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民俗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风情
一、古越民俗文化村
古越民俗文化村,它背靠来龙山,面临泸溪河,南接无蚊村,北连象鼻山游览区,完成是依据古越人“水行而山处”的生活习性而设计建设的,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研修考察为一体的文化园地。村内建筑多为竹木干栏结构,曲径回复、山水相间、独具匠心;结内民风民谷表演、生产生活方式展示珍贵文物展览,返璞归真,原汁原味,令人赏心悦目
民俗风情广场:古越民俗文化村的建设,非常巧妙地与山谷、溪流、丹崖、树木、农田、河塘相配,与古越时期的生活、文化相依附,古朴、恬静。这里的建筑风格是春秋战国时期
的形制,主要特点是干栏式,即用竹森建筑的高脚屋。这种建筑源于古人的巢居习惯,是江南江河湖畔低洼潮湿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其特点是高爽,并有利于减少野兽害虫的侵扰,同时可避免建筑在雨季被洪水浸泡而遭破坏。但又不同于巢居,是用竹木依山扎架,形成高脚屋,分上下两屋,上层居人,下层养禽畜。房屋的墙面结构为竹木围护,屋顶为草泥覆盖,地面为圆木及木块,屋面多为山、歇山、攒尖形式,平面形式多为矩形和圆形。有些讲究一些的房子,在二层楼边还建有走廊,廊边设有栏杆。由于古越人对蛇的崇拜,建筑中常出现蛇或类似蛇的形象。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其后裔现在的苗、黎、畲、侗等民族的,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从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筝和木制扁鼓这些珍贵文物来看,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朋友们,让我们与“古越人“手拉手,一同唱起来,舞起来吧。
生产活动:古越人以水上捕捞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农耕种植也是其重要内容。这里是天然捕鱼场和狩猎场。古越人捕鱼的方式很多,有的乘坐独木舟在水上网捕,有的潜水捉捕,有的在岸边用渔叉叉鱼,还有的用弓箭射捕。龙虎山中野兽也很多,如狸、兔、麂、野猪等。古越人也常进行围捕、刺杀、射杀。渔、猎场扬方式都很古朴,我们也可以去一试身手,体会一番古越人的生产情趣。室内生产展场展示了古越人陪慧、手巧、细腻的一面,纺织、制陶、制作竹木器等生产工艺都是具有的水平的。古越人生活的美食手工作坊和饮食区,有制豆腐、酿酒的,有做茄子干、捺菜的。这些食品制作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一直流传至今。饮食的习俗与生活环境总是密切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方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为珍品,不觉其膻也。”干越人主要生活在水系达的地区。泸溪河是龙虎山的母亲河、生命线,生活这里的人们自然也是以捕捞为主要生方式,以食水产为主要风俗。古越人还喜欢吃蛇,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这与蛇图腾崇拜有矛盾。《淮南子·精神川》说:“越人得盨蛇以为上肴。”《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越人“食稻啖蛇”等。
蛇文化展示区:我国古代的许多民族,为了团结本民族人民,同时,也为了标志本民族以区别其它民族,往往选择本民族崇拜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制定成图案,作为族徽,作为旗职,这就是图腾。蛇,自古就被视为有魔力的动物。在我国乃至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很早就
将蛇作图腾。我国上古时代的原宗教崇拜的百物中,如龙、凤、蛇、虎、象等,也是以崇拜蛇最为主要。因此,显示在文化、艺术上的,亦都是以蛇形为主体。以文字而言,风、云、雷、电等都是像蛇(S)之形。所以说,蛇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在夏商周三代,即认为吉祥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美化、神圣化之后升华而成的。诸多史籍记载,蛇与龙在文化上是同一根源,所以,中国固然是炎帝的子孙,绝大多数是龙种,当然也可以说是蛇种啦。蛇龙是大多粺中国人崇拜的图腾。古越族人就以蛇(龙)为图腾。
歌舞文化:古越族人,既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智慧而
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其后裔现在的苗、黎、畲、侗等民
族的现实,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从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
筝和木制扁鼓这此珍贵文物来看,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
活是多么丰富多多彩。
出土的两件筝形制基本相同,由梓木做成,放置在棺木上。一件保存较好,长166cm、宽17.5cm,一件尾已断残,残长174cm.筝面创制平整,鱼尾状筝头,向下弧弯,筝尾棱起呈凸形,尾宽15.5cm,有弦孔13个,筝头呈弯形,有弦孔2行,孔距相错。它的张弦方法是从尾端弦孔开始,然后由尾及首直接拴于木枘上,一弦一枘,换弦十分方便,而且,可直接旋转木枘起调音作用。这在当时来说,调弦系统已十分先进。筝是越族人民的乐器,但通常人们却称筝为“秦筝”,如晋代的谢灵运《燕歌行》有“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唐代张九龄的《听筝》有“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宋代晏几道的《蝶恋花》有“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断”等等,几乎没有“越筝”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秦国派大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后,将“越筝”在全国推广,便有了“秦筝”及其记载吧。
升棺表演前的古筝表演中的古筝,就是模仿崖墓中出土的“十三弦筝”放大复制的,现有25弦,音质非常古朴典雅。用于伴奏的小鼓也是仿制品。表演的歌舞,也是反映古越人渔猎、冶铸、制陶等生产生活内容的。听着这动人悦耳的音乐,欣赏着这质朴明快的舞蹈,使我们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古越人热爱生活、歌舞升平的场景。
二、无蚊奇村
无蚊村不大,60多户200多人口。据家谱记载,许家村是许由的后代。许由,上古高士,隐于箕山。相传尧帝让以天下,要他接班,许由不从,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帝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在政治上非常开明,四处访贤,要让位给许由。许由连帝位都不愿接,可见其高风亮节。许家村门楼墙上《许村的由来》中说,魏晋时,河南许姓有一分支迁至江西抚州许源定居,唐末,又有部分许姓从抚州迁至龙虎山,以捕鱼、打猎为生,这群人便是最早居住无蚊村的许家祖先,由此推断,无蚊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许村人以捕鱼、打猎、种田为生,家家户户养猪养鸡,但却没有蚊子。广为流传的是张天师驱蚊孝母的传说。有一次张天师和母亲从兜率宫回天师府途中在许家村借宿,夜晚蚊虫众多,扰得张母坐卧不安。天师是孝子,拿起法扇挥手一扇,蚊子顿时逃遁一空。从此以后,许家村再也没有蚊子。这当然是颂扬张天师恪守道法,功力无边的佳话。更主要的原因是许家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植被。许家村依山而建,面水而居,村前泸溪河清澈见底,日日流淌。自古讲流水不腐,这就杜绝了蚊蝇孳生的土壤。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家村屋前屋后都种有能驱蚊的樟树和桉树,樟树和桉树的芬芳香味抑制蚊子生长。村后还有一个蝙蝠洞,晚上成群的蝙蝠张开大口捕捉蚊虫。多种因素使得蚊子既无生存的土壤也无藏身之地,许家村也就成为中国首个无蚊村。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龙虎山旅游事业的发展,许家村村民不再捕鱼,更不打猎,全都从事旅游。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充分挖掘无蚊村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将无蚊村修缮一新,新线路上的游览小火车开到村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听着天师的传说,寻觅无蚊村无蚊的缘由。无蚊村已成为龙虎山旅游的一大亮点。
三、丧葬习俗——崖墓
崖墓悬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