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十大词人——李后主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赤子之心”李后主
一,李后主其人
李后主(937—978),初名从嘉,后名李煜,字重光,徐州人。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他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亡国之君。
李后主之所以非常有名,主要不在于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主要在于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亡国之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83个亡国之君。
在所有的亡国之君当中,李煜的才华是首屈一指的。
1,李后主的才华
李后主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佛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
近代词学大师况周颐讲:
后主词无上上乘,一字一珠,勿庸选择。
——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上乘”是一个佛教用语,在这里是指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品”。
况周颐说李后主的词是“无上上乘”,就是说在词史上,再也没有比他的词更好的词了;他说李后主的词“一字一珠,勿庸选择”,是说李后主的词在艺术上是无可挑剔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况周颐的话是不是有些说过头了?其实在词学界,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现代词学大师王国维、唐圭璋等,都是
这个观点。
例如唐圭璋先生就这样讲:
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李后主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自然,体现了词人的真性情,不假雕饰,如同天籁。
李后主可以说是“词中的后主”,“词中的皇帝”。
2,年轻时不过问政治
李煜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但是年轻的时候,从不过问政治。
宋人陈彭年讲:
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之风。
母兄冀为太子,性严忌,后主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李煜从小就喜欢读古书,他自己的文章也有汉魏古风。
他的兴趣,他的快乐,全都在古代的典籍当中,从来不过问政治。
陈彭年在南唐生活了16年,曾经被李煜召进宫里,和李煜的第二个儿子仲宣一块读书,他的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3,不过问政治是为了避嫌
李煜为什么不过问政治?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说起来有些出人意料,这居然跟他的长相有关。
据史书记载,李煜的长相有这样几个特点:
广颡(sǎng),隆准,丰颊(jiá),骈齿,一目重瞳子。
脑门子很开阔,鼻梁很高,脸颊很丰满,牙齿重叠,而且有一只
眼睛有两颗瞳仁。
这种长相,就是古人所说的帝王之相。
据史书记载,刘邦就是隆准,周武王就是骈齿,舜帝和项羽就是重瞳。
而李煜的祖父,南唐开国皇帝李口,就是“广颡隆准”。
李煜有10兄弟,他是老六,前面还有五个哥哥。
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惯例,他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可能做皇帝的。
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所以不做“非分之想”。
但是由于生成这么一副帝王之相,反倒受到自己的亲哥哥、太子弘冀的猜忌。
《十国春秋》记载:
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
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文献太子就是他的长兄弘冀。
从嘉,就是李煜最初的名字。
覃思经籍,就是深入思考古代的典籍。
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就是父母不能选择,长相不能选择。
李煜有什么办法呢?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纠结的。
为了避免太子的猜忌和迫害,李煜只有远离政治,专心读书,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寄托在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和佛经上面。
为了向太子,也向所有的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先后为自己取了几个雅号:
钟峰白莲居士
钟峰隐居
钟峰隐者
“钟峰”,就是南京的钟山;“居士”,就是在家里修行的人;“白莲居士”,就是像白莲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居士。
常言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李煜隐于钟山下的皇宫,可以说是一个大隐士。
他的这些雅号,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的一种处世态度,这就是:远离政治,与世无争。
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造成的。
李煜的危险处境,使得他选择一种远离政治、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就养成了一种单纯的性格,养成了一种真性情。
4,阴差阳错做了南唐国主
常言道:“天道不测,造化弄人。
”李煜的一生就应验了这句话。
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就在他23岁的时候,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年的九月,太子弘冀因病去世。
而在太子去世之前,李煜的其他四个哥哥早已先后去世。
那么按照惯例,就只能是由他来接班了。
25岁的那一年,李煜被正式立为太子。
做太子不到五个月,他父亲(中主李璟)去世,李煜继位做了皇帝,也就是南唐后主。
虽然由于命运的安排,李煜无意间做了南唐国主,但是,就他的个人条件以及当时的形势来看,他是否合适做这个国主呢?
