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中“粗守关,上守机”的含义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7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7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人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人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翻译:所谓“易陈”,是指针刺的道理说起来容易。

“难入”,是说针刺的精微却难,以使人十分明了。

“粗守形”,是说粗医只知道局限刺法。

“上守神”,是说高医能根据病人的血气虚实情况来考虑可补或可泻。

“神客”,是指正邪交争。

“神”,是指正气,“客”,是指邪气。

“在门”,指邪气的入侵是循着正气的门户出人的。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刺之微在数迟者”的意思,就是说针刺法的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

“粗守关”的意思,就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根本不懂得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

“上守机”的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

切脉针灸第一穴

切脉针灸第一穴

切脉针灸第一穴
切脉针灸第一穴《内经·灵枢》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意为针灸的要领,理法陈述容易,而实践精深却难,粗工拘于针法的形表,上工以调神为要,粗工治在穴,上工却治在气机。

切脉针灸的精髓就在调治气机,其第一针是精确调治气机的关键之一。

第一针又称开关,好比汽车和火箭的点火发动。

古人使用子午流注来开穴,通过74个穴位的固定的时间来决定首选那个穴位,有其局限性,因为其受到选择穴位时间的限制。

切脉针灸通过患者临床症状、病因、脉象等,经过辨证来选择穴位,解决了时间限制,并提高疗效。

如果想了解古代子午流注的临床应用可以去查阅有关专著。

当然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有的还是可以参考应用的,见表3-10例如:表3-10 子午流注开穴一览表作用时辰调气分调血分补泻子时会阴心窝少冲阳辅丑时腰俞膻中后溪行间寅时
命门天突至阴尺泽卯时筋缩印堂复溜二间辰时身柱上星中
冲历兑巳时风府大椎中渚商丘午时百会至阳侠溪神门未时
水沟命门曲泉小海申时天突腰俞太渊束骨酉时膻中涌泉曲
池涌泉戌时中脘关元解溪大陵亥时关元神阙大都天鼎。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摘要: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

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

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

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

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

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关键词:内经;守神;守机;守气在针刺法治疗中,其疗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病情的正确诊断和针刺选穴及手法的正误;第二是就是治神法。

前者通过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获得,而后者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用心揣摸之后才能够获得。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

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

《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

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

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

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

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

论_粗守形_上守神_朱杰

论_粗守形_上守神_朱杰

《说 文》: “形,象 形 也。 从 的盛 衰 均 反 映 了 神 的 变 化。《灵
如《灵 枢 · 本 脏 论》所 说: “志 意 彡”,“彡 ”则 是“毛 饰 画 文 也 ”。 枢 · 小 针 解 》曰: “神 者,正 气
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可见,“形”的本义,当为容貌。如 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
工重形质,只看到皮肉筋骨脏腑器 念。“上”者,高也,形而上也。能 嘻,以 为 可 知,言 热 未 已,寒 病 复
官等形迹,局限于治疗“人的病”; 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抽象概括出 始”,不知抓住先机,认准时机,把
上工重气化,注重寻察神机的异常, 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在深层次的 握病机,而又自以为是,昂然自得,
树 冬 遗 著、其 孙 周 楣 声 增 损 重 订 相关,“神”遂从“申”这一神秘自 “俞”、“溪”、“谷”等,形象地阐明
的《金针梅 花 诗 钞》更 明 确 指 出: 然现象延伸到神祗崇拜的社会意 了 腧 穴 的 特 征,人 体 之 神 气 正 是
4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然。启发我们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祖 知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 之分。
国医学,真正领会中医经典的精髓, 更好地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并拓 展于养生治未病等领域。
过程。
“粗守形,上守神”与下文中的
考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九 “粗守关,上守机”宜作互文看。关
针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 者,弓 弩,机 关,关 窍,机 巧,喻 经
神 内 视 洞 见 体 内 脏 腑 之 意 而 外, 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
概括《内 经》中 的 神 的 内 涵,
还指医者通过移神之法,“必正其 那么,技 可 进 乎 道,艺 可 通 乎 神, 一是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动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0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尺侧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尺侧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翻译: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穴,孔穴里蕴含的玄机,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

