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福建船政职院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福建船政职院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的教学条件非常优良,从学校到院系均可保证“海洋学”多媒体等高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实施。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我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STCW78/95公约》和国家海事局相关法规要求,胜任远洋船舶驾驶员岗位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被确定为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七门主干专业课程(船舶操纵、船舶积载和货物管理、航海气象、航海学、船舶控制和安全管理、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英语)之一,它是海船船员岗位适任证书全国统考的必考科目。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上天气和海上气候以及在各种天气和海况的条件下进行船舶操纵的学科,具体内容包括海上气象要素知识、海上天气系统、海洋气候、传真天气图的原理、分析和识读、海浪、海流、潮汐、海雾和海洋天气分析和预报等。

2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1)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有两大类:一是理论课的讲授,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练习和实践为辅,课后作业及阶段和期末考核;二是实践性课程,包括:“实验”、“实习”课。

并进行每天的天气分析和预报。

表1 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构建的课程知识模块及其对应的学时2) 教学目的使航海专业学生获得从事与航海技术有关工作的高等技术人才必需具有的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预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

在毕业前参港监统考,取得海船驾驶员适任证书,为今后的海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3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①实验:是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是以加强感性认识;初步掌握航海气象仪器使用和实际操作,包括气温表的使用、气压表的使用、海水温度表使用、船舶气象仪使用、气象传真仪的使用、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资料的编报作业、航线气象分析和预报方法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指导思想的。

②实习:分三次完成,学生刚进校时“认识实习”,让学生对“船”和“海”及“船舶驾驶员”的工作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学好未来的专业课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二年级时,让学生上船进行“航行实习”,学生能有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实践,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毕业前,让学生上船进行“毕业实习”,是对所学专业课的综合训练和检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福建船政职院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讲义06锋面气旋

福建船政职院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讲义06锋面气旋

第六章锋面气旋第一节锋面气旋的发展演变一、气旋(Cyclone)概述1、有关概念1)定义--- 气压场:低气压一一风场:大型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2)范围的表示方法:最外围一条闭合等压线的直径长度表示,一般为I(X)Okm左右。

3)强度表示方法中心气压值:越低,气旋越强;随时间降低,气旋发展或加深(Deepening);随时间升高,气旋减弱或填塞(FiHing)中心最大风速:越大,气旋越强。

2、分类一一按地理区域分: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一一按热力结构分: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温带最常见的气旋,无锋面气旋包括热带气旋和热低压等。

二、锋面气旋的生命史1、波动阶段(初生阶段)1)一条闭合等压线,低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2〜3hpa;2)极锋出现波动,形成冷、暖锋,锋面降水开始出现;3)锋面气旋沿暖区气流方向移动,速度最快,24h可移动十几个经距。

2、成熟阶段(青年气旋)1)数条闭合等压线,低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10〜20hPa;2)冷、暖锋进一步发展,锋面降水增强,雨区扩大,出现大风;3)锋面气旋仍沿暖区气流方向移动,速度较快,24h移动10个经距。

3、锢囚阶段(锢囚气旋)1)气旋发展最强,中心气压降到最低,比四周低20hPa以上;2)出现锢囚锋,降水强度及范围均增大,风力最强,大风范围进一步扩大;3)锋面气旋沿暖区气流方向移动,移速大大减慢。

