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套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docx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_练习课 教案【精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_练习课 教案【精品】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一第8-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填空1、王大妈买了3只鸡和1只鹅,已知1只鸡的价钱是一只鹅的1/3。

如果把鸡都替换成鹅,那王大妈的钱可以买()只鹅。

如果把鹅都替换成鸡,共可以买()只鸡。

2、张师傅和王师傅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做3小时,张师傅做4小时,张师傅每小时比王师傅多做5个,如果按王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减少()个;如果按张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增加()个。

二、解决问题1、王强家买3大瓶果汁和5小瓶果汁,一共有3000毫升。

每个大瓶中的果汁比每个小瓶中的果汁多200毫升,每个小瓶中装有多少毫升?2、一只羊和四只兔子一共重48千克,一只兔子的重量是一只羊的1/4,一只兔子和一只羊各重多少千克?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

3、做练习十一第9-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创新练习1、一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规定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的题不得分。

小华在这次竞赛中全部题都做了,总分84分,她做错了几题?2、甲数比乙数多8,甲数的5倍与乙数的7倍一共是772,甲数和乙数各是多少?以上创新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练习,不作为统一要求。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8、13、14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规范整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练习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混合运算等。

2.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练习题、答案、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练习课。

2. 练习: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讲解:教师针对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

4. 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分享学习方法。

5. 巩固: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第三单元知识点回顾2. 练习题及答案3. 典型错误及解析4. 巩固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提高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练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重点关注,因为它涉及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 第3课时 练习课 电子教案

人教版数学 第3课时  练习课 电子教案

第7单元认识时间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
是有可能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4单元 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3课时 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1路程 5 10 25 50 100时间 1 2 5 10 20表2速度 100 50 20 10 时间 1 2 5 1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训练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人教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人教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练习八第2、3、6~12*题。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是针对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课,旨在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巩固和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逻辑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2. 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特别是如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练习题、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乘除法题目,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些复杂的乘除法题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乘除法的实际应用。

3. 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作业设计1.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乘除法的基本运算题目。

2. 应用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

3. 挑战练习:设计一些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挑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原则1. 平等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2. 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在合作中发挥作用。

3. 共同目标:小组成员应共同制定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并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巩固: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2. 乘法计算练习: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应用题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让学生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正确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乘法口诀表、计算题卡片、应用题场景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利用乘法口诀表,带领学生复习乘法口诀,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应用题解答:出示应用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示范解题方法,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练习,互相检查,共同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2. 内容:乘法口诀表计算题目示例应用题目示例解题步骤与方法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目。

2. 口头作业:家长协助,进行乘法口诀的快速问答。

3.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应用题的解答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练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面将着重介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学习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会带领学生回顾一遍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会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如: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练习法:通过多次的练习来解决学生不透彻的概念和对运算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的问题。

3.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情景1.开篇铃声响起,老师迅速进入教室,询问同学们是否都准备好了。

2.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回顾讲解,帮助学生们迅速回忆起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3.接着,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反复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4.为了增加趣味和互动性,老师设计了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5.老师进行了一次小结,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回顾知识点,并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应用这一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对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运算的能力。

同时,通过游戏法的运用,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公开性和兴趣。

六、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不论学习概念还是巩固运算都得到了锻炼。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练习课

第课(课时)集体备课(总课时)师:从哪里入手?【学情预设】看哪个空格对应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字,就从那个空格入手。

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推理依据。

同桌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检验方法。

2.提升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一”第5题。

学生读题,并说清题目要求。

师:从哪个空格入手?【学情预设】教科书中已给出字母,有以往的经验,学生能在三个字母中选取一个作为思考的基础,不再是只看问题了。

师:说一说,A为什么是4?接下来可以确定哪一个字母呢?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上台边指边说,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叙述推理依据。

(2)完成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一”第6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结合竖式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说说这类推理要从哪里开始推理。

【学情预设】根据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想到从个位开始推理。

注意推理过程不能出现数字重复,或者忽略进退位的情况。

展示学生错误案例,集体讨论,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师小结:找能推理出确定信息的空格。

要全面考虑,每个竖式中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注意进位和退位。

(3)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师:1~9的数字之和是45,每行三个数的得数相等,说明45要平均分到三行里,得到每行的和只能是15。

接着找出1~9这九个数字中有哪三个数相加得数是15,全部写出来。

1+9+5;2+8+5;3+7+5;4+6+5;7+6+2;8+6+1;8+4+3;9+4+2。

分析得出最中间只能填数字5。

学生尝试将数字按要求准确填入空格中,最后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能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2.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整数大小比较进行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大小比较。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整数大小比较练习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老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比较大小:-3 和 5,哪个数更大?”3. 学生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整数大小比较的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4. 练习讨论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整数大小比较规则。