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

劣医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道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邻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何解?《黄帝内经》之“⼩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何解?⼩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语出《灵枢·九针⼗⼆原》。

针灸之术看似基础理论相对简单,腧⽳数量也不多,相对于⽤⽅遣药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少了些,但是应该注意到,临床针灸⾸先要开出⼀个正确的针⽅来,但在落实针⽅的含义时,在针刺⼊孔⽳后必须依靠医者的⼿,才能感知出正⽓与邪⽓的区别,同时也要依靠医者对⼿法的调整,才能起到补虚泻实或调和的作⽤。

针刺为中医思辨与⼿上功夫最好的结合点。

故《灵枢·官能》说:“语徐⽽安静,⼿巧⽽⼼审谛者,可使⾏针艾。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针精⽽少,疗效快且好呢?《内经》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意为粗劣的医者只是把针扎到孔⽳上,⽽精巧的医者则能更进⼀步,从守神的⾼度,来调整患者的⽓⾎盛衰。

守神⼜称为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有关于此,《灵枢·⼩针解》进⼀步阐释为:“上守神者,守⼈之⾎⽓有余不⾜,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也。

客者,邪⽓也。

”守神或治神,简单地讲,可以分为⼏个部分:针⼊先得⽓,审⽓之盛衰,辨⽓之正邪,得⽓后治⽓,医者有感应,患者能觉知。

得⽓是针刺获效的⾸要条件。

如“刺之要,⽓⾄⽽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九针⼗⼆原》),讲的即为此原则。

得⽓之后,进⼀步需要辨明⽓的状况,即虚实邪正,要依靠针刺⼊孔⽳后的⼿感来判断,如《灵枢·终始》是这样分辨邪⽓与正⽓的,“邪⽓来也紧⽽疾,⾕⽓来也徐⽽和”,即邪⽓在针下的感觉是坚紧⽽疾速,正⽓的感觉是徐缓⽽柔和的。

关于辨别正⽓的虚实,我们前⾯已经说过,⾸先要根据脉象来判断,另外针下得⽓缓慢或不得⽓也可是正⽓不⾜的表现。

相对正⽓虚来说,对邪正的判断更加困难,没有⼤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的。

较为严重的虚证不是针刺的适应证,但可以使⽤艾灸或汤药。

粗守形 上守神

粗守形 上守神

粗守形上守神《黄帝内经》里面讲“粗守形,上守神”,前提是形(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掌握了。

王芗斋先生讲“但求神意足,勿求形骸似”,其前提是拳术外形的东西已经掌握了。

中国传统的绘画也好,书法也好,讲的就是守神。

所以真正好的大师的这些作品是一般人模仿不了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形的束缚,达到了“上守神”的境界,除非你也达到了那个境界。

比如有人说了,张大千就能仿,能仿石涛的,他的许多仿品甚至好多老画家也看不出来。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张大千的境界和石涛的境界已经差不多了。

所以在传统文化里,对于境界谈得很多,但是往往大家不太注意。

现在往往对技术强调得多,养生也一样。

咱们学了好多体操,甚至小学生在做保健操、练瑜珈,这些都很好。

包括学习现在西方的一些健身方法,练拉力器,练杠铃等等,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就是“上守神”的问题。

中国文化包括《黄帝内经》中讲气的地方很多,强调神的地方相对比较少。

所以我们大家往往在“气”上做文章,运气呀、练气呀、养气呀,有朋友说了,孟子不是也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吗。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神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了,往往就不太强调了。

就跟现在一样,大家熟知的事情往往就没有必要过份强调。

比如我们去农村,你说农村空气很新鲜是吧,吃的东西也很新鲜。

一说这话就知道是城里人,因为农村人天天在那个环境里生活,他感觉不到空气是新鲜的,他也不觉得食物有没有什么新鲜不新鲜。

只有他进城的时候才发现空气是污染的,才有这个意识。

所以守神也一样,这个神很重要,强调得往往倒不够了。

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大家都知道这个神的重要性,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强调。