4)随着锢囚锋的发展,气旋在低层逐渐成为冷性涡旋,冷涡旋厚度越来越大。

4、消亡阶段气旋与锋面脱离,成为冷性涡旋,在摩擦的作用下,慢慢填塞消亡。

三、锋面气旋的再生和气旋族1、再生一一副冷锋加入后再生。

一一冬季气旋入海后再生。

--- 两个锢囚气旋合并加强。

2、气旋族一一在同一锋系上出现的气旋序列,称为气旋族。

欧洲气旋族最常见,单个气旋则较少,气旋族内平均有4个气旋。

我国境内,江淮流域梅雨季节,有气旋族,族内2〜3个气旋。

四、温带气旋的爆发性发展--一一一“气象炸弹”一一气旋在24小时内气压下降量不低于24hPa,即气旋加深率2lhPa∕h<.将加深率21BG的气旋,称为爆发性气旋或气象炸弹。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是海船驾驶/商贸英语专业的专门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航海活动有关的必备的气象学、海洋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天气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般学生均可达到二副/三副以上驾驶员的国家考试水平。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课教学与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航海中所必须具备的气象学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具有应用船用气象仪器正确观测气象、水文要素的能力;具有利用中、英版潮汐资料推算主、副港潮汐与潮流及任意潮时和潮高的能力;具有运用船舶天气报告、传真气象图和现场实况观测资料,预测航区或航线天气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和学分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80学时,学分4.5分。

其中理论教学7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见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课题一大气概况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的概况;掌握气压、气温、大气湿度、风、海面能见度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了解云、雾、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云、雾的分类及各类云的特征,各类雾的特点。

§1.1 大气概况§1.2 气压§1.3 气温§1.4 大气湿度§1.5 风§1.6 云§1.7 降水§1.8 雾§1.9 能见度课题二船舶气象、水文要素的测报掌握船舶气象、水文要素观测的项目、内容、时次和要求;了解常用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构造、安装、保养方法,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各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要求、记录和编报方法,其中对真风的计算和湿度的查算要重点掌握。

§2.1 概述§2.2 气压的观测§2.3 气温和湿度的观测§2.4 风的观测§2.5 云的观测§2.6 海面能见度的观测§2.7 天气现象的观测§2.8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和水样采集§2.9 海浪的观测§2.10 海发光的观测§2.11 船舶水文气象观测报告电码课题三天气图基础知识掌握地面图图面的内容,了解等压面的概念,了解地面图的分析项目和技术规定,会分析简易天气图;了解温度平流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了解低纬流线图的分析方法,能在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流线图上正确识别天气系统。

航海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航海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第一节
一、大气成分 • 1、大气(atmosphere)由多种混合气体、水汽及浮悬其 中的液态体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 2、干空气 (Dry air):大气中除水汽及液态体、固态杂 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有氮、氧、氩、二氧化碳、其他气体 等。 • 3、影响大气温度分布及其天气变化的大气成分 • <1>二氧化碳(CO2) • ①温室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等 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甚少,强烈吸收地面和 大气放射的长 波辐射,同时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 • ②具有温室效应,影响气候变迁
• 二、大气垂直结构
• 1、对流层(Troposphere) • <1>对流层下届为地面,上界受纬度和季节影响,平均厚 度10~12km,。 • ①在高纬为6~8km,中纬度为10~12km,低纬度为 17~18km • ②对流层的厚度夏季比冬季大 • <2>对流层为大气层最底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几 乎全部的水汽,大气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都发生 在该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 <3>对流层的特征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为0.65℃/100m • ②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一般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主要受地表的影响
• <4>对流层的分层 • ①摩擦层,高度1~1.5km,各种天气现象出现比较频繁。 • ②自由大气,摩擦层以上的大气层,地表的摩擦力作用可 忽略不计,多波状层流 • 500hPa等压面(高度为5.5km)上气流分布最能代表对流 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 • 2、平流层(Stratosphere) • ①自流层顶到55km高度的气层,以平流运动为主 • ②特点: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较弱;水汽含量少;在 下层等温,到20~45km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线温度随高度升 高而递增;气层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 3、中间层(Mesosphere) • ①自平流层顶到85km高空的气层,夏季高纬有极光出现 • ②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高空对流层;在 65km处为电离层,白天强,夜间弱。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第一章 气象要素及其观测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第一章  气象要素及其观测

• 在中午12时30分左右。
• 海拔越高,气温日变化越小,气温的日较差晴天
• 比阴天大。
• 2.气温的年变化
• 月平均气温也有1个最高值和个最低值。通常, 大陆上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出现在8月;大 陆上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则出现在2月。海 洋均比大陆滞后1个月左右。
• 气温的年变化幅度称为年较差。

