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传统文化专题
八上11 传统纹饰 民族风格
![八上11 传统纹饰 民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0ed54628e9951e79b8927b7.png)
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
于青海省 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珍宝。舞蹈者形象以单色 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 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 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关 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 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 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 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 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 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 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
蟠螭纹,是青铜器纹饰的
一种。“蟠”指“盘曲而伏”。“螭 ”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与龙有 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 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故曰:蟠 螭纹。 蟠螭纹作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纹饰, 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中随处可见, 不仅对历史有着记载意义,也对湖北 省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最初的蟠螭纹 ,作为龙的附属活跃在中国远古文化 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 其后经历了9个年代的发展,被大量的 运用于玉器,青铜器的制作中。
按照表现题材的特征分 为: • 具象纹饰:如植物纹 样、动物纹样、人物 纹样 • 抽象纹饰:一般是几 何图形纹饰
彩陶上的传统纹饰
彩陶纹是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 纹样。彩先绘在坯上,然后入窑烧成,触 水不脱。几何类有三角形、方形、菱形、 逗点形、锥形、弦形、线形、绳形、回形 等。动物纹有鱼形、鹿形、蛙形、鸟形等 。植物纹表粒形、谷壳形、枣核形、涡形 等。人物形人面鱼形、舞蹈形等。纺织纹 竹篮形、席纹形、布纹形、人字形、网纹 形等。
传统纹饰
什么是传统纹饰
中国传统纹饰是中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一种,以人物、动 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 电等自然现象,文字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和谚语等为题材,运 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吉祥用语 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表现 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愿景。它与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情感表 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图 形和吉祥含义通过一定的美的 形式的结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50bab317f8c75fbfc67db2a5.png)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二、内容解读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4篇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4df7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e.png)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精选4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开展,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八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份八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化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学习经典文化,理解国学大师名言警句,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化意义。
学习写字和绘画的根本技能,欣赏范老师的书画作品。
理解中国文化开展史,体验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学习篆刻的根本知识,亲自体验印章制作的过程,理解印章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才能,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1. 以传统文化教学为根底,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2. 组织亲身理论活动,让学生守住传统文化的坚守信念。
3. 以故事传承为手段,让学生深化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和深沉底蕴。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要对每一门传统文化课程进展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及学生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举例来说:在书法书画课程中,我们可以先介绍篆刻与印制知识,然后以写字为根底让学生体会书法技艺的困难和乐趣。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进展书写,并进展评比和学习。
在古文诵读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几篇古文作为阅读素材,要求学生在体会古文意义的根底上,可以做到正确的背诵和理解。
在学生课外时间,我们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比方观看传统文化经典电影,并就电影主题进展深化讨论,或者组织诗歌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
我们将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每个传统文化课程进展评价,如评分、手工制作等方式。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也会定期对学生进展问卷调查,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方案,我们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老师教学程度和思想素质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的精华。
初中语文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中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2820ec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7.png)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中华传统文化1.(2022独家原创)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打扰别人说“劳驾”,请别人指导说“赐教”,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欣赏别人的文章叫“拜读”。
B.中华书法楷书横平竖直,刚毅方正;隶书横长竖短,“蚕头雁尾”;草书连绵简约,龙飞凤舞。
C.当传统佳节正月十五碰上冬奥会,无锡市某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沉浸式的汤圆制作活动。
D.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按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2032年是农历壬子年,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属猪。
2.(2022湖南长沙地质中学期末改编)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京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又是现存剧种之中知名度最高的戏曲剧种。
B.小明写了一篇习作,想请语文刘老师帮忙批改,不巧刘老师因事外出,小明只好留言:“拙作一篇,还望斧正。
”C.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是指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雪”是指全年降雪量最大的时候。
D.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2022独家原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春社日一般在立春之后举行,内容主要是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B.节日习俗话饮食: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重阳节饮菊花酒,期盼延年益寿。
C.中华礼仪重谦敬:如谦辞有“垂询”“笑纳”“拙见”等,敬辞有“令爱”“惠顾”“久仰”等。
D.颜真卿诗句“三更灯火五更鸡”中的“三更”指的是23:00~1:00点,“五更”指的是3:00~5:00点。
4.(2021贵州遵义期末改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长辈所起,“字”是18岁成年举行加冠礼后才起。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八上 语文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历年来考试试题
![八上 语文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历年来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23491bbed5b9f3f90f1c51.png)
综合性学习小专题身边的文化遗产一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活动,请您参加。
1、为本次活动开展拟一条宣传标语。
继承文化遗产,彰显人文价值2、了解文化遗产知识。
(1)我国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二1.某校八年级(2)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对联”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渲染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品味精美对联,传承民族文化。
(2)活动中,某位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副对联,可是调皮的明明却擦掉了其中的几个字,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将其补写完整。
①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墓对联)②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3)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精彩的结束语。
示例:同学们,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着炎黄子孙的情操,深受炎黄子孙的青睐,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将对联文化发扬光大。
三2.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
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①[A]句有语序颠倒的毛病,应将“形式优美”和“结构坚固”调换位置。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猛烈”改为“强烈”。
(2)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
