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合集下载

2019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

2019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

2019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篇一:葛洪《抱朴子外篇》中儒学因素探析摘要:《抱朴子外篇》是是魏晋时期一部才大思深的子书。

笔者以《抱朴子外篇》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为主要依据,结合葛洪的家学、师承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研究著述和论文,深入文化层面,探寻《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的儒学因素。

关键词:《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庸一、《抱朴子外篇》简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抱朴子》是葛洪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子书之一。

其中外篇内涵丰富,既言社会、政治、法律,也谈文学。

关于文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钧世》《尚博》《辞义》《应嘲》《喻蔽》《文行》等篇。

二、葛洪文论中的中庸之道要研究《抱朴子外篇》的文论思想,理清葛洪的各方面的思想来源是十分必要。

葛洪的知识博览五车、铄古切今。

《晋书?葛洪传》评“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从他的家学和师承也可看出此点,《抱朴子?自序》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但贪广览,??,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

”葛洪杂糅各家,思想难免博杂,但仍可理出一条主线。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可见儒家对葛洪思想和外篇文学理论形成的至关重要性。

再者,葛洪家学和师承都来自儒学,葛洪祖父“有经国之才”,父亲“以孝友闻,行为士表”,家学具有浓厚的儒学底蕴;其师郑隐被葛洪等人尊为大儒士,而老师鲍玄学问享誉儒林。

从这两方面来看,葛洪思想皆来自于儒学,而儒学的统治地位又形成“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的文化现象,儒学为正经之海洋,百家为增胜之川流,虽出处各异,最终却仍汇于儒学,为儒学所用。

《自序》中也提到《抱朴子外篇》属儒。

所以以儒家的文学传统来探究葛洪的文论思想渊源应更为贴切。

纵观外篇中论述文学的理论,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评价文章要从古今、文质等多方面看,而且指出各自的优劣,思虑周全。

由此可看出其评判留有余地,绝不一棍子打死,尽量做到公正全面的批评原则。

抱朴子外篇全文及译文

抱朴子外篇全文及译文

抱朴子外篇全文及译文
摘要:
1.抱朴子外篇的内容概述
2.抱朴子外篇的主张与观点
3.抱朴子外篇的文学价值
4.抱朴子外篇的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正文:
抱朴子外篇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人间得失、世俗讥刺、治民之法等诸多内容。

本文将从抱朴子外篇的内容概述、主张与观点、文学价值以及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抱朴子外篇的内容概述
抱朴子外篇是抱朴子书的一部分,作者为东晋时期的葛洪。

全书共分为十八卷,主要内容包括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二、抱朴子外篇的主张与观点
抱朴子外篇主张道教与儒学、玄学、方术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了作者葛洪博采众长的思想特点。

书中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强调君主应当任人唯贤、爱民如子、节欲养德。

此外,抱朴子外篇还提倡超脱俗世,修身养性,追求道教神仙境界。

三、抱朴子外篇的文学价值
抱朴子外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书中文笔优美,论述深刻,既有道家经典的玄妙高远,又有儒家经典的伦理教化。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抱朴子外篇的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抱朴子外篇将玄学、道教神学、方术、金丹、丹鼎、符、儒学、仙学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书中讲述了神仙的境界、修炼方法、符咒等诸多内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抱朴子》人才思想论略

《抱朴子》人才思想论略
唯 以门第为重 , 不问 品行好 坏和 和才 能高低 。士 人也竞
纷 在其政治实 践中实施 了诸 多人 才方 略 , 理论 和实践 从
两方面全面关 注人才问题 。在这 些被 关注 的问题 中 , 人
趋浮华, 为了利禄终 日奔走于权门。在这样的社会现实
下, 一部分具有强烈社会 责任感 的士人开 始将关 注 的焦 点集中到世风 、 举才 、 吏治 等社 会 问题 上 来。他们 普遍
V0 . 6 12
No 6. 0 6 . 2 0
《 朴子》 抱 人才思想论 略
刘玲娣
(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 , 湖北 黄石 45 0 ) 30 2
[ 摘
要 ] 葛洪的《 朴 子》 抱 外篇 自成 一 家之 说 , 其思 想光辉 体现在 诸 多方 面 , 别是 其 中的人 才思 想。 特
源, 代表 着魏 晋时期官僚 士大夫 忧 国忧 民的普遍政 治愿 望 。一方面 , 魏晋 士人 从 理论 上 广 泛探 讨 了人 才 问题 , 如影响颇为深远 的才性之辩 , 以及各类 有关 人才 问题的 著作的 问世 ; 另一 方面 , 直接 操 纵政 权 的政 治 家们 也纷
众所周知 , 魏晋社 会的显著 特征之一是 门阀政治体
背景 中, 步探 讨《 初 外篇》 人才思想 的内涵 和意义。

用人问题从本 质上 讲就 是如何 任用 官吏 。竹林 七 贤之

山淘之子 山简“ 欲令 朝 臣各 举 所知 , 以广 得才之 路” ,

关于人才的重要性
曾上疏 日: 臣以为 自 兴替 , 在官人 ; 其才 , “ 古 实 苟得 则无 物不理 。 _此宵实 际上 道 出 了历代 兴 衰更替 的本 质根 ”]