• 六、气压的日、年变化 • 1.气压的日变化 • (与气温变化基本相同) • 白天的谷值出现在16时 ,落后于近地层最高气
温2~3h;峰值出现在10时左右,落后于近地层最 低气温3—4h。
• 夜间的第二次谷值和峰值产生的原因,现在众说 纷纭,尚无定论。
• 气压日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 2.气压的年变化
• 2.大气的成分
• 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3个部分 。1)干洁空气
• 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它们占干空气总容积的 百分数分别为78.09%,20.95%,0.93%,
• 3.中间层 • 4.热层
• 热层的另一个特点是该层大气由于受强烈的太阳 紫外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因此该层又称为屯离层。
七、等高面图和等压面图
常用的有等高面图和等压面图2种方法。前者通常 用于地面(海平面),后者用于高空各层次。 1.等高面图
在空间由气压相等的点所组成的曲面称为等压面 。
• 2.等压面图 • 常用的标准等压面图有850 hPa,700 hPa和500
• 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变大。在赤道附近 最小,两极地方最大;海洋上气温年较差小,陆 地上则较大,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 气温的年较差很小,但1年中却出现了两个高值 和两个低值,它们分别出现在春分、秋分和冬至、 夏至前后。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一、课程名称: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学习气象与海洋学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而了解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为后期的航海与渔业活动提供气象和海洋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目标:1. 掌握气压、风、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2. 掌握海洋的基本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3.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4. 通过真实案例,了解航海过程中的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派上用场。

四、教学内容:1.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气象要素及其测量,天气和气候等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天气预报基础等。

2. 大气环流地球的环流系统,大气高压和低压的形成和演变,风的形成及其分类,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等。

3. 云与降水云的分类及其形成因素,降水的形成原理,气象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等。

4. 海洋学基础海洋与地球的相互作用,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洋生物,海底地形和海岸线等基础知识。

5. 水文气象学与海洋与气象伴随现象洪涝、干旱、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海冰等气象和海洋伴随现象及其应对方法。

6.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在航海中的应用船舶气象和海洋条件的认识及其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气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海上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及其可靠性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课堂讲解,带领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航海、渔业等实际应用场景中。

3. 实验探究法:通过模拟实验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

六、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30%分数;2. 期末考试,占50%分数;3. 平时表现及作业,占20%分数。

七、参考教材:1. 《气象学导论》邢献民、孙铁城2. 《海洋学基础》李荣灿3. 《船舶气象学导论》张永奇4. 《海洋气象理论与实践》田红霞5. 《海洋生态学》王胜波八、结语: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和海洋学知识,为后续的航海、渔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稳定度判别的气块法
• 通常采用“气块法”判断静
力稳定度。当一气块受外力
作用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扰动 后,周围大气有使它返回起 始位置的趋势时,这种大气 层结是稳定的;反之,大气 有使它继续远离起始位置的 趋势时,这种大气层结是不 稳定的;若气块随时与周围 大气取得平衡时,这种大气 层结是中性的。
影响稳定度变化的因子:辐射和温度平流
dQ≈0
• 2. 干绝热过程: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与周 • 3.干绝热直减率: 在干绝热直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称干绝热直减率。即:
dT RT dP RT g g dZ dZ CP P CP P cP dT g ra 1 CP dZ
p 0 n
4
Vf 0
梯度风也小。反之相反。
关于梯度风的讨论
• 1. 在气旋中,G=A+C,只要气压梯度和梯度风按一定 比例增大,三力的平衡总可建立。因此,气旋中气压 梯度和风速可以任意大。 • 2. 在反气旋中, A=G+C,当气压梯度和梯度风按一定 比例增大时,C比A增大的快,三力不能保持平衡。只 有使气压梯度和梯度风减小,才能三力保持平衡。 • 3. 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和大风区常位于气旋中心附近和 高压边缘区域。
p n
和Vf可以任意大。
高压中的梯度风
Vf rf r 2 2 f
2

