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科学概论 第十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样的质量控制:采样点、时段的审查
采样器校正 吸收技术及吸收剂检查 采样方法和标号确定
样品运输、贮存的质量控制:防流失 防污染 温度 保存时间 分析质量控制:方法 仪器、试剂 标准 操作
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无差错(正确性) 符合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极值不能随意去除 检测限以下数据——“未检出” 取0至检测限之间的中间值(考虑本底); 25%以上检测值低于检测限,不能用中间值。 数据处理:均值、超标频数、频率、时空分布 数据的复核及说明
环境要素观测 大气: 气象——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 天气——云、雾、雨 地形、地物 地表水:河宽、河深、流速、流量、流向 沿岸地形 土壤、底质 ——原则上应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标准方法 ——高含量污染物用容量法,低含量的采用仪器分析方法 ——多组分测定选用兼有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阴离子(F—、Cl—、NO3—、SO4—)选择离子色谱, 有机物选择气相(液相)色谱 ——经常性监督监测尽量采用连续性自动监测仪
2. 环境监测的实施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
——污染物种类、数量 ——排放方式 ——排放规律
监测方案的制订
监测因子选择
——毒害大、范围广、有潜在危害的污染物 ——测试方法和手段可靠、成熟的因子 ——数据能正确解释、判断、有适用标准 ——根据污染物重要性、迫切性确定优先监测因子 大气:SO2、NOx、O3、CO、TSP(PM10) 地表水:PH、DO、COD、高锰酸盐指数、BOD5 、NH3—N、TP 生活污水:COD、BOD5、NH3—N、TP 工业污水:特征污染物 饮用水:NO3—、硬度、浊度、细菌总数
监测布点 ——因监测目的、对象、条件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大气布点: 有主导风向,污染源下风向为主要监测范围,上风向布少数对照点
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地区分别布设采样点 工业集中区多布点,郊区、农村少布点 人口密度大地区多布点,人口密度小地区少布点 超标地区多布点,未超标地区少布点 城市区采用网格法布点、高架点源采用扇形或同心圆法布点 地表水布点:居民区、工业集中区有大量污水排放的河流、湖泊上、下游 河流、湖泊主要出、入口、支流汇合口及代表性位置 公用给水取水口、渔业区 设置对照断面(上游)、控制段面、削减断面(下游) 断面上布点采用三点法 湖泊、水库采用网格法或同心圆法布点
(四)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五)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内容、方法 影响范围、时段 结果与分析 (六)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影响特征 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性质 (七)环保措施、投资、环境—经济论证 (八)环境影响损益分析 (九)环境监测、管理、规划的建议 (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建议
分析方法
监测人员的组织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目的: 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完整性——测量数据与预期或计划要求的符合程度 可比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所测量数据与处理结果可比较研究 代表性——测量数据的结果能表示所测要素在一定时空的情况
运筹学评价法:利用数学模型对多因素变量进行定量、动态分析
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导致环境变化,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 ISO14001:全部或部分组织活动、产品、服务给环境造成的有 害、有益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开发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 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造成的环境变化, 对人类健康、福利可能的影响, 系统分析、评估, 提出减少影响的对策措施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 ——限制人类活动消极影响的管理措施
第十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 1 环境监测概要
含义
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化学分析与环境结合(环境分析)—— 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 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研究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 对象: 环境要素中污染物 工交、农业、生活污染物 方式:现场、实验室
物理测定与环境结合——重要手段 物理测定与化学分析相互渗透
评价程序 管理程序
可研 委托 发展计划 项目建议书 立项 环评大纲 环评 审查、审批 环评报告书 审查、审批 工程实施
工作程序
收集政策法规 初步工程分析 准备阶段 现状调查 筛选重点 确定评价等级 编制大纲 详细工程分析 现状监测调查 工作阶段 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 汇总资料、数据 提出建议、措施 报告书编制阶段 作出结论 编制报告书
3.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环境质量 ——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有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定量方 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内在—环境结构:要素(单元)、多层子系统、圈层
环境系统 外在—环境状态 环境质量评价 ——研究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 即环境质量的价值 生存价值 发展价值 生态价值
监测周期 ——污染物时间分布受排放规律、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采样:考虑气象条件变化特征 在污染物出现高、中、低浓度时段分别取样 日均浓度测定每隔2—4小时取1次样 一般每日采样不小于3次,夜(大气稳定)、中午(不 稳定)、早晨或黄昏(中等稳定) 年均浓度测定每月1次,每次3—5天 地表水采样: 年际监测常在丰水期(必须)、平水期、枯水期(必 须)每期2次 污染源下游断面等间隔连续采样,取混合样 日变化大的断面等间隔连续采样,取混合样,7—14天 PH、DO、细菌总数单独取样,取各次平均值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用法律形式规定环境影响评价 —— 是一项必须遵守的制度 —— 是项目取舍中高于一切的监督因素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法律的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分类管理、分级审批 资质审核认定 评价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取舍决定性环节 ——从环境角度对 产品方案 工艺技术 全面评价 原料能源 工厂选址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区域的 规划、总体布局 产业结构 全面评价 建设时序 基础设施 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 ——最高层次的评价,对国家权力机构公共政策审视 ——对未来发展目标、前景谋划进行比较选择, ——提供政府决策评价程序
测定物理单位:长度、温度、时间、重量 测定物理量:热量、光强度、电量、磁量 连续自动遥空监测:以3S技术为基础 —— 遥感(RS)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生物监测 —— 补充手段
由生物信息反映多因子污染的综合效应
地位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 作用 为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服务 ——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判断污染源的影响、污染物时空分布 ——污染物浓度分布、趋势、规律和控制对策 ——为预测和环评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积累环境本底数据 ——修订标准的依据 分类 研究性监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对人、生物的影响 监视性监测——定点、连续监测(常规监测、例行监测) 事故性监测——解决事故纠纷、预防污染危害(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4. 环境评价的方法
决定论评价法:环境因素与标准进行判断比较的过程 定性要素定量化,由指数(分值)排序 包括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 经济论评价法:在费用(支出、投资)与收益的相比较中 评价人类活 动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考虑环境质量的经济价值 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难以确切表达的模糊问题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按发展阶段(时间)分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对区域过去一段历史时期环境质量的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通过近2、3年环境监测、调查, 揭示环境质量 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 对拟议的开发活动或决策进行系统分析、评估, 预测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对策、措施 按要素分 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 多要素环境质量评价 整体环境(系统)质量综合评价
报告书的编制 (一)总则 评价目的 评价依据 评价等级 评价因子 评价路线
评价原则 评价标准 评价范围 保护目标
(二)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 规模、占地、项目平面布置 产品方案、工艺方法 工作制度、职工人数
(三)工程分析 原材料、能源 工艺流程、产污点 物料平衡、水平衡 污染源强分析 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方式 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 污染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数量及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