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材解读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内战爆发 (共33张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庆谈判的有关情况;知道全面内战的爆 发的标志以及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战,粉碎国 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有关史实。 2、分析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 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 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 力。 3、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 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 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国 民 党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 中 中原原解放区
1947年3 月,国民 党全面进
攻被粉碎, 陕甘宁
开始发动 了对陕北 解放区与 山东解放 区的重点 进攻。
山东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全国内战爆发前后美国对国民政府援助统计简表
装备军队
45个师
训练军事人员
15万人
给予贷款和物资
59亿美元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
2.流行词汇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平、民主”最有
可能流行于( C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重庆谈判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3.既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谈,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中
共领导人是( B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挺
D.彭德怀
4.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B )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 来了一线曙光。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国民党军队乘美国 登陆舰开往东北
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 军队到内战前线
1946年6月,蒋介石公 然违背“双十协定”, 撕毁政治协议,全力 围攻中原解放区,发 动了全面内战。10月, 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 口,全面进攻达到最 高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结构清晰,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编排。
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每课内容涵盖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此外,教材还设有辅助栏目,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部分世界史的内容。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成立,本册教材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近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分析针对本册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述法: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可以采用讲述法,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
2.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影响等。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4.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材特色分析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色:1.内容全面系统:教材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内容,时间线索清晰,知识点完整。
2.栏目设置丰富:教材设有多种辅助栏目,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视野。
3.注重思想教育: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诞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国共产诞生》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最后成为领导中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的过程。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以中国共产的成立为标志,区分了旧主义和新主义的界限,突显了中国共产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奋斗历程,理解中国共产的性质和宗旨,认同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中国共产的成立和发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对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深化对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的成立过程、中国共产成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和建设的根本保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国际歌》引发学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注,进而引出中国共产的成立。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共产的成立背景。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共产成立的经过,强调其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中国共产成立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性质和宗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共产的领导地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
《五四运动》说课稿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和过程4、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诗歌《五四!我们的节日》,引出“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吗?”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
(二)新知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分爆发的导火线、过程、及性质)(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通过《顾维钧》的视频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讨论、分析(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五四运动的爆发:出示“五四”传单,进行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归纳出五四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要求。
人教版(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共24张)精品PPT课件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巩固训练
101试卷库 辛亥革命—随堂检测1
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巩固训练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A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在探究性学习中,小钟同学查阅了“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
新课讲解
黄 兴 徐锡麟 秋瑾
新课讲解
黄兴绝命书
林觉民《与妻书》
探究研讨
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追求真理、百折不挠, 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新课讲解
武昌起义
起义原因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
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课后作业
任务一:完成《辛亥革命课后作业》 任务二:预习下节课解决以下问题: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 2、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的?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是什么?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学习目标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预习P42-P45页课本,回答以下预习问题: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 2、黄花岗起义的结果是怎样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情境导入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 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 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精品】2018-2019学年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解读
一、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 上册教材单元重难点解析
一、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教材单元重难点解析
1.如何做好教学设计?(第一节历史课意义重大)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单元概述
课标定位
时空定位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观看《林则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 徐》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 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 侵略的斗争精神。 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 动的兴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 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 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 侵略史实。 。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9辛亥革命 10中华民国的创建 11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单元概述
课标定位
历史解释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搜集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 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中山的故事会。 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 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 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 黑暗局面。
1.主题 2.问题 3.史料 4 .故事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 抗击八国联军 单元概述
课标定位
历史解释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 · 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 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 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 的看法。 局限性。 · 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 ·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 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 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机加剧的关系。 基本线索。 ·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 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 实。 ·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 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 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 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在位)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4、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林则徐禁烟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1)人物:1838年末,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④虎门销烟(4)虎门销烟:(1)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址:广州虎门海滩(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时间:1840.6~1842.82、直接缘故原由(借口、导前线):中国的禁烟运动3、根本缘故原由:英国决意翻开中国市场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第二阶段:1841年6月---1842年8月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时间:1842年8月29日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作者:黄云龙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10期关键词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9-0055-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其中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按照既定顺序,于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本文试从教科书编写者和编辑者的角度,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对该册教科书作一简要介绍。
一、立足时序,紧扣课标现行课标,即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在时序上有所交叉。
这样编排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主题。