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八年级语文上册10.抗倭名将——戚继光 传统文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10.抗倭名将——戚继光 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3119972195f312b3169a5b7.png)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民谣中的“戚爷”指的正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
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将领。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闰十月初一,戚继光出生于山东济宁东南的小镇鲁桥。
他出身世代武将门第,受家庭影响,自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和兵法韬略,逐步掌握了军事知识,学会了带兵打仗的本领。
嘉靖二十三年(1544),他的父亲戚景通病故,年仅16岁的戚继光便继任登州卫指挥佥(qiān)事。
在任内,他目睹了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了保国安民、抵御外侮的理想。
组建“戚家军”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调戚继光任浙江都司佥事,抵抗倭寇。
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感到所部军队素质不良,缺乏训练,有的甚至不服从指挥,临阵退缩。
于是,他便倡议练兵,并多次向上级要求罢去所部旧兵,重新招募。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到义乌县招募了矿工和农民3 000多人,编成了一支新军。
后又在台州等地招募渔民编成水军。
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戚继光根据江南地区地形多沼泽、道路弯曲、兵力不易展开以及倭寇善于设伏、短兵相接等特点,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鸳鸯阵”。
“鸳鸯阵”指挥灵活,长短兵器配合使用,攻防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对克敌制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鸳鸯阵”示意图台州大捷浙江台州戚继光祠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
其中大股倭寇进犯宁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龙山、瓜陵江、仙居等地大败倭寇,先后九战九捷,生擒贼首,歼倭寇五千余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5.《荀子》选读_荀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传统文化5.《荀子》选读_荀子](https://img.taocdn.com/s3/m/d4f050eb195f312b3069a52f.png)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中期,齐国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立“稷下学宫”,荀子在齐襄王的稷下讲学,并多次出任学官祭酒(尊长),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令,著书立说,最后葬于兰陵。
荀子立足于儒、道,会通百家,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
他使用富有逻辑思维的论文方式,写成《荀子》一书,在文体形式上相比早期儒家经典惯常的语录形式,是一大进步。
荀子劝学(节选)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③,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④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⑤。
白沙在涅⑥,与之俱黑。
兰槐⑦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⑧,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⑨,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⑩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①蒙鸠:一种善筑巢的小鸟。
②苕(tiáo):芦苇的花穗。
③射(yè)干:一种花白茎长的植物。
④仞:古代八尺为仞。
⑤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就能长得很直。
⑥涅:黑泥。
⑦兰槐:香草名。
⑧滫(xiǔ):臭水。
⑨服:佩带。
⑩就:接近。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系在芦苇的花穗上。
风一吹苇穗折断,鸟蛋全部摔破,幼鸟也死了。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它所依托的东西使它这样的。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俯对着百丈深渊;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就能长得很直。
白沙混进了黑泥里,自然也会和它一起变黑。
兰槐的根叫芷。
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亲近它,平民不佩戴它,不是它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亲近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保持中正的品格。
蒙鸠的巢编织得精巧细致,但因为系在柔软的苇穗上,风一吹就坠落了。
射干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仞之渊,不是它善于生长,而是因为它站立在高山之巅。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4d6a81c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a.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这个专题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包括书法、诗歌、绘画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价值意义,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1. 我国古代书法的艺术魅力在我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达。
书法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名家的作品,比如《兰亭序》、《颜真卿赵州桥碑》等。
这些作品字迹流畅、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上,更体现在其内涵和历史价值上。
2.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包含了古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感悟的深刻思考。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比如《离骚》、《早发白帝城》等。
这些诗歌以其精致的词藻、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古代诗歌通过艺术性的表达,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3. 我国古代绘画的意境表现古代绘画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意境展现。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
古代绘画以其独特的意境表现,让人领略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总结回顾:通过对《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68页专题一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书法、诗歌、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更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艺术魅力,更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练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a2bc70e9ec3d5bbfd0a74f3.png)
专题6 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沉积和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
时至今日,无论是凝聚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古迹,还是口传身授的民间技艺,无论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还是独具风情的民俗活动,抑或是祖先流传下来的节庆仪式...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让我们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去了解属于它们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1.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留下来的民生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这里面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题1】你们小组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内容。
研究过程中,你们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清晰了,请列出三条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小题2】小组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时,大家聚焦到文化遗产的现状。
请你至少列举一条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
2.综合性学习。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泉中学初二(6)班决定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1)下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图标,请你说明图标的内容。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下联:3.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着特殊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宣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点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fc92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a.png)
目录: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5、颜体书法〔七下,P261〕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7、黄发垂髫〔八上,P166〕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12、落第〔八下,P6〕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P58〕14、二十四节气〔八下,P78〕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P130〕16、XX的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17、对联〔八下,P215〕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19、唐人草书〔八下,P241〕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3〕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58〕22、桑梓〔九上,P163〕23、布衣〔平民〕〔九上,P189〕24、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九下,P180〕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与儒家的政治与伦理X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X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四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四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4e90890029bd64783e2ccd.png)
期末专题复习四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象棋的故事》等。
