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课时)教案 岳麓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0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点击课件简述:“五胡”以及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点击课件小小测试:播放视频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点击课件回顾:西晋时期“五胡”内迁的历史观察:“五胡”内迁图〔鲜卑〕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出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北魏建立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展示交流阅读P114-115小字部分并作出回答观看图片:“湖人汉服,汉人胡食……”把问题与民族大融合相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2 岳麓
孝
平城
文 北魏孝文帝
帝 是怎样克服
阻力迁都洛
阳的?
洛阳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 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北朝的分裂
知识小结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东
北
十
魏 前北
齐
西
六
秦魏
国
孝文帝改革 西
北
晋 五族内迁
东 晋
淝水
一 选择题
1、西晋统一
公元263年魏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材料分析
唐朝诗人曾作诗描写西晋灭吴, 查查资料,了解金陵、石头城是指 现在哪个城市。你如何看待这一历 史事件?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 刘禹锡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
3、西晋的灭亡
为什么西晋统一之 后又迅速灭亡了?
4、东晋与十六国
十六国 前秦
西晋
淝水之战
东晋
淝水之战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
跋
386年
圭
为了巩固北魏的 统治,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措施?
2、孝文帝改革
① 内容
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颁布均田令 3、迁都洛阳 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温故知新
图中A,B,C分别 是什么政权,由 谁建立,都城在 哪里?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国 号魏,定都洛 阳。
A
B
221年刘备称帝, 国号汉, 史称蜀 汉,定都成都。
C
222年孙权称 王,国号吴, 定都建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岳麓版
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时间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 (3) 3.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 (3)加快了 两人对学(2 分钟) 三、群学合作探讨,交流展示(20 分钟)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产生了哪些(2) 建立者
第 22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主备人: 总第 25 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习目标 3.认识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 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学 习 一、课前抽测(5 分钟) 1. 地区。 2. 年, 、 联军在________之战中以少胜多,打 年 曹操在 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后统一了 流 程 学法指导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 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五、学习心得
、心得
败________,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二、自主学习(10 分钟) 独学 流览课文一遍,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西晋的统一: 史称 。 年,司马炎称帝,国号 年,西晋统一南北。 、 、 、 、 。 ,定都 ,
2.内迁的主要民族: 3. 4.
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 ,史称 。
5.西晋末年以来的 130 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 史上把北方 15 个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 立的 6. 曾统一北方。 年,前秦皇帝 南下进攻东晋,在 之战中失败,前秦迅 。其中,氐族建
四、巩固提高(7 分钟) 1.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 北魏 B 前秦 C 西晋 ) D 北周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西晋统一南北的时间,内迁的少数民族,北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2.用双色笔在课文做好标记,写好提示语。
把未解决的问题圈出来,带入对学、群学的环节中解决,并到小黑板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3分钟)1、年,建立晋朝,年灭吴,统一南北。
2、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
作用(意义):3、年,的首领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 在合作探究后,小黑板展示探究成果,最后由各组成员对探究成果提出质疑及解决。
)(10分)1.阅读下列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④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三、【系统总结】(方法指导:请你用提纲式或知识树、网络等喜欢的形式,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分钟)四、【巩固训练】(学法指导:1.画出关键词(时间、地方、人物、事件等)2.排除法(先排除无关项或错误项)3.要注意结合材料。
)(3分钟)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A、氐B、羌C、鲜卑D、匈奴3、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A、使用汉语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4、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A、北魏B、北周C、前秦D、西晋5、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6、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A、西晋B、曹魏C、北魏D、西汉7、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五、【当堂反思】(学法指导:把本节课中自己没能弄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写出来,课余拿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岳麓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换、评价、
矫正):
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
哪些?
