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版本道德与法治教案6、我的新伙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我的新伙伴》

教学目标:1.和同伴一起交流新伙伴在一起玩耍的快乐;

2.了解在与伙伴相处的方法,学会交朋友;

3在与人相处中.学会谦让、互助、友爱;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想听吗?PPt播放歌曲《找朋友》

2.谁来说,歌里唱的什么?你找到好朋友了吗?(师生谈话)朋友,也是伙伴。上了一年级,我们又有了新的伙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与法治第六课:6.我的新伙伴。

3.揭示课题:我的新伙伴(PPt:6.我的新伙伴)

二、介绍新伙伴,回忆相处的快乐

1. 继续听歌,做找朋友的游戏,依据歌曲分三段操作活动:找朋友----介绍朋友;

2. 你的新伙伴叫什么名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指名简单介绍自己的新伙伴;

3.出示学生照片(PPt):看,这是谁,他们在一起做什么?看出他们的心情怎样?

看到小朋友们交到了新朋友,有一个小动物可着急了,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找朋友的?

三、故事明理

1.听故事:萤火虫找朋友(PPt)分两段中间暂停:小蚂蚱和小蚂蚁心里会怎么想呢?

2.萤火虫为怎样才能找到朋友?你们帮帮他吧!

3.讨论小结,感悟只有真心才会有朋友,朋友之间应该互帮互助

三、讨论交流,行为指导

1.小伙伴有困难了,你又该怎么做?

2.行为指导:(PPt出示,最好找到相应的图片做背景)

①小伙伴摔跤了,你会怎么做?

②小伙伴铅笔没带,你会怎么做?

③小伙伴不舒服了,你会怎么办?

④他的学习碰到困难了,你会怎么办?

⑤小伙伴在玩危险的游戏,你会怎么做?

3.小结(PPt)出示:“互帮互助团结有爱”

4.联系实际:在班级里,你还帮助过那个小伙伴?交流分享

五、总结提升

读儿歌:PPt

一颗星,冷清清,千颗万颗放光明。

一个人,孤零零,同学一起亲又亲。

同学习,同游戏,团结友爱心连心。

教后反思: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而且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也不再受学生的欢迎。有幸接触两届一年级“品生”课的教学,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1、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2、及时交流,升华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

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

的交流从体验到认识,胜过千万遍说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又将课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四、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得到落实

随着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家中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这更增加了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情感。因此对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

开家长会、家访,把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作为“建议”向家长提出;接着,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