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显圣”新解:关羽亡魂为何要向吕蒙索命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宏伟壮阔的战争纷乱的年代里,历史演变的自然规律和不可抗拒的人物命运悲剧在各个阶层和人物身上上演。

就如《三国演义》开头一首诗歌点明小说的故事走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其中关羽的人生结局安排更是作者罗贯中独具匠心和重点描绘的,这其中为塑造关羽的忠诚信义服务,更是区别史料记载,使得关羽命运的发展有始有终,有因有果。

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毛宗岗评关羽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关羽的形象更是在众多英雄将士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作者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这也使得关羽形象更具神异的色彩。

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文必提诸葛,武必提关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尽管在性格上有不可或缺的局限,如刚愎自负,骄傲自大,大意致使失掉荆州,然而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亮点。

关羽性格和形象的鲜明和亮点也使得他在人们的心中深刻和与众不同。

(一)英灵儒雅借用毛宗岗评价,“则极其儒雅,则极其英灵”,在描写关羽的爱好时,爱读《春秋》,便可知关羽并不是粗鲁的武将,在小说开始的描写多以张飞和关羽作为刘备的辅佐而出现,而同样境遇,关羽更沉稳,冷静,从其描写的语气和用词的数量上就可以判断出,如第二回。

其二,从关于出场的形象描写也可以看出。

赤色是忠诚的代表,“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更是给人一种正义儒雅的感觉。

关羽形象描写是《三国演义》众多英雄形象描写最详细和深刻的。

外貌描写是侧面烘托,关羽行为更是体现儒雅的一面。

与刘备,张飞的兄弟之情,与刘备的君臣关系,都是检验君子的行为标准。

最突出的事件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这足以看出关于对待男女之色,遵循礼节,借曹操叹服不已侧面写出关羽威风凛凛的正义儒雅的形象。

(二)忠诚神武关羽作为“忠”与“义”的代表,首先是对刘备的忠诚是最直接的表现,如第一回三兄弟结拜并宣誓。

《三国演义》中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真相比演义更让人胆寒

《三国演义》中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真相比演义更让人胆寒

《三国演义》中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真相比演义更让人胆寒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国历史进程在这一年来到拐点。

对刘备而言,在这一年可谓悲喜交加。

喜的是蜀国在定军山之战中力挫强大的曹魏,夺得第三个重要根据地汉中,蜀国的发展趋势达到顶峰。

但好景不长,局面很快急转直下,大将关羽在荆州之战中,遭到魏吴两国腹背夹攻,兵败身死,蜀国最精锐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蜀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荆州丢失。

关羽之死,是三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此前,他作为汉末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名将,在当时武将集群中是鹤立鸡群的存在,是蜀国的栋梁和骄傲。

《三国演义》中,把关羽之死说成是“大意失荆州”,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关羽在荆州遭遇大败,根本原因是盟友吴国在关键时刻的背叛与偷袭。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地区,得到了蜀汉发展历程中第一个战略根据地。

但美中不足的是,荆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块变数极多的四战之地。

北部有强敌曹魏,南部毗邻孙吴,同时受到南北两个方向的威胁。

而曹魏和孙吴也时刻对荆州虎视眈眈,都想把其收入囊中。

220年八月,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关羽组织重兵北伐曹魏,与曹军在襄阳樊城地区展开激战,后方空虚。

东吴名将吕蒙向孙权建议乘机袭取关羽后方,夺占荆州地区:“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

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

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孙权怦然心动,“遂发兵袭羽”,于是让吕蒙全权指挥夺取荆州之战。

吕蒙指挥若定,把东吴水师伪装成商贾船队,偷偷渡过长江防线,接连攻克了江陵、南郡,端了关羽的老巢,关羽部队的全部家属、粮草辎重全部落入吴国之手,关羽顿时进退失据,军心瓦解,一败涂地。

英雄末路的关羽落荒而逃,在临沮被吴国军队俘获,就地斩杀。

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孙权成功夺取荆州,袭杀关羽,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胜,吕蒙作为首功之臣,得到孙权的重奖:“擒羽之功,子明谋也”,“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如此之重的赏格在三国时期可谓独一无二。

历史趣谈关羽兵败身亡之谜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历史趣谈关羽兵败身亡之谜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关羽兵败身亡之谜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导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

曹操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

曹操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张辽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亢龙有悔。

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

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

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

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

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

此时鲁肃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吕蒙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孙权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陆逊
生活常识分享。