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

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

葛洪(284-363) 字稚川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两晋时期著名学者0他既是道教思想家~外丹学派与道教神学的奠基人 又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0史称葛洪 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0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0"[1]<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0我国学术界对葛洪在道教史及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向来比较重视 研究成果颇多 但对他在<抱朴子>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观及其哲学依据缺乏应有的认识0本文尝试以<抱朴子>为文本 对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作一分析与探讨0一\道本儒末I 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依据 道者儒之本也 儒者道之末也 "[2]<内篇~明本>这是葛洪提出的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总的观点 它概括性地反映出葛洪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是葛洪在阐发有关现实与历史问题时所凭藉的理论依据0葛洪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少好学 家贫 躬自伐薪以贸纸笔 夜辄写书诵习 遂以儒学知名",后又受到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广泛影响 尤好神仙导养之法"0[1]此种阅历使其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 极力融合儒道 协调两者关系0葛洪宣称 养性者 道之余也;经世者 儒之末也"0[2]<内篇~塞难>在葛洪看来 道家与道教重养生 而儒家重礼乐 两者虽主张不同 但对于社会与人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但是,作为道教思想家与理论家 葛洪坚持以道为本,将 道"视为万物根本所在0 道者 函乾括坤 其本无名0论其无 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则万物犹为无焉0"[2]<内篇~道意>道起于一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人得一以生 神得一以灵0"[2]<内篇~地真>在葛洪看来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都是从 道"产生的 上自两仪 下逮万物 莫不由之0"遵循 道" 人就能由此形成良好的思想 各种祸患就不会出现 社会就可以稳定 天下就能够太平0 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0"[2]<内篇~明本>因此 人生修养要坚持以道家思想为本,治理天下同样要坚持以道家思想为本,道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国0按照道的要求 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故 古人多得道而匡世0"[2]<内篇~释滞>强调道家思想本体作用的同时,葛洪又主张以儒为末,将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与工具0所谓 黄老执其本 儒墨治其末耳"[2]<内篇~明本>就是这个意思0他特别强调: 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0" 儒者周孔也 其籍则六经也0盖治世存由 抱朴子 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解正勋(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重要著作之一0该书秉持以道为本原则7但在社会历史观层面上7又主张为政者应以史为鉴 君主治国兴邦应举贤任能 并明确提出c 历史是自然的发展过程 后代必然超越前代y 的进化史观0这些观点与原始道家因顺自然\无为而治思想迥异7显然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借鉴0关键词I 葛洪9社会历史观9鉴戒论9用人观9变化观中图分类号I K09文献标识码I A文章编号I 1672-2868(2006)04-0127-04!!!!收稿日期I 2005-12-28作者简介I 解正勋(1972->,男,安徽肥西人0安徽大学历史系2004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02006年第8卷第4期巢湖学院学报No.4.,voI.8.2006总第79期Chaohu CoIIege JoulnaIGenelaI SeliaI No.79127正之所由也a立身举动之准绳也O其用远而业贵a 其事大而辞美O有国有家a不易之制也O"[2]<内篇~明本>在葛洪那里H以道为本"和以儒为末"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O对内遵循道家思想a将其作为个体修养的准则;对外贯彻儒家思想a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原则O他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a看成是本与末的关系a是主内与对外的关系O 两者不可偏废a各有各的用处a而且可以很好地协调起来O正是基于这一点a葛洪提出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观O二!君道臣节"尊卑有序的治世观循着上面的逻辑a我们认为2葛洪提出以儒为末"这只是相对于其以道为本"的主张而言并非贬低儒家思想;相反a葛洪极为重视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a极为看重儒家礼乐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工具性价值O他将儒家经典看成是道义之渊海"[3]<外篇~百家言>指出圣人除残去贼a 夷险平暴a制礼作乐a著法垂教"故其能够移不正之风a易流随之俗a匡将危之主a扶亡微之国O"[2]<内篇~辩问>葛洪认为a历史上的圣人可分为治身修养的圣人与治理天下的圣人a即得道之圣人"与治世之圣人"两种类型得道之圣人a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a则周孔是也O"而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a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O"[2]<内篇~辩问>葛洪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a要求恪守君臣之道O他将君臣等级制度看成是自然产生的清玄剖而上浮a浊黄判而下流a尊卑等威a于是乎著O往圣取诸两仪a而君臣之道立;设官分职a而雍熙之化隆O"君主本人必修诸己以先四海a去偏党以平王道a遣私情以标至公a拟宇宙以笼万殊O真伪既明于物外矣a而兼之以自见矣a听既聪于接来矣a而加之以自闻矣O"[3]<外篇~君道>他宣称夫君天也"[3]<外篇~良规>天尊地卑a以著人伦之体O近取诸身a则元首股肱a以表君臣之序"[3]<外篇~诘鲍>故君臣之大a次于天地O"[3]<外篇~应嘲>在<抱朴子>中葛洪写了<崇教>~<君道>~<臣节>~<良规>等专篇阐发君臣之道O他指出a君主本人应把握君臣之道盖闻帝之元储a必入太学a承师问道a 齿于国子者a以知为臣然后可以为君a知为子然后可以为父也O"[3]<外篇~崇教>如果君有违谬"a为臣者则应据理正陈a战战兢兢a不忘恭敬a使社稷永安于上a己身无患于下O"[3]<外篇~良规>如此a在葛洪看来a即具备了形成治世的先决条件O但是a对于将君臣父子等社会尊卑关系合法化的儒家经典a葛洪始终持审慎态度O古书之多隐a未必昔人故欲难晓a或世异语变a或方言不同O经荒历乱a埋藏积久a简编朽绝a亡失者多O或杂续残缺a或脱去章句a是以难知a似若至深耳O 且夫<尚书>者a政事之集也a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O<毛诗>者a华彩之辞也a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O"[3]<外篇~钧世>在葛洪看来a儒家经典毕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a不可能穷尽世间万物a不值得迷信a 夫五经所不载者无限矣a周孔所不言者不少矣O"[2]<内篇~释滞>葛洪还对儒家经典的某些传统观点表示怀疑a 能言莫不褒尧a政不必皆得也;举世莫不贬桀a事不必尽失也O"[3]<外篇~博喻>褒尧贬桀是充斥于儒家经典中的一个传统观点a 葛洪大胆提出质疑a这对于廓清是古非今的思想迷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O三!#前事不忘$今之良鉴%的鉴戒论前事不忘今之良鉴"此语出自<抱朴子外篇>的<崇教>它说明了葛洪具有强烈的历史鉴戒思想O很明显a葛洪继承了自先秦即已形成的以史为鉴"的治国思想把历史看成是现实的一面镜子"O不仅如此葛洪还以历史作为阐发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构建其道教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O他指出汤武染乎伊吕a其兴勃然;辛癸染乎推崇a其亡忽焉O"君主治国必收寒素德行之士a以清苦自立a以不群见惮者O其经术如仲舒~桓荣者a强直若龚遂~王吉者a能朝夕讲论忠孝之至道a正为证存亡之轨迹a以洗濯垢涅a闲邪矫枉a宜必抑情遵宪a法入德训者矣O"[3]<外篇~崇教>又强调指出a恪守礼制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前提与条件a指责世故继有a礼教渐颓a敬让莫崇a傲慢成俗"而桀倾纣覆周灭陈亡咸由无礼O"[3]<外篇~疾谬>因此君主应以礼"治国O葛洪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君道衰微a权臣乱政的历史时期O故其总结历史经验a特别注重针对现实而谴责历史上那些昏惑之君"a指出这类君主为政或仁而不断朱紫混慢a正者不赏a邪者不罚O或苛猛惨酷a或纯威无恩O刑过乎重a不恕不逮O"在他们统治下a 刑罚严酷a政治黑暗a 于是无罪无辜a淫刑是惩a 民不见德a唯戮是闻O"尤其是奸臣当道结党营私官人则以顺志者为贤a擢才则以近习者为前O上宰鼎列a委之母后之族;专断顾问a决之阿谄之徒O所扬引则远九族外亲a而不简其器干;所信仗则在于小才曲媚a而憎乎方直O所抑退则从128雷同而不察之以情所宠进则任美谈而不考其绩用这样整个社会吏治败坏贿赂公行掌要治民之官御戎专征之将或贪污以坏所在矣或营私以乱朝廷矣或懦弱以败庶事矣或恇怯以失军利矣终于不觉不忍黜斥犹加亲委冀其晚效器小任大遂及于祸![3]外篇君道葛洪所论表面上是在探讨历史问题实质则是对东晋社会黑暗腐败现实的揭露与批判O葛洪历史反思的重点是自汉代孙吴直到两晋的演变过程这不仅因为这一演变过程是其最熟悉的近现代史更重要的还在于这几个时期经历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反思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可从中总结许多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他为此写了汉过吴失百里刺骄等专篇对汉代至东晋的历史进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葛洪认为汉之末世吴之晚年君主昏淫奸臣乱政望冠盖以选用任朋党之华誉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O匪为无益乃反为损O故其所讲说非道德也其所贡进非忠益也O[3]外篇崇教举士也必附己者为前取人也必多党者为决O[3]外篇穷达这些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O葛洪反思汉朝的历史指出汉朝衰亡的原因首先是礼教遭到破坏其次是察举的失败再次是君主昏淫奸臣当道朝政黑暗O如此东汉的衰亡当是必然O四!"举贤任能#以刑佐仁$的用人观葛洪通过历史反思认识到重用贤才是治国兴邦的关键O在葛洪看来君主能否在历史上建树不朽的业绩有无贤才的辅佐极为重要O良友结则辅仁之道弘矣O[3]外篇交际夫有唐所以巍巍重华所以恭已西伯所以三分姬发所以革命桓文所以一匡汉高所以应天未有不致群贤为六翮托豪杰为舟楫者也O[3]外篇嘉遁葛洪强调君主应该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宝举之者受之赏蔽之者为窃位[3]外篇钦士招贤用才乃人主之要务 O君主应官贤任能唯忠是与[3]外篇良规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做到进善黜恶昭德塞违庸亲昵贤使规尽其圆矩竭其方绳肆其直斤效其断器无量表之任才无失受之用[3]外篇君道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O葛洪进而认识到只有善于识别贤才才能重用贤才O他看到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故克服识才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很是必要O葛洪认为识别任用人才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角度的差异可能导致认识的差异O夫瞻视不能接物则滚龙与素竭同阶矣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O二是认识标准的不同引起看法的不同O 夫爱憎好恶古今不均O时移俗易物同价异O 故昔以隐居求志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为不肖O 故圣人之良干乃闇俗之罪人也往者之介石乃末叶之羸劣也O[3]外篇擢才三是对待贤才不能求全责备O葛洪认为任何人都有缺点都有局限能够和阴阳者未必能兼百行修简书也O汉高神武之杰也而不能治产业端检括淮阴良将之擘也而不能修农商免饥寒周勃社稷之骾也而不能答钱谷责狱辞O人主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在于用其所长O四是识别人才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考察其本质O貌望丰伟者并不一定贤明形器尫瘁者并不一定愚蠢咆哮者并不一定勇敢清谈者并不一定怯懦O[3]外篇清鉴葛洪的这些论述涉及了识才辨才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有理有据寓含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O 葛洪通过历史的反思认识到治理国家必须刑仁并举O他一方面将仁与天下得失联系一起宣称三代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3]外篇仁明另一方面又强调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O[3]外篇广譬治理国家应该刑仁并举以刑辅仁O他说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O并且宣称夫德教者黻黻之祭服也O刑罚者捍刃之甲胄也O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黻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是以甲胄升庙堂也O故仁者养物之器刑者惩非之具O我欲利之而彼欲害之加仁无悛非刑不止O刑为仁佐于是可知也O以刑辅仁体现了葛洪治国思想中的民本色彩他将秦的灭亡归结为统治者逆民意行暴政未能以民为本使民安居乐业O因此在葛洪看来君主治理国家应该爱民养民做到上下通达以实现长治久安O五!"时移世改#理自然$的变化观时移世改理自然也[3]外篇钧世这是葛洪分析社会发展与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观点O这个观点视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一自然历史过程O葛洪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此逆向推断远古实为民智未开的蒙昧时代O远古质朴盖其未变O民尚童蒙机心不动O 譬夫婴孩智慧未荫非为知而不为欲而忍之也O古者生无栋宇死无殡葬川无舟楫之器陆无车马之用吞啖毒烈以至殒毙疾无医术枉死无限O后世圣人改而垂之O民到于今赖其129参考文献![1]晋书(七十二卷) 葛洪传>[M].北京I 中华书局,1974.[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I 中华书局,1985.[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I 中华书局,1991.[4]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A].列宁全集(第二卷)[C].北京I 人民出版社,1959,第150页O后惠0机巧之利,未易败矣0:[3]<外篇.诘鲍>在葛洪看来,远古并非盛世,其物质生活极为简单,精神生活非常贫乏0因此人们没有必要肯定它,更不值得赞美它0缘此,葛洪对于目下是古非今\贵古贱今的社会风气提出尖锐批评0首先,他揭露这种风气G 有自来矣 ,[3]<外篇.钧世>实质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积习0世俗之人通常G 神贵古者,而黩贱同时 ,G 虽有追风之骏,犹谓之不及造父之所御也 虽有连城之珍,犹谓之不及楚人之所泣也 虽有拟断之剑,犹谓之不及欧冶之所铸也 虽有起死之药,犹谓之不及和鹊之所合也 虽有超群之人,犹谓之不及竹帛之所载也 虽有益世之书 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0 [3]<外篇.尚博>其次,他指责那些不懂得社会发展变化的G 俗士 ,G 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 因此 ,G 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0 [3]<外篇.尚博>再次,他指出贵远贱近\贵古贱今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势,G 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0 [3]<外篇.广譬>而这种思维定势之所恶在于固蔽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对事物形成正确认识0既然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治理国家亦不能拘泥于古制 而应因时变通,0葛洪指出 G 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或革或因0 [3]<外篇.省烦>治理国家要在移风易俗,安上治民0为达此目的,施政的方略和制度自然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0葛洪上述历史观的形成源于他的G 物性可变 的哲学观0在长期的炼丹和从医实践中,葛洪接触到大量的物类变化现象:G 水火在天,而取之于诸燧0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0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0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0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0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更改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0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0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0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0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形作乎?[2]<内篇.黄白>对物质属性的改变使葛洪从理论上得出G 事物可变 的正确结论0葛洪进而将G 变化 分为两类:G 无目的的变化 <自然的变化>和~有目的的变化 <非自然的变化>0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的~大物之变化 ,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的~小物之变化 ,以及男女易形的人类变化属于~无目的的变化 而作药造丹的异物合作之变化则属于~有目的的变化 0可见,葛洪的~变化观 既讲~法自然 ,又讲~非自然 0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不违反自然规则 非自然就是要在自然的法则之外施以人道\尽人所为0~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0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0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0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0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0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0 [2]<内篇.对俗>所谓~达其浅者 ,就是知道顺应自然,尽自己的本数~役用万物 ~得其深者 就是要逆反自然,尽自己非分之想,尽人力所为0两种变化,葛洪显然看重的是后一种变化0他在<内篇黄白>中引<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0这鲜明地表达了葛洪~变化观 之精要所在0对事物变化的认识\分析和探讨以及对~非自然 主体精神的追寻投射到社会生活领域必然形成经世有为\颇具儒家色彩的社会历史观0毫无疑问,作为一位封建士人,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缺陷,但与此前多数道家学者相比,这种历史观显然已别具生面0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0 [4]按照这样的标准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在道教思想史上是有贡献的,这种贡献既是一种丰富,更是一种超越0责任编辑!一平130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作者:解正勋, XIE Zheng-xun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刊名:巢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CHAOHU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2006,8(4)1.葛洪传 1974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1985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 19914.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 1959引用本文格式:解正勋.XIE Zheng-xun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期刊论文]-巢湖学院学报 2006(4)。