事实证明,他做这个国主,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一,长期深居简出,不问政治,一旦做官就做很大的官,实际上并不了解情况,既不了解民间的疾苦,也不了解官场的复杂。
第二,长期与书本打交道,与音乐、绘画、书法、诗词、佛经打交道,与古人打交道,很少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性格单纯,性情率真,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和经验。
第三,北宋早已虎视眈眈,南唐的国事风雨飘摇。
早在李煜即位之前的六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后周就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开始攻打南唐了。
李煜即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61年,宋朝已经建立一年多了。
李煜亡国(975)之前,北宋已经平定了南方的南平(963)、后蜀(965)、南汉(971)等三个小国,平定南唐是迟早的事。
李煜应对不了这种外部局势。
第四,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南唐小朝廷内部又意见不一,党同伐异,长期争论不休。
李煜也应对不了这种内部局势。
5,被“小长老”忽悠
在这种复杂的内外情形之下,李煜由于缺乏经验,性格单纯,所以常常被人忽悠。
小的不说,只说一件大事。
据陆游《南唐书》等史书记载,北宋平定南平(今湖北荆州、荆门一带)、后蜀(今四川)之后,就着手准备对南唐用兵。
在正式用兵之前,他们要弄清南唐的底细,就决定派间谍过江来侦察。
派什么人来呢?他们得知李煜笃信佛教,于是就投其所好,物色一个小和尚过江,到了金陵(南京),自称“小长老”。
此人用了大量的珍宝,贿赂南唐的关键人物,于是得以进宫。
进宫之后,就大讲特讲天宫地狱因果报应之事。
李煜对他大加推崇,以为是“一佛出世”,对他深信不疑。
取得李煜的信任之后,这小长老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鼓动李煜大建佛塔,大造佛像。
又在牛头山建了一座大寺庙,房子一千多间,僧徒一千多人。
以此来耗费南唐的财力。
后来宋军过江,这个寺庙就成为他们的军营;二是摸清了南唐的底细,包括军事部署。
宋军围城的时候,李煜求助于小长老。
小长老说:“宋军虽强,岂能挡我佛力?”他登上城楼,用手一挥,宋军就向后退了一点。
这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
李煜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方面重赏小长老,一方面号召全体军民,口念救苦救难的菩萨,“声如江涛”。
等到宋军打破金陵城,再召小长老时,小长老装病不出。
直到这个时候,李煜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间谍。
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6,“以眼泪洗面”
公元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的农历11月17日深夜,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投降,南唐亡国。
第二年正月,李煜一行45人被押解到北宋的首都开封,做了阶下囚。
李煜在开封所受到的侮辱是多方面,除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侮辱,还有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在人格上所受到的侮辱。
举一个例子。
李煜的皇后小周后,是一个绝色美人;而宋朝的皇帝宋太宗,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好色之徒。
小周后到了开封之后,被封为郑国夫人,也就是朝廷命妇。
按照惯例,朝廷命妇必须按时进宫朝见皇帝。
小周后每次进宫,都不能当天回来,都要被宋太宗扣留好几天。
每次回到家里,她都要大哭大骂,连外边都能听到。
李煜实在听不下去,就只有回避;有时候实在是回避不了,就劝说一句:“此
非汝家。
”意思是说,这里不是你的家。
“此非汝家”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多少屈辱,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多少悲伤!据宋人记载,李煜曾经给金陵的旧宫人写信,信中说: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宋]王铚《默记》
意思是说,他在开封,白天黑夜都在流泪。
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真情告白”。
7,真性不改
虽然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天过着“以眼泪洗面”的日子,但是,李煜的个性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应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还是那样的真性情,还是那样的不设防。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话在李煜的身上再次得到应验。
据宋人王铚的《默记》一书记载:李煜在南唐时,有一个大臣叫徐铉。
徐铉跟着李煜一块投降之后,做了宋朝的官。
有一天,宋太宗问徐铉:“你见过李煜没有?”徐铉说:“臣哪里敢私下去见他?”宋太宗说:“你只管去,就说是我让你去的。
”于是这徐铉就带着皇帝的旨意去见李煜。
到了门口,有一个老军人把门。
徐铉说明来意。
老军人说:“皇帝有旨,李煜不得见任何人。
”徐铉说:“我正是奉旨来的。
”于是这老军人才去通报。
徐铉站在台阶下面等候。
过了一会,李煜戴着纱帽,穿着便服出来。
徐铉正要下拜行礼,
李煜快步走下台阶,牵着他的手,把他带上去。
对他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你还行这个礼做什么?”他让徐铉坐下,然后拉着徐铉的手,大哭一场。
哭完之后才坐下来。
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忽然一声长叹:“我很后悔,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和李平,是南唐的两个忠臣。
由于南唐的国势日渐衰弱,宰相汤悦等一班文武大臣又不作为,潘佑连续七次上疏,批评朝政。
李煜虽然对他的言论表示嘉奖,但是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潘佑第八次上疏,直接批评李煜,说李煜被奸臣所蒙蔽,“败乱国家”,连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吴主孙皓等著名的亡国之君都不如。
