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考点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1. 环境:环境指的是生物或非生物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微生物等要素。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性单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地理区域。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的总和,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污染: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对生物体、物体或者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能量、噪声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情况下,不会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发展方式。

二、环境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各种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4. 损害生态环境和生物环境调控:研究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对生物环境的危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

5. 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6. 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对环境的影响。

7.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寻找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方式。

三、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环境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种群都在特定生态位上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而人工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城市公园等。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能流:生态能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或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组织或个体的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越强。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 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的过程。

常见的营养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化,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平衡。

4. 群落结构:群落是指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由一群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个体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了解群落结构可以揭示群落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对群落的影响。

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生态系统运作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

常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光照强度和土壤pH值等。

这些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体代谢和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可以促进或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于植物的水分供应和蒸腾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指光线的强弱程度。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第一讲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根本的能量源泉——光(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假设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响。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响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大一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大一环境生态学知识点

大一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环境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大一的学习中,环境生态学通常是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入门课程,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始于20世纪初的欧洲。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理论逐渐形成,如生态位理论、能量流、物质循环等。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群落)、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和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

3. 近代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其中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4.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它包括生物圈中的物质流动、循环和储存。

主要有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物质循环对维持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5.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能量在生物体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传递。

能量流动遵循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其中植物具有最高的能量捕获能力。

6. 种群与生态位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物种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生态位是一种描述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的概念。

7. 群落生态学群落是一组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割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

8.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是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森林砍伐、工厂污染和城市化过程等,都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9.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以下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间相互作用、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及它们在土地、水、空气等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和发展的整体。

3. 生态因子
气候、土壤、水、光照、微生物等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其中光照与温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能量
生态能量是指生态系统内由光能转化而成的化学能、动植物的代谢能、以及除了化学能以外的其他能源。

5. 生态物质循环
生态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物质元素的转化、传递和循环,实现了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种群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过程的稳定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环境质量的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7.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土壤的荒化和沙漠化、生物灭绝等。

以上就是本次环境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相关知识点,取得
好成绩。

生态环保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保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保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1. 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征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水域、陆地和生物圈,具有空间范围、时间变异性等特征。

2.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几大圈组成,其中生物圈由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组成。

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位,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

4. 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生态系统,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二、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系中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境的多样性。

人类生活和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药品、原料等都来自于自然生物资源,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而划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的特定区域。

根据保护目标和区划类型的差别,一般可分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自然风景苑等。

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采取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

三、生态文明的建设1. 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协调不平衡,社会进步中实现可持续,文明进程中实现和谐,人际关系中实现宽容和开放,管理能力中实现民主和法治,制度创新中实现共生共荣的一种文明形态。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新发展模式。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学则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生物的高考考试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生物中的生态环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3. 生物种群: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

4.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总体,是由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 生物群落: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在同一时期共同生活并彼此影响的生物个体总体。

2. 人口生态学:研究人类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圈三个组成要素构成。

4. 独立性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物质与能量的流动1. 能量流动: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本能量来源。

2.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3. 化学能量:生物体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形式进行能量的传递和流动。

4. 营养关系:食物链是由食物与被食物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反映了生物体之间的营养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1. 自然平衡: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2. 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有破坏性影响。

3. 人为干扰:人类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等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4. 环境保护:人类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五、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1.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干预,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2. 生态重建:指通过人工手段重新建立起失去的生态系统。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生物圈、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行为。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剖析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剖析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

(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圈(Biosphere)。

2.环境生态学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⑥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物种(种)的概念(1)概念: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2)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

2.生物协同进化(1)概念: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3.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科学的“环境”: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

(2)生态学的“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称为环境。

4.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点(1)环境因子:指人之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环境要素,如水、大气、土壤、声)(2)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作用的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海拔)(3)经度地带性6.相关概念(1)生境:生物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2)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其范围即生态幅或生态价。

(3)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4)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1.定义(掌握)2.形成与发展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掌握)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1.生态学2.环境科学3.恢复生态学4.其它相关学科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2.学科任务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2.学科任务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f.生态系统管理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3.发展趋势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4.研究方法4.研究方法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

环境生态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态知识点总结近年来,全球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注逐渐增加。

环境生态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食物链、能量流动等要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非生物组成包括环境中的水、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它们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1.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生物群体。

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

1.3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的度量。

一个具有高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通常更加稳定和健康。

物种多样性受到生境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护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1.4 食物链与能量流动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传递关系。

食物链的基本结构包括植物光合作用、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多个层次。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原则。

二、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生态学原理。

2.1 营养级构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以根据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划分为不同的营养级。

一般而言,上层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下层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多。

2.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对资源的分配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的适应性。

2.3 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网络结构。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4.生态规划: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6.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意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7.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将土壤、地标和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有毒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8.退化生态系统:一类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或进化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九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公害时间分别是四日市哮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2.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4.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5.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学说。

三、选择题:1.某地的果园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数目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限制因子)2.对于群落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职务称为(优势种)3.热带雨林的地带典型土壤类型(砖红壤)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5.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提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则该物种的存活曲线属于(凹形曲线)6.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物等以后剩下部分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7.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磷)三、简答题:1.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1)生态工艺的设计和改造;它是根据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B.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性质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3. 环境生态学中的“承载力”是指()。

