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优课教学设计《5.2 力的分解》=河北定州中学高仔芝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课件.doc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课件.doc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查通过,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手段、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歌曲。

师: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协力,集大家的力量,才有更好的发展。

这里的集大家的力量,与物理学的合力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物理上的合力是怎样求解的?学生回答:有区别,集大家的力量是代数相加,力的合成是按平行四边行定则来求解的。

师:合力与分力效果相同,但不是同时并存。

一个力是否可以产生几个效果呢?(二)力的分解展示一张拉旅行箱的图片,如图1所示。

师:人的拉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出分力的概念。

学生讨论回答:1.使旅行箱水平前进的效果;2.向上提旅行箱的效果。

师: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分力产生。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互相代替,并非同时并存。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高中物理 必修一5.2 力的分解 教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5.2 力的分解 教案

5.2 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归纳用两个弹簧秤和一根绳,连接如图所示,绳下挂一个砝码.O点有大小F=mg的力竖直向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例1、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而要F1和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故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七、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优质课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优质课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突破找效果,定分力方向这一难点,巩固学生对效果分解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掌握按力的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并能利用几何知识求解分力大小3.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力的分解概念、规律和分解依据的学习及验证过程2.合作探究,总结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3.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设计简易核桃去壳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存在多解性。

2.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三、教学重点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四、教学难点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如何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分解力的方式是难点五、学情分析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教学用具智慧课堂系统,自制力的合成分解仪,电子提拉秤若干,电子盘秤若干,0.175kg 钩码9个,自制斜面,重球、海绵、气球、DISLab斜面上力的分解实验器、自制核桃去壳器七、教学方法智慧课堂交互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启发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力的分解一、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二、分力与合力的关系1、本质:等效替代2、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3、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4、合力一定,分力随夹角的增大而增大三、按效果分解力。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 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 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壱、力的分解1.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它们可以互相,并非!!!2. 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与力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就表示力F 的两个。

3.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 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 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 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 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 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 走到B,又从B 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 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 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 )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 上交作业:课后题3 个2. 《三维设计》P45。

教学设计: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力的分解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且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分解的应用实例,进一步感受物理学中“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亲历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提炼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体验“绳杆模型”作用效果的小实验,增强同伴之间相互协作能力,讨论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亲历“拉大巴”、“千斤顶”等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过程,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能力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找出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资源实验器材(1)DIS斜面上重力分解演示器;(2)斜面模型(装满钢珠的矿泉水瓶、贴有海绵的斜面);(3)绳杆模型(铅笔、细线、钩码、橡皮筋)(4)自制千斤顶受力演示器媒体资源(1)拉大巴视频(自制)、千斤顶顶车视频(自制);(2)GeoGebra动画(自制);(3)自制PPT课件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活动、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力的分解的多解性。

通过两个示例,结合DIS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通过三个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找出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合力,最终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在实际问题中,找出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两个示例,让学生充分体验力的作用效果:第一个示例,斜面模型,DIS演示实验,学生练习讨论。

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

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

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探究力的分解XXXXXX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讨及自主探讨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讲授难念】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十分侥幸能来XXX与同学们一同研究,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同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研究,同学们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曾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轻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

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目标】1、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2、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实验内容】1、演示实验:“谁是大力士?”、“重物断线”、“斜拉物体”;如图2、学生分组实验:“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如图【实验思路】教学重点: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确定。

实验设计:1、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难以想象一个已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体验到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为此,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其中“重物断线”“斜拉物体”老师演示,“谁是大力士?”请两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演示),两个学生小实验(“斜面上的物体”、“手撑铅笔”)。

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降低了难度。

2、本节课开始引入时,由学生互动做了“谁是大力士”的演示,老师又演示了“重物断线”。

课堂中也举了大量的生活中例子,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演示“谁是大力士?”:两个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条水平绳子,一瘦小女生在绳子中间突然用力一拉,便把两位男生都拉动了。

教师:“谁是大力士?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2、演示“重物断线”:用一根丝线挂着一重物(可以是砖头),开始时丝线并拢(平行),然后慢慢分开丝线的两端,使两丝线的夹角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丝线突然断裂,重物掉落地上。

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预习,学生展示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应遵循什么法则?教师:平行四边形定则中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

大家在学案上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多少个以它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学生:答案是无数种。

