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笔记整理自学考试

合集下载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

学前游戏论(00399适用浙江河南广西)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生物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福禄贝尔、经典游戏理论等。

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物性特点。

但未能客观全面地展示儿童游戏作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考点2:简述社会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观点。

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影响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了游戏作为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手段的有效性。

但他强调有目的的开展活动,否认了游戏是一种自发、自由主义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考点3:简述主体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强调儿童在游戏活动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强调儿童在游戏中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揭示了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肯定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人指导儿童游戏,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考点4:简述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方面的不同。

答: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在成人的生活中,工作是最主要的活动,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考必过)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第⼀章选择:1、在⼉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童认知发展作⽤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说、元交际说、复演说、⽣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常强⼤强调注意⼒集中的“⼯作”活动对⼉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童⾃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形成的。

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

⼉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尝试错误和⾃我纠正,⽽获得感知觉和智⼒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童的东西。

“恩物”实际上是⼀种适合⼉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园⾥做游戏和进⾏作业时⽤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园实际⼯作中,形成了⼀套来⾃前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法模式,即对主题⾓⾊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帮助幼⼉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过程中帮助幼⼉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的游戏与游戏中的⾏为表现进⾏总结评价。

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游戏,按照成⼈的想法让幼⼉游戏的情况。

第⼆章选择: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童情感危机的⾃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种补偿性满⾜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3、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在驱⼒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狗、⼩狗、黄狗、⿊狗纳⼊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为的关系,来揭⽰游戏的神经⽣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戏的觉醒论。

自考 学前教育游戏论 章节整理资料

自考 学前教育游戏论    章节整理资料

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心理游戏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前,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生常有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索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认知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2,语言促进游戏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大发展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辛格夫妇:1,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2,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途径3,创造性游戏行为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三,游戏与儿童问题的解决p31~322,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佩普勒和罗斯的研究证明:1,自由,自主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用途地解决问题。

2,儿童通过游戏及游戏的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3,操作活动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建构范畴,这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开始。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游戏?学前游戏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发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内容。

(2) 活动性和体验性:游戏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活动来进行,让儿童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3) 综合性和整体性:游戏能够综合地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

(4) 轻松和愉快:学前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3. 学前游戏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学前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促进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发展语言能力:游戏中的交流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3)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游戏能够让儿童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塑造情感态度: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可以让儿童体验各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5) 促进身体发展:学前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二、综合题1. 描述一个你参与的学前游戏活动,并谈谈你觉得它的教育意义。

我参与过一个名为“探险乐园”的学前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发现自然的乐趣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被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导师引导和指导他们。

我们先是到了一片小树林,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树木的基本知识,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之旅。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树木上的昆虫和蚂蚁,用收集袋收集了一些落叶和小动物的样本,还有一些儿童专用的工具,如小铲子、放大镜等。

20XX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

20XX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

自考00399 学前游戏论重点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1 / 16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学前游戏论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二、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的学说有:剩余精力说、游戏复演说、游戏成熟说三、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首先提出)四、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五、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实质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从而也点明出了游戏的主体性本质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理论意义:1、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充分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加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深刻提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5、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七、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序是评判教师指导游戏指导水平高或低的关键指标八、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九、游戏是愉快的活动,是属于游戏的外界刺激十、游戏的特性:1、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区别于探究行为4、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十一、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十二、四因素论:灵活性、内部动机、虚构性、肯定的情感十三、五特征:1、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2、没有外在的目标3、自发自愿的4、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5、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十四、六特点: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十五、游戏行为特征: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或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十六、游戏情景的特征: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十七、游戏的外显因素:表情、动作、活动对象、言语等十八、游戏动作的类型:探索、象征、嬉戏十九、儿童所扮演的角色的类型: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二十、儿童游戏语言,按功能分类: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二十一、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1、游戏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能/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二十二、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二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游戏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二十四、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二十五、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二十六、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分类: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二十七、按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分类: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二十八、按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角色、结构、表演)、有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二十九、游戏的开展与教育教学任务的结合分类: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三十、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学前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三十一、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三十二、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三十三、游戏的价值:1、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2、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3、如果前者是儿童主观上的需要的话,后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两者统一于儿童发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