还说自己“终不能与奸臣为伍,事亡国之君。
”
由于这些言论太过激烈,李煜勃然大怒。
他认为潘佑之所以这样大胆,是因为和李平走的太近,受了李平的指使。
于是先把李平关起来。
潘佑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家里自缢而死。
潘佑死后,李平也在监狱中自缢而死。
潘佑死了之后,李煜再想想他平时的言行,发现他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于是又很后悔,对他的家属厚加抚慰。
所谓“悔杀了潘佑、李平”,就是指这件事。
8,被宋太宗下“牵机药”
王铚接着讲:
铉既去,乃有旨再对。
询后主何言。
铉不敢隐。
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
——[宋]王铚《默记》
徐铉回去之后,宋太宗再次召见他。
问李煜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只能实话实说。
于是宋太宗就派人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也就是在赐给他的御酒里下了牵机药。
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
服下这种药之后,由于肠胃剧痛,身子倒下来之后,前后伸缩数十回,最后头、脚圈在一起,像牵机的样子。
也就是说,服了这种药之后,死的非常痛苦,死相也很难看,一点尊严都没有。
9,李煜的死因
李煜死的这样惨,这样没有尊严,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铚又接着写到: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宋]王铚《默记》
请大家注意“并坐之”这三个字。
所谓“并坐之”,就是数罪并罚。
根据王铚的上述记载,导致李煜惨死的直接原因有三点:一是徐铉回去之后,把他见李煜的所见所闻,包括“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这句话,全都对宋太宗讲了。
潘佑、李平是南唐的忠臣,反对妥协投降,主张和宋朝决一死战。
李煜说“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岂不是后悔没有和宋朝决一死战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句话传到心胸狭窄而性情残暴的宋太宗那里,会是什么反应?
徐铉这个人,虽然是南唐旧臣,但是毕竟已经投降了宋朝,做了
宋朝的官。
他对李煜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同情李煜的遭遇;另一方面,他也不敢为了李煜而得罪宋太宗。
平时的日子,他根本就不敢来见李煜,这一天怎么就来了呢?就李煜这一方面来讲,皇帝早就下令,不允许他见任何人,这一天怎么就允许他见徐铉呢?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当然无法知道李煜当时是怎么想的。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煜见到徐铉之后,根本就没问他是怎么来的?似乎对他来的动机一点都不怀疑。
见到他就大放悲声,把自己的悔恨也对他说了。
这就是真性情的表现。
如果李煜不是那样真性情,而是对徐铉有所防范,有所保留,那么自己的悲伤和后悔,宋太宗怎么会知道呢?
二是写了《虞美人》这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对南唐故国的深切怀念,在宋太宗看来,就是亡我之心不死。
第三个原因,是七月七日那天,“命故妓作乐”。
所谓“命故妓作乐”,就是让南唐的歌妓为自己演奏音乐。
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
他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在生日那天,让过去的歌妓为自己演奏几次曲子,开一个生日part,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因为北宋平定南唐之后,确实有一些金陵的歌妓随之到了开封。
至于这些人是如何进入他的府上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是,皇帝早就有令,不许李煜见任何人。
你现在居然把昔日的歌妓招到府上来演奏,而且动静还搞的那么大,连宋太宗都知道了。
像他那样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怎么能够不生气?
后来有人讲,宋太宗之所以生气,是“愠其酣畅”(陈霆《唐余记传》)。
意思是说,李煜这个生日过得太酣畅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
其实李煜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作为一个阶下囚,他那里敢故意让皇帝不舒服?只因为他自己本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在生日那天,又有昔日的歌妓来给他开part,他一时高兴,有些忘情罢了。
这也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
10,和刘禅的比较
说到“命故妓作乐”这件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名的亡国之君。
这个亡国之君,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据史书记载,魏、蜀、吴三国中的蜀国灭亡之后,蜀后主刘禅和他的一班文武大臣到了洛阳。
司马昭设宴,请刘禅一班人吃酒,同时安排蜀国来的歌妓表演蜀国的歌舞。
在场的人触景生情,无不为之伤感,只有刘禅若无其事,嘻嘻哈哈的。
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说你想不想蜀国啊?答:这里很快活,不想蜀国。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许多人都说:刘禅真是名不虚传啊,真是蠢到家了。
但是也有人不这样认为,说刘禅不但不蠢,而且还非常聪明。
他懂得随机应变。
因为司马昭安排他观看蜀国的歌妓表演,其实就是在试探他,看他动不动容,伤不伤感。
如果动容,如果伤感,那就是不忘故国,就是心有不甘。
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有生命危险了。
可见他在那里嘻嘻哈哈、若无其事地观看歌舞表演,甚至说出“乐不思蜀”这种完全没有心肝的话,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还有人说,随机应变,这是他们刘家的家学传统。
当年他父亲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不是把曹操忽悠过去了吗?