四、 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
五、 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看书或背诵) 知识网络构建
西晋统一南北: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
出曰:316年,西曰灭亡。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曰,定
卜六国:西晋末年后北方的十五国和西南的成国总称十六国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
教学(后记)反思:
东晋和十六国一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北魏孝文 帝改革 ‘背景 时间 目的 内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39年 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 阳 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 意义: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
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北周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最后,
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键入文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 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学案导学,体现先学后教。
2、通过参与编演课本剧、拟圣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通过微服私访、讨论等活动,探究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4.22.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课件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北 齐 北 周
西
晋 五胡内迁
孝文帝改革 西 魏 东 淝水之战 晋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 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自我检测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C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B)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D)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C)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礼节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 用,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1、孝文帝迁都
北魏孝文帝是怎 样克服阻力迁都 洛阳的?
平城
洛阳
2、孝文帝改革内容 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颁布均田令 3、迁都洛阳 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1)、改穿汉族服装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2)、学习汉语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魏主下诏,……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岳麓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重点难点:1、重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西晋统一的原因和经过;北魏的均田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完成1、2、3题并加以识记,然后思考4、5、6、7、8题,为课堂合作交流做准备。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2、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3、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拔宏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学习小结:(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有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4、5题,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4、唐朝诗人刘禹锡对西晋来灭吴作了这样的描写:“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
千寻铁链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查看资料,了解金陵,石头城指现在哪个城市。
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参考:金陵、石头城是指今江苏南京市。
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进步意义,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国家实现了南北统一,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的稳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个政权曾统一了黄河流域?参考: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也可进行补充。
)教师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知道六世纪至隋朝时期,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对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能够理解北方地域和民族在对中原文明的贡献与发展上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针对性、逻辑性思维,认识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并初步感受和探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内容•学习北方地域民族的演变过程•了解与中原地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探讨民族的交融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分析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3. 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亿年前北方处于海底,巨大的海洋退缩后,形成了宽阔的平原,而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
同时,引入演变过程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北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和民族面貌。
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北方的历史发展背景。
3.2 教学过程3.2.1 学生思维导图教师放映相关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然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记录下汉代北方民族演变的历史情况。
学生思维导图完成后,逐个展示,由教师指导正误,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
3.2.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工。
每组从不同纬度,发掘汉代以来,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过程,通过拼接合并找出共性和互补性,展现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3.2.3 课堂展示对每组的合作研究结构,进行展示,学生试着从多元的角度,对不同民族在北方地域上的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进行加深探究。
如果有现场产生疑问和争议,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从而升华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3.2.4 巩固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讲解,让学生对交流和融合的演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锻炼不断拓宽学生眼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3 课堂作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结合理解写出350字作文,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初中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讲课获奖课件N002
从我国的少数民族中选择 一个民族,对她的起源、发展、 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写 一篇小小的调查报告。
C 齐桓公
D 成吉思汗
( A )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4、材料解析:
材料一:“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 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 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魏主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讲汉语,改汉姓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你从中得到了 什么启示?