4 p r n
• 反气旋性环流 Vf≥0
r 0
p n


rf 0 2 r f 2
• 当
• 根号前也取正号才有意义。 • 气压梯度和梯度风的大小受 反气旋曲率限制。曲率愈大 (r愈小),气压梯度愈小,
• 方向:北半球,恒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右侧90度,南半球相反. • 讨论: (1) A是物体相对于地球运动才产生的,静止物体不受其作用。 (2) 地转偏向力是虚拟力, 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 (3) 在北半球A恒垂直于物体运动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4) A 与sinφ 成正比,两极最大,赤道上为零 。

2天气图基础知识

2天气图基础知识

④在两个高值区或两个低值区之间,必须有两条相邻的等值线,其数 值相等,并且这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在两高值区之间是最低值,在两低值 区之间是最高值。高值区和低值区相邻的等值线之间,数值恒差一个间 隔。
3)绘制等压线的主要技术规定
①等压线用黑色细实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等压线间隔必须相等。 在我国,等压线每隔2.5hPa绘制一条,其数值规定为:…1000, 1002.5,1005.0…; 国外(如日本、美、英等)多每隔4hPa绘制一条等压线,即按…996, 1000,1004 …数值序列绘制。 ②等压线应画到图边,否则应当闭合。
在非闭合等压线两端应标注等压线数值。如果等压线闭合,则在等压 线的正北端开一小缺口,在缺口中间标注hPa数值。
③在高压区中心用蓝色标注“高”或“G”,在低压区中心用红色标 注“低”或“D”。国外天气图上多用“H”标注高压中心,用“L” 标注低压中心。 ④高、低压中心强度用黑色铅笔标注在中心符号的下方。 低压中心气压值的小数均舍去,如记录值为1011.5hPa,则标注1011; 高压中心气压值的小数均进一位,如记录值为1023.4hPa,则标注 1024。
2. 底图投影 1 )双标准纬线 (30°和 60°纬线 ) 正 形圆锥投影(兰勃特投影) 这种图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放射 性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弧 , 它在 30° 和60°附近失真最少,最适合作中纬 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 2)极地平面投影 这种图经线为以极地为放射点的 放射形直线,纬线为同心圆 , 它在极 地和高纬失真较小,半球天气图和极 地天气图多采用这种投影。 3)等角正圆柱投影(墨卡托圆柱投影) 这种图经纬线为互相垂直的直线, 热带地区的天气图多采用这种投影。 三种投影经纬线网的形状
我们日常分析的等压面图有以下几种: 850 hPa等压面图,其位势高度通常为1500位势米左右; 700 hPa等压面图,其位势高度通常为3000位势米左右; 500 hPa等压面图,其位势高度通常为5500位势米左右。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讲义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讲义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空气(Dry Air)
1、主要成分:氮气(N2)、氧气(O2),二者占空气总容积的99%
2、次要成分:二氧化碳(CO2)、臭氧(O3)、氢气、惰性气体,体积比不足1%
3、易变成分:(质量易变)二氧化碳(CO2)、臭氧(O3)
4、对气温有影响的成分:
二氧化碳(CO2)――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产生温室效应
1) 分层依据:气温和水汽的垂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
2) 分层:自地面向高空,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3)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极少,类似对流层中的云很难生成
4) 热层:又称电离层,对远程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流层(Troposphere)的主要特征
2) 具有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性能,加上在水相变化中伴有凝结潜热的吸收或释放,对气温产生影响。
5、湿空气(Wet Air):含有水汽的空气
三、杂质
1、杂质: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又称为气溶胶粒子,包括水汽凝结物(水滴、冰晶)、微小盐粒等
2、对大气的影响:使能见度降低;作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
2、水汽的状态方程:e=aRaT
水汽的:e——气压,a——密度(绝对湿度),Ra——比气体常数,T——气温
3、湿空气的状态方程:P=ρwRdTV TV=T(1+0.378e/P)
湿空气的:P——气压,ρW——密度,T——气温,TV——虚温
二、两个结论:
1) 气温、气压相同时,干空气的密度大于湿空气的密度
当e < E时,空气未饱和;当e = E时,空气正好达到饱和;当e >E时,空气过饱和。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M1-introduction-eng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M1-introduction-eng