还有人把刘禅和李煜作比较:
人笑禅騃,不知禅黠。
“小楼昨夜又东风”,歌声未毕,牵机随至。
——《五代诗话》引《蓉槎蠡说》意思是说:人人都笑刘禅愚蠢,不知刘禅其实很狡猾;人人都说李煜聪明,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还没唱完,下毒药的人就到了。
而宋人马令在《南唐书》里,干脆就说李煜蠢。
其实李煜并不蠢。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方面的第一流的天才,他的智商是很高的。
他之所以犯下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很低级的错误,主要是性情使然。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11,“赤子之心”
李煜在政治上虽然很失败,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
王国维讲: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最为中肯的。
李煜在深宫之中出生,在女人的怀抱中长大,长期远离政治,与世无争。
他的太子、皇帝这个位子,都不是自己争来的。
这样的人,既不了解民生,也不了解官场,所以搞政治是绝对不行的。
但是,由于他很单纯,有真性情,有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搞文学艺术还是非常合适的。
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一颗没有被世俗环境污染的心,就是一颗率真的心,就是一颗童心。
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没有城府,没有心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像水晶一样透明。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吃亏,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这样的人,司马迁是这样的人,陶渊明是这样的人,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人,曹雪芹是这样的人,李煜也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乃是天地间最纯粹的人。
二,李后主的代表作
李后主的词,流传到今天的有37首。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李煜被俘之后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感受,非常自然地流露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真性情。
一年一度“春花秋月”。
李煜从公元976年正月到开封,到公元978年七月去世,前后被囚禁了两年半。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说这“春花秋月”,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是一个了结呢?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词肯定不是写在第一年,也不是写在第二年,而是写在第三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唐圭璋先生讲,这一句,“正是求
速死。
”就是希望早一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求“速死”?因为每当看到“春花秋月”,就会想起无数的往事。
想起那些往事,尤其是自己曾经作为一国之君的富贵荣华,再联系当下这种阶下囚的生活,实在是反差太大了,实在是有“天上人间”之感,实在是有生不如死之感。
但是,“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又是一个月明之夜,又一次让他回忆故国。
故国在哪里?故国在遥远的江南,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叫做“不堪回首”。
离开故国已经三个年头了,那些“雕阑玉砌”,那些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自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早已是容颜憔悴了。
这就是“物是人非”之感。
“朱颜”,是指自己曾经有过的红润的脸色。
有的书上把“朱颜”解释为“雕阑玉砌”的颜色,这是不妥当的。
作者写“雕阑玉砌应犹在”,明明是一种推测的口吻,怎么一下子又变的那么肯定了呢?再说“雕阑玉砌”是指故国的建筑,远隔千山万水,自己怎么看得见它的颜色呢?
正因为“朱颜改”是指自己容颜憔悴,所以接下来才有“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句。
正是因为愁太多,才使得“朱颜改”。
那么究竟有几多愁呢?根本说不清楚;愁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更是难以描述。
那就用个比喻吧。
请看看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
“一江春水”有多少,自己的愁就有多少;“一江春水”流淌不尽,自己的愁也是没完没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千古名句,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句。
这两句词,至少有这样五个特点:一是在结构上,有机地照应了作品开头的那一句。
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就像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永远没有尽头,没有终结。
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了人生的短暂。
人生虽然短暂,但是愁绪却没完没了。
二是用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愁绪形象化了,使它成了一个可触可感的东西。
三是内涵非常丰富。
“人生能有几多愁”,这里面既包含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苦,也包含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兄长的愁苦;既包含了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的愁苦,更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的愁苦。
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正因为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总是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是一问一答,在艺术上很有张力。
人人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的好,可是如果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句,后面这一句怎么出的来呢?
五是用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显得很有动态感,很有气势。
在文学史上,“以水喻愁”的名句多的很,可是没有哪一句的艺术效果比得上这一句。
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有一句:“一水牵愁万里长”,也是用江水喻愁,但是他这一句只能让人感受到江水的绵长,感受不到它的动态,因此就缺乏一种气势。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阑珊:衰残。
②罗衾:用丝绸做的被子。
③一晌:片刻。
参考书
1,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
2,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3,曾大兴《唐宋词十八讲》,中山大学出版社
4,曾大兴《古今流行歌曲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曾大兴、刘庆华《中国古代词曲经典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