“玉泉山显圣”新解:关羽亡魂为何要向吕蒙索命

“玉泉山显圣”新解:关羽亡魂为何要向吕蒙索命

“玉泉山显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重归东吴之手。

就在离关羽父子遇害之地不远的玉泉山上,僧人普静遇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

是夜,月白风清。

三更已后,普静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静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

……普静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

后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三国志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七十七回,中华书局2009年排印)这就是著名的“玉泉山显圣”的故事。

这个故事起源很早,流传版本也很多,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中的玉泉山故事,因此相关的历史考证从略。

关羽显圣的玉泉寺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县,当地人称作“小关庙”,与山下的“大关庙”(即关陵庙,关羽身体埋葬之地)相区别。

与河南洛阳的关林、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合称中国三大关帝庙。

(图来自网络)僧人普静用禅理点化关羽的亡魂,并成功使其皈依佛门。

然而,按照《三国演义》的发展,之后关羽又一次显灵向吕蒙索命。

读者在这里未免产生一个朴素的疑问:既然关羽已经皈依佛门,为何还能以“厉鬼”的形象现身呢?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毛氏本《演义》并不能自圆其说。

毛宗岗在本回的“总评”中说:“云长安在”一语,抵得一部《金刚经》妙义。

以“安在”二字推之,微独云长为然也。

吴安在?魏安在?蜀安在?三分事业,三国人才皆安在哉?凡有在者不在,而惟无在者常在。

知其安在,而云长乃千古如在矣。

毛宗岗将普静的话解释为,由佛家看来,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空,那么从本质上讲,关云长是空,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云长,又哪来的这些恩恩怨怨。

所以关羽“顿悟”的内容,即是“五蕴皆空”的道理,因此他欣然皈依佛门,后来修成菩萨。

这种解释看似通顺,但是如此一来,既然关羽看破了世相泡影,他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仇恨,以至于化身厉鬼呢?毛宗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进行补救,他在总评中说道:关公既经普静点化之后,人相我相,一切皆空,何又有追吕蒙、骂孙权、惊曹操、告玄德之事乎?曰:云长不以生死而有异。

历史趣谈生死较量 吕蒙为什么能斩关羽首级?

历史趣谈生死较量 吕蒙为什么能斩关羽首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死较量吕蒙为什么能斩关羽首级?
导语:关羽之死是很多人心里的痛,不管是惋惜也好,惜才也罢,死人是不能复生的。

在与吕蒙的生死较量之中,关羽究竟是输在了哪些方面。

1、国家战
关羽之死是很多人心里的痛,不管是惋惜也好,惜才也罢,死人是不能复生的。

在与吕蒙的生死较量之中,关羽究竟是输在了哪些方面。

1、国家战略层面
孙吴有强大的水军,正当诸将仍停留在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思维之时,吕蒙就劝孙权夹水口立坞,以备不及上船之时有险可守,结果这一奇计影响深远。

何止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曹魏一朝都无法灭吴,可见濡须坞对孙吴是何等的重要!
那关羽对蜀汉有过这等战略性建言吗?一片空白!
2、对智将献计并成为战役的转捩点
周瑜这智将相信不用多作解释;围曹仁于江陵之时,周瑜遣甘宁破夷陵成犄角之势,迫曹仁不得不派兵夺回。

这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刻,诸将认为兵少无力分兵,但吕蒙举荐凌统,认为他可坚十天,这就促使周瑜下定决心救援;吕蒙又劝周瑜遣兵以柴断险道,料定曹军败后被阻于此时,只能弃马,结果又被料中。

这对不产马的江东来说,是一次不少的战略性物资补充。

关羽呢?别说没有对诸葛亮、庞统作过战术性的献计,连主公刘备也不多。

(当然不是没有,身在曹营时劝刘备杀曹操即是一例,不过正如裴松之所言,完全没有考虑过自身安全,吾认为可说是思虑不周也)
3、正接交锋,关羽完败
陆逊建议吕蒙以己代他,及其后的骄敌信,也只是降低关羽的戒心及减少驻兵,关羽的江边屯候并没有撤下来;陆逊也没有教吕蒙如何
生活常识分享。

关公死后显灵了?曾向吕蒙索命?

关公死后显灵了?曾向吕蒙索命?