但是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还经常谈到这些事情,只是大家不太留心就是了。

比如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咱们好多老年患者往往看病时不说自己的症状,要让大夫“摸脉”,实际上望诊才是第一位的,而望诊的主要内容就是望神。

《黄帝内经》里面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最后才是“切而知之谓之巧”。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针解》原文|译文|要点《灵枢·针解》出自《黄帝内经》。

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针解》原文作者:佚名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

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上守机”释义

“上守机”释义

“上守机”释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粗守关,上守机”是指导针灸治疗的纲要,历代医家多以引申义解释经文,致使学者不易明了原文本义。

笔者以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和练功习射为基础,同时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的相关论述,认为“上守机”中“机”字的本义指的是“弩机”,原文是用弩射来比喻针刺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 类似的比喻还见于《灵枢·忧恚无言》:“舌者,音声之机也。

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灵枢·小针解》作者及其后世多数医家则多以引申义来解释“机”字及本篇其它文字,致使许多句子义理难明,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释。

但如果从“机”的本义来解释本篇内容的话,则许多疑问顿时化为乌有,而且更容易体会原文的语境和语义。

1 “上守机”一词的时代背景《灵枢·九针十二原》在《黄帝内经》中属于早期的文献,其成书年代大体应该在战国时期以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习武射箭是很平常之事[1],所以《黄帝内经》中习惯用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兵器来形容针刺手法以及脉象等。

比如《灵枢·玉版》篇就将针具与兵器相比较:“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

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惟针焉。

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关于“五兵”,杨上善注曰:“兵有五者,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如果将“醫”字拆开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是由几部分构成的,除了表示酒的“酉”,还有“匚”及“五兵”中的的“殳”和“矢(弓)”。

在汉代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道:“匚,受物之器,象形,读若方。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九针十二原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极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灵枢篇第一·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的阐释

《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的阐释

《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的阐释
《灵枢·小针解》:“粗守形,上守神”的阐释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对于守神观点,《灵枢·小针解》进一步阐释为:“上守神者,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此外,在《黄帝内经》其他篇章中亦有多处强调针刺须守神。

综合各家观点,我认为“守神”主要有两层含义。

1.守神即是守气
“上守神者,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的产生以气血为基础,是血气的升华,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体现。

神反映了脏腑气血的机能状态,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

医生应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辨别经络的虚实以及得气以否,掌握经脉气血往来、正邪盛衰的细微变化,并根据经气的虚实情况来施行补泻。

2. 守病人之“神”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态、目光,通过医患间的目光交流,使病人心神安定,减轻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和疾病的忧虑,从而使患者做到守神。

宁神定心,气血安定,针下的感传现象就会容易出现。

综上,针刺治疗时,要求医生能够做到观察病人气血正邪情况,以选择正确的治法,另外,需要注意引导病人凝神静气,有利于疗效的出现。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牦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

内针:守神

内针:守神

内针:守神神,在老百姓眼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神仙,然而神仙是找不到的,但神仙能掌管人间的各项事物,是一个拥有极大力量的虚构的角色,中国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神仙,比如灶神、门神、火神、玉帝…..这些神话角色树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具有保护百姓健康安全的一个角色,是能够给人带来好运的一个角色,人们常说神仙保佑,可见神仙拥有极大的能力,古代帝王在统治期间出现了灾难,人力无法挽救的时候,帝王就会率臣子祭拜天神,祈求神能帮助他,神在古代文化中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成为人们心中所信仰的对象,而“神”在中医里和神仙的神同样有神奇的力量,这个神就是心神,神就在我们心中,但由于人体先天后天的不同,每个人的“神”的力量也不同,有些人可以创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神奇,有些人可能会少些,这只是能力的大小不同,心神和神仙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质是阴阳二气的活动,在《黄帝内经》中:“两精相搏谓之神”此两精在书中是父母双方的先天之精,我们可以引申为阴阳,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中医常常通过病人的举止形态,神情等观察病人是否有神。

在中医中,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神,一种是狭义的神。

广义的神指的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即神就是精神。

不管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神,其都是阴阳二气的活动,而中医里的望神只是观察神在外的表现形式。