教师: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无数种可能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将一个已知力唯一分解呢?学生: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课方案义乌中学王树民一.教课目标㈠课标内容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观点,理解力的分解依照平行四边形定章,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知识与技术2.能运使劲的分解解说有关现象,并能进行计算和应用3.运用知识,能使劲的分解知识解决实质问题1.经历力的分解观点、规律和分解依照的学习过程 , 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 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三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维2.察看剖析实例,经历力的分解研究过程,判断力的分解目依照,提升成立物理模型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标3.参加研究实验,设计解决实质问题的方法1.经历合作研究过程,体验“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2.初步领会物理学的和睦美和一致美,发展对科学的好奇感情态度与心与求知欲价值观3.剖析实质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怀四周事物的习惯,领会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会科学研究的意义㈡教课要求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所依照的规律基本要求3.初步掌握从力的实质作用成效出发确立分力方向的方法4.掌握用作图法求分力的方法,并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发展要求能运用平行四边形定章剖析简单的力的动向变化问题二.教材剖析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依照平行四边形定章,就定章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经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照及如何依据力的实质成效来确立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说平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浸透了物理中的等效代替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质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说生活现象,充足发挥媒体的作用,经过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成效和设计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着手操作和剖析实质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完成教课目标。

㈠教课要点使学生经历“协力与分力的关系”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明确力的分解的依照及如何依据力的实质成效来确立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经过平行四边形定章确立分力的大小。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教学内容:力的分解定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物体受力平衡或不平衡的问题3. 掌握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工具:力的分解实验装置、示意图、力的分解练习题等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引出力的分解的需求和意义。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力的分解实验装置展示力的分解示意图。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及其应用。

三、讲授(20分钟)1. 讲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练习(15分钟)1. 班内同学互相配对,进行力的分解练习题训练。

2.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力的分解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 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原创】必修一教案:5.2 力的分解

【原创】必修一教案:5.2 力的分解

第2节 力的分解【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再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矢量问题,对力的矢量性、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力的分解在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的理解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节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科学思维: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在力的分解中的运用。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需要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对力进行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会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分解时分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为拉出深陷泥坑的汽车,可将绳子的一端绑在树上,另一端和汽车相连,并使绳子绷紧,然后在绳思考: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引出本节主题---力的分解)【新课讲授】一、力的分解1、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分力 合力2、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力F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

思考:一个力F 可以有多少组分力?【提示】 一条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结论: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进一步提出问题:实际应用中,该如何分解力F ?(引出正交分解)二、正交分解以拉箱子为例思考:拉力对箱子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拉力效果一:水平向前拉箱子 拉力效果二:竖直向上提箱子根据效果将拉力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思考:如何分解静止在斜面上物块的重力?重力效果一: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重力效果二:使物体压紧斜面将重力分解到沿斜面和垂直斜面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θcos F F x =θsin y F F=θsin 1G G =θcos 2G G =【总结】这两种分解方法有什么样的特点?生:都将力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参考教案】《力的分解》(人教)

【参考教案】《力的分解》(人教)

《力的分解》(人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分解概念:什么是力的分解?2. 力的分解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分解实例:如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分解概念和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分解现象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力的分解应用。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分解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分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3. 演示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分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分解过程,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力的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练习1.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绘图的方式,巩固力的分解方法。

2. 选取不同类型的题目,涵盖力的分解的各个知识点,以便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力的分解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力的分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部级优课教学课件《5.2 力的分解》=河北定州中学高仔芝.doc

部级优课教学课件《5.2 力的分解》=河北定州中学高仔芝.doc

一方法作出解释。
F
F1
·O
F2
F
◇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F1
F
2
拓展升华——从物理走向生活、科技
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 观察,就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和劳 动人民的智慧。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斧斧
F2 F /tan30
30
F1
F
生活应用
一根绳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的对称分解
θ
?
绳子为什么断了?
(
合作探究
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带绳套的钩码 探究任务:
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勾住钩码上的绳套。 2、增大两个弹簧测力计夹角,观察示数变化。 3、根据效果,画出重力按效果分解的示意图。
一根绳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对称分解
·O
F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思考? 如果让你 来处理索 道的技术 问题,请 问索道设 计的绷直 还是松一 些?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
况:当载重卡车陷于泥坑中时,
汽车驾驶员按图所示的方法,用
钢索把载重卡车和大树栓紧,在
钢索的中央用较小的垂直于钢索
的侧向力就可以将载重卡车拉出
泥坑,你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对这
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 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F
实际应用中我们 往往按照作用效 O 果分解力
放在斜面上的书本所受重力G产生怎 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θ G
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
·O
合作探究
θ
G
器材:长泡沫板、拴有橡皮筋的小车 探究任务:1、把小车用橡皮筋悬挂到倾斜板上,你观察到了哪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力的分解
河北定州中学物理组高仔芝
一、教材分析: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利用老师推动重铁皮箱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然后,利用逐渐加深的三个模型来进行力的分解的讲解:模型一是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找到分力效果并进行分解。

联系实际生活,解释滑梯、引桥等情景;模型二为三脚架结构模型,并解释塔吊结构的合理性;模型三为一根绳上重力的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应用,并加以应用,最后回扣课前导入,解释原因。

最后,布置探究作业,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入中的例子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了解力的分解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方面体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思维方法。

(2)通过力的分解的实例探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通过练习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的意识。

五、重难点
重点: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或实际需要分解力。

难点:(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2)力的分解时如何运用三角函数求分力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