《三国》写灵异的事很多,关云长显灵就曾被描写多次。

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捉住并杀害后英魂不散,常常骑着赤兔马在空中行走,并大声呼喊“还我头来”,令当地的气氛十分紧张。

关羽的魂魄曾附身吕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揪住孙权用关公的语言进行辱骂,状似发狂,后吕蒙七窍流血而死,举座震惊。

之后,关羽还托梦给刘备,告知自己被害的讯息。

一日,关羽的魂魄途径玉泉山时,被普净法师一席话点化,修成正果,为百姓办事,百姓尊为神,立庙供奉。

中国五千年的里发生过许多古怪灵异的事件,有些事因为当时的科技无法解释而被人们以鬼神灵异化,有些甚至用我们现在的科学都无法解释,到底是真鬼怪还是真科学,相信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

湖北:关公显圣玉泉山的传说

湖北:关公显圣玉泉山的传说

;普净点头说:“昔是今非,一切休论。

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天将军被吕蒙所杀,大喊‘还我头来’,然而将军生前,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那些人的头,又叫谁去还呢?”关羽听了普净的话,恍然大悟,心悦诚服,于是扳依普净,从此之后,常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当地老百姓感激他的恩情,集资在玉泉山顶,修了一座显祠来纪念他。

后来,显圣祠搬到了山脚下,一位文人,为祠堂题了一副对联:赤面秉丹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因果相应_人生故事

因果相应_人生故事

因果相应
一觉醒来再难入眠,顺手拿起《三国演义》,读至七十七章《玉泉山关公显圣》,心生感悟。

话说关公被吕蒙所害,一魄不散来至玉泉山,大呼:“还我头来!”普净长老对关公说:“今将军为吕蒙害,呼还我头来,然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众人之头,又是谁夺的呢?”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显圣护民被尊为关武圣帝。

因果相应,比如爱情中,你横刀夺爱,肯定会有一人心痛,只有你亲自尝到了那痛的滋味,才理解那人曾经和你一样的痛楚。

生意场上同样如此,别人困难时你不肯伸手,当你处困境谁还会助力?想想生活中莫不如此,施德德会恩报于你,你施怨怨会生于心。

自己做好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身边的亲人朋友,能堂堂正正做人,大大方方做事,一生无愧。

君子坦荡荡,活在别人的口碑里,不畏他人闲言妄议,努力向上,终
会有回报。

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五篇

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五篇

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五篇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北京雍和宫导游词五篇(一)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临北二环路,西临成贤街(孔庙、国子监),地铁5号线有“雍和宫”这一站。

清朝时,雍和宫是北京最为著名的皇家寺庙。

如今,雍和宫不仅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而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是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在明朝时,雍和宫所在的这片地区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

清康熙皇帝在位时,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当时胤禛的爵位这里曾叫“四爷府”、“贝勒府”,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后,这里改名叫“雍亲王府”。

雍正登基后,雍亲王府作为“潜龙邸”不能再另赐他人,所以将“雍亲王府”改成佛教寺庙,叫雍和宫。

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弘历钦命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寺院。

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原因一、根据惯例,先帝原王府(又称潜龙邸)一般不再做他用,而是改为寺庙。

二、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以及乾隆皇帝秘密皈依藏传佛教。

三、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民族团结。

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藏族,这两大民族中有着巨大的影响,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既可以是宗教的纽带,又可以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

整座建筑群原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在1900年时,被毁;西路在建国后,扩建雍和宫大街时,被毁。

现如今只有中路建筑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参观。

东路南部统称“连房”,是喇嘛学僧起居的地方,北部叫“东书院”,是自雍正皇帝开始,历代清朝皇帝去方泽坛(地坛)祭祀后,休息用膳的地方。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关公被困麦城,久盼援兵不至,预出城抄小路,暗透重围。

吕蒙是否死于关羽亡魂索命

吕蒙是否死于关羽亡魂索命

吕蒙之死《三国演义》里名将的死法各有不同,除自然原因死亡(老死、病死)外,中箭致死是最多的,如太史慈、甘宁、庞统、黄忠、徐晃、张郃等。

其次,有各种死亡,忧死如诸葛亮、陆逊;气死如周瑜、王朗;战死如夏侯渊、典韦;被斩如吕布、关羽;被刺杀如孙策、张飞;自杀如荀彧、姜维。

但有一个人的死却非常蹊跷,他就是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

吕蒙死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斩杀威震天下的蜀汉名将关羽,夺回荆州后。

跟吕蒙一样,关羽也是死在自己职业的巅峰期——攻取襄阳和水淹七军(关羽年轻时曾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但只是作为一员武将,未亲自统帅大军。

