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合集下载

中药作用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中医学源远流长,中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将近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中药包括了中草药、中成药等多种形式,而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基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而这些活性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并且不同的中药可以有多种作用机制。

一、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中药主要通过观察药材和药物的外观、气味、味道、功效,通过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和应用。

这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依据中医理论,对中药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进行探索的研究方法,被称为中药药理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加速了对草药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同时,中药药理学家也在各种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这样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作用机理,支撑中药的临床应用。

二、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与中药药材的生理活性化学成分有关,活性成分可被精细地提纯和制备,但在维持中药的整体性和多效性上研究进展颇为有限。

1、多靶点共同作用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远比单一的分子量药物复杂,这是由于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也经常会联合使用,相互协同发挥作用。

2、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中药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作用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到免疫反应整体水平,越来越深入。

中药中的多糖、多肽、皂甙、单体等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体内调节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作用,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力。

3、抗肿瘤活性中药在抑制肿瘤生长、调节肿瘤微环境、提高肿瘤抗药性和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得都很突出。

而这些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抗氧化、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多个途径。

4、保护心脑血管中药不仅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氧化还原反应、改善血液流变性状,而且可以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4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种属差异 个体差异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 黄连对实验动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 也有效; 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 ▲种属差异性: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 茯苓煎剂:人口服有利尿作用,家兔、大鼠灌胃无明显的 利尿作用; 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降压作用。
▲提示,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
5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 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理论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6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 范围往往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 ▲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 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 作用,浓度在 1×10-8~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
▲证的动物模型
大黄脾虚模型
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
冷水浸泡加肾上腺素肝郁气滞模型
▲证的动物模型的缺陷 动物模型少,研究难度很大,认同度差
人和动物在生理生化机能等方面尽管有许多相同
之处,在形体、语言、反应等有很大差别。
17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按传统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药、活血化瘀 药、补益药等的药理作用已基本清楚。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尚需研究和归纳。 辛凉解表药与辛温解表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清热解毒药与清热泻火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凉血止血药与温经止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平肝息风药与平肝潜阳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研究思路范文

中药研究思路范文

中药研究思路范文中药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领域,涉及到中药的药材、药效、药理、方剂等多个方面。

为了系统地开展中药研究,下面提出几个研究思路。

1.药材鉴定与药效验证:中药研究的第一步是对药材进行鉴定,确保所使用的药材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对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并验证其药效,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2.药理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研究的关键。

通过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揭示其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理途径。

这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来实现,例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实验等。

3.方剂研究:中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方剂为基础的,因此对于中药方剂的研究是重要的。

方剂研究包括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关系以及他们的药效互补作用等方面。

可以通过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来验证方剂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4.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中药的研究也要与现代医学结合,探索中药治疗现代疾病的机制和方法。

以“中西医结合”为出发点,开展中药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找中药与现代药物联用的合理配伍方案,既发挥中药的特点,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5.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的必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旨在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包括对药材的质量、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6.中药临床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是将中药研究应用到实际临床中去。

通过对中药的治疗效果、副作用以及安全性的验证,进一步探讨中药的临床适应症和治疗方案。

可以开展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来评估中药的临床价值。

以上是对中药研究的几个思路,希望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中药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章节讲课讲多教2多媒体学时授方法媒体学条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一致性及差别性;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2.难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3.中药作用的差别性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要与证的研究联合3.中药分类对照研究4.增强与中药功能有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5.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体制研究6.中药毒性研究思虑题 / 作业:1.双向调理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课小结: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表现中药药理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人的知识,揭露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从头认识中药的功能。

既有与西药同样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己的一些作用特色。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能的关系中药的功能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不停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

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察看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体制,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它主假如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体制。

所以中药的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但因为二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一样,语言的表述也不一样,所以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定是既有有关性,又有不完整一致之处。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中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物质,经过加工和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特点,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

首先,中药是复方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

相对于西药中的单一分子药物,中药中常含有多个有效成分,并且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发挥药理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复杂性,通过分离纯化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

其次,中药具有多靶向、综合调节的作用特点。

中药往往通过多个分子靶点来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

这种综合性的调节作用是中药独特的特点,也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现代药理学技术手段,如高通量筛选、基因芯片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的多靶向、综合调节作用。

再次,中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

中药具有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治病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干预,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因此,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的研究思路。

可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中药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化治疗的机制。

最后,中药研究还可以借鉴现代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如药物靶标的筛选和验证、药物-受体的结构与作用关系等都是中药研究可以借鉴的内容。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中药传统的“整体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需要考虑到多成分、多靶点、多靶向、综合调节以及个体差异等特点。

通过分离纯化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揭示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通过高通量筛选、基因芯片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的多靶向、综合调节作用;结合现代药物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常用思路

中药药理学常用思路

中药药理学常用思路
1. 中药复方的整体效应:将中药复方作为整体,探究其在人体内的整体效应,了解每种中药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协同、互补、增强或抑制等综合效应。

2. 中药药物对生物分子的作用:研究中药药物如何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如与蛋白质、核酸、酶等结合,进行生物学功能调节,了解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

3. 中药功效的归类分析:根据中药药材的不同功效,对中药复方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细致的归类分析,探究不同功效的中药药材在复方中的协同作用。

4. 中药药效学研究: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中药药物的药效性进行检验,明确其疾病治疗效应,了解中药药物的治病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表现。