-1-
-2-
Meteorology & Oceanography for Seafarers
Main Content
Purpose & Structure History Related Disciplines Atmospheric Science Oceanography
Module 1 Introduction
-9-
-10-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Earth System • Geology • Biology • Oceanography • Atmospheric Science • Hydrology
Spheres of the Earth System
The solar system
• 1938年美国天气局出版了全球范围的《海 洋气候图集》。 • 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海洋气候图志 才较为系统和完善,并成为航海和航路设 计的主要依据。 • 此后,海上气象观测、气象情报传输、海 洋天气预报等,也都有了很大发展,海洋 天气分析图表和预报产品,开始通报到海 上,使其在航海上得以广泛应用——气象 导航技术、船舶最佳航线选择技术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
•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 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 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 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 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 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 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 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 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 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 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迫切需 要的应用研究。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基础模块三 海洋学基础[精]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基础模块三  海洋学基础[精]
印度洋北部是地球上季风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南半 球西风带中的南纬40°~60°之间以及阿拉伯海的西部常 有暴风。
2019/11/14
10
4.洋流
印度洋洋流,南部的海流比较稳定,为一逆时 针方向的大环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 北部海流因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暖流,冬夏流向相反。 冬季逆时针方向,夏季顺时针方向。
2019/11/14
5
4.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为顺 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 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长为北大西 洋暖流,远入北冰洋;南部环流为逆时针方向运行,由南 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在两 大环流之间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 称为几内亚暖流。
3.气候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海区最冷月平 均气温可达-40℃~-2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 仅75mm~200mm,格陵兰海可达500mm;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 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 夜。
模块三 海洋学基础 Basics Knowledge of Oceanography
学习与训练总目标 了解海洋的基础知识 掌握海冰、海流和海浪的特征及分类 掌握世界大洋海流、海冰和大风浪区 掌握海洋要素观测的基本方法
2019/11/14
1
子模块一 海 洋 知 识 The Knowledge of Ocean
学习与训练子目标 熟悉海、洋的定义及分类 了解四大洋的地理、气候、洋流、交通运输等相
关知识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课程设计介绍课程设计介绍一、课程建设背景和目的“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是航海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关系到船舶航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内容是针对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洋船员适任考试与评估大纲》要求而制定的。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培训和一段时间的船上实践工作后,能够胜任船长、大副和二三副的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海上航行安全深受国际海事组织的重视,在本院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也深受学院的重视。

近五年来学院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建设等各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怀和物资投入,本课程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师资队伍,与国际海事公约和海事局《海洋船员适任考试与评估大纲》同步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国内公开出版的教材,教学管理方面也日益精益求精。

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课程团队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组成,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不同的院校,有的毕业于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有的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等,不管来自何方,都抱着共同的理想,为祖国航海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为航海技术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13人组成的团队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和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