但这样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容易讲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如此,具体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和理解上都会发生困难,难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以说,这种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模式,对于基本历史线索还未建立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很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版课标弱化了每个板块的学习主题,而是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呈现方式上,新课标采取的是点线结合的方式。
所谓的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的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整个纵向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理清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
在中国近代史板块,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主题单元重新排列,对课程内容做了大幅度的增删调整。
增加的新知识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根据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为了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而增加的知识点,比如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军阀割据等内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课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所教的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辛丑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读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
读
本文档将对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进行解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历史的起点—从人类的起源到农业的出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古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情况。
学生应该了解到人类的
起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人类第一次阶级分化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奴隶社会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
人类第一次阶级分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奴隶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天下为公的终结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对封建王朝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封建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萌芽—万物皆可买卖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的区别。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加速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一些典型特征。
第六单元帝国主义和近代中国—引入“洋务运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影响,以及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近代中国的改革运动,例如“洋务运动”。
总结
通过解读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变化。
充分认识到历史对当前社会和未来的重要性,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战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不够清晰,对于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近代化】也叫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三个方面的现代化:(1)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
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2)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
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
从整个社会来说,现代化要求创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人,从事新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
以上是现代化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民主派,他们的目的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历史上提出来的民主任务。
不过这个民主是人民民主,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有着根本的区别。
今天,人民民主国家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养成。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组织社会生活、处理各种关系,仍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现代化问题: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教训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他们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师夷之长技”,造武器、开矿藏、练新军、修铁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随后,民办的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
由于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僚买办资本的扩张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认知提示:了解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的变化,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由来及意义;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读: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寻找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中国是其重要的目标,这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在鸦片战争以前,因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清政府终终因腐败无能而在战争中失败,结果签订了第一批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三块内容之间联系紧密,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是导致英国发动将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而《南京条约》则是这次战争带给中国的恶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应了解片战争之前的世界格局。
19世纪中期,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缺乏活力;经济上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对外仍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精品文档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一、立足时序,紧扣课标现行课标,即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在时序上有所交叉。
这样编排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主题。
但这样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容易讲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如此,具体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和理解上都会发生困难,难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以说,这种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模式,对于基本历史线索还未建立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很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版课标弱化了每个板块的学习主题,而是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呈现方式上,新课标采取的是点线结合的方式。
所谓的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的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整个纵向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理清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
在中国近代史板块,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主题单元重新排列,对课程内容做了大幅度的增删调整。
增加的新知识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根据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为了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而增加的知识点,比如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军阀割据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讲的比较少,有的甚至是完全缺失的,但同时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历史线索和中国近代史的体系又非常重要。
第二类,是增补了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比如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同时,为了在不影响历史发展主线的情况下,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删减,如收复新疆、边疆危机等。
这些内容过去在“侵略与反抗”这样的大专题下,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以及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难点:《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相关的史料,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分组讨论、展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发生。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八国联军会侵华?”,激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复和理解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夏商周的兴衰1. 夏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地理位置:黄河中下游-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2. 商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地理位置:黄河中游- 特点:青铜器的繁盛时期,商王朝代交替频繁3. 周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期孔子等众多名人活动。
第二单元:秦朝的统一中国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重要人物:秦始皇- 统一六国:秦、齐、楚、燕、赵、魏2. 秦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政治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法家政治理念,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等,修筑长城- 军事特点:组建强大的军队,攻占咸阳、洛阳、长安、荥阳等;并缴获各国书籍焚烧- 文化特点:推行“焚书坑儒”政策,统一文字,使文字简化。
万里长城的修建等3.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广泛的农民起义之一,标志着秦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第三单元:两汉时期的政治与文化1. 西汉- 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
2. 东汉- 时间: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国号“汉”,史称“东汉”3. 两汉时期政治特点- 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丞相和郡县制- 草木、孔明灯、火药、造纸术等的发明4. 两汉时期文化特点- 出现了中医、、等文化- 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较多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三国时期与晋朝的政治与文化1. 三国时期-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魏、蜀、吴- 魏国灭蜀国后,又被晋国所灭(晋朝即灭了魏国建立的政权)2. 晋朝- 时间:公元265年~公元420年-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或“晋朝”3. 三国时期政治特点- 三国割据,各自为政,争相互攻- 三国内部也存在着内乱和权力斗争4. 三国时期文化特点- 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较多的代表作品,如《三国演义》等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进程1. 北朝时期- 北朝:南朝和北朝的共称。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认知提示:了解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史实,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读: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大肆抢劫并焚毁了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是对中国的一次空前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破坏,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鲸吞中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人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原因: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道事件” 经过: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结果:签订《天律条约》等 火烧圆明园与 《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史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面积: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地域:中国东北和西北部 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习这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