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赏析练习及参考答案精编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何等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玉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临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墨客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涛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空阔。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答案

七年级上古诗词阅读《观沧海》曹操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观沧海》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反“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难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4.《天净沙、秋思》2.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逢考必有内容,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默写考点】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2.品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
3.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默写考点】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3.诗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4.诗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而“”一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03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请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默写考点】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4.《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04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赏析练习及参考答案【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观沧海三国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古诗词赏析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古诗词赏析题目(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几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答案】1.D 2.答案示例: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每天仿佛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诗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应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关,且全诗表达的是诗歌的雄心壮志,并非“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描绘。
划线句的意思: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注意抓住诗歌的具体意象,在此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把月亮、太阳的升落以及银河的灿烂景象描绘出来。
语言要简洁,不能遗漏画面内容。
示例:火红的太阳每天从浩瀚的大海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垂垂落下,投入到大海的怀抱;皎洁的月亮与它相互交替。
星光灿烂的银河,璀璨烂漫,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远远地与大海相融,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最后两句抒情。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赏析练习及参考答案【精编】

《_【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赏析练习及参考答案【精编】》摘要:观沧海三国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情感寓其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孤寂悲苦情部编版七年级语上册古诗词鉴赏观沧海三国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行若出其;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景象?请用生动语言加以描述答那苍茫浩瀚海上无边无际海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选角赏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动态“荡漾海水”、“洪波”和静态“耸立山岛”、“草木”相映衬显示了海宏伟辽阔和惊人力量()日月行若出其;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借助奇特想象表现海吞吐日月星辰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胸襟和宏伟政治抱——统国建功立业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乐观气3、诗表达了作者怎样胸襟和抱?(诗“若”用得哪里?)答通对海吞吐宇宙宏气势描写表达了作者博胸襟和统国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朋友诗句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关切情、诗歌何选取“杨花”“子规”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地给人飘零流落感;“子规”即杜鹃我国古诗词他总是悲哀凄惨啼叫着暗写诗人悲痛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氛围融情景情景交融3、从修辞角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以新奇想象用拟人手法寄情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友人无限关心、思念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憎恶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形象优美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所展现景象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开阔静静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叶白帆像悬挂高远江天上、说说“阔”和“悬”妙处答“阔”表现出“潮平”“悬”写高高直直挂着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表现出平野开阔、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3、分析“乡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感情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强烈思念情、任选角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景物、节令蕴含着种序交替然理趣()表现了光匆匆光阴荏苒身他乡游子顿生思乡情(3)把“日”“春”作新生美事物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思想感情()“生”与“入”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答残夜将尽尽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尽春天气息已到江上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桥流水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思乡情、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勾勒出幅绝妙深秋晚景图请“断肠人”角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黄昏荒凉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疲惫我骑着羸弱瘦马独古道上缓行绕缠着枯藤老树看到即将归巢鸦雀树梢盘旋悲啼走架溪流上桥看到桥畔稀疏村社里几户人已升起了袅袅炊烟3、这首令写法上有何特?试举例简要分析答()运用了寓景情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情感寓其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孤寂悲苦情()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手法如处动态“流水”与处静态“桥”“人”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环境使沦落异乡“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量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幅苍凉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愁苦情峨山月歌唐李白峨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山月歌》作者连用五地名峨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体描绘出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思乡情、作者诗歌描绘了怎样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感情?秋高气爽、月色明朗夜里诗人船上看到峨山尖吐出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江水像朋友样陪伴着诗人但从清溪到渝州途月亮总被两岸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乡思念情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画面?连绵峨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有如青山吐月皎洁月影映入湛蓝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写作手法前两句明了写作和地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事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思念情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闻正是江南风景落花节又逢君.赏析“正是江南风景落花节又逢君”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节这“落花节”包含不少容既是明叙相逢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局面作人生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节暮年这四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伤世情这首诗以叙事主前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恰逢盛世常出入豪门权贵听李龟年唱歌生活情景;两句讲述安史乱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情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盛世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深切感伤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唐岑参强欲登高无人送酒遥怜故菊应傍战场开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国传统节日从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遥怜故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请简要分析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思乡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乱渴望诗人是直接抒情“遥怜”词将诗人对故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二是以想像手法描绘了长安故纷飞战火断垣残壁丛丛寂寞开放菊花以写故菊写故长安让者仿佛看到幅鲜明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思念和对国事忧虑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⑴下列诗句运用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项是().忽如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 B.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杨花榆荚无才思惟漫天作雪飞.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己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景象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漠上黄沙月色辉映下如白雪般白茫茫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⑶这首诗被推崇唐边塞诗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思念情秋词(其)唐刘禹锡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谈谈诗歌三句“晴空鹤排云上”“排”表达作用答“排”这里是“排开、推开”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豪情和豁达乐观情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人生态?你认诗人眼“秋日胜春朝”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种激越向上人生态原因是如秋高气爽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秋”有何表达作用?答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氛围【赏析】抒发了身异乡孤寂情怀和对亲人思念和渴望相逢急切心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情景?答与妻子重逢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彼相思念情景(3)诗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它们不涵?答是实写二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再回忆起写信巴山夜雨情景)请用简介语言写出诗人心境答漂泊外孤寂苦雨深秋落寞归期(5)赏析“君问归期有期”两“期”妙处答期是妻子问其归日期催期早归二期是己回答感叹己归期无准两期问答构成音调与法回环往复妙(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即可)作者设想将团聚候能把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思念情溢言表设想情是虚写是想象两句诗作者用日相聚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愁苦(7)“秋”诗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秋”明了季节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心情(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处?答全诗“期”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境具有音乐和谐美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思念妻子(或友人)深情(9)诗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愿望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0)简析诗“涨”极妙答“涨”既写出巴山水秋池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愁与不得归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愁苦“涨”词用词准确富动态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对相聚快乐憧憬()这首诗借“巴山夜雨”景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感伤十月四日风雨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哀尚思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思想容】这首诗以风雨题通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系起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统祖国而献身强烈愿望【名句赏析】僵卧孤村不哀尚思国戍轮台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孤独、荒凉村里可是并不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情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风吹雨”语双关既是指然界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诗人从“风吹雨”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处境把现实与梦境然地想起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爱国情潼关清谭嗣终古高云簇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平、用语言描绘“终古高云簇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从古至今这巍峨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河流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对偶河流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平黄河广阔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气势,寄托了作者远抱3、谭嗣《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答对王朝更替兴亡感慨,对广被压迫人民情无期无奈相见共语期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赏析练习及参考答案精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观沧海三国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
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
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
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
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
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答: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