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26---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26---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 5.C 6.D 7.D
解析 第 5 题,秦岭—淮河线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 6
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和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异明显。第 7
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
入 21 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 30°附近,地 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 43°~48°,地处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 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地理差异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产业活动,还影响交通、建筑、文化等。如长江三角洲水运便利而松嫩 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6.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7.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课件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_优秀版

课件高考地理总复习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_优秀版

转产3.变生农生 各业产种社、生会城生态以活环后市方境:式问随,题着谋,工地 数求农商人业量形业地生发和产、、展谐能,发力规气该展下地模候降区人、、口、发河城展流市密水、集,平资人均等源耕地差、___异交___通__,等耕地差破碎异,导→致农城业市生产形____态___、_,不利于机械化
推广,粮食商品率较________,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特别提醒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解析:(1)由图1可知,区域发展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4)土壤差异的形成。
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规模较小
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较________,粮食生产在全国 低 2.农业社会:丰富的________资源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________和________生产基地。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生活构成和方式单一
区区域域差 差异异的的影影响响3因因.素素分分农析析 业社会以后:随着工商业发展,该地区人口、城市
________为主,多为_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________全国平均水平
密集,人均耕地________,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________, 少 2.农业社会:丰富的________资源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________和________生产基地。
((—22))—每 每以一一长个个江区区农中域域下都都业游具具平有有原特特为定定类 市例的的__、场________耕、______作交条条件件制通,,并并度、对对__、劳________产动______产产量力生生等、深深刻刻差政的的影影异策响响。。;、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3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3张)

考点一
考点二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考点一
考点二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考点一
考点二
分析解答 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及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提供的时间“3月25日”和关键词语“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理出3月25日当地自然生长的杂树萌生新叶而呈现一丝绿色,说明当地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B项。常绿阔叶林冬季不落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排除C项;观察景观图中杂树枯叶的特征,可排除D项。第(2)题,较温暖的气候才能满足灌木四季常绿,冬季气温过低则难以生存,因此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答案 (1)B (2)A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高考地理第29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第29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0
of
22
10
两 组 题讲 透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析: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 的过渡地带;海陆位置:甘 肃省深居我国内陆,根据图 中800mm、400mm 、200mm 年 等降水量线可知,甘肃省地 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地 带;相对位置:从与甘肃省 相邻的省区、位于多个少数 民族聚居区等方面说明;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位置特 征的描述,可以从经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描 述,需要注意的是甘肃省地 理位置的过渡性。经纬度位 置:直接从图中经纬度就可 以得出,即大致位于32°N ~ 43°N ,92°E ~109°E ,
14
of
22
14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 河流中上游为山区,下游为 平原,河道宽阔,总落差 1080 m。瓯江口区域有良好 的建港条件、大面积未开垦 的滩涂和丰富的海岛旅游资 源,北接长三角地区,是浙 江省首个批准建立的产业集 聚区。右图为瓯江流域水系 图及瓯江口区域范围图。
22
2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3
of
22
3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 季节短,农作物生长期短 黑土为主,耕地多旱地,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2.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认识区域(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2)区域特征①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层次性: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知识拓展】区域的三大特征任何一个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区域都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可利用纲要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

三者关系的图示如下:【要点突破】区域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规律总结】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方法(1)地理位置特征(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知识拓展】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分析(1)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2)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提醒】区域发展阶段【要点突破】1.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2 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优质课件

1.2 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优质课件
A 12、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玉米、芝麻、甜菜、大豆
船作为交通工具 被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生 产技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了 天然的水道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 适合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较快 发展?
3.农业社会
粮食生产影响区域发展重要因素
水稻具有单 当地地理条 人口南迁提 位面积产量 件适合发展 供了丰富的 较高的优势 水稻种植业 劳动力资源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
C 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 三个阶段
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A)
C.紫色土 D.黑土
D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B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必修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必修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黑土 乙 水稻土
旱地 水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固 定不变的吗? 定不变的吗?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 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在 变化。 变化。 ——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地广人稀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 史记》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异性和整体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异性和整体性) (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可变性)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可变性)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 )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层次性) 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巩固训练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B.区域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 的空间单位 C.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
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 . 雨热同期,原因是 原因是( 雨热同期 原因是( C ) A.同属温带地区 . B.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 D.都是平原地区 .
影 响 农 业 发 展 的 要 素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水源条件 劳动力 交通 耕作方式
农 业 发 展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特色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开发早期——农业时期 农业时期——工商业时期 开发早期 农业时期 工商业时期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总复习高考地理考点分析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惠农政策使农村不断投入劳动力
C.市场需求变化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D.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了作物产量
【思维过程】
文字信息:由“深圳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统计图”可知,农业总产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可反映农业__生产结构___的变化。
设问信息:1.深圳城市化发展情况,对耕地的影响;2.农业总播种面积减少,产值增加的原因。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读“深圳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统计图”,完成(1)~(2)题。
[答案](1)多大风、雨雪天气;包身呈圆柱形,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吹倒,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雨雪)。
(2)“春洼”:春季降水较少、多风沙,地势低洼处,可避风沙,洼地可能有地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源,水草比较丰富。
“夏岗”:夏季雨水较多,高岗地区不易积水;夏季比较炎热,岗地地势较高,凉爽透风,蚊蝇较少。
地理特征描述类答题模板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思考方向
答题用语
地理
位置
纬度
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海陆
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3)简述该地区由游牧逐渐发展成定居牧业的原因。