二、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十 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 年浩劫” 年浩劫”之前
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游戏理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十年浩劫”时期——停 十年浩劫”时期 停 滞时期 第四阶段, 十年浩劫” 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 福禄倍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 ; 20世纪 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 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 世纪 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人物、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 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 阶段 ; 20世纪 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 世纪50年代 世纪 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注重游戏的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 ;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础的人是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 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 ;
蒙台梭利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 梭利非常强调注意 力集中的“ 力集中的“工作活 动”对儿童活动的 发展意义, 发展意义,她设计 种教具, 了14种教具,主要 种教具 是训练知觉, 是训练知觉,进行 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力。
背景: 背景: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现—— 游戏娱乐生活的大众化 信息技术对童年生活的挑战 研究: 研究:最初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而后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 倾向: 倾向: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 强调想象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 重视实验研究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学前游戏论(00399适用全国)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儿童游戏研究发展的阶段。

答:把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发展的态势。

考点2:简述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答:(1)从理论的发展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从游戏的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考点3:简述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

答:(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把儿童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动类别,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2)亚里士多德认为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游戏可以作作业的准备。

(3)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认为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有为的资质——这种资质足以作为他将来活动的基础,所以应该加以奖励。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儿童游戏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08.10简)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的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的活动。

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09.1简)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课题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解释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示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学前游戏论重点笔记

学前游戏论重点笔记

学前游戏论丁海东绪论1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更为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1游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史料中不乏关于儿童游戏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列女传·母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过家家《理想国》——捉迷藏2 在时间上,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悠久,它贯穿人类社会开展的整个历史。

在空间上,它普及全部儿童生存的地域。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

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2 游戏一直被认为是与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工作相悖的、不相融的、琐屑的、不重要的,甚至是消磨时光浪费生命的活动。

2 游戏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3 游戏至于儿童似毫不亚于母乳,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3 1989.《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3.1996.《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根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4 学前游戏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学前游戏的实践,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儿童在游戏中生动、主动地学习。

8 “游戏〞一词出现于战国历史文献《韩非子·难三》8 “游戏〞词义的历史演变游戏本质的本能论9 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未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

9 席勒、斯宾塞——剩余精力说9 霍尔——复演说9 格鲁斯——未来生活需要打算,本能的联系或训练9 拜敦代克——游戏成熟说〔游戏动力理论〕10 尽管强调游戏是人在童年期的重要活动,却仍旧不能够真正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态度。

人们在现实中对儿童的教育往往是以压抑儿童天性、剥夺儿童的游戏自由和游戏愉快为主要表现形式。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娱乐B. 教育B. 社交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学前游戏的特点?A. 自由性B. 随意性C. 创造性D. 强制性答案:D3. 学前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身体发展B. 认知发展C. 情感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学习?A. 被动接受B. 观察模仿C. 探索实践D. 指导教学答案:C5.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A. 工作B. 学习方式C. 生活方式D. 娱乐方式答案:B二、填空题6.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__,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答案:学习方式7. 学前游戏论强调游戏的________性,认为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答案:自由8.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__,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社交9. 学前游戏论主张通过________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答案:游戏10.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__,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答案:创造性活动三、简答题11. 简述学前游戏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自然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游戏具有自由性、创造性和社交性,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2. 学前游戏论如何解释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答案: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媒介。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环境、学习新技能、发展社交能力、表达情感和想法,从而促进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3. 论述学前游戏论在现代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在现代学前教育中,学前游戏论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

教师根据游戏论的原则,设计富有创意和探索性的游戏活动,鼓励儿童自主学习,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教育游戏的本质是:A. 儿童的一种娱乐活动B. 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C. 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方式D.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方式2. 学前游戏的特点是:A. 只关注儿童的娱乐需求B. 只关注儿童的身体锻炼C. 具有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综合性特征D. 只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3. 下列哪个游戏有助于儿童认知发展?A. 玩捉迷藏B. 玩沙子C. 玩扔球D. 玩卡片记忆游戏4. 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增加体力和耐力B. 增加肌肉力量C. 培养协调能力和灵活性D. 增加肢体敏捷度5. 学前游戏教育的目标包括:A.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B. 锻炼社交能力C. 发展专注力和注意力D. 所有选项都正确二、填空题1. 学前游戏教育是__________生活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2. 学前游戏教育适合儿童的年龄范围是__________岁。

3.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培养__________能力,如观察、记忆、思考等。