关羽死前驻荆州,相当于一方诸侯,掌握着一个集团军)。

当一个名将在自己的职业巅峰期斩杀另外一个处于职业巅峰期的名将时,或许他的使命也随之完成了,但吕蒙的死充满着太多的疑惑,让我们不得不去怀疑。

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的版本:一、关羽的亡魂索命。

这是《三国演义》原著里吕蒙的死法。

吕蒙尽收荆襄之地后,孙权犒赏三军,大设宴会为诸将庆功。

孙权亲自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

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罗贯中的这种写法让人着实费解,吕蒙死前举止反常,死后七窍流血,这是典型的中毒症状,怎么会是关羽亡魂索命呢?学过哲学的应该知道,物质决定意识。

当物质不存在时,又哪来的意识呢?可能罗贯中是个唯心主义者吧,但古人迷信,信封鬼神也是源远流长的。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罗要突出关羽的英雄气,就是死后也有报仇雪恨,就像大家电视剧里看到的,有人要死时威胁对手说:“我死后化作厉鬼也要缠着你”。

三国演义76-90回检测题目及答案

三国演义76-90回检测题目及答案

76. 与关羽在沔水展开大战,关羽失荆州,败走。

向上庸的刘封、求救,二人不救。

77. 关羽被潘璋部将所获,孙权劝降不成,斩关羽、。

关羽死后英魂不散,在显圣。

被关羽索命,当场七窍流血而死。

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欲嫁祸此人,此人厚葬之。

78. 为曹操治病,曹操疑其为关羽报仇,下狱而死。

曹操前后两次梦到同槽。

第一次是指、、;第二次是指、、。

第二次的梦预示了。

79. 曹丕设计羞辱曾经投降刘备的,此人气愤病死。

曹丕为防兄弟抢夺王位,抓捕三弟、四弟。

四弟自缢而死。

曹丕的母亲要其放过,曹丕限其七步为诗,并让其以“”为题,其吟“,相煎何太急!”孔明献“”之计,令讨伐孟达。

孟达招降,此人斩使毁书,后逃回被刘备斩了。

80. 曹丕为称帝,机关算尽。

先让等人用尽手段威逼汉献帝。

又派等人杀祖弼抢得玉玺。

然后又演了一场“三辞而诏不许”。

后拜谢天地,忽然刮来一阵怪风。

81. 刘备称帝,欲兴兵为关羽报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备不听。

让保太子守西川,自己率兵出征。

也报仇心切,因为部将范疆、没有按期完成任务,被其鞭挞,此二人怀恨在心,当夜杀了他。

、争当先锋,刘备让其二人比武,结果不相上下。

82. 蜀军兴兵,孙权派小将应敌,刘备派和迎战,败之。

刘备感叹昔日老将已经无用,老将不服气。

83. 战斗中,老将中了的冷箭,回营身亡。

刘备一路东进,捷报连连,当初追杀关羽的、等人全部被杀。

孙权把杀死张飞的、捆绑起来,送到蜀军营中,以求和,刘备没有答应。

向孙权推荐了儒将。

其坚守不战,等待战机。

84. 刘备移营就凉,劝其不要驻军树林茂密之处,听说后认为是兵家大忌。

刘备被火烧连营,幸亏关兴、救驾,后又有救驾,逃到城。

儒将追击,误入之死门,幸得指路才走出来。

85. 刘备托孤于。

曹丕乘此之机,用路大兵夹击攻蜀。

此人很快破了路,派出使东吴讲和,破最后一路。

86. 吴国派随同蜀国使者回访蜀国,他至蜀甚傲,舌难之。

曹丕大怒,率兵伐吴,被用火攻烧得大败而归。

来救,被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许都箭疮迸裂而死。

劝说别人的四大绝招

劝说别人的四大绝招

劝说别人的四大绝招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碰到麻烦时,我们都想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去劝说对方,让暂时的危机过去。

但劝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高超的劝说技巧,只有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这些劝说的绝招应该怎么用呢?第1招:“警醒式”劝说,息事宁人马未都在历史、考古、收藏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有一次,藏宝人来访,带着一件宋代陶瓷曲颈瓶,想请马未都帮忙鉴别一下是真伪。

