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秋兴八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阅读次数:1088]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设计(肖培东)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阅读次数:929]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 ...•[阅读次数:2946]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阅读次数:2822]原文:《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下面我将从以...•《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阅读次数:3878]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阅读次数:1890]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拓展阅读(可当作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或自习辅导内容,视教学时间灵活处理)一、学习目的导入:为了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的能力,拓展大家的阅读视野,积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经验和基础,我们趁热打铁,再?..•[阅读次数:2448]《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秋兴八首 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 课堂实录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第二课时高一16班明艳(第一课时收尾《蜀道难》后,介绍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师:(点名背诵杜甫诗三首)全班齐背生:(齐背)师:结合注释看第一首诗,今天学古诗鉴赏。

说到“古诗鉴赏”,能想到有哪几个关键词?生:意象、意境、情感、艺术手法师:拿到一首诗,第一步读诗题,别急着看内容。

我们看《秋兴八首其一》,《秋兴》有八首,这样的诗是组诗。

陶渊明也曾写作过《归园田居》的组诗。

在本课《杜甫诗三首》中,《秋兴》和《登高》都是景物诗,何为“秋兴”?生:借秋天的景物感悟抒怀师:从题目中能知道写作时间、缘由。

谚语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自古逢秋悲寂寥”,为什么秋天容易让人心生感慨?读完诗题读作者,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情,沉郁顿挫是他的主要诗风。

现在回到诗中,意象是景物诗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是饱含诗人情感的自然物像,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生1: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师:有没有补充的?生2:塞上师:整合一下,应该是“塞上风云”,所以“江间波浪”也是一个意象。

注意看“巫山巫峡气萧森”中,哪个是意象?是巫山巫峡吗?生:气师:应该是“气萧森”,“萧森”是用来形容“气”的,这是一种浑然的状态,是一体的。

现在意象抓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意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生:伤感师:“玉露”是晶莹剔透的,“枫树”是红色的,应该都是壮丽的景象,具体落实到哪个字眼体现出诗人感伤?生:凋伤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看万山红遍”等等,都有写“天”、“枫”(红),但是相同的意象,与诗人杜甫表达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是贯穿着诗人的情感的,因此要正确把握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要抓住诗歌的情感词语。

这首诗中,你们找到了哪个情感词语?生:萧森师:萧索阴森,有一种阴凉感看“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真的涌到天上了吗?这是夸张的手法。

“塞上风云接地阴”,“风云”指战乱,两句诗共同营造出汹涌的气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但也催人奋进。

先一起来看看两首写到秋天的诗词。

(多媒体展示《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找出描写秋景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老者,看看他笔下的秋带着怎样的气息。

(多媒体展示杜甫图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诗人。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诗圣”。

(背景介资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陷入混乱当中。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事与愿违,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犹如四季处在暮秋,动荡不安,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寄居夔州。

寄居夔州时,杜甫年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秋兴八首(其一)》评课记录

《秋兴八首(其一)》评课记录

《秋兴八首(其一)》评课记录
对于此次公开课,老师们评价如下:
侯老师:
1.以杜甫熟悉的诗歌导入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备课充分,能根据学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教态自然,基本功好,驾于课堂能力强。

4、本堂课从情与景的角度很好的赏析了诗歌,且注重情景教学,引导、启发学生从意象入手,想象画面,从画面的意境中去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怀。

刘老师:
诗歌的赏析,朗读是关键.本堂课注重了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音乐美.视频朗读教学很好,如果教师能范读朗读最好。

何老师:
连接高考,凸显地位
孙老师:
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罗老师:
1.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2.注重文本教学,突出了文本与高考的链接。

何老师:
1.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

2.关注和高考的链接,关注学生的学以致用。

3.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唐老师:
1、知识点落实的扎实,与高考链接
2、学生不是很放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引导
3、分析细节,有针对性练习。

《秋兴八首(其一)》 上课版

《秋兴八首(其一)》  上课版
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 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 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 绪。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 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病 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
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
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
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
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 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 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 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 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 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 “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完整版)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完整版)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完整版)⾼中语⽂《秋兴⼋⾸(其⼀)》公开课教案附教学流程图《秋兴⼋⾸(其⼀)》教学设计⼀、教学⽬标1、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法。

2、赏析颈联,“两开”、“⼀系”的双关含义3、体会诗歌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思乡之感。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法。

2、体会诗歌的感情三、教学⽅法交流互动、多媒体演⽰、讲述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导⼊请学⽣猜字谜:左边绿,右边红,⾛到⼀起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红的最怕⽔来攻。