5. 拓展练习为巩固学生对整数大小比较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如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练习。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整数大小比较展开,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大小比较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练习课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练习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巩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2. 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练习,评价学生对第四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第四单元知识点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为练习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第1课时和第2课时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的运用。

2.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分数运算的处理,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练习题目和解题过程。

2.练习题目: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规则。

2.呈现(15分钟)展示PPT,呈现本节课的练习题目。

题目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以及应用题。

3.操练(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分数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优质教案.doc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优质教案.doc

第1单元时、分、秒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2. 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3单元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第3单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练习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醒他们要注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3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中的3个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触摸和操作,掌握这3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并且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及其辨别。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模型,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触摸和观察手中的模型,讲述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3种立体图形。

3. 特征辨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换模型,辨别出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并能够正确命名。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如拼图、搭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3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题目,让学生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等圆柱体: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侧面是曲面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七、作业设计图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答案:图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辨别和命名。

人教版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 电子教案

人教版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 电子教案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教学目标】:1.2.【重点难点】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1(2(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1)463÷60=7(辆) (43)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2)463÷60=7(辆) (43)7+1=8答:一共要租8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学反思】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

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 (3) 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 (3) 人教版

第5单元简易方程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55~57练习十二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会利用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求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难点: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习题讲解,引导学生练习。

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现在就来做做练习。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解答。

1.填空。

(1)1千克大米的价格是a元,买20千克大米应付( )元。

(2)学校食堂上月用煤x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用煤y吨,这个月用煤( )吨。

(3)a+a=( ) a×a=( ) 当a=5时,2a=( ),a2=( ).(4)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行了t小时,共行( )千米;如果行s千米要( )小时。

2.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苹果有x箱,每箱重15千克,橘子共有a千克,说说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1) 15x (2) 15x + a (3) 15x - a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后,会说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2)你会用题中的字母表示出这些数量关系吗?学生在教材上练习,教师指名板演:c=ax a=c÷x x =c÷a(3)如果每袋方便面1.5元,6元可以买几袋?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x=c÷a=6÷1.5=4(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格式)集体订正,教师强调易错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课进行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的数学运算、初步的数量关系识别以及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

通过练习课,巩固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基础数学运算的掌握,能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数的乘除运算。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乘除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和策略选择。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教材。

2. 练习题册。

3. 计算器(可选)。

4. 白板和笔。

5. 实物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加、减、乘、除运算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 例题讲解: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练习:进行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课- 子人教版新课标- 1. 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难点- 4. 教具学具准备-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7. 作业设计- 8. 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道较难的题目,写下解题思路和步骤。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单元位置
第 3 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 P22~23 练习五第 5、 7、 8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 22 页“练习五”第 5 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
32 个深色和 32 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 8 个方格。

8 排垂直的格子称为
“直线”,8 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 ,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
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 23 页第 7 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
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
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
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 2 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 23 页第 8 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 米),再让学生根据图
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
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1) 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 (1 ,
7) 表示。

它在学校往北 700m,再往东 lOOm处。

1
三、拓展延伸
1.合教材第 23 “生活中的数学” ,解棋棋及地球上的与数的系,引学
生一,生活中有哪些与数有系?
(如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 Q”的位置在第 2 列,第 2 行,用数表示 (2 ,2) 。

根据以上信息
填空。

(l) 字母 M、D、J、S 的位置可以分用 (,)、(,)、(,)
和(,)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 (1 ,2) 表示,其中数字 1 表示 ( ) ,数字 2 表示 ( ) 。

你在中圈出个字母。

【易点剖析】在用数表示物体位置,先表示列再表示行,一知点学生容易出;
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也容易数。

所以一定要学生明确:数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点】通本的,学生一步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
与列的,巩固了数的知。

3.下是一个公园的平面。

1.熊猫的位置在 (,),白的位置
在 (,)。

2.老虎的位置在 (2 , 3) ,在上出老虎。

3.从老虎到白,要向 ( ) 走 ( ) 格,再向 ( ) 走 ( ) 格。

【易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的位置,要
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

本中行与列都是从0 开始的。

学生在做于0 是忽略,直接从最左一列第一列。

【点】在方格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和横的
交点上。

方格的从左到右依次注了 O,1,2⋯⋯ 6;横从下往上依次注了 O, 1,2⋯⋯
6,其中的“ 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小
一元我学了怎用数表示位置,怎在方格上用数表示位置。

通本你
有哪些收?
五、作:
按下列要求做题。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点的位置。

2.把三角形ABC向上平移 5 个单位,画出
图形,再写出平移后图形A1B1C1顶点的位置。

3.画出把三角形ABC沿 B 点顺时针旋转90
度后的图形A′ B ′ C′。

2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数学学习技巧 :良好习惯、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接受学习的最初阶段,
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
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