葛洪抱朴子外篇四十--四十五卷

葛洪抱朴子外篇四十--四十五卷

【辞义卷第四十】《抱朴子外篇》葛洪40.1 或曰:“乾坤方圆, 非规定之功, 三辰摛景, 非莹磨之力;春华粲焕, 非渐染之辨;茝蕙芬馥, 非容气所假. 知夫至真, 贵乎天然也. 义以罕觌为异, 辞以不常为美, 而历观古今属文之家, 鲜能挺逸丽於毫端, 多斟酌於前言. 何也? ”40.2 抱朴子曰:“清音贵於雅韵克谐, 著作珍乎判微析理. 故八音形器异而锺律同, 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 徒闲涩有主宾, 妍媸有步骤. 是则总章无常曲, 大庖无定味. 夫梓豫山积, 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 非英才不能收膏腴. 何必寻木千里, 乃构大厦;鬼神之言, 乃著篇章乎! ”40.3 抱朴子曰:夫才有清浊, 思有修短, 虽并属文, 叁差万品, 或浩瀁而不渊浑, 或事情而辞钝, 违物理而文工, 盖偏长之一致, 非兼通之才也. 暗於自料, 强欲兼之, 违才易务, 故不免嗤也.40.4 抱朴子曰:五味舛而并甘, 众色乖而皆丽. 近人之情, 爱同憎异, 贵乎合己, 贱於殊途. 夫文章之体, 尤难详赏, 苟以入耳为佳, 适心为快, 鲜知忘味之九成, 雅颂之风流也. 所谓考盐梅之咸酸, 不知大羹之不致, 明飘摇之细巧, 蔽於沈深之弘邃也. 其英异宏逸者, 则网罗乎玄黄之表;其拘束龌龊者, 则羁绁於笼罩之内. 振翅有利钝, 则翔集有高卑;骋迹有迟迅, 则进趋有远近. 驽锐(疑下有脱文)不可胶柱调也. 文贵丰赡, 何必称善如一口乎! 不能拯风俗之流遁, 世途之凌夷, 通疑者之路, 赈贫者之乏, 何异春华不为肴粮之用, 茝蕙不救冰寒之急. 古诗刺过失, 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 故有损而贱也.40.5 抱朴子曰:属笔之家, 亦各有病, 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 申诫广喻, 欲弃而惜, 不觉成烦也. 其浅者则患乎妍而无据, 证援不给, 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 繁华日韦晔, 则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 则侪玄渊之无测. 人事靡细而不浃, 王道无微而不惫, 故能身贱而言贵, 千载弥彰焉.【循本卷第四十一】《抱朴子外篇》葛洪41.1 抱朴子曰:玄寂虚静者, 神明之本也;阴阳柔刚者, 二仪之本也;巍峨岩岫者, 山岳之本也;德行文学者, 君子之本也. 莫或无本而能立焉. 是以欲致其高, 必丰其基, 欲茂其末, 必深其根. 乡党之友不洽, 而勤远方之求, 涖官之称不著, 而索不次之显. 是以虽佻虚誉, 犹狂华干霜以吐曜, 不崇朝而零瘁矣. 虽窃大宝於不料, 冒惟尘以负乘, 犹鲜介附腾波以高凌, 顾眄已枯株於危陆矣. 圣贤孜孜, 勉之若彼, 浅近口止乔口止乔, 忽之如此. 积习则忘鲍肆之臭, 裸乡不觉呈形之丑, 自非遁世而无闷, 齐物於通塞者, 安能弃近易而寻迂阔哉! 将救斯弊, 其术无他, 徒擢民於岩岫, 任才而不计也.【应嘲卷第四十二】《抱朴子外篇》葛洪42.1 抱朴子曰:客嘲余云:“先生载营抱一, 韬景灵渊, 背俗独住, 邈尔萧然. 计决而犹豫, 不栖於心术;分定而世累, 无系於胸间. 伯阳以道德为首, 庄周以逍遥冠篇, 用能标峻格於九霄, 宣芳烈於罔极也. 今先生高尚勿用, 身不服事, 而著君道臣节之书;不交於世, 而作讥俗救生之论;甚爱骨干毛, 而缀用兵战守之法;不营进趋, 而有审举穷达之篇;蒙窃惑焉.”42.2 抱朴子曰:“君臣之大, 次於天地, 思乐有道, 出处一情, 隐显任时, 言亦何系. 大人君子, 与事变通. 老子无为者也, 鬼谷终隐者也, 而著其书, 咸论世务. 何必身居其位, 然後乃言其事乎? 夫器非琼瑶, 楚和不泣, 质非潜虬, 风云不集. 余才短德薄, 干不适治, 出处同归, 行止一致, 岂必达官, 乃可议政事君, 否则不可论治乱乎? 常恨庄生言行自伐, 桎梏世业, 身居漆园而多诞谈, 好画鬼魅, 憎图狗马, 狭细忠贞, 贬毁仁义. 可谓雕虎画龙, 难以征风云;空板亿万, 不能救无钱. 孺子之竹马, 不免於脚剥;士柈之盈案, 无益於腹虚也.”42.3 或人又曰:“然吾子所著, 弹断风俗, 言苦辞直, 吾恐适足取憎在位, 招摈於时, 非所以扬声发誉, 见贵之道也.”42.4 抱朴子曰:“夫制器者珍於周急, 而不以辨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於助教, 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 若徒阿顺谄谀, 虚美隐恶, 岂所匡失弼违, 醒迷补过者乎? 虑寡和而废白雪之音, 嫌难售而贱连城之价, 余无取焉. 非不能属华艳以取悦, 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吝, 然不忍违情曲笔, 错滥真伪, 欲令心口相契, 顾不愧景, 冀知音之在後也. 否泰有命, 通塞听天, 何必书行言用, 荣及当年乎? 夫君子之开口动笔, 必戒悟蔽, 式整雷同之倾邪, 磋砻流遁之暗秽, 而著书者徒饰弄华藻, 张磔迂阔, 属难验无益之辞, 治靡丽虚言之美, 有似坚白厉修之书, 公孙刑名之论, 虽旷笼天地之外, 微入无间之内, 立解连环, 离同合异, 鸟影不动, 鸡卵有足, 犬可为羊, 大龟长蛇之言, 适足示巧表奇以诳俗, 何异乎画敖仓以救饥, 仰天汉以解渴. 说昆山之多玉, 不能赈原宪之贫;观药藏之簿领, 不能治危急之疾;墨子刻木鸡以厉天, 不如三寸之车金害;管青铸骐骥於金象, 不如驽马之周用. 言高秋天而不可施者, 丘不与易也.”【喻蔽卷第四十三】《抱朴子外篇》葛洪43.1 抱朴子曰:余雅谓王仲任作《论衡》八十余篇, 为冠伦大才.有同门鲁生难余曰:“夫琼瑶以寡为奇, 碛砾以多为贱, 故庖牺卦不盈十而弥纶二仪, 老氏言不满万而道德备举. 王充著书, 兼箱累袠, 而乍出乍入, 或儒或墨, 属词比义, 又不尽美, 所谓陂原之蒿莠, 未若步武之黍稷也.”43.2 抱朴子答曰:“且夫作者之谓圣, 述者之谓贤, 徒见述作之品, 未闻多少之限也. 吾子所谓窜巢穴之沈昧, 不知八紘之无外;守灯烛之宵曜, 不识三光之晃朗;游潢洿之浅狭, 水觉南溟之浩汗;滞丘垤之位埤, 不寤嵩岱之峻极也. 两仪所以称大者, 以其函括八荒, 缅邈无表也;山海所以为富者, 以其包笼旷阔, 含受杂错也. 若如雅论, 贵少贱多, 则穹隆无取乎宏焘, 而旁泊不贵於厚载也. 夫迹水之中, 无吞舟之鳞;寸枝之上, 无垂天之翼;蚁垤之巅, 无扶桑之林;潢潦之源, 无襄陵之流. 巨鳌首冠瀛洲, 飞波凌乎方丈;洪桃盘於度陵, 建木竦於都广;沈鲲横於天池, 云鹏戾乎玄象. 且夫雷霆之骇, 不能细其响;黄河之激, 不能局其流;骐騄追风, 不能近其迹;鸿鹄奋翅, 不能卑其飞. 云厚者雨必猛, 弓劲者箭必远. 王生学博才大, 又安省乎!43.3 “吾子云;‘玉以少贵, 石以多贱. ’夫玄圃之下, 荆华之颠, 九员之泽, 折方之渊, 琳琅积而成山, 夜光焕而灼天, 顾不善也. 又引庖牺氏著作不多, 若周公既繇大易, 加之以礼乐, 仲尼作《春秋》, 而重之以十篇. 过於庖牺, 多於老氏, 皆当贬也. 言少则至理不备, 辞寡既庶事不畅. 是以必须篇累卷积, 而纲领举也. 羲和升光以启旦, 望舒曜景以灼夜, 五材并生而异用, 百药杂秀而殊治, 四时会而岁功成, 五色聚而锦绣丽, 八音谐而箫韶美, 群言合而道艺辨. 积猗顿之材, 而用之甚少, 是何异於原宪也? 怀无铨之量, 而著述约陋, 亦何加别於琐碌也? 音为知者珍, 书为识者传, 瞽旷之调锺, 未必求解於同世;格言高文, 岂患莫赏而减之哉! 且夫江海之秽物, 不可胜计, 而不损其深也;五岳之曲木, 不可訾量, 而无亏其峻也. 夏後之璜, 虽有分毫之瑕, 晖曜符彩, 足相补也. 数千万言, 虽有不艳之辞, 事义高远, 足相掩也. 故曰:四渎之浊, 不方瓮水之清;巨象之瘦, 不同羔羊之肥矣. 43.4 “子又讥云:‘乍入乍出, 或儒或墨. ’夫发口为言, 著纸为书. 书者所以代言, 言者所以书事. 若用笔不宜杂载, 是论议当常守一物. 昔诸侯访政, 弟子问仁, 仲尼答之, 人人异辞. 盖因事托规, 随时所急, 譬犹治病之方千百, 而针炙之处无常, 却寒以温, 除热以冷, 期於救死存身而已. 岂可诣者逐一道如齐楚, 而不改路乎? 陶朱白圭之财不一物者, 丰也;云梦孟诸所生万殊者, 旷也. 故《淮南鸿烈》, 始於《原道》《俶真》, 而亦有《兵略》《主术》, 庄周之书, 以死生为一, 亦有畏牺慕龟请粟救饥. 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 是治珠翳而剜眼, 疗湿痹而刖足, 患荑莠而刈谷, 憎枯枝而伐树也.【百家卷第四十四】《抱朴子外篇》葛洪抱朴子曰:百家之言, 虽不皆清翰锐藻, 弘丽汪濊, 然悉才士所寄, 心一夫澄思也. 正经为道义之渊海, 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仰而比之, 则景星之佐三辰;俯而方之, 则林薄之裨嵩岳.而学者专守一业, 游井忽海, 遂掇踬於泥泞之中, 而沈滞乎不移之困. 子书披引玄旷, 眇邈泓窈, 总不测之源, 扬无遗之流, 变化不系於规矩之方圆, 旁通不沦於违正之邪径, 风格高严, 重仞难尽. 是偏嗜酸甜者, 莫能赏其味也;用思有限者, 不得辩其神也. 先民叹息於才难, 故百世为随踵, 不以璞不生板桐之岭, 而捐曜夜之宝;不以书不出周孔之门, 而废助教之言. 犹彼操水者, 器虽异而救火同焉;譬若针灸者, 术虽殊而攻疾均焉. 狭见之徒, 区区执一, 去博辞精, 思而不识, 合锱铢而以齐重於山陵, 聚百千可以致数亿兆, 惑诗赋琐碎之文, 而忽子论深美之言, 真伪颠倒, 玉石混淆, 同广乐於桑间, 均龙章於素质, 可悲可慨, 岂一条哉!【文行卷第四十五】《抱朴子外篇》葛洪45.1 或曰:“德行者, 本也;文章者, 末也. 故四科之序, 文不居上. 然则著纸者, 糟粕之余事;可传者, 祭毕之刍狗. 卑高之格, 是可讥矣.”45.2 抱朴子答曰:“荃可弃而鱼未获, 则不得无荃;文可废而道未行, 则不得无文. 若夫翰迹韵略之广逼, 属辞比义之妍媸, 源流至到之修短, 韫藉汲引之深浅, 其悬绝也, 虽天外毫内, 不足以喻其辽邈, 虽三光熠耀, 不足以方其巨细. 龙渊铅铤, 未足以譬其锐钝;鸿羽积金, 未足以方其轻重. 而俗士唯见能染毫画纸, 便概以一例, 斯伯氏所以永思锺子, 郢人所以格斤不运也. 夫斫削者比肩, 而班狄擅绝手之名;援琴者至多, 而夔襄专清声之称. 厩马千驷, 而骐骝有邈群之价;美人万计, 而威施有超世之色者, 盖远过众也. 且文章之与德行, 犹十尺之与一丈, 谓之余事, 未之闻也. 八卦生乎鹰隼之飞, 六甲出於灵龟之负, 文之所在, 虽且贵(疑有脱文)本不必便疏, 末不必皆薄, 譬锦绣之因素地, 珠玉之托虫奉石, 云雨生於肤寸, 江河始於咫尺, 理诚若兹, 则雅论病矣.”45.3 又曰:“应龙徐举, 顾眄而凌云;汗血缓步, 呼吸而千里. 故蝼蚁怪其无阶而高致, 驽蹇惊过己之不渐也. 若夫驰骤诗论之中, 周旋一经之内, 以常情览巨异, 以褊量测无涯, 始自髫龀, 诣於振素, 不能得也. 又世俗率贵古昔而贱当今, 敬所闻而黩所见. 同时虽有追风绝景之骏, 犹谓不及伯乐之所御也. 虽有宵良兼城之璞, 犹谓不及楚和之所泣也. 虽有断马指雕之剑, 犹谓不及欧冶之所铸也. 虽有生枯起朽之药, 犹谓不及和鹊之所合也. 虽有冠群独行之士, 犹谓不及於古人也.”。

