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技术概述一、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或者其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方法和技术,改变生物体的性状或产生新的生物产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以及工业生产。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古代传统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分子生物技术阶段、基因生物技术阶段。

二、生物科技的特点1.生物材料与生物系统是生物技术的基础。

2.生物技术是一种普遍的交叉学科。

3.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和不断进步性。

4.生物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生物伦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物技术的相关学科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等。

在实际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一、生物学的主要特点解释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物体是能够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的开放系统。

3.遗传物质的变异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

4.多级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功能的基础。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1.基因工程的概念最早由保罗·伯格提出。

2.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因工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3.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分子克隆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代谢工程技术等阶段。

三、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1.蛋白质工程技术2.基因克隆技术3.代谢工程技术4.基因组学技术四、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基因组学研究对象是生物的整个基因组。

2.基因组学研究是一种高通量的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通过比较重建生物进化树、分析生物的遗传变异。

第三章基因工程与产品生物技术一、基因克隆技术1.基因克隆技术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目的基因从某一种生物体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得受体生物体也能够表达出目的基因的性状。

2.基因克隆技术包括基因克隆载体的获得、受体细胞的转染、转化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等步骤。

二、转基因技术1.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把外源基因引入到植物或动物细胞中,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功能。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重点内容。

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的基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起源理论:包括原核生物起源和真核生物起源两个理论。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生物化石记录等证据。

3.物种形成和分化: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遗传漂变等。

4.进化的规律: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平衡理论等。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知识点包括:1.基因与染色体: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2.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性和重组性。

3.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人类遗传学: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

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的代谢活动。

2.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和动物组织器官。

3.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发育和生殖过程。

主要知识点包括:1.发育的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过程、分裂过程和分化过程。

2.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3.动物的生殖:包括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动物的生殖方式。

5.基因与环境:包括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摘要:生命科学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渗透到农业、医药、军事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事实,不可置疑地验证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其中基础生物学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21世纪已走过3年之时,我国开设中学生物课也历经了102周年的苍伤历程,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发展历程表明,中学生物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发展前景引言:中国古代关于生物学的学习及应用就已经开始。

农业是应用生物学的最早形式之一,东西半球已经驯育出粮食作物。

医学方面,甲骨文已有与疾病相关的文字,《山海经》也有了关于疾病的记载。

畜牧业逐步出现了牛、羊等饲养牧群,当时的中国已知道养蚕的技术。

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对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和整理阶段,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

而我国注重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却是在近一个多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

最近一个多世纪,我国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历史概况在中学生物教学开设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按其教材体系和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1分科教学阶段,又称博物学课程阶段此阶段把生物学知识按生物种类加以介绍,属于材料收集阶段。

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把生物课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分别开设,讲授内容突出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和进化证据等。

生物学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较早的一门学科,我国从1902年清朝制定的《奏定中学课堂章程》开始规定,中学设置博物课,讲授内容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

植物学讲授形态、构造、生理、分类;动物学讲授外形构造、生理习性和分类;生理卫生讲授人体的构造、知觉运动的机理及卫生常识。

谈如何开展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的生物课堂教学

谈如何开展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的生物课堂教学

谈如何开展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的生物课堂教学作者:杨忞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4期科学史是人类认识科学、发展科学的历史。

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学科素养为核心”作为高中生物课程倡导地基本理念之一,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以科学史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呢?一、以科学史为主线的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一)通过分析科学史达成教学三维目标1.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实验,形成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过程,达成知识目标。

2.教师利用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达成能力目标。

3.教师通过学生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情,培养他们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过程以科学史为主线课堂教学以科学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重点分析经典实验中涉及思想碰撞和关键性实验的部分。

实验分析过程以学生回答问题串、班级讨论、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

(三)注重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阐述观点等行为及时进行评价,如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等。

二、以科学史为主线的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一)提出问题教师展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现象,拋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引出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提出关于上述问题答案的假设。

(三)展示科学史教师按时间顺序为学生简要整理人们对于该现象的不同解释、不同观点,即认知观点的发展脉络。

(四)设计实验或分析经典实验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史中的各观点的正确性已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

下面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相关实验验证上述观点。

对于一些在高中阶段难以开展的实验,可以采取设计问题串,学生分析经典实验的形式开展。

(五)形成科学观点通过实验验证或经典实验分析,学生得出正确的科学观点。

浅析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应用

浅析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应用

浅析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应用作者:林国海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2期生物史以其丰富的内容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生动有趣、充满哲理的素材,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物学的理解、掌握生物学思想、开发生物学思维、培养科学意识和品质、扩大学生的视野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生物史课程资源的运用应该成为生物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

一、利用科学史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课程的知识目标。

生物学知识是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学家长期研究的成果,每个生物学知识的获得都有一个认知的实践过程,隐含着认知的规律;生物学研究技术是生物学家在长期研究工作中探索和总结出的重要研究手段和方法。

利用这些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能体现生物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学研究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科学史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史,特别是一些生物学经典实验,蕴含着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学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分析,创设问题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生物史素材创设探究背景。

恰当地选用一些生物学史资料中的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同时,为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通过科学史素材来引入课题,除能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激发认知需求之外,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

2.利用科学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可利用科学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孟德尔的研究工作的科学史,按“假设——演绎法”的推理探究模式进行数学,让学生体验遗传规律发现的整个探究过程。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8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8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8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8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1时间的年轮滚滚向前,步履匆匆,弹指一挥间,一年已过,又到坐下来回顾一年工作的时候了。