马未都仔细甄别后,发现无论是釉面、工艺处理,还是上面的文字篆刻都有造假的迹象,确定为赝品。

这位藏宝人异常愤怒,要马上去找卖家算账。

在场的几位朋友一起劝说:“这是从江苏收来的,到哪去找人啊?”可那位藏宝人怒气冲冲,非要去找卖家索赔。

马未都情急之下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关羽死后,阴魂不散,飘至玉泉山。

大呼‘还我头来!’一个尼姑正在庵中,忽见关公显圣,说‘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取呢?’关羽闻言,恍然大悟,当即皈依佛门而去。

你卖给别人的难道就没有赝品吗?他们又该向谁去索赔呢?”这时,藏宝人才恍然大悟,当即放弃冲动的想法,说:“以后我一定遵守职业道德,对赝品宁可毁掉也决不再出售。

”马未都的这位朋友认为自己受了欺骗,不听人劝,执意要找卖家索赔。

马未都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把那些高深而通俗的道理喻于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中,使这位朋友更深刻、直观地明白,被他欺骗过的那些人也在想着找他索赔。

马未都用警醒的话语,不仅打消了朋友冲动的想法,而且让朋友明白这种缺失职业道德的危害性所在,起到了息事宁人的效果。

第2招:“假言式”劝说,转危为安美国Ups快递是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

芝加哥州的年轻人德菲尔想投身快递公司之一,便选择了Ups前去应聘,经过严格的面试和几天的等待,德菲尔被Ups拒之门外。

德菲尔非常苦闷和沮丧,情绪低落,开始变得不自信,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妻子看他这个样子,心疼地劝道:“德菲尔,其实你应该感到庆幸。

吕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吕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吕蒙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吕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还有就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爱才但不能忌才,不能总拿老眼光来看。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

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

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

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

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

他忠于孙吴,对孙权尽心力筹谋。

扩展资料:
小说中吕蒙初登场于第三十八回《战长江孙氏报仇》,因孙权招贤而与其他十二人相继投至其麾下,吕蒙在小说中的形象与史实相类。

吕蒙于第三十八回时担任平北都尉,为孙权引见来投的甘宁,并随孙权攻打江夏黄祖,于阵前亲斩敌军前锋陈就。

后来吕蒙亦参与赤壁之战,与太史慈同属前线第四队部队,又奉命引三千兵去乌林接应甘宁部队,然后追击曹操,逼得曹操要留下张辽断后。

在周瑜攻打曹仁,与及孙权战濡须、合肥之时,都有吕蒙献计的情节,以示吕蒙的战略眼光确实胜于东吴一般将领。

但《三国演义》将夺荆州的功劳归于陆逊。

吕蒙听说荆州早有防备,害怕无法实现目标因此称病躲避主公。

直到孙权派来的陆逊来献出白衣渡江之计。

历史上这则是吕蒙和孙权的计谋。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吕蒙的死法也较为荒诞,竟被关羽魂魄索命而死。

玉泉山关公显圣玉泉山关公显圣三国志通俗演义

玉泉山关公显圣玉泉山关公显圣三国志通俗演义

玉泉山关公显圣-玉泉山关公显圣三国志通俗演义却说吴侯求计于吕蒙,蒙曰:“麦城四门皆有大路,吾料关公兵少,必不从此路而逃。

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也。

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但有敌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

敌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

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可成事矣。

其余大路已遣将士把守,惟北门只用弱兵守之,关公走北门无疑矣。

”权又令吕范卜之。

范复卜一卦,乃告权曰:“此卦中主敌人投西北而走,今夜亥时必然擒矣。

”权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领两枝精兵,各依军令埋伏去讫。

且说关公在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有三百余人,粮草缺少。

是夜,城外吴兵招唤各军姓名,越城而去者数多。

不见救兵到来,心中无计,遂与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遭此危急,将复如何?”甫哭而告曰:“今日之事,虽有子牙复生,亦无计可施也。

”赵累曰:“救兵不至者,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发也。

玉泉山关公显圣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收复汉上,未为晚矣。

”公曰:“吾亦欲如此。

”遂上城观之,见北门外小路,旌旗不整,队伍交杂,乃问曰:“此去往北,地势若何?”一人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

”公曰:“今夜可走此路。

”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

”公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军装,准备出城。

甫痛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手下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粉碎,身亦不降也。

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痛哭而别,与子关平、都督赵累引手下二百余人,开放北门,奋然突出。

比及天晚,吴军见之,不敢阻当,四下逃窜。

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约走三十余里,只见下凹处,火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出,为首大将乃丹阳故鄣人也,姓朱,名然,字义封,骤马挺枪大叫曰:“关公休走!趁早下马受降!”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