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

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

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
金毅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1
【总页数】15页(P111-125)
【作者】金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葛洪《抱朴子外篇》著述过程考论 [J], 武锋
2.葛洪对辞赋的贡献——以《抱朴子外篇》论葛洪的辞赋观 [J], 郭勇
3.文章微妙品藻难一——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文学批评观 [J], 卢萃宁
4.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取与弃 [J], 崔红健
5.葛洪的接受美学观\r——以《抱朴子·外篇》为例 [J], 邵天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家先辈葛洪和他的《抱朴子》

道家先辈葛洪和他的《抱朴子》

道家先辈葛洪和他的《抱朴子》道家学术思想随晋室而南渡,许旌阳创道教于江西,抱朴子葛洪修炼丹道于广东,此皆道家荦荦大端的事实。

葛洪著作等身,留为后世丹经著述及修炼丹道的规范,成为晋代列仙中的杰出奇才。

而且葛洪与其丈人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都是不舍夫妇家室之好而成为神仙的榜样。

葛洪所著《抱朴子》传述的丹道,以炼服药物而成神仙为主,以栖神存想为用,实为传统方士派的正统学术,并非后世道家专主身心内景,以性命双修为炼丹宗旨,故葛洪亦擅长医药,尤精于外科。

所著《抱朴子》的外篇,又包括立身处世、政法策略与兵书军事等思想,可以媲美《庄子》、《淮南子》等道家名著。

东汉时,魏伯阳著《参同契》,曾已指出道家法术流派的混杂,所谓旁门左道,归纳地说:“千条有万余”。

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曾记述方士之流的妖言惑众,自欺欺人者不计其数,他指出有人自称已活了八百多岁,亲自看见孔子出世,手抚其顶,许其将来可做圣人云云。

由此可见道家者流,诳妄虚诞之辈混迹其间,比比皆是,古已如此,于今更甚,这是道教最大的流弊。

宋代张君房撰《云笈七签》,汇集道术精华的大成,可以概见宋代以前道教的大要。

但从《抱朴子》中汇述神仙方士的记载,也可概见秦汉以来直到两晋道家的大略。

但葛洪对于魏伯阳《参同契》的学术,一字未提,似乎葛洪当时并未亲见其书,或因限于古代的时代环境,学术交流,良亦不易。

关于葛洪的生平,按:《晋书》本传云:葛洪字稚川,晋代江苏丹阳句容县人。

祖辈是三国东吴时的大鸿胪,父亲名悌,东吴灭亡后归入西晋,他担任邵陵太守。

葛洪少年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

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

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也没有什么爱好,不懂琴棋之类,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

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

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

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

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葛洪是唐代道教名士,他的著作《抱朴子外篇》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本文旨在对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进行简论,并通过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其重要性。

首先,葛洪的思想在道家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出了“一真、二气、三清、四象、五行”的“本朴”思想,即论道、论气、论神、论形、论用五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引领了道家思想的发展方向,为后来的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葛洪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与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强调:“人才是国之宝,治理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方法。

”这一观点既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又强调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当代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三,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对于天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阐述。

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保持一种“朴素”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点为当代人们认识和面对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葛洪在其著作中还提出了合理的辩证思维方法,并紧密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主张。

他认为,唯有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类置于其中来思考和行动,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这个观点为我们理解天人关系、人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最后,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还阐述了道家信仰,并提出了“三宝”和“神仙”思想。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源泉,是万物的本体;仙则是能够长生不老、离开尘世的存在。

