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道路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版) 1.居住区道路纵坡: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道最小纵坡≥0.2%,
最大纵坡如下: 机动车:纵坡≤8%且 L≤200m。多雪严寒地区≤5%且 L≤600m。 非机动车:纵坡≤3%,L≤50m,多雪严寒地区≤2%,L≤100m。 步行道:最大纵坡≤8%,多雪严寒地区≤4%。
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 2.主干道宜在平缓坡地或谷底。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
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的缓
6
坡的纵线型。次干道可采用比较大坡度。山区道路线型宜采用迂回敷 设或其他特殊处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车行道与人行道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4.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坡度宜为 3%以下, 达 3%时,连续行距应<50m。 5.山区道路可根据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标高的道路断面,尽量节 约土石方。
24m 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⑦消防车道应避免与铁路平面交叉,如必须平交时,应设置备用
车道,两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车的长度。
⑧消防车可利用公交道路,但应符合消防车道与建筑物距离的要
求。利用街区道路作环形消防车道时,两条车道的间距不宜超过
160m。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S”,高层时大于 5m,其余≥3m,
≥45m 距离 10-11m 建筑物距登高面边建筑越高越应靠近。
3
⑨大型体育建筑消防车道不能靠近建筑物时应采用如下措施:a. 直接开入建筑物内部;b.从平台下部空间靠近建筑物主体;c.到达平 台上部以接近建筑物主体;d.在平台上设置消火栓。
⑩消防车道路面荷载与消防车型号重量有关。高层建筑使用的大 型车,最大载重为 35.3t (标准荷载 20KN/㎡)。设计中考虑的最大载 重量需与当地主管部门商定。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 消防车重的压力。
小区道路设计
目录 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 7 条)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 4.消防登高面设计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 四.山区道路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 六.道路构造设计 七.道路构造参考 八.透水路面 九.嵌草砖路面 十.丙烯酸聚氨路面
楼梯的适宜坡度 23-38%,接近 45°。
7
4.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过 15%的路段,路面应 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 18%,宜设台阶。梯道台阶数不得少于 2 级, 坡度大于 58%(45°-60°之间)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 设施
5.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 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 12m。园路在险要地段应设安全防护设施。
2.园路线型应与地形、水体、建筑物、植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
施结合,想成完整的风景构图。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人的行为规
律。
3.主路纵坡宜小于 8%,横坡小于 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 4%,
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 12%,超过 12%
应做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 36%。
一. 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 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 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 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 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防行车交叉)。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 120m。并应设置不小于 12*12(m)的回车场。 5.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 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 ①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 75°; 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 70m; ③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 5m,若有 条件的最好为 30m; ④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 15m,若有条件最好 30m; ⑤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 20m; ⑥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 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 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6.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 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息的 场所及护栏设施。
7.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宜设置无障碍通道。
六.道路构造设计 1.路面构造为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基。 ①面层:为直接承受外部作用的结构层,有一层或数层组成。面
层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与温度稳定性。景观建筑路面面层种类繁多, 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合理的选用面层。
2.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车行道相接,最大纵坡值为 8%时,车 速限定在 20-30km/h.
3.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困难地段,道路纵坡限值不宜大于 11%,其 坡长不于 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4.当地形高差大,其道路纵坡在 10%以上,且坡长超过 30m 时, 应在道路一侧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 3 级,梯道没升高 1.2-1.5m 宜设宽不小于 1.5m 的休息平台,梯道连续升高 5m 时,应设置转折 平台,宽≥梯道宽,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4.消防登高面设计 ①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 1/4,且不小于一个
长边的长度直接落地,或仅布置高度小于 5m,进深小于 4m 的群房。 登高面的面宽宜连续计算,确有困难时,可累加计算,但累加次数不 应超过 2 次。
②当建筑物凹入部分的进深不超过 4m,该凹入范围可计入 1/4 周长作登高面。当凹槽长度不超过 2.5m 时,该凹槽可不计入建筑周 长边总长度。(周边长度越长,登高面应越长)