“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 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 们的终极命运 ”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游牧民族
定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A.民族融合 C.中国统一
B.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2、实行向汉族学习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的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是 ( B) A 商鞅 B 北魏孝文帝
羯(jié) 西 晋
少数民族内迁影 响如何?请举例说 明。
汉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西晋
东晋
淝水之战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工资,贪污成风。 2、都城平城天寒地冻,粮食供应紧张。 3、农民缺乏土地,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 4、各民族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加上长期以来 “以胡治汉”、“胡汉分治”的统治方式, 使民族分化严重,不利于统治。 5、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民族融 合日趋增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背诵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归纳民族内迁的影响。
2.知道淝水之战的时间和对阵双方,背诵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列举出北朝政权名称。
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归纳出其影响,正确评价这次改革。
4.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1)西晋统一南北: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 年,西晋灭吴,西晋统一南北。
(2)北方民族内迁:①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②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
想一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
(3)淝水之战动动手:查查“草木皆兵”的典故,了解淝水之战的故事。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立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西晋是怎样灭亡的?从西晋灭亡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原因:①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就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②统治集团的腐败、内乱等,特别是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这一点教材上未提及,属拓展性知识,如果学生未回答出,老师可作补充。
教训:从西晋灭亡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要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探究问题二】北魏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没有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反而是一定要坚持实施汉化政策?开放性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实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西晋统一南北的时间,内迁的少数民族,北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2.用双色笔在课文做好标记,写好提示语。
把未解决的问题圈出来,带入对学、群学的环节中解决,并到小黑板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3分钟)1、年,建立晋朝,年灭吴,统一南北。
2、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
作用(意义):3、年,的首领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我的疑问、我的补充】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 在合作探究后,小黑板展示探究成果,最后由各组成员对探究成果提出质疑及解决。
)(10分)1.阅读下列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④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三、【系统总结】(方法指导:请你用提纲式或知识树、网络等喜欢的形式,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注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分钟)四、【巩固训练】(学法指导:1.画出关键词(时间、地方、人物、事件等)2.排除法(先排除无关项或错误项)3.要注意结合材料。
)(3分钟)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A、氐B、羌C、鲜卑D、匈奴3、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A、使用汉语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4、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A、北魏B、北周C、前秦D、西晋5、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6、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A、西晋B、曹魏C、北魏D、西汉7、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五、【当堂反思】(学法指导:把本节课中自己没能弄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写出来,课余拿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文化 象我们现在好多的歌价孝文帝。大屏幕出示材料: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历史的罪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幻灯片展示问题,教师聆听鼓励点评学生发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结论: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引领: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三、北魏的分裂
北魏王朝的统治也不是固若金汤,到北魏末年,北魏开始走向分裂。
1、学生分六大组进行。
2、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学案,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穿插巩固】
对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反馈,交流,探讨。学生标记各组重点,帮扶对子互相检查,系统积累本课知识系统,教师个别抽查。
教师来回巡视,注重培优扶差。
学生做好本课学习笔记,帮扶对子互相检查。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减小改革阻力。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衣着服饰 少数民族现在也穿汉族服饰。
语言 汉语的普及,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说汉语。
风俗习惯 普天同庆中国年。
地区交流 杂居,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杂居在一起。
食品 我们日常去超市购买的食品中,有好多就具有民族特色的如清真食品等。
教师把教学过程内容分成六大块,分别交给六个小组去完成。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展示,挑战自我!
具体作法:
1、教师进行引导,及时点拨、纠错。
2、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
3、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4、对小组进行恰当的评价。
5、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及时贯彻情感教育,巩固深化知识。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课时)教案
年级:____ 班级: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
主备人
授课时间
第2课时
审核人
课 型
课 题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展示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习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分析比较法。
学习流程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5世纪前半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东晋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材料三:北部的柔然族不断发展强大,武力威胁北魏的统治。
适当引导得出结论:北魏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探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是北魏的统治者,你究竟该怎样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多媒体展示图片:北魏孝文帝,介绍孝文帝
引导学生简要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提问:分裂的情况如何?生见课文回答
归纳小结:本课知识框架如下: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北魏孝文帝。知道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以鲜卑族为例的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交往中,逐渐汉化,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今天,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成为我国基本国策。正如歌曲中唱到“56个民族,56朵花”,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繁荣昌盛!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引导学生了解鲜卑族:出示《魏书.序记》中关于鲜卑族的一段史料,思考:你认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提问:鲜卑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它的发展状况如何?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完成上面的问题:
设问: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互相影响?指导学生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结合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预习导引 明确目标】
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
2、正确认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或手写。
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
【展示提升】
导入:展示《五胡内迁》的图片,提问: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其中的鲜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进一步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引入新课
设问: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谈谈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北魏建立之后,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甚至在与南朝交战时,以其他族士兵为肉篱(挡箭牌)。
材料二:北魏官吏生活奢侈,大量贪污,残酷搜刮百姓,统一北方后50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4.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
A 、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5.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①羯 ②氐 ③鲜卑 ④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