对于这些抽象概念,葛洪通过《抱朴子外篇》中的论述,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道家信仰和神话观念的内涵。

总之,葛洪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道家思想家,其著作《抱朴子外篇》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更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持续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生活。

他的思想内容深邃,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葛洪《抱朴子·外篇·辞意》的文学思想

葛洪《抱朴子·外篇·辞意》的文学思想
文 史 哲
葛洪 《 抱朴子・ 外篇 ・ 辞意 》的文学思想
宋杨 ( . 师范大学文学院 ;2安徽 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2 7 1 ) 1安徽 . 301
统意 识太 习惯 于 把事 物 分 出一个 三六 九 等 了, 即便 是无情 无 识 的 天地 自然 ,也 非要搞 出一套 主 从尊 卑 的体 系 ,几乎 不知 平等 为何 物 ,对 于性 异而 位 同更 是感 到 不可 理解 ,只 要 有差 分 ,便 马上想 到是 地位 的不 同,根 本想 不 到在 同 …个 地平 线上 生 长着 无数 个 品 性各 异 的众 生 。 美是 多元 的, 与此相 应 的美 的标 准 和 审美 也应 当是 多元 的 , 不可 一概 而 论 。因此 在欣 赏 和 品评 文章 时也 应 当考虑 到 文章 的风 葛洪 足 东晋 时期 著 名 的道 教领 袖 , 内擅丹 道 ,外 习医 术 , 研 格 的多样 性 ,不 能用 单 一 的标准 或 者纯 粹根 据个 人 的爱好 来 随便 爱 ,对 合乎 己意 精道 儒 , 学贯 百家 , 思想渊 深 ,著 作 弘富 。他 不仅 对 道教 理论 的 下 定论 。葛洪 指 出 ,浅近 之 人 ,习惯 于 同憎 异 发 展卓 有建 树 ,而 且 学兼 内外 , _治 术 、医学 、音 乐 、文 学等 方 的则 以之 为 贵 ,对 与 己异趣 的 则 以之 为 贱 ,根本 不 考虑 自己的标 『 面 亦 多成就 。 《 朴子 》 为其 主要 著 作 ,他对 文章 及 美学 的 论述 准并 非 是唯 一合 理 的标准 ,不承 认 艺术 的 多样性 。这 样 就无 法对 抱 就 散布 其 中,虽 然 比较 零 散, 但其 价值 还 是不 容忽 视 的 。以下 就 文章 的艺术 价值 做 出正确 的 客观 的评价 。 其中 《 篇・ 外 辞意 》 ,来 看 葛洪 的一些 文 学思想 。 止是 由于 这 一原 因 ,导致 了每个 读者 在 阅读 文章 的时候 都会 一 《 意 》开 篇 首先 说 明 了在 葛 洪心 目中好 的文 章应 有 的一 些 有不 同 的感 受 ,所谓 “ 干个 人 眼 巾有 一干 个哈 姆雷 特 ” ,这 也 辞 文章 之体 ,尤难 祥赏 ”。这一 方 特 点 ,首先 是要 符合 自然之 意 ,认 为 “ 坤方 圆 ,非规 定 之功 , 乾 给评 价文 章带 来 了难 度 , 以为 “ 三辰 搞景 ,非莹 磨之 力 ;春华 粲焕 ,非渐 染之 辨 ;苣蕙 芬馥 , 非 面是 因 为艺术 本 身 的多样 性 ,另 一方 面 是 因为审 美者 各 自的情 趣 容 气 所 假 。 ”万 物 皆 以 自然 为 美 ,因 此 , “ 真 贵 乎 天 然 ” 至 和审 美 能力 不 同,很 难得 到 一个 完全 客观 的公允 的评 价 。更 多 的 文 章也应 当如此 ,浑然 天成 ,不假 外物 之雕 琢 ,随意 挥洒 而能 不 时候 ,人 们在 阅读 的时候 ,是 以个人 的好 恶 来进 行读 者接 受 的 , “ 人之情 , 爱 同憎 异 ,贵乎 合 己,贱於 殊途 。” 近 滞 于物 。其 次 ,好 的文 章在 立 意上 要 能有 自己新颖 独 到 的见解 , 如 果 只 是 以审 美 者 个 人 的 趣 味 为 标 准 , “ 以入 耳 为佳 ,适 在 语 言 上 也要 有标 新立 异 之 处 , “ 以罕 觌 为 异 ,辞 以不 常 为 义 美”。 心为 快 ” ,那 么 那种 需要 很 高 的欣 赏水平 的九成 之 韶乐 、风 流之 同时 ,作者 也提 出一个 问题 , “ 观 古今 属文 之 家 ,鲜 能挺 雅颂 恐怕 一般 的人就 难 知其妙 了。 因此 浅近 之人 ,只 知 盐梅 之咸 历 逸丽 於 毫端 , 多斟 酌於 前 言 。”许 多 作家 都不 能在 创 作上 何所 突 酸 ,不解 人 羹之 妙味 ,唯见飘 荡 之细 巧 ,不 明深 沉之 远致 。审美 者 的个人 情趣 和 爱好 在 审美 过程 中起 着 f ‘ 分 要的 作用 ,而 个人 破 ,而更 多 的足在 前人 的基 础上 进行 斟酌 。 针对 这个 问题 ,葛洪提 出 了 自己的见 解 : 爱好 又是 很难 统 一的 ,这 使 审美 活动 带 有浓 厚 的 观 色 彩 。 “ 鲜 知忘 味之 九成 ,雅颂 之风 流 也 ,所谓 考 盐梅 之咸 酸 ,不 知大 羹之 在 文章 内容上 “ 微析 理 ”的重 要性 判 好 的文 章 最重 要 的是 要能 “ 微 析理 ”,世 间万 物虽 然表 面 不致 ,明 飘摇 之细 巧 ,蔽於 沈 深之 弘邃 也 。 ” 人的 审美 情 趣千 判 上 的形 式 可能不 同,但 究其 本源 ,其 实都 足有 其本 源 的基 本规 律 姿 百态 ,往往 带 有强 烈 的个人 色 彩 ,体现 了审美 者 的个性 , 可 概 而论 。譬 如 人 皆爱好 红颜 丽 色 ,而黄 帝 却逑 笃丑 之嫫 母 ,陈 在 内 的。所 以 “ 音形 器异 而锺 律 同 ,黼 黻文 物殊 而 五色 均 ” 。 八 无 论外 在 的表现 形 式如 何变 化 ,但 好 的作 品必 然是 要 能真 正 的去 候偏 怜可 憎之 敦 洽 。人莫 不 爱好 音乐 ,而 汉顺 帝 喜 听 山鸟之 鸣 , 探 究事 物 的本质 规 律 。虽 然 “ 总章 无 常 曲 ,大 庖 无定 味 ” ,但 是 以为 远胜 丝竹 之 响 ,魏 明帝 乐 闻椎 凿之 声 ,不 爱金 石之 和 。非但 夫聩 者不 可 文 章须 有待 而成 ,所谓 言 出有 据 ,这 种根 据不 是 白大 降 ,而 是 人 的 审 美情 趣 有 别 ,人 的 欣 赏 能 力也 足不 同的 。 “ 抱 外 守 源 于作 者埘 外物 的 观 察与 思考 , 即所 谓 “ 判微 析理 ”。文 章有 感 督之 以分 雅 郑 ,瞽 者 不 可 责之 以别 丹 漆 ” ( 《 朴 子 ・ 篇 ・ 而 发 ,没有 对 自然 和社 会 的认 真细 致 的观 察和 分析 ,就无 从 见其 嵴 》 )对 于缺 乏 审美 能 力 的人 ,即使 是 南威 西施 丘其前 ,也会 视 幽 微 、知 其玄 奥 ,如此 则 写 出的文 章 不是 空洞 无物 ,便 是人 云亦 而不 见;黄 钟 人 吕呜其 侧 ,也会 听 而不 闻 。而 审美 能力 的 高低往 往 与人 的审 美情 趣 的高 下相 联 系 ,惯 听 桑 问濮 上之 曲、下里 巴人 云,缺 乏 见地 和 新意 。 存对 文章 内容 “ 微 析理 ”的基础 上 ,葛 洪 同 时提 出 了不 同 之声 的人 无法 领略 阳春 白雪 和黄钟 大 吕的 高贵雅 致 。 判 由此 ,再加 上 作者 的才 思和 风格 也是 多种 多样 ,参 差 齐 。 作 者 会有 不 的 写作 风格 的美 学 思想 。相 同的 内容任 何人 都 可 以 加 以利用 ,但 是并 非 每 一个人 都 能有 效地 发掘 这 些 内容 的真 正意 有 的浩 阔而 不够 渊 深 ,有 的深邃 却 又狭 隘 ,有 的思 路清 楚 言 辞 义 , “ 豫 山积 ,非 班匠 不 能成机 巧 :众 书无 限,非 英 才不 能收 钝 拙 ,有 的不 合事 理而 文句 工 巧 。这些 都 是各 有 K处 的偏才 ,不 梓 膏 腴 ” 。同样 的 内容 ,未 必会 有 同样 的 文章 , “ 徒 涩有 主 宾 , 是 兼擅 诸长 的通 才 。著 述文 章 必须 根据 自己 的才思 行 事 ,避其 短 妍 媸 有步 骤 。是 则总 章无 常 曲 ,大庖 无 定味 ”。完 全相 同 ,力 小 负 , 要在 自己不 让不 同 的厨师 来做 也 会有 不 同 的味道 。因 为主 宾的选 择 、前 后 的 擅 K的方面 逞能 ,只 能是 自取其 辱 。 英 逸 之 士 , 才 高 思远 ,探 赜 索 隐 ,虽 人 地 玄 黄 ,尢 以拘 其 步 骤 不 同,文 章 的清 浊妍 蚩也 就不 同。 因此 正如 一个 高 明 的厨师 尢 善于 用最 简单 的材 料 做 出令人 称奇 的美味 一 样 ,一个 真 正 出色 的 心 ,珠 玉满 斛 ,_ 以比其 言 ,非寻 常舞 文 弄墨 之人 所 能 比, 正如 作 家 贵在 用简 明平实 的语 言写 出绝妙 的 文章 。那 种认 为 只有 覆 盖 厩 马干 匹 ,骐 骥有 超 群之 价 ,美人 无 数 ,威施 有绝 世 之容 一样 。 干 里 的寻 木才 能用 于 建筑 大 厦 、只有 用人 所 罕知 的 鬼神 之 言才 能 不 能忽视 这种 差 别 ,将 能挥 毫染 纸 的人都 视 为一例 。 文章 本 身 高 卜 一 ,风 格 多 样 ,而 评 赏者 义好 恶 小 I , 修 不 — J 著成 文章 的想 法 是十 分错 误的 。 “ 必 寻木 丁里 , 乃构 大 厦;鬼 何 养 各 异 ,这样 就使 文 学欣 赏和 计 论 的难度 大 大提 高 。文章 的价 值 神之 言 ,乃著 篇章 乎 !” h 慧眼 识真 金 ,妙 手著 文 章 ,只有 英 逸之 才 才能 很好 地采 集 和 固然 要通 过文 学欣 赏 和评 论体 现 出来 , 是 r于 渎者 和评 论 家本 身 的 水平 和情 趣不 同,这 种体 现 未必 能够 做 到完 令和 准确 。众 g l 利 用材 料 ,从而 写 山绝 眭 华章 。 上 所 誉 者 ,未必 果佳 ;举 世 皆非 者 ,末 必 实恶 。文 章本 身 的艺 术价 二 、读 者个 人 的接 受理 念不 同 l J 葛洪 认为 ,文 辛的风 格 和作 者 的才 思 不 同,不 能 强求 一律 。 值 小 会 因为 审美 者 的品评 而增 减 ,和 氏之玉 , 不 以足否 见 矢 而 改 “ 五味舛 而 并甘 ,众 色 乖而 皆丽 ”,就 足 说色 与味 不 一 ,而其 甘 其质 ;箫 韶 九成 , 岂因俗 十掩 耳 而 易其和 。而 爱同憎 异 、贵 古贱 关 则尤 异 ��

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读者观

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读者观

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读者观卢萃宁(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对葛洪文学思想的研究已经渐成风气。

但多集中在整体性的观视,集中于其中一点的并不多见,对“点”的探讨有失深入,本文则是通过对《抱朴子>外篇的整体梳理后。

对其读者观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抱朴子外篇;葛洪;文艺批评;读者现。

M u si c f or m usi c l over s a nd books f or t he connoi s s eur s”———-Fm m t he”O ut er C hapt er s of B aopuz i”i nf e rr ed G ehoI l g’8r eader’s c once ptL u C ui-ni ngA b st r a ct:Si nc e t he ei ght i es of t he l ast ce nt ur y,G eho ng’S i d ea of l i ter ary st udi es ha ve becom e t r end,but m ost l y f o cus o n pr of i l e-base d vi ew i I l g'on t he”po i nt”of t he st udy i s not deep enough9by f u l l br ow se r of t he”O ut er C hapt er s ofB aopuzl”,m yart i cle i s goi ng t o a pr el i m i nar y anal ys i s t o r eader’s c once pt of C,eho ng.K e yw or d$:O ut e r cha pt e r s of B anpuzi,C,ehong,l i t er a r y cr i t i ci sm,r eade r’s c once pt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生于公元283年,卒子公元343年(一说为363年,目前学界多以343年为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多以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等来概括葛洪的一生,以文学家来称呼的甚为少见。

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
4
第18章擢才卷
5
第19章任命卷
1
第20章名实卷
2
第21章清鉴卷
3
第22章行品卷
4
第23章弭讼卷
5
第24章酒诫卷
第25章疾谬卷 第26章讥惑卷
第27章刺骄卷 第28章百里卷
0 1
第29章接 疏卷
0 2
第30章钧 世卷
0 3
第31章省 烦卷
0 4
第32章尚 博卷
0 6
第34章吴 失卷
0 5
第33章汉 过卷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嘉遁 卷
0 2
第2章逸民 卷
0 3
第3章勖学 卷
0 4
第4章崇教 卷
0 6
第6章臣节 卷
0 5
第5章君道 卷
第7章良规卷 第8章时难卷
第9章官理卷 第10章务正卷
第11章贵贤卷 第12章任能卷
第13章钦士卷 第14章用刑卷
1
第15章审举卷
2
第16章交际卷
3
第17章备阙卷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 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 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 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 有其著作十余种。
读书笔记
(一)《外篇》在前,存世50篇; (二)属于儒家典籍; (二)强调积极救世。
志在此,方能有所悟,惜我中华文化,凋零至此,非然焉皆受外邦之荼毒!。

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

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

3、文化见解: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应该遵循“与时偕行”的原则,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不断 创新。他主张兼收并蓄,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以推动文化的进步。
三、葛洪及《抱朴子外篇》的历 史评价
葛洪及《抱朴子外篇》在历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思想史上,该书对于 儒、释、道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 思想的宝贵遗产。在文化史上,葛洪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解也具有很高的 价值,被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总之,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创新 和完善,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谢谢观看
结论
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还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目前的研 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在研究视野、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未来的研究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方法,从多元视角审视《抱朴子》,深入挖掘其 思想内涵和历史影响;加强与其他典籍的比较研究,全面认识《抱朴子》在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此外,结合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对《抱朴 子》进行重新校注和阐释,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4、政治哲学: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入探讨了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阐 述了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君主的行为规范等。
5、医疗养生:书中还涉及了医疗养生方面的内容,如葛洪提倡顺应自然、保 精养生等理念,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参考内容二
引言
葛洪,东晋道家学者,著有《抱朴子》等重要作品。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 重要人物,他对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抱朴子》则是 葛洪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旨在 探讨葛洪《抱朴子》的接受研究,分析其学术价值、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取与弃

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取与弃

是 他 清 楚 的知 道 历 史 是 不 可 能 倒 退 的 , 产 力 的 发 展 需 要 生 有 与 之 相 应 的 政 治 制 度 来 保 障 。 他 认 为 君 主 制不 是 社 会 混 乱和百姓疾苦的原因 , 只要 做 君 主 的这 个 人 选 对 了 , 会 依 社
为国家的存在是为 了保护人 民, 如果没有城池和军队 , 就连 公输般和 墨翟这样 善 于防 护的人 都不 能保 全 自身 : 若 令 “ 甲胄既捐而利刃不住 , 城池 既坏而冲锋 犹集 , 公输 、 墨翟 , 犹
进行批判或加 以肯定 , 却没有人 站在晋 朝那个时 代的角度
去 分 析 他 为 什 么 会 提 出 这 样 的 观 点 和 他 提 出这 样 观 点 的根 据 又 是 什 么 。本 文 试 图挖 掘 出不 为纯 儒 的葛 洪 在 政 治 思 想 中对 儒 家 思 想 的 取 与 弃 , 以供 今 天 的 我 们 借 鉴 。
关键词 : 葛洪 ;抱朴子外篇》 政 治思想 ; 家思想 《 ; 儒
中 图分 类 号 : 25 7 B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8620 )6— 05 0 1 8 21 (090 00 — 3 0 这样 一 个 骄 奢淫 逸 、 乱 丛 生 的 国 家 之 中 , 是 认 为 不 竞 不 祸 更 营 、 荣 无 辱 的 社 会 是 人 们 最 惬 意 的环 境 。在 他 看 来 , 姓 无 百
充 分 体 现 , 人 对 他 政 治 观 的评 价 多 是 对 他 的政 治 观 点 或 前
争 名是 因为国家尚贤 , 盗贼群起是 因为珍贵财货 ; 了欲望 有
之 物才 有 了人 心 迷 乱 , 了地 位 和 利 禄 才 有 了抢 夺 , 何 况 有 更 象 桀 纣 这 样 凶残 之 人 正 是 因为 处 在 了君 主这 样 的位 子 上 才 使 得 他 们 得 以纵 欲 肆 虐 , 害 天 下 。 在 这里 , 生 把 这 一 切 荼 鲍

《抱朴子外篇》的赋体特征

《抱朴子外篇》的赋体特征

注意 的是 , 外篇 》 的言 志之 作 , 洪 基本 上 都采 《 中 葛
用 主客 问答 的方 式展开 内容 . 陈己见 。针 对这种 铺 情 况 , 明照先 生注 云 :本 篇 (嘉 遁》 假设 怀冰 先 杨 “ 《 )
生 与赴 势公 子 为主 客 之辞 , 申其 意 , 东 方 朔之 以 如
书 的创 作 注 入 了新 的 活力 。 南北 朝 时 期 子论 的再 度 繁 荣 , 葛洪 等 人 在 文 体 方 面的 尝 试探 索 不 无 关 系。 与
关 键 词
葛洪 《 扑 子 外篇 》 辞赋 文体 抱
《 抱朴 子外 篇》是 两晋 之交道 教学 者葛 洪早 年
的代表作 品 . 是他藉 以展 示 自己“ 也 文儒 ” 份 的鸿 身
维普资讯
8 ∞