8
一般宜≥150。
④土基:即路基。地面垫层应铺设在均匀的密实的地基上。对淤
泥、冲填土及条填土等软弱地基,应根据生产特点、使用要求、土质
情况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利用与处理,使其符
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2.路基设计的原则与规定:
①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②路槽底面土基设计的回弹模重宜≥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
长度不宜超过 150m。适宜坡度应<7%。供消防车停留操作的场地坡 度不宜>3%。登高操作面地面坡度≤2%。
2
④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处与其他道路连通。尽端式消防道路应
设回车场或回车道。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 12*12(m),高
层建筑不应小于 15*15(m),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18*18
(m)。
⑤当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沿街长度大于 150m 或总长度超
过 220m 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有环形消防
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穿过建筑物的的消防车道。但沿街建筑应设联
通街道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 80m。
⑥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
1
7. 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尺寸为 3.5*7.0(m),装 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①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 ②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1500 ㎡的甲类库房;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①超过 3000 座位的体育馆; ②超过 2000 个座位的会堂; ③占地面积超过 3000 ㎡的展览馆; ④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3000 ㎡的甲、乙、丙类库房; ⑤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1500 ㎡的乙类库房; 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
5.居住区各级道路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通道纵坡不宜大于 2.5%。在人行通道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6.道路横坡:机动车、非机动车为 1.5-2.5%,人行道为 1.0-2.0%。 7.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及沿墙停车宽度:
①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②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度宜为 6-9m。建筑控制线之间需设供热管 线的不宜小于 14m。无管线的不宜小于 10m。组团级道路宽 3-5m。 设管线的不小于 10m,无管线的不小于 8m。宅前路 2.5m。
8.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道路级别 与建筑关系
居住区级
小区级
无出口 高层 5.0m
组团及宅前
建筑物面
多层 3.0m
3m
2m
向道路 有出口
—
5m
2.5m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 4.0m
多层 2.0m
2m
1.5m
围墙面向道路
1.5m
1.5m
1.5m
四.山区道路 1.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
5
③道路单侧或者双侧设人行道路,人行道宽不宜小于 1.5m,其
他地段不宜小于 0.75m。
④基地通行轮椅坡道的宽度不小于 1.5m。居住区活动中心无障
碍设计通道宽度为 2.5m。
⑤道路最小转弯半径:小汽车为 6m,大型车(车长 8-9m)为
10m,消防车为 12m。
⑥沿墙停车(垂直停车时),停车带与道路总宽度宜为 12m(7+5=12)。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公园路宽宜按下表执行:
陆地面积(hm2)
园路级别
<2
2-10
10-<50
>50
主路
2.0-3.5m 2.5-4.5m 3.5-5.0m 5.0-7.0m
支路
1.2-2.0m 2.0-3.5m 2.0-3.5m 3.5-5.0m
小路
0.9-1.2m 0.9-2.0m 1.2-2.0m 1.2-3.0m
9
加量为干土的百分数)。 ②换土:部分或全部换合格土,厚度≥800mm。 ③设置承托层:不能碾压的湿软土层,又无换土条件或其他加稳
③在登高面范围内必须有直通室外的的楼梯或出口。 ④登高面处,消防车道宽应≥6m,当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绿化 带做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铺设硬地,并能承受消防车 30t 的重量(隐 形消防车道的路基同此要求)。 ⑤登高面范围内不能不知停车场、建筑小品、树木等妨碍消防车 运作的设施。 ⑥登高面处,消防车地面坡度宜≤9%。
15mpa,否则应采取提高土基强度的措施。
③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④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
计。(多向掌握更多办法)
3.路基土压实要求:
填挖 深度范围
压实度(%)
类型 (cm) 快速路及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填
0-80
95/98
93/95
90/92
登高面宜 5m≥S≤10m。
附:深圳市消防相关管理办法【2003.09】 ①最大坡度≤10%,坡≥9%的车道长不应超过 150m。 ②登高面车道宽≥6m,坡≤2% ③转弯半径(内径)≥12m。(高层) ④操作面内边距建筑物高层主体外墙间距: H=24~30m 距离 8-9m
H=30~35m 距离 7-14m H=35~40m 距离 8-13m H=40~45m 距离 9-12m
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 6m 的平坦空地。 3.消防车道设计的要求 ①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4m。转弯半径轻型车不应小于 9-10m,
重型车不应小于 12m。与城市道路丁字路或十字路交接处≥9m。 ②消防车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 4m。消防车通行的
道路上空,≥4m 处不能有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 ③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最大坡度≤10%,坡度≥9%时,其车道
方
>80
93/95
90/92
87/89
挖方
0-30
95/98
93/95
90/92
表中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 表中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 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达不到上述要求时,近期铺筑路面时必须采取防止沉陷措 施。
4.土基加固及稳定措施:
①掺无机结合料:生石灰粉 4-7%,消石灰Fra Baidu bibliotek5-9%,水泥 3-6%。(掺
②基层:路面的主要承重部分,和面层一起把荷载作用力传至土 基。基层由一层或数层组成。一般上基层应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 材料。底基层可就地取材。