答案是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与秋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杜甫⾛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共同感受诗⼈在长江之畔的千丝万绪。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秋兴⼋⾸(其⼀)》。

(⼆)诗⼈简介(1)⽣平与写作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美,世称杜⼯部,唐代三⼤诗⼈(李⽩、杜甫、⽩居易)之⼀。

杜甫出⽣在⼀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疾苦⾮常关注。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其⼈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2)作品杜甫⼀⽣写了许多诗,现存⼀千四百多⾸,收集在《杜⼯部集》⾥。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兵车⾏》、《⾃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2、《秋兴》组诗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四⽉,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杜甫时年五⼗五岁,已处在⼈⽣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境⾮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情,感发诗兴,故⽈《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组诗,共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与态度: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

教学重点:目标1、2、5 。

教学难点:目标3、4 。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林、森、阴、心、砧)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

三、鉴赏诗歌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

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第一步,抓住题目。

题目即诗眼,解读了题目,诗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读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1、学生发表讨论后得出的意见,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2、教师明确: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堂实录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堂实录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课堂实录(一)古诗教学既是高中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

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学生到高三时在古诗阅读方面存在三个问题:记忆不牢固或不会背诵或默写出错;不会鉴赏不懂诗歌鉴赏术语;读不懂或理解不透。

鉴于以上原因《杜甫诗三首》我准备这样设计,第一课时学生自主读诗、背诗、默写诗;第二课时重点讲授《登高》;第三课时学生浏览网上关于杜甫人生经历与《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相关资料,并写作《秋兴其一》与《咏怀古迹其三》的鉴赏小文章,如果时间不够留作作业。

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我准备使用讲授法。

对于讲授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新课程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授,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知识,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是完全应该的。

这样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

‚百家讲坛‛的所有内容都是利用讲授法进行的,不也同样掀起了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的风潮吗?所以说讲授法本身必没有错,错用错在怎样使用讲授这一方法。

更何况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唐诗(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完全靠学生的主自合作探究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体会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诗鉴赏的兴趣,讲授法是完全可以实现此任务的。

(二)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本节课的任务:第一、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自主读诗背诗;第二、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这三首诗,如果能写成散文诗更好。

任务宣布完毕学生开始学习,二十分钟过后同学们或继续小声背诗或开始译诗。

快下课时有一半的同学基本上将前两首翻译完毕,部分学生翻译完了第一首。

我和同学们说,马上就要下课了,请大家课后把翻译完成把这三首诗都背会,明天检查。

(三)走进教室,在同学们将课前的‚一三四‛课前积累工程完成后,我向同学们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一、检查默写背诵,第二、本节课将是同学们上高一以来第三次听到基本上是我的一言堂。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上课。

)师:杜甫老人于775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顺江东下,暂居夔州时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所学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题目里“兴”怎么读?生:读第一声。

师:怎么这么肯定?生:《诗经》表现手法里有一种“因物起兴”。

师:很好,那能具体说说“兴”的含义吗?生:不就是抒情吗?师:如何抒情?生:借物抒情。

师:这首诗歌的物是……生:秋,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师:你真细心,注意了诗题,诗题在有些诗歌里就是诗眼哦,读诗一定不要忘了诗题呀!这首那些是写景的句子?生:“玉露凋伤枫树林”。

生:“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寒衣处处催刀尺”。

师:这是秋景吗?(故意拖长秋景。

)生:不是,这不是秋景,还有颔联的“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生:还有“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

师:能详细说说这写秋景的句子吗?生:杜甫在夔州第二次看到菊花开,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伤心事。

师:理解很正确,但你刚才却说是写秋景的句子,这种表述有问题吗?(生笑了。

)生:有景物,又有抒情。

师:这在诗篇里本句起什么作用?生:过渡。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结构情况。

诗歌结构一般是“起、承、转、合”,“丛菊两开他日泪”正起着“转”的功能。

这句由秋景“菊花”过渡到“伤心泪”的抒情,我们还是回到写景的句子,你们说说杜甫这里写的景是欢快的,还是……生:阴沉。

师:怎么会有阴沉感呢?能说说吗?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地浑为一体,天地不分,夏天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师:你感觉很准,你还会有那些感觉?生:惊骇,风卷云涌,波涛汹涌,能不害怕吗?师:这种感觉仅仅是你的感觉吗,有谁会和你的感觉相同?生:(全班同学一齐答)杜甫。