第 期
《 抱朴子外篇》 的赋体特征
O 丁 宏 武
( 北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甘 肃 ・ 西 兰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葛 洪 的 代 表 作 品 《 扑 子 外篇 》 不仅 是 “- 间 得 失 、 事 臧 否 ” 杰 出子 论 , 是 “ 辞 章 于 来 抱 , -A =  ̄ - 世 的 也 骋
Hale Waihona Puke “ 或人 ” 《 贫》 “ 天 先 生 ” “ 俗 公子 ” 《 ,安 有 乐 和 偶 ,应
嘲 》 客” “ ”《 有“ 有 余 ,正郭 》 弹祢》 “ 《 有 嵇生 ” “ ” 与 余 ,
《 言》 “ 泊先 生” “ 重 有 玄 与 门人 ” 更 多 的情 况 , “ 。 是 抱 朴 子 ” 或人 ” “ 门” “ 与“ 、同 、 门人” 的问答辩 难 。值得
作为“ 言人 间得失 、 世事 臧否 ” 的杰 出子论 ( 外 《 篇. 自叙》 ,外篇 》 )《 的很 多篇 章 , 以设辞 问答 的方 都 式安 排 内容 , 构全篇 。 结 而这 一特 点 , 是赋 体从 诗 正

德行文学君子之本_从_抱朴子_外编看葛洪的作者观

德行文学君子之本_从_抱朴子_外编看葛洪的作者观
文 学 评 论
德行文学
君子之本
——从 《抱朴子Leabharlann 外编看葛洪的作者观◎卢萃宁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西・玉林 537000)
摘 要 学界多以道家、 炼丹家、 医学家来概括葛洪的一生, 而事实上, 葛洪的文学才能却多被世人所忽视, 就其主要著作 《抱朴子》 外篇来说, 就足以体现其文学造诣, 其相对完整的文学观也散杂地体现其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对葛洪的研 究渐成风气, 但多集中在概貌式的观视, 对 “点” 的探讨有失深入, 本文则是通过对 《抱朴子》 外篇的整体梳理后, 对其读者 观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抱朴子外篇 葛洪 文艺批评 作者观
物。 熠耀不能并表微之景, 常才不能别逸伦之器。 这段文字, 葛洪用了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博学的的重 要性: 水浅则不能浮巨舟, 器小则不能容大物, 萤火不能相并 日月的光辉, 才识平庸, 就无法成就逸世拔伦的作品。 “口不 传心,笔不尽意,造次之接,不异凡庸 (清鉴) ” , 象这样学识 平庸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在 “尚博” 中, 葛洪更明显地主张作家应博览群书广涉万 物, 不能有所偏废: 偏嗜酸咸者,莫能知其味,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在 “喻蔽” 卷中, 葛洪又一次运用生动的比喻来从正面说明了博 学的作用: 云厚者雨必猛, 弓劲者箭必远。 这说明, 一个文学工作者, 只有注重平时的才学修养, 在 创作的时候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近而务远。 其次, 葛洪认为唯有博学, 才能举一反三以小知大。 一个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 这就决定了其人生阅历也必然受到限 制, 唯有博学, 方能以小推大以近推远, 从而弥补人生阅历的 不足, 以应对文学创作的需要。他在 “博喻篇” 中说道: 睹百抱之支,则足以知其本之不细,睹汪濊之文,则足 以觉其人之渊邃。 在 “勖学” 篇中, 葛洪又一次强调了这一观点: 倪宽带经以芸鉏, 路生截蒲以写书, 黄霸抱桎梏以受业, 甯子勤夙夜以倍功,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 日, 知八荒若庐庭, 考七耀之盈虚, 步三五之变化, 审盛衰之 方来, 验善否於既往, 料玄黄於掌握, 甄未兆以如成。 这段文字, 分别用了倪宽、 路生、 黄霸、 甯子四个好学的典 故, 并说明他们唯其好学, 故能具备 “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 若庐庭” 的才能, 而这种才能无疑对文学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第三, 葛洪认为, 一个人如需达到博学的境界, 学习是不 二之选, 他特别地外篇中专门用一个独立的篇章 “勖学” 来说 明学习的重要。 他在 “勖学” 篇中提到学习 “进可以为国, 退可以保己” : 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 簸扬埃秽, 雕锻矿璞, 砻炼屯钝, 启导聪明, 饰染质素, 察往知来, 博涉劝戒, 仰观俯察, 於是 乎在,人事王道,於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 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释,饥寒

文章微妙 品藻难一——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文学批评观

文章微妙 品藻难一——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文学批评观

作 为 一 个 卓 尔 不 群 的思 想 家 , 洪 并 没 有 随 大 流 的 盲 从 葛 这 些 观 点 , 在 “ 世 ” 中 , 先 指 出 了 这 一 观 点 的 形 成 是 他 钧 篇 首
由来 已久 的 :
论》 、 孚 琛 的 《 晋 神 仙 道 教— — ( 朴 子 内 篇 研 J 胡 魏 川 , 自号抱 朴 子 , 阳句 容 ( 属 江苏 ) , 丹 今 人 生


对待 文学 遗 产 要 采 取 辩证 的态 度 , 反对 全 盘 继 承 , 既
于公元 2 3年 , 于公元 33年 ( 8 卒 4 一说为 33年 , 6 目前学界多 以 33年为主 ) 由于种种原 因, 们多以道教学者 、 4 , 人 炼丹家 、
Ju 《l f iia U ie 哲学社会科学版c) o ra o q r nvrt( h SeS) 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y P i o i Q h s i &
20 年 1 月 09 1
No e b r2 0 v m e 0 9
文 章微 妙 品 藻难 一
从《 抱朴子外篇》 看葛洪的文学批评观
s d fh ue C a tso e ok st a u t s rce s aigai dphaayio eog s ocp eleay t yo teO t hpe t r o Ma e B o , i atl i m kn n e t n s f hn ’ cn etnt t r u r rf h w sf r P h i l s G i h ir
o e c n e t td o t e g n rlpc u eo e o e a o c p n o u e n o e a p c i h i n tc mp ee B s d o h v rl ft m o c nr e n- e ea it r f h v r l c n e t d fc s d o n s e t h a h t l a whc s o o lt . a e n t e o e a l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原文及白话文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原文及白话文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原文及白话文【原文】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也。

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

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

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于世。

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乃徙君于琅琊。

【译文】抱朴子,姓葛名洪字稚川,是丹阳郡句容县人。

他的祖先葛天氏,大约是古代拥有天下的。

后来下降为诸侯国之一,于是就以葛为姓了。

葛洪的远祖做荆州刺史。

王莽篡位的时候,他耻于为国贼做事,放弃官职回归故乡,和东郡太守翟义共同起兵,准备去讨伐王莽,被王莽打败了,遇到大赦免除了灾祸,于是就称病断绝了和世上的往来。

王莽因为他宗族强盛,顾虑终究会生变故,于是让他迁居到琅琊郡。

【原文】君之子浦庐,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

光武践祚,以庐为车骑。

又迁骠骑大将军,封下邳僮县侯,食邑五千户。

开国初,侯之弟文,随侯征讨,屡有大捷。

侯比上书为文讼功,而官以文私从兄行,无军名,遂不为论。

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

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选取转封于弟。

书上请报,汉朝欲成君高义,故特听焉。

文辞,不获已。

受爵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于博望里。

于今基兆石础存焉。

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给如二君焉。

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

骠骑曰:“此更烦役国人,何以为让?”乃托他行,遂南渡江而家于句容。

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娱。

文累使奉迎骠骑,骠骑终不还。

又令人守护博望宅舍,以冀骠骑之反,至于累世无居之者。

【译文】他的儿子浦庐,起兵来协助汉光武帝,有很大的功劳。

光武帝即位,拜浦庐为车骑将军,后又升为骠骑大将军,封为下邳僮县侯,食邑有五千户。

开国之初,侯爷的弟弟葛文,随同侯爷四方征讨,多次打了大胜仗。

侯爷连续上书为葛文争功,而宫府认为葛文是私自跟随哥哥打仗,名字没有列入军籍,于是不予论功行赏。

侯爷说:“弟弟和我一同冒着箭石征战,满身是伤,由于受伤而失掉了右眼,但得不到点滴回报,我却是官高爵显,怎么能心安呢?”于是亲自上表请求把自己的爵位转封给弟弟。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摘要】:《抱朴子外篇》是葛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次著述的完成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两晋时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作为其时南中国区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书,这一著作也为研究江南学术风尚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葛洪家世、《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抱朴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某些探讨,试图对葛洪其人其书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梳理。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葛洪的家世。

葛洪虽自述为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但其先祖却在西汉末季、东汉初叶由北方迁入。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葛洪其先为梁国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人,后因反对王莽统治被迫移居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

其后,葛氏一支离开政治中心南迁句容,由一武力强宗逐步向文化世族过渡。

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葛洪的家族世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来的世系情况。

对争论较大的葛洪卒年问题,本章经过对文献的重新分析,认定葛洪享年八十一岁。

通过对葛洪家学、师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时代与其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情况。

葛洪撰著《抱朴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达现实关怀、驰骋辞章三方面的考虑,而《抱朴子外篇》的著述前后经过了酝酿、草稿、定稿、订补、修订诸阶段,主体部分的写作绵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倾尽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体现。

《抱朴子外篇》著成之后在当时即引起较大反响。

但是,现存《抱朴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从历代史志对《抱朴子外篇》的著录情况可以考见,也能从唐、宋类书征引《抱朴子外篇》文字不见于今本者得知,其佚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间,战火频仍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现今可知最早的《抱朴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与原始形态已有较大差异。