③垫层:为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在土基水、温状况不 良时,用以改善土基的水、温状况,提高路面结构的水稳定性和抗冻 游能力,并扩散荷载,以减小土基变形。垫层厚度可按当地经验确定,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版) 1.居住区道路纵坡: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道最小纵坡≥0.2%,
最大纵坡如下: 机动车:纵坡≤8%且 L≤200m。多雪严寒地区≤5%且 L≤600m。 非机动车:纵坡≤3%,L≤50m,多雪严寒地区≤2%,L≤100m。 步行道:最大纵坡≤8%,多雪严寒地区≤4%。
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 2.主干道宜在平缓坡地或谷底。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
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的缓
6
坡的纵线型。次干道可采用比较大坡度。山区道路线型宜采用迂回敷 设或其他特殊处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车行道与人行道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4.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坡度宜为 3%以下, 达 3%时,连续行距应<50m。 5.山区道路可根据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标高的道路断面,尽量节 约土石方。
24m 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⑦消防车道应避免与铁路平面交叉,如必须平交时,应设置备用
车道,两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车的长度。
⑧消防车可利用公交道路,但应符合消防车道与建筑物距离的要
求。利用街区道路作环形消防车道时,两条车道的间距不宜超过
160m。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S”,高层时大于 5m,其余≥3m,
≥45m 距离 10-11m 建筑物距登高面边建筑越高越应靠近。
3
⑨大型体育建筑消防车道不能靠近建筑物时应采用如下措施:a. 直接开入建筑物内部;b.从平台下部空间靠近建筑物主体;c.到达平 台上部以接近建筑物主体;d.在平台上设置消火栓。
⑩消防车道路面荷载与消防车型号重量有关。高层建筑使用的大 型车,最大载重为 35.3t (标准荷载 20KN/㎡)。设计中考虑的最大载 重量需与当地主管部门商定。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 消防车重的压力。
小区道路设计
目录 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 7 条)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 4.消防登高面设计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 四.山区道路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 六.道路构造设计 七.道路构造参考 八.透水路面 九.嵌草砖路面 十.丙烯酸聚氨路面
楼梯的适宜坡度 23-38%,接近 45°。
7
4.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过 15%的路段,路面应 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 18%,宜设台阶。梯道台阶数不得少于 2 级, 坡度大于 58%(45°-60°之间)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 设施
5.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 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 12m。园路在险要地段应设安全防护设施。
2.园路线型应与地形、水体、建筑物、植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
施结合,想成完整的风景构图。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人的行为规
律。
3.主路纵坡宜小于 8%,横坡小于 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 4%,
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 12%,超过 12%
应做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 36%。
一. 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 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 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 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 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防行车交叉)。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 120m。并应设置不小于 12*12(m)的回车场。 5.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 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 ①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 75°; 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 70m; ③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 5m,若有 条件的最好为 30m; ④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 15m,若有条件最好 30m; ⑤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 20m; ⑥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 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 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6.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 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息的 场所及护栏设施。
7.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宜设置无障碍通道。
六.道路构造设计 1.路面构造为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基。 ①面层:为直接承受外部作用的结构层,有一层或数层组成。面
层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与温度稳定性。景观建筑路面面层种类繁多, 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合理的选用面层。
2.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车行道相接,最大纵坡值为 8%时,车 速限定在 20-30km/h.
3.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困难地段,道路纵坡限值不宜大于 11%,其 坡长不于 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4.当地形高差大,其道路纵坡在 10%以上,且坡长超过 30m 时, 应在道路一侧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 3 级,梯道没升高 1.2-1.5m 宜设宽不小于 1.5m 的休息平台,梯道连续升高 5m 时,应设置转折 平台,宽≥梯道宽,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4.消防登高面设计 ①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 1/4,且不小于一个
长边的长度直接落地,或仅布置高度小于 5m,进深小于 4m 的群房。 登高面的面宽宜连续计算,确有困难时,可累加计算,但累加次数不 应超过 2 次。
②当建筑物凹入部分的进深不超过 4m,该凹入范围可计入 1/4 周长作登高面。当凹槽长度不超过 2.5m 时,该凹槽可不计入建筑周 长边总长度。(周边长度越长,登高面应越长)
8
一般宜≥150。