未及三合,朱然便走。

公乘势追杀,忽然一棒鼓响,四下伏兵皆起。

公不敢恋战,望临沮小路而走。

朱然回兵掩杀,行不动者,折伤五六十人。

三国大将吕蒙怎么死的?沾染瘟疫导致吕蒙之死

三国大将吕蒙怎么死的?沾染瘟疫导致吕蒙之死

三国大将吕蒙怎么死的?沾染瘟疫导致吕蒙之死本文导读:吕蒙染上瘟疫不治身亡正史中记载吕蒙怎么死的没有用多少文笔,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江陵一战之后孙权想要加封吕蒙,但不巧吕蒙染上瘟疫,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诊治护理,并且下令,在国内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病的人,赏赐千金。

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

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碌,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

网络配图如发现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就高兴,对手下人有说有笑;如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

吕蒙病情略有好转,孙权就下达赦令,让群臣都来庆贺。

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命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

但吕蒙终于在内殿中去世,吕蒙之死时四十二岁。

《三国演义》吕蒙怎么死的:关羽索命网络配图三国演义里吕蒙之死是因为关羽索命。

吕蒙尽收荆襄之地后,孙权犒赏三军,大设宴会为诸将庆功。

孙权亲自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

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罗贯中要突出关羽的英雄气,就是死后也有报仇雪恨,就像大家电视剧里看到的,有人要死时威胁对手说:“我死后化作厉鬼也要缠着你”。

于是虚构了关羽亡魂索命吕蒙之死这个情节。

网络配图《新三国》吕蒙怎么死的:孙权处死《新三国》对吕蒙之死这点表现的特别明显,吕蒙是周瑜提拔的,对周瑜忠心不二,但是对孙权就隔着一层了。

而皇帝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忠心,而不是只忠心于某位大将,这是作为将领的大忌呀。

周瑜只是吕蒙的前任Boss,而孙权才是他俩的终极Boss,吕蒙却偏偏犯浑,为了死去的前任Boss 而得罪了现任的Boss,不死于非命才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永远是在外将军死于非命的潜理由,哪个君王都不会允许不听话的将军的,将军是家将,是唯主子之命是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泉山显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重归东吴之手。

就在离关羽父子遇害之地不远的玉泉山上,僧人普静遇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

是夜,月白风清。

三更已后,普静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静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

……普静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

后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三国志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七十七回,中华书局2009年排印)这就是著名的“玉泉山显圣”的故事。

这个故事起源很早,流传版本也很多,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中的玉泉山故事,因此相关的历史考证从略。

关羽显圣的玉泉寺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县,当地人称作“小关庙”,与山下的“大关庙”(即关陵庙,关羽身体埋葬之地)相区别。

与河南洛阳的关林、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合称中国三大关帝庙。

(图来自网络)僧人普静用禅理点化关羽的亡魂,并成功使其皈依佛门。

然而,按照《三国演义》的发展,之后关羽又一次显灵向吕蒙索命。

读者在这里未免产生一个朴素的疑问:既然关羽已经皈依佛门,为何还能以“厉鬼”的形象现身呢?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毛氏本《演义》并不能自圆其说。

毛宗岗在本回的“总评”中说:“云长安在”一语,抵得一部《金刚经》妙义。

以“安在”二字推之,微独云长为然也。

吴安在?魏安在?蜀安在?三分事业,三国人才皆安在哉?凡有在者不在,而惟无在者常在。

知其安在,而云长乃千古如在矣。

毛宗岗将普静的话解释为,由佛家看来,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空,那么从本质上讲,关云长是空,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云长,又哪来的这些恩恩怨怨。

所以关羽“顿悟”的内容,即是“五蕴皆空”的道理,因此他欣然皈依佛门,后来修成菩萨。

这种解释看似通顺,但是如此一来,既然关羽看破了世相泡影,他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仇恨,以至于化身厉鬼呢?毛宗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进行补救,他在总评中说道:关公既经普静点化之后,人相我相,一切皆空,何又有追吕蒙、骂孙权、惊曹操、告玄德之事乎?曰:云长不以生死而有异。