4.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锻炼__________能力。

5. 学前游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__________。

三、问答题1. 简述学前游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游戏教育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培养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主动探索世界。

同时,游戏也是儿童交朋友和学习合作的重要途径,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情感,增强情感交流和理解能力。

另外,游戏还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提升其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学前游戏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探讨学前游戏教育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方面的策略。

学前游戏教育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a.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体验: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选择,创造多种学习环境和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论 名词解释整理 自学考试_共3页

学前儿童游戏论 名词解释整理 自学考试_共3页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 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

(机能性、 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 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学前儿童游戏论.pdf

学前儿童游戏论.pdf

单选题1.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的游戏是: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答案:A2.儿童进行角色游戏时应使假装活动符合角色身份要求,这是指游戏应具有:A.以物代物B.情景转变C.以人代人D.内部规则答案:D3.前练习说的代表人物是:A.帕特里克B.拉察鲁斯C.格鲁斯D.斯宾塞答案:C4.教师通过言语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强调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的言语方法是:A.询问B.描述C.建议D.提问答案:C5.儿童游戏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始于:A.18世纪上半叶B.18世纪下半叶C.19世纪上半叶D.19世纪下半叶答案:D6.积木、积塑、橡皮泥等玩具是:A.形象玩具B.智力玩具C.结构造型玩具D.音乐玩具答案:C7.真正对游戏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建构游戏的理论开始的时间是:A.18世纪上半叶B.18世纪下半叶C.19世纪上半叶D.19世纪下半叶答案:D8.一些小动物或人物的滑稽造型如不倒翁等是:A.娱乐玩具B.智力玩具C.结构造型玩具D.音乐玩具答案:A9.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的游戏是: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答案:C10.创办的“幼儿之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游戏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皮亚杰B.福禄培尔C.陈鹤琴D.蒙台梭利答案:D11.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A.福禄培尔B.皮亚杰C.列昂捷夫D.蒙台梭利答案:A12.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是:A.角色游戏B.体育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答案:B多选题1.儿童游戏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B.教师为儿童收拾玩具C.分享玩具,不独占或抢夺玩具D.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玩具E.与同伴友好交往,不干扰他人的游戏答案:A,C,D,E2.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分为:A.运动前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C.前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E.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C,D3.伙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有无伙伴的影响B.伙伴的熟悉程度的影响C.伙伴的年龄的影响D.伙伴的性别的影响E.伙伴的家庭条件的影响答案:A,B,C,D4.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是:A.忽视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作用B.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C.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D.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E.只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制约作用,忽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答案:C,E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局限性是:A.忽视游戏的社会性B.只强调游戏的生物学意义C.一些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D.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E.过分夸大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答案:C,E6.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可以分为:A.师幼间的互动语言B.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D.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E.旁白语言答案:B,C,D判断题1.幼儿园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昂贵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自考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自考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6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9、简述法国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⑴自由⑵松散⑶易变⑷非生产性⑸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⑹虚构的10、简述游戏的愉快与严肃特征的辩证关系⑴是愉快的活动⑵不是非严肃的活动⑶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11、简述游戏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的辩证关系⑴无外部强加的目的⑵有目的的实践活动⑶手段重于目的12、简述游戏中的自由与约束特征的辩证关系⑴自由的⑵有规则约束的⑶自愿遵守规则的1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⑴假想的活动⑵从属于现实⑶用假想改变现实14、简述游戏的练习性与探索性的辩证关系⑴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⑵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⑶游戏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探索15、试述游戏的纵向结构要素⑴外部行为表现: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⑵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⑶外部条件:成人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

精品文档16、游戏中儿童的动作、角色、言语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⑴动作:探索、象征和嬉戏⑵角色: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或虚幻性角色⑶言语:伙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17、儿童游戏中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⑴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玩)、内部控制⑵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被吸引)、自主性体验、胜任性体验(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生理快感)18、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要求或特征⑴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⑵活动方式由儿童自行决定⑶活动难度与能力匹配⑷不寻求、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19、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和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关系。

⑴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因素(上述17题)⑵外部条件因素包括成人(教师等)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它们构成儿童游戏的活动背景。