在针灸中,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灵枢·九针十二原》:“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意思是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人体的气血运行、五脏六腑的虚实情况,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调气,通过调气来调神,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

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

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上守神”不仅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且是中医学诊断治疗中的根本大法。

广而言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法则。

诸如中医、武术、传统戏剧、国画、书法、乃至文学、文物鉴定等,无不以“粗守形,上守神”为基本法则,比如中国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医学以外的“守神”我们先从医学以外谈起。

在《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我们现在常用的“捉刀”二字就源于这段文字。

这位匈奴使者在察言观色方面,就达到了“守神”的境界,他并不是根据人物的外表及其所在位置(也就是“形”),来判断人物的能力,而是根据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也就是“神”)来判断。

这是比较难的,也是很高明的,这是优秀政治家及外交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他真正做到了“上守神”。

可惜的是,他不懂得“察见渊鱼者不祥的道理”,更不懂“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处事哲学,最后难逃被追杀的下场。

如果这还不太好理解的话,我们再打一个比方,比如说你出国数载,回国后在机场见到了前来接你的家人,难道你还用观察并思考一番,然后再做出判断吗?虽然他们的容貌已经有所变化,衣服肯定也异于以前,也就是“形”和以往大不相同,但其内在的“神”是变化不大的,所以你不会认错。

但是与你同行的人哪怕是你的好朋友,虽然与你的家人也见过面,但未必会像你一样快的认出来,这也是所谓的“俱视独见”。

还有在我们的周围,常有双胞胎的同学或亲友,同学处的时间长了,一般比较容易辨认,当然在父母的眼里更容易辨认,而在不熟悉的人眼里,几乎无法辨认。

我读中学的时候就有一对双胞胎同学,弟弟比较调皮,经常捣蛋,开始大家分不清楚哥俩,他又不承认,老师和同学有时搞不清楚是谁干的,时间长了大家也就很容易分清楚了。

《黄帝内经》中“十二辰”的含义及时值

《黄帝内经》中“十二辰”的含义及时值

《黄帝内经》中“十二辰”的含义及时值
郝保华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21)4
【摘要】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多次论述到“十二辰”。

本文结合古文献及古天文概念,说明“十二辰”不是“十二时辰”,也不是十二时,而是先秦社会对时间空间方位的一种规定制度,有其特定的时间值及方位概念,所谓十二月、十二时、十二建、十二节……皆同此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现在人们熟知的“十二时辰”概念,是东汉后才大量使用的,《黄帝内经》里尚没有关于十二时辰的明确论述。

了解这点,对学习“天人合一”以及中医时间理论,了解《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等,均有一定意义。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十二时辰;时间医学
【作者】郝保华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3
【相关文献】
1.论《黄帝内经》中“经脉”的双重含义 [J], 方晗语;王秋月;张会择;
2.论《黄帝内经》中"经脉"的双重含义 [J], 方晗语;王秋月;张会择
3.浅析《黄帝内经》中"粗守关,上守机"的含义 [J], 赵文明; 张永利
4.《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探析 [J], 黄盈婷; 李博群; 刘二丽; 王文娟; 章红英; 肖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形,上守神大千世界,气象无尽,岂是能从简单的表观形态上直接涵盖分辨的,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的表象雷同而本质大相径庭的事物。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岂是能从简单的静止有形的外观上直接包容区别的,这个空间存在了无限变幻虚实不定的万物。

茫茫宇宙,星空浩瀚,一切的一切,又岂是简单的从概念上加以甄别。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万物之母-“神”。

只有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灵魂之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从事岩土工程亦是如此。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

这就是说,认知上粗糙的医生往往被事物的外在形体牢牢抓住,而上乘的医生却明晓只有紧扣万物的“神”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外形多么变换,但“万变不离其宗”。

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灵魂,哪怕多么厉害的妖魔变幻之术,也逃不脱孙悟空的火眼精睛。

剖析岩土工程问题亦是如此。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说的就是用心用意对待万事万物的基本原则。

只有心意精到,就会感受到不限于有形之体“神”的细微变化。

而这种感应“神”之变化的心意必然要在实践中去体会、磨炼,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上。