玉泉山之关公,与镇国寺之关公,非有两关公也。

善善恶恶,因乎自然,而我无与焉。

追所当追、骂所当骂、惊所当惊、告所当告,直以为未尝追、未尝骂、未尝惊、未尝告而已矣。

不宁唯是,五关斩将,直是未尝斩;水淹七军,直是未尝淹也。

毛宗岗先是向道教求援,摆出“自然”的道理,又强行玩文字游戏,说追与不追都是一样的,进而把五关六将等也一笔抹销。

可见,在这个问题的解释上,毛宗岗已经语无伦次,用“空”来解释关羽的“顿悟”,并不能令人信服。

关羽画像(宋·马远)那么,再一次回到原文。

普静提到颜良等人,指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这是佛教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果报应”。

然而,这个“后果前因”交代得并不清楚,因此,有必要从更多的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从成书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现今能见的《演义》版本有三十余种之多,而毛氏本是其中最晚的版本。

根据近年的研究,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演义》分为二十卷本、二十四卷本(或称福建本、江南本)两大系统(详见金文京:《三国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1993)、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汲古书院,1998)等)。

其中被认为是二十卷本最早的版本,即“叶逢春本”的记述与毛氏本有着微妙的不同:静禅师已见是关公,待马到庵前,禅师乃以手中麈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关公英魂顿悟……静曰:“昔非今世[是],一切休论,只以公所为言之。

往日白马渡,颜良虽不曾与公斗刀,忽刺之。

斯人于九泉之下,安得不抱恨哉?今吕蒙以诡计害公,正犹[由]此也。

公何迷惑如是?”关公方始解脱……(引自井上泰山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影印部分,关西大学出版部,1998。

方括号内是笔者对原文别字的订正。

)普静向关羽抛出的禅语由“云长安在”变成了“颜良安在”,并将关羽的死与斩颜良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普静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颜良,而关羽立刻就领悟了普静的用意,得知了自己被吕蒙害死,正是昔日杀死颜良所受的报应。

而普静进一步说明,当时颜良并没有和关羽正面交锋,而是被关羽“刺”死。

报应循环,用计谋杀死颜良的关羽,最终也被人用计谋杀死。

所以在早期阶段的“演义”中,关羽“顿悟”的内容并不是毛宗岗所解释的“空”,而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而与毛氏本同属二十四卷本系统的“嘉靖本”、“夏振宇本”的记述则变得语焉不详: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

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夏本作“安得而不抱恨哉”)?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嘉靖本”引自 《古本小说集成》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所收影印本。

“夏振宇本”引自陈翔华主编:《三国演义古版汇集》(国家图书出版社,2010)影印本)在二十四卷本系统中,明示因果报应的“正由此也”变成了“安足较也”。

语义顿时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普静指出颜良未曾交战就被杀死,所以战败而死的关羽的怨恨和颜良无法相提并论。

佛家的“因果报应”变成了时下流行的所谓“比惨”,即举出更加不幸的颜良,来安慰关羽的怨恨。

这种改变被毛宗岗发扬光大,举出的例子由颜良一人扩大到多人,而原本因果报应的解释则被消解了。

万历辛卯年(十九年,1591)万卷楼刊《新刊校正古本出像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通称“周曰校本”)插图。

“云长何在”vs“颜良何在”另外,关于普静喝住关羽的禅语,各版本有“云长何在”(夏、毛诸本)、“颜良何在”(叶、嘉诸本)两种。

这种差异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意味呢?事实上,玉泉山故事发生之时,关羽杀死颜良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而普静一句“颜良安在”便足以引得关羽“顿悟”,这说明关羽对斩颜良一事始终抱有不安,颜良引起了关羽心中多年来的郁结,但同样因为颜良,关羽得以解脱得道。

那么,关羽和颜良之间发生过什么?我们让时间回到二十年之前。

关于斩颜良的过程,《演义》各本出入不大,以下引述毛氏本: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

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

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

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从《演义》来看,关羽并没有和颜良正面交锋,而是趁颜良未加防范之时,出其不意将其杀死。

毛宗岗评“刺”字道:“杀得出其不意,所以谓之刺也。

”而《演义》的叙述仅限于此,想得到更多的信息,就要从其他的文本入手。

其中之一就是清代车王府所藏曲本中的“鼓词”《三国志》。

作为口头传承文学的鼓词,其成立的年代并不清楚,而从内容上考察,似乎是参考《演义》而成,但其中有许多《演义》所没有的故事,比如关兴、关索逃出荆州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可能来自于《演义》之外的来源,有可能保存了某些被《演义》舍弃的故事(详参后藤裕也:《说唱<三国志>研究》,汲古书院,2013)。