硕士研究生8人;在读研究生1人;本科4人。

双师型素质与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占任课教师比例77% 。

毕业于现中国海洋大学3人,现大连海事大学5人,现上海海事大学3人,集美大学1人,青岛党校1人。

序号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在课程教学中承担的任务1 黄磊 男 1971.10 副教授 高校教师 海洋气象 课程负责人2 廖木星 男 1944.8 教授 高校教师 海洋气象 主讲教师3 赵怀森 男 1950.11 教授/大副 高校教师 船舶驾驶 主讲教师4 肖建兵 男 1975.3 讲师/二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主讲教师5 程传林 男 1976.4 讲师/二副 高校教师 海洋气象 主讲教师6 刘加钊 男 1973.3 副教授/大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7 马先山 男 1967.10 副教授/船长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8 栾法敏 男 1969.4 副教授/船长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9 卫桂荣 男 1973.3 副教授/大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10 王宝阔 男 1977.6 讲师/大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11 徐建豪 男 1978.2 讲师/大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实训指导12 任红 女 1959.1 实验师 评估员 企业管理 实验室建设13 王勇 男 1982.1 助教/二副 高校教师 航海技术 辅助教学拥有这样优秀的团队与学院近五年来采取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是分不开的,本教研组根据学院的精神,采取了以下三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点.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工作制教研室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和业务知识渊博的老教师负责培养指导新教师,为期三年;近A-PDF OFFICE TO PDF DEMO: Purchase fr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五年来,在导师指导下,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学院讲课比赛中获奖,其中有4人夺得一等奖。

航海气象讲义

航海气象讲义
15
六、散逸层 距地面大约800km以上的大气层,称为 散逸层,又称外层。散逸层的温度随着 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空气相当稀薄, 一些高速运动的大气质点可以挣脱地球 的引力束缚,客服周围其他大气质点的 阻碍,逃逸到宇宙空间去,散逸层因此 而得名。
16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
三、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向上到大约距地面55km的高 从对流层顶向上到大约距地面 的高 度范围内,称为平流层。 度范围内,称为平流层。平流层的下层为 同温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很或者几乎不变。 同温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很或者几乎不变。 距地面20km以上出现逆温层,温度随高 以上出现逆温层, 距地面 以上出现逆温层 度的升高而增大, 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臭氧层的存在 而造成的。平流层中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而造成的。平流层中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10
二、对流层(Troposphere)的主要特征 对流层( ) 1、对流层的厚度:平均 、对流层的厚度:平均10-12km; ; 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在赤道最厚, 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在赤道最厚,向两 极减小;夏季厚,冬季薄。通常高纬度为6-8km,低纬度 极减小;夏季厚,冬季薄。通常高纬度为 , 16-17km;云、雨、雾、雪等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雪等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 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2、三个主要特点: 2、三个主要特点: 1)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平均气温( 减率= 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 0.65℃/100m。 ℃ 。 2) 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对流和湍流运动的强度主要 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 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低纬较强, 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低纬较强,高纬较 夏季较强, 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3) 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在水平方向上分布 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 不均匀。由于地表面有海陆差异、地形起伏等, 不均匀。由于地表面有海陆差异、地形起伏等,因此在 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 来说,低纬比中高纬温暖、潮湿、海上比内陆潮湿。 来说,低纬比中高纬温暖、潮湿、海上比内陆潮湿。 11

14-《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14-《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16B 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70英文名称:Navigational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开课对象:航海技术专业(三年制)一年级学生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航海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讲授航海中必备的气象学、天气学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船舶水文气象测报技能和初步的天气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航海中所必须具备的气象学、天气学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具有应用船用气象仪器正确观测气象、水文要素并能正确编报的能力;具有运用船舶天气报告、气象传真图和现场实况观测资料,预测航区或航线天气的能力,达到《STCW78/95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所规定的船舶操作级驾驶员的适任标准。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云、能见度、雾等气象要素的概念、意义及船舶水文气象要素的测报方法等气象学基础知识。

2.掌握地面天气图的填图格式,地面天气图分析,海平面气压场基本形式,等压面图概念,大气运动规律,大气环流特征,锋、温带气旋、温带反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性,外推法的原理及应用等天气学基础知识。

3.掌握海浪、海流、海冰等海洋学基础知识和海洋气候概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正确进行各种船舶水文气象项目的观测与编报。

