瓦解传统文化根基的一把利器,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化、推崇创新和实验、推崇个人自由和解放、无视原有规则与秩序,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正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毫不留情的批判与抗拒上。
而在批判传统和权威方面,现代主义艺术同资本主义经济冲动其实同出一辙。
但是,它们之间却迅速生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资产阶级精打细算、严谨敬业的自我约束逐渐同他们对名望和激动的孜孜追求发生了冲突。
当工作与生产组织日益官僚化,个人被贬低到角色位置时,这种敌对性冲突更加深化了。
工作场所的严格规范和自我发展、自我满足原则风马牛不相及,难以和平共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34页,下同,若无其他引用不标出书名)大众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的享乐主义也为传统的坍塌推波助澜。
对暴力和残忍的炫耀、沉溺于性反常、渴望大吵大闹、抹煞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的政治化和政治的艺术化等让我们对真善美的评判体系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求精打细算,而另一方面又要求刺激消费的矛盾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提出了多多消费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提前消费的手段。
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清教的约束和新教伦理扼制了经济冲动力的任意行事。
丹尼尔•贝尔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反映论之类的社会解释,他认为:“社会不是整一的,而是断裂的;不同领域回应着不同的规范,有着不同的变革节奏,也由不同甚至相反的轴心原则所支配。
……我将社会分解成技术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不互相重合,也有着不同的变革节奏;它们遵循不同的规范,这些规范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行为类型合法化。
是这些领域间的不相调和造成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第8—9页)“如今,在文化上(如果不是道德的话)证明资本主义正当的是享乐主义,即以快乐作为生活方式。
在当今普遍流行的自由主义风气中,文化意象的模本就是现代主义者的冲动,其意识形态原理是将冲动探求作为行为方式。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这就是导致现代性双重羁绊产生的原因。
”(第20页)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驱动下,人们内在强大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激发,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欲望的可实现程度也越来越高。
于是,美国社会出现这样一个奇特的混合:“一方面,商业公司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树立职业忠诚,接受延期报偿理论——说穿了就是让人成为‘组织人’。
另一方面,公司的产品和广告却助长快乐、狂喜、放松和纵欲的风气。
人们白天‘正派规矩’,晚上却‘放浪形骸’。
”(第119页);“一方面强调功能理性,专家决策,奖勤罚懒;另一方面强调天启情绪和反理性行为方式。
”(第132页)这就是目前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危机。
就社会而言,这意味着凝聚力的消解;就个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意义的失落。
由于这种文化危机和文化矛盾,贝尔认为“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合法性”(同上)。
除了经济层面的分析,贝尔还从政治角度揭示导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另外一个来源。
“虽然经济增长从未有过民族主义的强烈感染力,从过起它曾经用以动员社会的思想意识的感召力,但它已经成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条。
”(第298页)但问题是,这种增长唤起了人民难以遏制、但也难以满足的持续提高的期望,这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作为资本积累的果实,经济增长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却使人们产生了一系列的期望。
资本主义制度发现,要给这些期望降调十分困难。
当这些期望与其他飘忽不定的因素(例如恶性的然而又是周期性发生的通货膨胀——它的渊源是突然兴起的世界经济)结合起来时,他们就会为经济动荡和政治动荡创造条件,而政府则会发现这些动荡越来越难以对付。
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失落感和危机感,动摇了个人对社会的信仰。
”(第302页)对于上述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贝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假如世俗的意义系统已被证明是虚幻,那么人依靠什么来把握现实呢?我在此提出一个冒险的答案——即西方社会将重新向着某种宗教观念回归。
”(第75页)“宗教能够重建代与代之间的连续关系,将我们带回生存的困境之中,那是人道和友爱的基础。
”(第76页)贝尔的这个观点,是他之所以被称为新保守主义者的重要原因。
但是他并不是要求人为地复兴宗教。
他一方面认为宗教能够重建代与代之间的连续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我们无法人为地制造出这种连续性”(同上)。
“人们可以发明一些方法,可以制定一些规划,可以设立一些机构。
但是信仰却具有一种有机性质,它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得以产生。
一旦信仰破灭,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重新生长起来(因为它的土壤是经验),并重新发挥效用。
”(第302页)在1978年的再版前言中,他又强调指出:“宗教是不能制造的。
人为制造的宗教更加糟糕,它虚伪浮夸,极易被下一轮时尚冲散消灭。
”(第39页)“宗教源出于人类分享共同悟性的深切需要,它不是‘灵魂工程师’所能制造的。
”(第40页)贝尔独特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作为人们精神的皈依,是人类有意义地生活、彼此融洽地生活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