高二必修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整理

高二必修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整理

高二必修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整理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小编准备了高二必修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41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41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含解析

考点41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热度★★☆☆☆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考向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2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1.A 2.D【解析】1.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

故选A。

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2019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总结精品教育.doc

2019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总结精品教育.doc

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是高二地理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典例引领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1)~(3)题。

(1)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B.生活水源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D.丰富的水产品(3)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C.国家政策的调整 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1)B (2)C (3)B [第(1)题,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的红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而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故B项符合题意。

第(2)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3)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粮食商品率降低,且河网阻隔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导致其“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二、考点透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其实质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对地理环境条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开发早期,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往往成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汉代时,耕作技术水平低,黏重的土壤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船只使用少,广布的河湖和沼泽制约了交通的发展与区际之间的联系。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后,农业耕作技术、作物培育技术、种植方式、劳动力数量等都得到提升,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增强,一些自然条件由制约条件转变为优势条件,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热度★★☆☆☆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考向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2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1.A2.D【解析】1.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

故选A。

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故选D。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D.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C—A—B C.B—C—A D.B—A—C“互联网+工业”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工业1.0到4.0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完成5—6题。

5.工业1.0和3.0分别对应的能源时代是A.木柴时代、煤炭时代B.煤炭时代、木柴时代C.木柴时代、石油时代D.煤炭时代、石油时代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A.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B.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多C.由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D.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7—8题。

7.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稠密的水系②黏重的土壤③低湿的土地④湿热的气候⑤起伏较大的地形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8.从阶段Ⅱ到阶段Ⅲ,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C.开发历史悠久D.石油资源丰富10.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区域竞争力下降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D.传统产业衰退11.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A.杭州市B.济南市C.黄山市D.大同市(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岸线纵深度指海岸在自然或认为因素的影响下,向海推进或向陆后退的水平距离。

一般将海推进的岸线总深度数值记为正,将向陆后退的岸线纵深度数值记为负,读中国沿海省市(区)岸线纵深度变化示意图(台湾资料暂缺),完成12—14题。

12.据图推测A.澳门位于海湾内,岸线纵深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B.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向陆后退距离比北方大C.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总体上向海推进D.2007—2012年黄河入海泥沙大量增加,使山东省岸线纵深度为负13.2007—2012年天津市岸线纵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河泥沙大量淤积B.全球海平面上升C.天津市滨海新区和临海工业区的开发D.潮汐等引起的海浪侵蚀14.天津市岸线纵深度总体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是①土地面积增加,便于组织工业生产②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③淹没沿海低地,加剧人地关系紧张④海水入侵减弱,减轻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

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

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2015年上海卷)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3.(2016年天津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考点冲关【答案】1.A2.D【解析】1.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①正确;图中村庄发展为III阶段的中等城市,城市化发展快,到IV阶段发展为大城市,②正确,③错;我国东部河流,夏季为汛期,流量大④错;因此可以判断,选择A正确。

2.阶段Ⅲ为中等城市,到阶段Ⅳ发展为大城市,其周边主要发展城郊农业,产品有城市需求决定,因此市场是主要决定因素,D正确。

【答案】3.D4.B【解析】3.读图可知,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减少的趋势,A错;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错;工业化起步是源于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C错误;区域发展的初期即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D正确。

故选D。

4.区域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经过图中各点分别作三条边的平行线,所做平行线与边共有六个交点,每条边上较小值即该边所代表的产业类型的比重。

据此可确定该区域产业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为C—A—B。

故选B【答案】5.D6.D【解析】5.在工业1.0时,18世纪,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主要能源是煤炭;工业3.0时,处于20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已经被石油和天然气取代,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故选D。

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弱,A错误;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的技术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工业布局不完全是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仍然存在集中布局的工业地域,C错误;进入工业4.0阶段后,“互联网+工业”现象日趋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

故选D。

【答案】7.D8.D【解析】7.该流域为长江流域,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季风气候区,夏季都较湿热。

故选D。

8.读图做出判断,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故选D。

【答案】9.B10.C11.D【解析】第9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

第10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

第11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答案】12.A13.C14.D【解析】12.从图中看澳门岸线纵深度一直是正值,说明海岸线一直向海洋推进,岸线纵深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A正确;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向海洋推进距离比北方大;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总体上向陆后退;2007—2012年黄河入海泥沙大量增加,会使岸线向海推进,岸线纵深度应为正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