师:大家都感觉到了杜甫在秋景里感受到心情,我想你们还有没感觉到杜甫已感觉到味道,有吗?生:肃杀景象。

师:你很有感觉哦,具体给同学说说?生:凋伤,气萧森。

生:“气萧森“指巫山巫峡这个大地域范围天气令人感到萧瑟阴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杜甫的忧国忧民(二)自主学习学生诵读课文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感受情感(三)研读诗歌的意象情感1、解题:秋兴八首秋:季节景物(萧瑟)兴:托物起兴情感(悲凉)(借景抒情)2、自主学习诗歌(1)知人论世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研读诗歌的景物描写,感悟诗歌的感情3、重难点突破:意象:写了什么: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情感: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①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②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一联最能表明诗人感情?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表达技巧:怎么写?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 三、课文探究:
• (齐读首联)
•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问1:首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 问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 明确: • 1、玉露:深秋时分的白露 寒冷刺。骨 • 2、枫树林:火红的枫叶此时在秋露的侵袭
下已变得 凋零衰。败 • 3、巫山巫峡:“气”为“气象、景象”之
•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3.中间两联须对仗。 •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
六、尝试练笔:
• 曾经远足,清明刚过,请你以“春”为话 题写两句写景抒情的对偶句。最好有点诗 情。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
文。(400字左右)
• 问9: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明确:飘泊之苦、思乡之愁。
•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问10:这两句话如何解释?
• 明确:深秋岁寒,家家都在为亲人赶制御寒的 衣物;傍晚时分,白帝城中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 问11:结尾两句加深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明确:思乡之愁。
• 关心家人冷暖,为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 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寒风中,漂泊的游子 听到捣衣声,就会联想到家中的亲人为自己 赶制寒衣,想到家庭的温暖,这就更增添心 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 3、风云滚滚,昏暗无光——国家前景暗淡。 • 问7: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1【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秋兴八首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秋兴八首第一课时
自主
学习
任务
1、学优生背诵全诗。
2、自主学习下一篇课文,了解王昭君相关的历史故事。
3、朗读下一篇《咏怀古迹》,弄懂诗歌大意。
3分钟
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7板书
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意象: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波浪 风云
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砧
情感:悲
手法:情景交融
8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筛选、分析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
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赏析同类诗歌。
理由: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成语考查
白云苍狗
笔扫千军
不废江河
1、引导总结杜甫文学常识中的重点内容。
回忆、
背诵
补充记录
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
3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课外拓展学习,展示杜甫的其他诗歌试题。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7分钟
6布置下节课
做议讲评
环节
研究学习
读懂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怀
1、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点拨:结合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作答。
3、补充完善
1、讨论并写出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

……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

(板书课题)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

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

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

(放录音)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

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

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师:大家都读完了。

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

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

(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

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

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

(学生齐笑)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

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林杰:萧瑟阴凉的气氛。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意象的把握,来体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师:好的。

请坐。

那么自然界的意象是怎样和这种思念故乡的心情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上个学期学过诗歌,是不是?鉴赏诗歌必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有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板书)诗之胚是什么意思?是指诗的核心和主旨之所在。

刚才林杰说了这首诗是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抒发思念故乡的心情,可见景物都带上了情感。

“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学生的回答隐隐约约)追问:带上情感的景物被称作什么?学生齐答:意象。

师: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

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组交流。

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

每一组对自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

接着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国家安巡视,时间四分钟)师:好,交流的时间到,大家停下来。

我先请第一组发表他们的看法与见解。

如果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待会儿可以做补充。

池丽丽:“凋伤”、“巫”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给人一种阴暗、阴森、恐怖的味道。

而这里“玉露”好像是早上的事物,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另外,枫树林给人的感觉是很红火的,出现在这里也显得怪。

(大意如此)…………师:“红红火火”的感觉又怎么能跟“凋伤”放在一起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组有没有人得出这个结论了?池丽丽:好像早上露水要蒸发了,生命结束了。

师:这里我可以提醒一下。

我记得上次我给大家发了一篇散文,其中一篇是《母亲的书》。

母亲会背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二十四节气”)对,每次她背到“白露”这个节气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的凄凉,为什么?白露这个意象象征什么?我们说不要忘了“它象征的季节”。

好的,你先请坐。

婷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

陈婷婷:凄凉。

师:为什么?陈婷婷:“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

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谢蒙伟:“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潘瑞东:……赵勇: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师:就好像人与自然的感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

