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摘要: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其培养的现实需要。人们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与提升策略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较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加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研究,重点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过去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凸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个概念。而我国最初引进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运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研究。尽管这样,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不尽相同,使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至今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词汇,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解读。欧维顿(Overta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范德海登(Vander Heijden)认为,

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与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1]。早期西方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是由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与品质所组成,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直到2004年,在对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界定时,美国学者富盖特(Fugate)等才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为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与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成,拓展了就业能力研究的视野。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缘于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高校大规模扩招。199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步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时代,1998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于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而谭诤则认为,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不能充分诠释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取、职业岗位的获得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界定必须包含社会资本因素。笔者认同这种说法,因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隐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大学生就业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本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积累,以便毕业时能较顺利地就业。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凸现,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存

在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期望错位,求职漫无目的,职业获取能力低。很多毕业生择业时仍偏重于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与环境较好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与市场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一方面,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而大学生却并不愿意到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就业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生了错位。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在寻找工作时流露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茫然,是限制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学生对薪资期望太高,与绝大多数单位提供的月薪也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职业获取能力低的原因[3]。

(二)专业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理念、培养方案、教材到实施等都还带有精英教育的特征,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专业能力方面雷同性严重,可替性强,适应能力薄弱,偏离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4]。

(三)实践能力缺失,成为大学生就业“短板”之最。据麦可思公司对我国2009届、2010届、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方面是实习、实践不够。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

(四)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持续就业能力欠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会读书考试,缺乏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自由探索的意识,学习能力不强,而且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没有个性特点,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凤毛麟角,持续就业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5]。

(五)职业素质欠缺,职业适应能力较差。王宁宁认为,成绩、专业知识和

经验不足不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如职业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才是大学生最缺乏的职业能力,使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研究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方面的原因。高校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高校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就业指导及服务不到位。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脱节,没有形成涵盖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更少。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短缺,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6]。二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大众化阶段,但其培养方式却偏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是:其一,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按学科体系来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使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时缺乏竞争力[7]。其二,教学方法陈旧。多年来我国大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授,以传承教学为主,重“知”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实践教学较弱。与理论教学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主要存在着思想不重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实践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践基地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8]。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剖析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与各种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能找出自身相对于就业的综合素质的“缝隙”与不足,并在大学学习中有意识有选择地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夯实与发展。但很多大学生没有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方向不明确。吴鹏与赵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