B.宋朝词人范仲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融梦幻与真实、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C.《朝花夕拾》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收入这部散文集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D.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先生是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好老师。
C.《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革命英雄朱德先生为悼念自己的母亲而写,文中洋溢着作者对其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D.《记承天寺夜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作品,文章随物赋形,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的月下美景。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作品,该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
B.《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作品,他曾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C.《三峡》选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昆明的雨》是他的散文作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白居易,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白世长庆集》传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C.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抒写了父子间真挚感人的亲情。
D.《蝉》出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该书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和死亡等。
文化传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解读
![文化传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a02fb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f.png)
文化传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解读传统文化是一种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与现代社会并存发展着。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解读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到了《论语》中的一些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这些经典的语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诗经与唐诗的传统之美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诗经”。
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还是后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诗经》中的诗歌,如《国风·周南·关雎》和《国风·郑风·衣》等。
通过阅读和解析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和深厚,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唐诗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诗人们以其深情、豪放和哲理性的表达,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佳作。
教材中我们学习到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名篇。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唐诗,我们可以寻找到传统文化的灵感,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京剧、黄梅戏和川剧等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这些戏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表演形式和演出传统。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黄梅戏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优美的唱腔和悲壮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部编版八上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ba960728ea81c759f57815.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知识1.〔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这里指设立在日本东京供中国留学生活动和居住的场所。
2.〔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相应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3.〔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4.〔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对应。
5.古代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1)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十三章)(2)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逸周书•大戒》)(3)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4)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5)人倍(违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说苑•谈丛》)(6)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7)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侠客行》)(8)诚信故事:曾子烹彘,商鞅立木。
6.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约470-527),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9.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鄆(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10.〔鸢飞戾天者〕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11.〔采薇〕采食野菜。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18547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1.png)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性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中国画、书法、京剧、民间艺术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欣赏。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性哲学流派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内容,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八年级传统文化》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
2. 辅助读物:推荐相关的辅助读物,如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史书籍等,供学生自主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提供更多学习素材和信息。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和了解。
7. 第七章:中国古代建筑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城池等代表性建筑的特点和建造技艺。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基督教等代表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9. 第九章: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思想观念的变迁。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化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911457eefdc8d377ee3213.png)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以下原典。
原典1
程工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使他们得到重用;儒者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原典2
我们要把爱国主义这把精神火炬传承下去,爱我中华,兴我中华。
第13课利国为民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通过《礼记》、《孟子》、《墨子》等关于利国为民的记述,让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利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生具有尽忠报国的精神理念。
译文
砍断手指和砍断手腕,如果对天下的利益是相似的,那就没有选择。即便是生与死,只要有利于天下,一样没有选择。杀一个人以保存天下,并不是杀一个人以利天下;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
三、小组讨论:
“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说说这种精神可贵在什么地方。四、阅读课本97页《古代科举制度》
大禹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世人千古传诵。
课堂小结
杀死自己以保存天下,这是杀死自己以利天下。我们要具有爱国之一精神,学好本领,报效我们的国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04e32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1.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或一个民族在其传统文化内所创造、发展和传承的具有历史传统、艺术表现、社会实践、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各种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资源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艺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独特标识。
在如此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口头传统是指通过口头方式传承的文化资源,包括神话、传说、谚语、歌谣等。
我国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嫦娥奔月》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这些口头传统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化的智慧,也是我们认识历史和传统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我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文化资源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这样的口头传统应该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舞蹈、戏剧、音乐等形式传递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的活动。
在我国,京剧、粤剧、昆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学习鉴赏这些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些表演艺术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滋养。