很不错,请坐。

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学生: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师: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学生: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师:还有其他组的补充吗?没有,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联的推敲。

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

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陈园园:想念故乡的急切。

师: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

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薛慧娴:第二联想中写出了波浪很大,所以,我觉得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师: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

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生:因为他回到故乡,心情十分激动?师:诗人这时已经回到故乡了吗?注意看注解,大家要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好,你先请坐,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讲讲。

王焕展: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心情。

师:那这样的景反映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或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

这首诗,大家看下面的注解,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

池铭锋:说明杜甫的心情像阴天一样,是很悲伤的,而且它和前面的第一句一样,都表达心情。

师:也是通过意象表达心情。

还有吗?池铭锋:他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师: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池铭锋: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

师:在这里,思乡之情有没有直接的体现?似乎没有。

请坐。

也认为是一种心情的体现。

那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陈祥翔:它这里写“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好像很高,给人的感觉很灰暗。

师:所以说,也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你到底是想提问还是想……陈祥翔:我是想提问。

师:那就把你的问题大声地说出来。

陈祥翔:他这里写得是不是过于悲伤了?师:过于悲伤了?陈祥翔:这个“兼天涌”有没有太夸张了?(下面的学生齐笑)师:你抓的这个意象“兼天涌”,觉得是一种很夸张的写法,它怎么样夸张了?连天都跟着波浪在起伏,是不是?所以你觉得它太夸张了。

那谁能回答陈祥翔的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他至于这么悲伤吗?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流寓在外已经好些年了。

陈祥翔:……师:好的,你先请坐。

我们说,艺术的夸张,情绪的表达,有时候是必要的。

赵勇: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师:他到底为什么不能回去,就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赵勇:这里描写的情境这么恶劣。

是不是他回去受到了什么阻碍?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时代背景,当时的唐王朝处于什么状态?赵勇:衰败的状态。

师: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

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

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第一小组。

陈琼翔:我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泪”,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

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师: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陈琼翔:……师:为什么花流泪更能体现出一种伤感的情绪?花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陈琼翔:富有生命力的。

师:但是现在杜甫的感觉却是花在流泪,真正流泪的人应该是谁?陈琼翔:诗人自己。

师:可见流泪的不是你刚才说的菊花,而是诗人自己。

除了这个“泪”让你印象最深刻以外,还有其他的意象吗?暂时还没有,好的,先请坐。

另外请一位同学。

林杰: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师:林杰同学要给杜甫炼字,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那就请大家说说看,该不该改?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好的,你先请坐。

虞一祺,你来讲讲。

虞一祺:不能改,因为这个季节是秋天,秋天的菊花是开得很茂盛的。

师:你从节气上而言,这个季节菊花应该开得十分茂盛。

那他说,秋末的话,菊花还是会凋谢的啊。

师: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残菊”似乎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残败的感觉来。

虞一祺: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很久了,大概是出于对菊花盛开的一种向往。

师:似乎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先请坐,可以再思考一下。

请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戴康凯:残菊怎么可以两开?(下面学生齐笑)师:“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注解里是怎么说的?第二次开,也就说他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两年了,这里是他回家的路途中,是不是?路途中他停留了两年时间。

好的,你先请坐。

你觉得残菊不能两开,在理解上好像存在一些误差。

赵勇:因为菊花古往今来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

师:菊花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学生齐笑)这种说法牵强了些,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嘛。

赵勇: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打算回故乡了,所以不应该写“残菊”,写“残菊”的话……师:事实上,他回不了故乡。

好的,请坐。

再想想,“残菊”意味着什么?破败。

“丛菊”呢?茂盛。

那这里说“两开他日泪”,“两开”是什么意思?开了两了次了,这说明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两年了。

那“他日泪”又是什么意思?赵勇:应该是他看到这里的菊花开得这么茂盛,就想到了故乡的菊花也是开的茂盛的时候。

如果是“残菊”的话,那故乡的菊也会开得很残败。

(下面学生齐笑)赵勇:这么去理解,好的,请坐。

按我的理解,后面是“孤舟”,而写诗讲究对偶。

后面是孤独,前面是“丛菊”,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我们刚才说了《春望》这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是不是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呢?林杰:这里的花是不一样的,菊花是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的。

师:菊花为什么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林杰:因为菊花是清高、孤傲的象征,师:我们说杜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借花自喻。

林杰:那诗人也可以用其他的花来自喻啊。

师:菊花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林杰:……师:好的,你先请坐,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意见的,我们下课再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