只有将有限的理论与无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心意与天地感应的良医。

解决岩土工程问题亦是如此。

“粗守关,上守机。

”医术不高的人往往关注有形的机体,反之医术高明的人关注则不仅仅是有形的机体,更是机体之中的病害运行机理。

因为万事万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幻的。

基于此,岩土工作者只有有了实地的体验和感受,对岩土体的无形之“神”就会有充分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岩土工程的学习就是这样,除了死记硬背基本理论,不如去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不必追求多与快,而是要对每一个具体的岩土体病害进行细细的体会,厘清其中的基本规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定会有效提升自己的岩土工程水平。

正如一位武者在掌握必要的口决要意,招式形体之后,需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实地刻苦练习,并在不断的实战中磨炼自己集于一身的有形与无形融汇,方可能成为真正的武者。

中医使生命长生

中医使生命长生

中医使生命长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个和现代医学的很多定义是不一样的。

所谓“生生之具”,就是使生命长生的工具。

中国的医学到底是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

传统文化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叫“长生久视”,就是说不管人活到多大岁数,都要眼不花、耳不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质量的问题。

得老年痴呆症的人也可以活很久,可是他的生命质量不高,没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

中国的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让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怎么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这是中医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我们经常会讲到的养生问题。

中国古代的“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它是指一个人赶着四只羊,在放牧。

“养”有爱护和放牧的意思。

所以养生首先要爱护自己这条生命,然后还要牧养它。

所谓的“牧养”就是让生命自由自在地生长,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养生不是单纯地不生病,而是使生命质量获得提高。

中医永远是把质放在量的前面的,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六十岁,但如果他得了老年痴呆症,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医是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医者意也”中医的第二个定义就是“医者意也”。

在很大程度上,有些中医问题是很难讲清楚的,很多医家都说,最上等的医生,都是在谈这个“意也”。

“意也”来源于“医之为言意也”,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郭玉传》里。

《后汉书》里曾经记载过一位大医家郭玉,在他治病救人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说,一些富贵的人来找郭玉看病的话,郭玉一定要让这些有钱人或者官僚穿上穷苦百姓的破衣服,住到破房子里,才能给他们治好病。