我们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表演艺术,让它们在当下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社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社会实践是指一系列的民间传统活动和习俗,比如民俗民风、节庆习俗、宗教信仰等。
这些社会实践不仅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归属。
在我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社会实践在我们身边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 传统文化知识(含答案)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 传统文化知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ede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c.png)
知识模块五传统文化知识第一单元变化着的社会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1.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2.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第三单元山川美景1.《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古代常见的四种文体:记、表、书、志。
3.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意为鸢鸟飞到天上,文中比喻极力追求名利。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
戾,至、到达。
5.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6.四大名楼:山西永济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湖北武汉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而闻名)、湖南岳阳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江西南昌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7.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文中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8.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9.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10.长河:指黄河。
11.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文中指前线统帅。
12.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13.永年:长寿。
第四单元情感哲思1.赋闲:文中指失业在家。
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2.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第五单元文明的印迹1.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2.市:城市中划定的贸易场所或商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八上传统文化专题复习1.教材第8页,“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出自:清‧康有为《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释义: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
(或那些喜欢聚群厌烦一个人呆着、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教材第8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释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对联的含义,引导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3.教材第11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喻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
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5.“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出自:《韩非子•饰邪》释义:悬衡:挂起秤。
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有了秤,就知道怎样衡量公平;有圆规,就知道怎样画圆准确。
寓意:比喻有了严明的法度,人们才会有所遵循。
告诉我们规则很重要,应遵守规则。
6.教材第34页“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释义: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尊重他人。
7.教材第35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春秋‧《论语》释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
8.教材第36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战国•楚•屈原《卜居》释义: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
9. 教材第37页“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孔子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全句是: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释义: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教材用意:主要说明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是为人处世的前提。
启示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
10.教材第37页“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出自:扬雄《法言·问道》释义: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教材用意:说明了礼的重要性,是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启示我们要文明有礼。
11.教材第39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出自:明‧《增广贤文》释义: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应做到语言文明。
12.教材第40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劝学篇》释义: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3.教材第40页“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释义: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教材用意:强调了守礼的重要性,守礼无论对做人、做事,还是对国家的安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启示我们,要自觉守礼,做文明有礼的人。
14.教材42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春秋‧《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表明诚信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要做到诚信。
1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出自: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淮南子·人间训》千里之堤:以蝼螘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释义:毁:摧毁。
蚁穴:蚂蚁的洞穴。
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
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启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
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因此要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释义: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启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
17.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出处: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要心系祖国的命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
18.教材第73页,“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出自:是话剧《立秋》中的一句台词,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释义: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人。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启示: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处:《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释义:焉是哪儿;将是要;附是依附。
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启示:强调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人民的利益离不开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我们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1.教材第90页:(1)“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释义:深知在浩淼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虎视着中国,因此不敢忘记祖国的安危而白白虚度光阴。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释义: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释义: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教材用意:以上三句诗都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启示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心系祖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
2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全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启示: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23.教材第102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荀子·修身》。
释义:迩:近。
道路虽近,不走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能取得成功。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24.教材第107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梁启超在《无聊消遣》中将其高度浓缩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
释义: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都应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实干精神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5.教材110页,“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释义:字面意思是,青少年兴旺,则国家兴旺,青少年强盛,国家才能强盛。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决定的国家的未来。
启示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担负起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