根据葛洪的自述和历代史志以及目录书的记载,六朝本《抱朴子外篇》当有手写本五十卷。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2衡量不正奸荣贤潜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2衡量不正奸荣贤潜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2衡量不正奸荣贤潜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2衡量不正奸荣贤潜题文诗:铨衡不平,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少多混乱;绳墨不陈,曲直不分,准格倾侧,滓杂实繁.以之治人,虐暴豺贪,受取聚敛,补买官费;立之朝廷,乱剧棼丝.引用驽庸,以为党援,而望其德,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明主何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法,防峻贪夫.殄瘁攸阶,可勿畏乎?古侯贡士,适者有功,增班进爵,不适有过,黜位削地.犹复不能,令诗人谧,大车素餐,之讽刺也,山无伐檀,罝兔之贤.况举之无,非才之罪,受之者无,负乘之患.衡量失格,优劣多少,安可复损?孤立翘秀,藏器待贾;琐碌轻薄,人事邀速.唯待价故,顿沦穷瘁;唯邀速故,佻窍腾跃.鸟鸱屯飞,鸳凤幽集;豺狼当路,麒麟遐遁.举善而教,不仁者远;奸伪荣显,英杰潜逝.高概耻与,阘茸为伍;清节羞入,饕餮之贯.举任并谬,群贤括囊,凶邪相引,小人道长,梼杌比肩.颂声不作,怨嗟嗷嗷.不正所致.【原文】夫铨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则少多混乱;绳墨不陈,则曲直不分,准格倾侧,则滓杂实繁。

以之治人,则虐暴而豺贪,受取聚敛,以补买官之费;立之朝廷,则乱剧于棼丝。

引用驽庸,以为党援,而望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何可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之法,峻贪夫之防哉!殄瘁攸阶,可勿畏乎?【译文】秤杆不平,轻重就要弄错;斗斛不放正,多少就会混乱;墨线不拉开,曲直就分不出来;筛格倾斜,渣滓杂物就会多了。

用这种人来管理人,就会暴虐而贪婪,搜刮民财来补上买官的花费;让他们站立朝廷,就会使朝纲比乱丝还要混乱。

任用愚笨平庸的的人作为自己的党羽,还要指望以好的品德去引导百姓,诸多事务顺利,这和悬挂起瓦片要求它夜里发光,琴弦没调就要听清越的音乐有什么区别呢?怎么能不澄清污浊,超拔隐贤,拣选忠奸,明鉴善恶,严格考校对策的方法,对贪婪之徒严加防范呢!将会由此导致国家灭亡人民困苦,能不害怕吗?【原文】古者诸侯贡士,适者谓之有功,有功者增班进爵;贡士不适者谓之有过,有过者黜位削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摘要】:《抱朴子外篇》是葛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次著述的完成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两晋时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作为其时南中国区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书,这一著作也为研究江南学术风尚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葛洪家世、《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抱朴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某些探讨,试图对葛洪其人其书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梳理。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葛洪的家世。

葛洪虽自述为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但其先祖却在西汉末季、东汉初叶由北方迁入。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葛洪其先为梁国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人,后因反对王莽统治被迫移居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

其后,葛氏一支离开政治中心南迁句容,由一武力强宗逐步向文化世族过渡。

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葛洪的家族世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来的世系情况。

对争论较大的葛洪卒年问题,本章经过对文献的重新分析,认定葛洪享年八十一岁。

通过对葛洪家学、师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时代与其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情况。

葛洪撰著《抱朴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达现实关怀、驰骋辞章三方面的考虑,而《抱朴子外篇》的著述前后经过了酝酿、草稿、定稿、订补、修订诸阶段,主体部分的写作绵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倾尽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体现。

《抱朴子外篇》著成之后在当时即引
起较大反响。

但是,现存《抱朴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从历代史志对《抱朴子外篇》的著录情况可以考见,也能从唐、宋类书征引《抱朴子外篇》文字不见于今本者得知,其佚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间,战火频仍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现今可知最早的《抱朴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与原始形态已有较大差异。

根据葛洪的自述和历代史志以及目录书的记载,六朝本《抱朴子外篇》当有手写本五十卷。

宋本《抱朴子外篇》出现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五十卷本等多种版本,主要以刻本的形式流传。

明本《抱朴子外篇》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为多。

而清本《抱朴子外篇》也主要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的形式流传,其版本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颇为可观的。

特别是清代学人对《抱朴子外篇》的校勘成就突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章还探讨了《抱朴子外篇》在当时以及其后所产生的影响,从中可以略窥其价值之一斑。

第三章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和社会思想。

葛洪的政治思想有很强的法家意味。

葛洪强调严格的君臣之分以及君臣关系,认为两者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如此方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

他对废立君主的行为抨击有力,并不惜借批评伊尹、周公、霍光等圣贤名臣来强化这一批评。

显然,葛洪如此看重君臣关系的措置有其现实背景的刺激,是与魏晋之际篡弑严重的社会历史实际相联系的。

同样,葛洪也异常看重刑法的作用,强调严刑重法,认为刑法从积极作用上可以惩奸除恶,从消极作用上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他也指出了人君赏罚不当的恶果,强调了执法者的素质。

葛洪在选举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他指出,汉晋之际选举弊端丛生,主要表现在名实不符、徇私舞弊、大族垄断三个方面,为了矫正这一不良状况,葛洪建议应该扩大察举策试的广度、加大惩治选举不法行为的力度、注重基层吏治建设与人才选拔来改善选举的弄虚作假情形。

葛洪对选举的设想颇与以后的科举制度相契合。

在仁明思想上葛洪主张明先仁后、舍仁用明,这种思想与儒家大异其趣,实受魏晋之际才性论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甚深,也是魏晋之际知识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

《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思想均是针对魏晋之际的社会、风教、礼俗有感而发,对其时的社会状况多有批评,并多愤激之辞。

葛洪批评了放达之风、婚丧无礼、酗酒无度等等诸种恣意妄为、不遵礼法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消弱了政治统治力,十分有害而危险。

通过这些批评,葛洪希望社会能够做到遵礼守法、节制私情、稳定有序。

通过葛洪的论述,我们也能了解魏晋之际个人与社会、礼法与情感、名教与自然等冲撞与协调的历史面貌。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士人精神、学术思想以及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葛洪的人生观表现出很大的内倾趋势,即对外物的追求欲望极少,甚至不屑一顾,而对内心的自我调试、自我满足非常在意,有一种高扬精神的气度。

重内轻外、抱朴自守是其表现。

这种思想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轻物重生,非常看重个体生命的如何安顿,不为外物的掠取而损害生命。

葛洪强调士人气节对于士人人格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不能屈服权力与富贵,而要以学识与道德为修养、为富贵,从而力图超越传统的富贵观点,重塑士人人格。

葛洪议政救世、不计成败的政治态度,也为士人的批判性人格与独立
性人格树立了榜样。

葛洪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历史观、文章观、礼制观等。

葛洪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同时认为当代历史并不比古代历史差。

葛洪的礼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指出礼制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阐明礼制之必要及不可缺乏;另外一方面,他又指出对待礼制不能采取信守不变的方针,主张礼制应该切于实用,所以提倡删礼省烦,删减礼制中繁冗浮杂之处,并分门别类排列以便于指导现实。

葛洪提出前者是为了反对两晋之际不遵礼法、群趋放诞的社会风气;提出后者主要是反对礼学家的繁琐之弊,使礼制切实可行。

葛洪的文章观主张文行并重、尊崇子书、注重实用、今不弱古。

葛洪在历史人物评价上,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他视伊、周为乱臣贼子,视吕尚为无仁屠夫,葛洪之所以如此评论,前者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后者是为了替隐士辩护。

因此不难看出,葛洪的历史人物评价往往是为了以古刺今,有其现实的考虑在内。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的关系。

葛洪著《抱朴子》内、外篇,两书基本完成于东晋初年,时当葛洪三十五、六岁左右,代表了葛洪成熟的思想。

葛洪同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这绝不是简单的篇目划分,也并非是思想的断裂,而实是葛洪思想一致的贯穿。

葛洪在道本儒末的思想基础上,打通儒、道、墨、法诸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

葛洪是通过处理儒家与道家、治身与治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上具体地表现了其以《内》统《外》的思想。

所以,《抱朴子》一书分内、外篇,以《内》统《外》、两者贯通,是葛洪思想浑然一体的表现,这一思想样态的出现与魏晋之际
的时代思潮以及葛洪道教理论学者的身份息息相关。

只有视《抱朴子》内、外篇为一整体,才能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地理解葛洪的思想,也才能更好地把握葛洪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葛洪《抱朴子外篇》两晋时期江南学风以《内》统《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35.7
【目录】:内容提要6-9ABSTRACT9-12绪论12-25一、选题旨趣12-13二、相关学术史述评13-23三、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23-25第一章葛洪家世及其生平研究25-58第一节葛洪先世祖籍考实25-26第二节葛洪家世探讨26-33第三节葛洪生卒年考辨33-42第四节葛洪生平与思想关系述略42-58第二章《抱朴子外篇》文本研究58-112第一节《抱朴子外篇》著述动机及其经过58-73第二节《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73-83第三节《抱朴子外篇》从古本到今本的变化83-93第四节《抱朴子外篇》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影响93-100第五节清代学人论《抱朴子》100-112第三章《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上)112-198第一节《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研究112-170第二节《抱朴子外篇》社会思想研究170-198第四章《抱朴子外篇》思想研究(下)198-258第一
节《抱朴子外篇》士人精神研究198-208第二节《抱朴子外篇》学术思想研究208-237第三节《抱朴子外篇》历史人物评价研究237-258第五章《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关系研究258-291第一节围绕《抱朴子》内、外篇关系的诸种争论258-265第二节以《内》统《外》265-281第三节《内》、《外》关系与时代思潮281-291结语291-296附录:《葛洪年谱》296-328参考文献328-337后记3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