当时的皇帝就问郭玉为什么要这样,郭玉说这就是“医之为言意也”:那些人的地位、气势摆在那儿,他觉得那些人对他不信任,处在这种状态之下,他自己很恐惧,意念和想法就会受到干扰,就不能集中精神为病人看病。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天皇帝想试验郭玉的脉法,就让“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找了一个手腕漂亮得像女人的手一样的男子和一个女子躲在帷帐之后,这两个人各伸出一只手来,让郭玉把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守关,上守机”中所谓的“粗”,是指的粗工、下 工,就是医术不高的人; 所谓“上”,就是上工,医术高 超的人。当然 也 可 以 理 解 为“粗 ”是 学 习 针 法 的 粗 浅 层次,“上”是 学 习 针 法 的 高 级 层 次。 那 么“关 ”和 “机”又如何理解呢? 古代“關”的本义指门闩,《说文 解字》中解释为“以木横持门户也”; “機”的本义是指 “弩机”,《说文解字》里注释说: “機,主发谓之機。从 木,幾声”。门闩和弩的外形有相似之处,主体都是木 制的长方体,但是区别在于门闩是实心的,而弩是中空 的,中间有一个长条形的凹槽,可以放置和运行箭镞和 弩机。弩 是 古 代 利 用 机 械 力 量 射 箭 矢 的 一 种 强 弓, “机”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发射装置,可以在
作者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医院针灸科( 北京 100872) ; 2. 瑞士永利 中医诊所( Vevey 1800)
弩臂后端 的 空 槽 内 移 动。 当 然 在《黄 帝 内 经 》中 这 都 是比喻,“关”比喻包括人体四肢五脏六腑等在内的形 体,“机”比 喻 人 体 以 及 人 体 中 的 经 脉 和 各 种 通 道,其 中可以运行神、气、血、津液等等。这在《小针解》中有 解释: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黄帝内经太素》[2]则解释说: “機,弩牙 也。 主 射 之 者,守 于 机 也。 知 司 补 泻 者,守 神气也”,也就是说,上工在针刺的时候并非仅仅刺激 患者的形体,而是能够直接专注在人体气机的运行,能 够直接“调 气”“调 神”。 《灵 枢·九 针 十 二 原 》也 指 出 穴位是“神 气 之 所 游 行 出 入 也,非 皮 肉 筋 骨 也 ”,也 说 明针刺治病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神气”,而 不仅仅是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肉筋骨”。所以,笔者认 为,《黄帝内经》中讲的“关”和“机”,其实是通过古代 常用的两个器物,来讲述针灸治疗中的两个不同层次。 2 “空”是“机”运行的通道和路径
光明中医 2019 年 8 月第 34 卷第 16 期 CJGMCM August 2019. Vol 34. 16
·2457·
由于“毂”中间是空的,是“无”,所以安在轴上这个车 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 么转动呢? 所以这中间的“无”( 空) 是最重要的,有了 这个“无”车 子 才 能 够 运 行。 后 面 的 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 房 子 也 是 这个道理,由于里面的空( 无) 才有了陶器和房子的作 用,这是老子取类比象所做的比喻,其含义是在讲虚无 的“道”。那么归结到人体,道家认为人体内也有很多 中空的通道,所以气血才能够周流,魂、神、魄、意、志才 能够出入游行,人体才有生命力。所以《黄帝内经》中 引用弩机的比喻应该与老子讲的“道”的含义是一致 的,因为里 面 是 中 空 的,所 以 有 了“道 ”的 妙 用。 也 就 是说,因为人 体 有 血 脉、经 脉、络 脉 等 空 的 通 道,所 以 神、气、血、津液才能够传输和运行。 3 “粗守关,上守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道家代 表人物老子也大致生活在那个年代,道家学说在古代 又称为“黄老之学”,所以我们可以从老子的作品中寻 找一些相关的论述,来印证和加深对于“空”和人体气 机的理解。老子认为道是虚无的,无形无相的,但是道 的作用是无限的,如《道德经》[3]第四篇讲“道沖,而用 之或不盈”,意思是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 无尽的。又如《道德经》第十一篇: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意思是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 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 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 凿开门窗盖成一 栋房子,正 因 为 中 间 是 空 的,才 有 房 子 的 作 用。 因 此 “有”带给人们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就是说,
·2456·
光明中医 2019 年 8 月第 34 卷第 16 期 CJGMCM August 2019. Vol 34. 16
【经 典 温 课 】
浅析《黄帝内经》中“粗守关,上守机”的含义
赵文明1 张永利2
摘要:《黄帝内经》中的“粗守关,上守机”有很深的含义,对针灸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历代对其解释不一,各有不同的理解, 甚至差别很大。笔者结合道家“空”和“无”的思想,对其含义进行阐释,认为“上守机”就是在针灸治疗中,要注意调整患者的气机。 当代很多针灸临床家都非常注重对患者气机的调节,笔者也尝试将这种思想应用于针灸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临床 疗效。
关键词:《黄帝内经》; 粗守关,上守机; 针刺方法; 气机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16. 011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16-2456-03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1]中记载: “粗守 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粗守关,上守机,机之 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 不可追。”笔者认为这一段是《黄帝内经》讲针刺方法 最精华的部分,《灵枢·小针解》还特意做了注释: “粗 守形者,守 刺 法 也; 上 守 神 者,守 人 之 血 气 有 余 不 足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 机者,知 守 气 也。”但 由 于 时 代 的 变 迁,语 言 文 化 背 景 的改变,现代对于“粗守关,上守机”的理解不一,甚至 有很大差别。笔者认为,《黄帝内经》属于中国古代哲 学范畴,其内 容 与 道 家 思 想 关 系 紧 密,因 此,研 究《黄 帝内经》需与道家思想互参。为了深入探究“粗守关, 上守机”的含义,使经文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笔者不 揣鄙陋,结合道家思想探讨其含义,不当之处,敬请同 道指正。 1 “关”和“机”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