A.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物种数量B.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C. 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资源量D. 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气候变化范围4.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指()。

A. 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B. 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C. 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D. 物种之间的迁徙路径5. 下列哪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A. 太阳辐射B. 地壳运动C. 人类活动D. 自然灾害6.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是指()。

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B.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C.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D.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恢复能力7. 在环境生态学中,通常用来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量C. 能量流动效率D. 水质指标8.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以上选项9.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

A. 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B. 生态系统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C. 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过程D.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组成的变化过程10. 下列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物种过度繁殖D. 外来物种入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衡量。

3.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不超过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多养生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遗传的多样性又成为基因多样性,之中内不同的种群之间或同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植物中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可以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以及保护物种的永续性等。

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2.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Gaia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不断地起着主动调节的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有机体将以大气层作为原料源和废物库,这就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是大气偏离平衡。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Gaia假说认为,生物保证了整个地球系统的稳定性,生物体影响其生存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过程,两者是共同进化的。

地球环境是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物质环境组成的,且两只密不可分,气候,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系统的应变特性,这种应变完全是自动的,并不具有目的性。

但生物的自身这种生物学的进化则是有目的的,应变性更强的转化过程。

4.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考选择题主要看这四个的内容看书)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5.有效积温法则描述温度和生物的发育关系最常采用的是“有效积温法则”使法国雷米尔通过研究变温动物生长发育过程总结出来的。

该法则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生物类别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该常数成为热常数或总积温,也叫做有效积温K = N(t-t0)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c;t0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c;N为天数d6.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小,这就是贝格曼规律。

7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形式,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存条件。

9.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是限制生存与繁殖的关键性因子,成为限制因子。

2,最小银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称之为最小因子。

该定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除适用于营养物质外,也适用于温度和光等其他的环境因子。

3,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环境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环境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成为生态幅(概念)。

1.种群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生物群落群落是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一个自然生物群落,就是在一定地域或生境种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在一起的各类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不同于种群的独特的成分,结构和功能。

3.生态位理论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

生态为主要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4.种群生活史的对策从一个时代的合子形成到下一个时代合子形成所经历的时段中,个体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称为生活史,它包括生物为了生存而获得的各种对策,及生活史对策,亦称为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是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

MacArthur提出了r-K选择的理论,是生活史对策研究的重大进展1.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

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或:对策)者(r-strategistis)。

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2.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K-strategistis)。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3.r-选择和k-选择的分别有不同的相关特征在动物中,大分类动物间比较时,昆虫可视为r-选择,脊椎动物为k-选择;在分类单位之内比较时,体形大,生育力低,对幼小个体有良好保护的为典型的k-选择,体形小,生育力高,对幼小个体怃育时间短的,为典型的r-选择。

在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裸地的先锋草种属于r-选择,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k-选择。

生物种群的繁殖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棗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群落的边界特征6.物种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可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过程以及尤其组成的复杂多样的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

7.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典型代表是性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

8.多样性的测定物种多样性的测定的公式很多主要有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9.生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

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

例1以森林的群落结构为例。

在植物的分层上,由上至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

动物的分层亦呈这种垂直结构:鹰、猫头鹰、松鼠居于森林上层,大山雀、柳莺等小型鸟类在灌木层活动,鹿、獐、野猪等兽类居于地面,蚯蚓、马陆等低等动物则在枯叶层和土壤中生存。

例2同样以森林为例。

在乔木的基部和被其他树冠遮盖的位置,光线往往较暗,这适于苔藓植物等喜阴植物的生存;在树冠下的间隙等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段,则有较多的灌木与草丛。

10.边缘效应在生态过渡带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多的趋势,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跟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征旺盛或因生境异质性的提高而使物种数量增加的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

1.2边缘效应的特征:(看看)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

边缘效应有其稳定性,按边缘效应性质一般可分为动态边缘和静态边缘两种。

动态边缘效应是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外界有持久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相对稳定,能长期维持其高生产力;静态边缘是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外界无稳定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1.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2.消费者——是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是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而生存的异样生物。

3.分解者——分解者都属于异养型生物,这些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质逐步分解为无机物形式回归到环境中的功能,故又称为还原者。

4.物种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及作用状况。

除了在生物群落部分所介绍的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及遇见种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关键种和沉(不要三点水)余种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和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通过营养或食物传递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结构特征。

6,。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7.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这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又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GP=NP+R (GP为总初级生产量J/m2.a;NP为净初级生产量;R为呼吸所消耗的能量)生产量和生物量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前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后者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几寸的有机物质量。

8.次级生产量——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部分为次级生产量。

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命的维持不需要能量,而且也依赖于各种化学元素的供应,。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在归入环境中,这个过程称为物质循环或地球化学循环。

1.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生态监测的概念——生态监测就是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稳定区域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定的过程。

2.定义——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的属于生态监测。

3.生态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2,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相结合3复杂性1.生态修复常用的技术和方法——(一)针对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1植物萃取2根际过滤3植物固化4植物辅助生物修复5植物转化(二)针对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常用的技术:1潜力评价法2自然恢复法3限量控制法4协调促进法2.生物工程——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通过自然环境合作而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系统设计,强调建立在少花费u,低能耗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友好性的生态公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