今年,我们生物学科组在局领导的关怀和教研室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年来,我们在“教研先导,指导为首,服务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根据“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服务下沉”要求,并结合我市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教研的具体情况,以“教研指导”和“教研服务”为抓手,以培养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教研工作,夯实并发展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改革的成果。

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尤其是对机关效能建设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领悟和实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

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是教研工作人员个人成长、工作和生活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今年,按照局党组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参加教育局每次行政例会和教研室的科室例会,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科室业务学习。

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思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的过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理论修养和教科研能力。

在工作之余,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先后到桐城、合肥、内蒙、镇江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培训。

二、积极踊跃,参与、配合省教科所教育教学和教研的各项会议、评教活动及其他事务,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省生物教研员徐贵亮老师的好评。

2023年3月份参加了省__年生物教研工作会议和对淮南二中进行了新课程调研视导。

2023年4月份选派了城郊中学何学保、阜阳三中骆方林、阜阳一中张明艳三名生物教师参加省新课程优质课评比,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点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点总结第十单元现代生物科技一、基因工程1. 基因工程的诞生(1)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技术支持有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工具酶的发现,DNA 合成和测序仪技术的发明等。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3)基因工程操作中用到了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考点限制酶细化: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这种酶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是识别 DNA 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① 限制酶的特性是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限制酶产生的末端有两种: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② DNA 连接酶与 DNA 聚合酶的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二者在作用上的区别为前者是恢复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后者单个的核苷酸连接到DNA分子上。

③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应该具备标记基因、多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稳定存等特点。

⑤ 常见的载体种类有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4)基因工程四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考点细化:① 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为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基因在载体上的位置、基因的转录产物、以及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等特性来获取目的基因。

② 基因文库、基因组文库、cDNA 文库的区别: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 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体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之为基因文库。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科学发展史
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P53)
13.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P8)
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P15)
15.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 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P33)
6.溶液培养法: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P62)
7.矿质元素运输: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 K的肥料,5h后测得 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P63)
9.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P101)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1935年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挖掘课程资源感悟科学发展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事案例

挖掘课程资源感悟科学发展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事案例

2013-10新视角挖掘课程资源感悟科学发展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事案例文/邓小玲由于DNA转化等实验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项资源,如,插图、多媒体动画可以分布演示实验过程,问题探讨、旁栏思考、思考与讨论等小模块可引导学生思考等。

新课程倡导教师利用和开发好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高中生物中丰富的教材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多彩的多媒体资源等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等。

本节内容的开始,以“问题探讨”抛出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提出这个问题不是需要学生直接回答,因为标题已经给出答案,回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可以先展示“问题探讨”中染色体的图解,了解染色体确实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然后推出教材中所讲述的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这样既可以知道争议“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的原委,又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本节主要内容的讨论。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如何使小鼠死亡。

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R型细菌和S 细菌,展示它们在菌体、菌落、毒性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实验材料,然后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图3-2,通过对照比较四组实验的不同。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复习了生物实验中的对照原则、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得出“加热杀死的S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能让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呢?什么物质还能在高温下继续保持活性呢?带着这些疑问引导学生谈到另一个科学家———艾弗里。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同样以肺炎双球菌为材料,但借用了物质的提纯与鉴定的实验方法,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分离与鉴定。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起源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起源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起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物起源的假说1. 特创论:认为生物是神或超自然力量创造的,不支持进化。

2. 自然发生论:古代观点,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

3. 化学进化论:现代科学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简单的化学物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渐演化成生命。

二、生命起源的条件1. 环境条件:地球早期环境,包括原始海洋、大气层、紫外线、雷电等。

2. 物质条件:原始大气中的氨、甲烷、氢、水蒸气等无机物质,以及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质。

三、生命起源的过程1. 从无机到有机:无机物质在地球早期环境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2. 从有机到生物大分子:有机物质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

3. 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生物大分子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原始代谢和遗传功能的原始生命形态。

四、生命起源的证据1. 化石记录:地球最古老的化石提供了生命起源的时间证据。

2. 生物学研究:比较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发现共同的祖先痕迹。

3. 实验模拟:如米勒-尤里实验,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环境,成功合成了生命所需的有机物质。

五、生命的演化1. 物种起源:物种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不断演化和分化。

2. 演化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提供了物种演化的证据。

3. 演化机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机制等是物种演化的主要机制。

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 分化与适应:物种在不同环境下发生遗传变异,适应环境并分化成新的物种。

2. 物种形成:通过地理隔离、生态位分化、生殖隔离等方式形成新的物种。

3.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七、人类起源与进化1. 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演化成现代人。

2. 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遗传学、比较解剖学等提供了人类进化的证据。

3. 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工具使用、语言交流、社会合作等逐渐发展出复杂的文明。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命名为细胞(cell)。

2.列文虎克:活细胞的首位观察者,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观察并进行精确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支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荷兰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

(将红细胞的西泡沫平铺在丙酮上)
7.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了清晰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9.斯帕兰扎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具有化学消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指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发挥作用。

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李比希的假说成立,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5.英国科学家普利林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你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7.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9.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佳硕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用佳硕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症。

6.格里菲斯通过实验推向,以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7.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才是遗传物质。

8.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9.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0.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1.拉马克:最先提出生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2.达尔文: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
1.沃太默: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射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他认为这是由于小伤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去除的缘故。

2.斯他林和贝利斯,从小肠粘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提出“激素”的概念,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巴普洛夫:建立条件反射学说。

4.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的下面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5.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6.拜尔: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7.温特: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8.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9.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0.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泊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留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产地效率大约是1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