④土基:即路基。地面垫层应铺设在均匀的密实的地基上。对淤
泥、冲填土及条填土等软弱地基,应根据生产特点、使用要求、土质
情况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利用与处理,使其符
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2.路基设计的原则与规定:
①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②路槽底面土基设计的回弹模重宜≥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
长度不宜超过 150m。适宜坡度应<7%。供消防车停留操作的场地坡 度不宜>3%。登高操作面地面坡度≤2%。
2
④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处与其他道路连通。尽端式消防道路应
设回车场或回车道。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 12*12(m),高
层建筑不应小于 15*15(m),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18*18
(m)。
⑤当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沿街长度大于 150m 或总长度超
过 220m 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有环形消防
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穿过建筑物的的消防车道。但沿街建筑应设联
通街道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 80m。
⑥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
1
7. 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尺寸为 3.5*7.0(m),装 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①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 ②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1500 ㎡的甲类库房;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①超过 3000 座位的体育馆; ②超过 2000 个座位的会堂; ③占地面积超过 3000 ㎡的展览馆; ④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3000 ㎡的甲、乙、丙类库房; ⑤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1500 ㎡的乙类库房; 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
5.居住区各级道路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通道纵坡不宜大于 2.5%。在人行通道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6.道路横坡:机动车、非机动车为 1.5-2.5%,人行道为 1.0-2.0%。 7.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及沿墙停车宽度:
①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②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度宜为 6-9m。建筑控制线之间需设供热管 线的不宜小于 14m。无管线的不宜小于 10m。组团级道路宽 3-5m。 设管线的不小于 10m,无管线的不小于 8m。宅前路 2.5m。
8.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道路级别 与建筑关系
居住区级
小区级
无出口 高层 5.0m
组团及宅前
建筑物面
多层 3.0m
3m
2m
向道路 有出口
—
5m
2.5m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 4.0m
多层 2.0m
2m
1.5m
围墙面向道路
1.5m
1.5m
1.5m
四.山区道路 1.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
5
③道路单侧或者双侧设人行道路,人行道宽不宜小于 1.5m,其
他地段不宜小于 0.75m。
④基地通行轮椅坡道的宽度不小于 1.5m。居住区活动中心无障
碍设计通道宽度为 2.5m。
⑤道路最小转弯半径:小汽车为 6m,大型车(车长 8-9m)为
10m,消防车为 12m。
⑥沿墙停车(垂直停车时),停车带与道路总宽度宜为 12m(7+5=12)。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公园路宽宜按下表执行:
陆地面积(hm2)
园路级别
<2
2-10
10-<50
>50
主路
2.0-3.5m 2.5-4.5m 3.5-5.0m 5.0-7.0m
支路
1.2-2.0m 2.0-3.5m 2.0-3.5m 3.5-5.0m
小路
0.9-1.2m 0.9-2.0m 1.2-2.0m 1.2-3.0m
9
加量为干土的百分数)。 ②换土:部分或全部换合格土,厚度≥800mm。 ③设置承托层:不能碾压的湿软土层,又无换土条件或其他加稳
③在登高面范围内必须有直通室外的的楼梯或出口。 ④登高面处,消防车道宽应≥6m,当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绿化 带做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铺设硬地,并能承受消防车 30t 的重量(隐 形消防车道的路基同此要求)。 ⑤登高面范围内不能不知停车场、建筑小品、树木等妨碍消防车 运作的设施。 ⑥登高面处,消防车地面坡度宜≤9%。
15mpa,否则应采取提高土基强度的措施。
③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④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
计。(多向掌握更多办法)
3.路基土压实要求:
填挖 深度范围
压实度(%)
类型 (cm) 快速路及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填
0-80
95/98
93/95
90/92
登高面宜 5m≥S≤10m。
附:深圳市消防相关管理办法【2003.09】 ①最大坡度≤10%,坡≥9%的车道长不应超过 150m。 ②登高面车道宽≥6m,坡≤2% ③转弯半径(内径)≥12m。(高层) ④操作面内边距建筑物高层主体外墙间距: H=24~30m 距离 8-9m
H=30~35m 距离 7-14m H=35~40m 距离 8-13m H=40~45m 距离 9-12m
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 6m 的平坦空地。 3.消防车道设计的要求 ①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4m。转弯半径轻型车不应小于 9-10m,
重型车不应小于 12m。与城市道路丁字路或十字路交接处≥9m。 ②消防车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 4m。消防车通行的
道路上空,≥4m 处不能有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 ③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最大坡度≤10%,坡度≥9%时,其车道
方
>80
93/95
90/92
87/89
挖方
0-30
95/98
93/95
90/92
表中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 表中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 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达不到上述要求时,近期铺筑路面时必须采取防止沉陷措 施。
4.土基加固及稳定措施:
①掺无机结合料:生石灰粉 4-7%,消石灰Fra Baidu bibliotek5-9%,水泥 3-6%。(掺
②基层:路面的主要承重部分,和面层一起把荷载作用力传至土 基。基层由一层或数层组成。一般上基层应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 材料。底基层可就地取材。
③垫层:为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在土基水、温状况不 良时,用以改善土基的水、温状况,提高路面结构的水稳定性和抗冻 游能力,并扩散荷载,以减小土基变形。垫层厚度可按当地经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