5.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药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消除的过程,并分析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6. 中药药性毒性研究:研究中药药材及其提取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估其在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并根据实验结果制定相应的用药指导和预防措施。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药理研究是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功效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药药理研究思路1. 系统观察与文献研究中药药理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系统观察与文献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古代文献、病历以及病患反馈等材料的搜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2. 整体认知与部位分析在对中药进行药理研究时,需要先进行整体认知与部位分析。

通过对中药各个组分的提取和分离,并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

3. 体内外实验验证中药药理研究离不开体内外实验验证。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可以验证中药的药理效果和作用机制。

同时,结合先前的观察和文献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4. 临床试验与数据分析中药药理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副作用以及用药规律。

这一步骤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中药药理研究方法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是中药药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体内各种组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2. 细胞实验技术细胞实验技术是研究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以模拟体内环境,观察中药对细胞的影响。

包括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等指标的测定,可以揭示中药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3. 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

通过给动物进行不同剂量的中药处理,观察动物的行为、生理指标等变化,可以推测中药的效应和安全性。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PCR、Western blot、基因芯片等技术,可以分析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随着生物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然而,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的药理作用1. 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许多中药已被证明对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

例如,黄连被证实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尤为有效。

另外,人参则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 对机体的养生作用中药除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外,还具有对机体的养生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例如,当归被广泛应用于调理女性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在经期调理和生育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当归中所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对于缓解经期不适和调节月经周期非常有效。

二、中药的药理机制研究1. 多成分多靶点的机制相比于单一分子药物,中药通常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复方制剂。

因此,中药的药理机制往往涉及到多种靶点和多种通路。

这意味着中药可以同时影响多种生物分子和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中药复方“清热解毒冲剂”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除有害物质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机制来治疗炎症性疾病,发挥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2. 调节信号传导途径的机制中药的药理机制还涉及到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

许多中药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以干预细胞内的各种信号分子和通路,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化过程,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可以调节细胞周期及各类生长因子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修复。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七、剂量及煎煮方法
• 大承气汤: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大黄酸少14% 总蒽醌少11%) 后下法—药渣中后下大黄(居中)
八、配伍
• 《本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 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 情,合和视之。” •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 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 2、增强疗效
延胡索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 3、利于贮藏,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的活性,苷分解减少.
• 4、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
六、制剂及剂型
•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 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 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 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第一节
• 功效与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的抗菌 、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 实验与临床作用一致:如葛根对心血管 系统的作用、黄连抗心律失常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三、中药作用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 中药粗制剂的量效关系不具有规则性;
但某些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 确。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 研究思路
2020年5月24日星期日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发挥疗效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二、中药药理作用的差异性: • 中药功效与药理作用大多一致,但也存
在差异性(部分是由于改变了给药途径 产生的新作用)。 • 另外存在种属和个体差异。

四、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五、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 同一种药物可产生相反的作用 不同剂量有关:人参 不同有效成分:人参、当归 机体不同状态:当归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六、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思路
• ⒈ 与证的研究结合 • ⒉ 分类对比研究 • ⒊ 功效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 ⒋ 重新评价性研究 • ⒌ 毒性研究 • ⒍ 作用机理的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 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 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 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 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 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 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 、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 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 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 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 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 过量反而减弱。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②抑制肾小 管对Na+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 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α、β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 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 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 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尚存差异性的原因
1、使用术语的不同: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降压、镇静作用
葶苈子:泻肺平喘 强心作用
青皮、枳实:破气消积 注射液升高血压、治疗休克
3、中药的功效多为在复方的用中得出:
中药的运用是采用复方配伍的形式, 中药的功效多是在方剂中作用的体现。 药理研究多用单味药进行。
中药与化学药品相比,一般起效较 慢,作用温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 与产地、采收、贮存、炮制等因素有关
一、研究复方的目的和意义
1、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和以方探理,阐 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的实质。
阐明复方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 理运用
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2、创制新方,开发新药
传统:复方,综合效应 现代:提取分离不同成分,再进行实验
中药有的成分或组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全方或 全药的某一方面的作用(麻黄碱平喘、青蒿素 抗疟),但某些成分与全方配伍不同(乌头碱与 四逆汤对心脏的毒性)。
中药功效来源于临床的病理状态,强调 对证,而目前对证的本质尚未阐明,证 的模型建尚存困难,这是中药药理研究 存在的最大困难之一。
6、动物实验与人体效应的差异: 7、药理实验用剂量与临床用量的差异: 8、整体与离体实验的差异:
作用的多效性
成分的复杂性导至作用的多效性
调节机体截然不同的两种病理状态
当归 子宫平滑肌痉挛—舒张 子宫平滑肌舒张—加强收缩
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中药成分复杂,量效关系不 明确,无一定规律性
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性
由于中药药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概 念、理论、知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 补充修正和完善。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重新评价中药的 某些基本作用也同样重要。
天麻素的镇静催眠作用
5.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应在 中药原药材、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才能接近中药 理论,全面而合理地说明中药功效 产生的作用机理。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泻火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3.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1)确定药效的强度、范围、特点、 与同类药或原剂型比较了解其优点、 特 色、有无实用价质及发展前景。
2)精简处方更适合于临床运用
3,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配合得当增强疗效,配合不当产 生不良反应如四逆汤、左金丸
1、整方实验
主要阐明复方的作用、作用机理,创制 新方及新药的临床前药理研究等,但机制 研究较困难。目前复方研究大多发限于对 临床疗效的验证。
2、拆方实验
研究药物的组方原则、阐明各药味间 的关系,寻找最佳组方。
1、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 点之一,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 证药结合研究的前提。
证的实质还未得到揭示时, 要做到与证的研究结合尚 存在困难。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