这些问题姑且不论,鼓词《三国志》第四十七卷中,详细描述了关羽斩颜良前的心理活动。

(以下车王府鼓词引自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由于原文多有别字、俗字,为简便起见,以下引文尽量改为标准简体字,文中不再一一标明。

)(唱)关老爷一边里催马心中想,腑内自己暗沉吟。

料颜良他比华雄自然勇,不然焉能把许褚赢。

说不得再用藏刀计,这是关某三次施展出于无奈中。

欲要不使这路刀法,犹恐怕袁将难敌赤铜钢锋胜青龙。

关羽见到颜良勇猛,决定使用“藏刀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刀法呢?(白)这一阵讲不得马打盘旋三合五荡,老爷见袁将的马迎面而来,把右手的刀往上一举,却是攥朝前,刃朝后,刀背朝下。

与敌人相离不远,老爷口中说,袁将着刀。

说着话,用刀攥照面(扌床)去,颜良见,用赤铜刀往上一迎,老爷往回里一抽,颜良的利刃架空,使得往后一仰。

老爷倒手,刀攥向了左,刀刃向右,横在自己的面前,攒劲一甩。

(唱)老爷单手一甩青龙刃,那颜良招架不及(口克)叹一声中钢锋。

咕噜斗大的人头坠在地,尸首掉下马能行。

在鼓词中,藏刀计是一种非正规的刀法,通过反持、虚晃、变招等动作杀死颜良。

如果结合这种描写来考虑,所谓“杀得出其不意”就容易理解了。

《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所收鼓词《三国志》影印本,共70册、140卷,成书约在清中后期。

当然,鼓词本身的成立年代难以考证,而文字化的时期又相当晚,其内容能否作为理解《演义》的参考,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但是,以斩颜良这个场面来讲,其他口头文学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描述,可以作为相互印证。

其中之一,便是所谓“张国良评话”。

这个系列是苏州的评话艺人张国良将家传的苏州评话故事整理编排的一套丛书。

其中有《演义》所不载,而见于其他口头文学的故事,因此可以推断,张氏评话虽然是依照《演义》编排而成,或许也包含了《演义》之外的故事来源。

张氏评话详细地描述了关羽斩杀颜良的全过程,由于正文过长,在此从略。

依据张氏评话,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可以总结为:1、关羽没有打出旗帜,并且放了“马后炮”,不符合大将出战的程序,颜良没有想到有人出战。

2、关羽没有穿盔甲,颜良以为对方不是和自己交战的。

3、关羽使用非常规的“春秋刀”的刀法,颜良看不到关羽的刀。

4、颜良身带刘备的书信,正在仔细辨认对方是不是关羽,而关羽已经下手。

另外,张氏评话对“春秋刀”的招式描写与鼓词中描写的“藏刀计”如出一辙,只是心理描写等更加详细。

或许关羽“倒提青龙刀”的战法在口头文学的世界中已经固定下来。

顺带一提,在日本光荣公司制作的电视游戏《真三国无双6》、《真三国无双7》中,关羽的持刀方式正是刀钻在前,刀刃在后的“倒提青龙刀”,而攻击动作也与鼓词、评话的描写相似,可能也受到了传统口头文学的影响所以,关羽杀死颜良的过程并非那么光明正大,而此事就这么成为了关羽的心结,直到死后都不能安心。

回到玉泉山故事,对斩颜良一事耿耿于怀的关羽,听到“颜良安在”,触动心事,立刻向普静询问究竟。

关羽向普静寻求的解脱,或许并不是被吕蒙害死的怨恨,而是用非常手段杀死颜良所带来的内心不安。

在车王府鼓词中,使用“藏刀计”是关羽迫不得已使用的非常手段。

这也使得关羽此后的二十年遗憾不已。

于是普静一语道破,今日关羽被吕蒙害死的“果”,正是出自当初害死颜良的“因”,反过来说,借由被吕蒙害死,关羽偿还了对颜良造下的业。

经普静指点而意识到这一点的关羽,终于卸下了背负了二十年的重担,所以才说“始得解脱”。

那么,最后的问题。

得到解脱的关羽,为什么还要去向吕蒙索命呢?恐怕是因为,顿悟了因果报应的关羽,回头审视整个事情的经过,由于自己害死颜良,导致今天被吕蒙害死,那么害死自己的吕蒙,总有一天也会遭到报应,而彼时害死吕蒙的人,未来也会遭到报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