⑶关系:游戏性体验是构成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成分,其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⑷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上述18题)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1、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象征性、结构、规则游戏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单独、平行、联合、合作游戏3、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探索、创造性、消遣性、模仿性、宣泄游戏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未分化型、累积型、连续型、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5、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按活动对象不同进行的分类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以语言为材料的游戏、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6、简述根据游戏的关键特征性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⑴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⑵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7、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⑵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⑶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8、象征性游戏的个体发展过程情景转变、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

⑴情景转变,即动作脱离正式背景:ⅰ.婴儿对成人动作的简单模仿和自己习得的动作在非正式条件下的再现。

ⅱ.在幼儿阶段,动作、语言、形象思维、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象征性游戏丰富起来,情景转变的发生更频繁。

⑵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ⅰ.1.5-2岁以动作为中心的似是而非的以物代物阶段ⅱ.2-3岁真正的以物代物阶段⑶以人代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幼儿中期以后,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

象征性游戏在幼儿后期衰减,开始变成规则性游戏。

9、简述角色扮演的发展过程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10、简述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独自游戏阶段⑵平行游戏阶段⑶联合游戏阶段⑷合作游戏阶段11、游戏内容发展的一般趋势精品文档⑴主题的发展:从熟悉的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扩展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由笼统、单一逐渐分化、复杂;由表浅、贫乏逐渐深刻、丰富。

⑵情节的发展:由简单、片面、不连贯、模仿性发展到复杂、全面、连贯而富有创造性;从特定关系的自由联想发展到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整体活动。

12、游戏形式发展的一般趋势⑴动作的渐次连贯⑵游戏语言的发展⑶持续时间的推迟⑷规则的明朗化⑸游戏活动的社会化13、游戏规则渐趋明朗化的发展趋势⑴感觉运动水平上的婴幼儿,游戏规则内隐于动作与客体之间的逻辑联结上。

⑵象征性游戏中,角色扮演成为幼儿游戏的重心,规则内隐、包含在角色中⑶幼儿后期,象征性游戏渐由规则性游戏代替,游戏的规则就逐渐明朗化,成为外显的某种规定。

14、结合所学有关游戏发展的原理,试分析游戏何以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⑴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深化,同时游戏的深化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⑵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第7题)⑶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10题)⑷以感情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学前儿童在从自我游戏、亲子游戏向同伴游戏扩展,同时依恋由单一模式向多重依恋发展⑸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游戏内容的发展(上述11题)和游戏形式的发展(上述12题)15、结合有关游戏发展的一般原理,理解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⑴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学前儿童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⑵⑶⑷⑸同上题第五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1、简述驱使儿童游戏的基本需要⑴身体活动的需要⑵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⑶社会性交往的需要⑷尊重或认可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2、列举儿童游戏的动机类型⑴活动性动机⑵探究性动机⑶成就性动机⑷亲和性动机3、游戏活动满足了儿童哪些基本需要?⑴生理发展的需要⑵认知发展的需要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⑷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4、试述游戏行为发生的一般心理过程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5、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⑴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⑵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⑶户外游戏使儿童接触充足阳光、新鲜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⑷给儿童带来愉悦、满足、轻松的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6、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⑴扩展和加深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了儿童的知识。

⑵促进语言的发展⑶促进想象力的发展⑷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⑸为智力活动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7、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⑴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发展社交能力⑵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⑶有助于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⑷掌握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⑸增强自制力、锻炼意志8、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⑴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⑵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⑶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⑷情绪宣泄有助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9、游戏为什么成为儿童童年快乐的源泉?⑴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顺序是: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

基于儿童精品文档需要的前提和背景,儿童游戏的动机得以产生,成为发动儿童游戏的直接动因。

成为儿童游戏的直接动机的,有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和性动机等。

⑵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⑶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需要的满足带来了快乐,快乐又作为强化物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游戏。

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童年的源泉。

10.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理论依据。

⑴基本活动的含义。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⑵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

(上述第3题)⑶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1、按功能及特点进行综合划分的玩具种类玩具的种类划分有不同的角度,从功能与特点进行综合考察的角度,可把常见的儿童玩具大体划分为: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某些日常物品(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

2、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包括:玩具及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时间。

3、专门化玩具和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的不同影响⑴专门:功能固定,用法较确定,游戏内容(主题和情节)较单一,有助于儿童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和愿望,适合年龄小的儿童。

⑵非:无固定用途,玩法的确定性不强,为儿童想象的发挥留有更大的余地,游戏情节更丰富、主题更多样,满足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自主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