2.能够根据实测气象资料判定船舶所处热带气旋的部位。

3.能够正确识读世界各沿海国家发布的英文气象报告和气象传真图,并据此推断出未来航线上的大致天气与海况。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3.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大气概况①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矢杆所在方位表示风向 矢羽的根数表示风速
1
1
1
1
1
气温19 ℃,现在天气现象 小阵雨,水平能见度10km, 露点温度16 ℃,高云毛卷 云,中云透光高积云,低 云砧状积雨云,总云量7~ 8成,低云量5成,最低云 底高度1000m。
海平面气压1013.9hPa, 3h气压变量-1.5hPa, 3h气压倾向先降后平, 过去天气现象雷暴,西 北风15节。
1
13.1.3
分类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按高度分:地面图、高空图 按内容分:分析图、预报图
图时
分析图:即为图上资料观测时间, 地面分析图图时分别为每日00、06、12、18Z (北京时为08、14、20和02时)。 高空分析图图时为每日00和12Z(北京时间08和20时)。 预报图:表示预报起始时刻。
1
分析项目
• 海平面气压场--等压线(黑色实线) 我国规定一般每隔2.5hPa画一条(当冬季气压梯度很 大时,也可以每隔5hPa画一条), 常见标值:…997.5,1000.0,1002.5…等; 日、美、英等国家每隔4hPa画一条, 常见标值:…996,1000,1004…等 闭合等压线中: 我国在低压中心用红色标注“低”或“D”,在高压中 心用 蓝色标注“高”或“G”,在台风中心用红色标注“ ”。 国外天气图上低压中心标注“L”, 高压中心标注 “H”。 注意:等压线不能在图中相交、中断,只能在图中闭合或 在中心符号的下方标注高、低压中心气压值(整数)。 在图边中止。
• 渐近线
1
• 奇异点(静风点)
尖点:波动向涡旋发展 的过渡形式,生命史很短。 涡旋
辐合型的气旋涡旋, 以符号“C” 表示
辐散型的反气旋涡旋, 以符号“A”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海冰:了解海冰的分类、漂移规律;掌握世界各大洋冰山的活动情况,严重浮冰集结区及分布情况;掌握中国沿海冰情概况。
实践教学模块
(一)船舶水文气象要素测报训练
利用船用空盒气压表进行气压观测、记录及订正;利用干湿球温度表进行干湿球温度的观测、记录和订正,并能利用常用湿度查算表进行湿度的查算;利用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和目力进行风的观测、记录,并能利用真风计风盘和矢量分解法进行真风的计算;能够利用船舶气象仪进行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风向、风速的测定;能够正确观测云状、估计云量和目测最低云底高度,并能正确记录;能够进行海面有效能见度的观测与记录;能够进行风浪、涌浪的观测与记录;能够进行表层海水温度和海发光的观测与记录;能够按照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电码格式对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进行编报。能对船用气象仪器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修理。
2.4 风:掌握风的定义;掌握风向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风速的定义、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风力等级的划分及其与风速之间的换算关系。
2.5 云:掌握云的定义、国际分类;掌握三族十属云的中文名称、国际缩写符号、观测特征及相伴天气。
2.6雾:掌握雾与轻雾的定义;掌握海洋上雾的分类、成因及特点;掌握平流雾形成和消散的一般条件;掌握世界大洋和中国沿海雾的时空分布规律。
2.气象要素
2.1 气温:掌握气温的定义、常用温标及其换算;掌握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大气中逆温、逆温层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2 气压:掌握气压的定义、常用单位及其相互换算;掌握气压的时空变化规律;掌握船用压高公式及其应用。
2.3 湿度:掌握大气湿度的概念和常用湿度物理量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湿度物理量与大气湿度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未饱和、饱和与过饱和);掌握水汽凝结的条件;掌握各种湿度物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云、能见度、雾等气象要素的概念、意义及船舶水文气象要素的测报方法等气象学基础知识;
2.掌握地面天气图的填图格式、地面天气图分析、海平面气压场基本型式、等压面图概念、大气运动规律、大气环流特征、锋、温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性、外推法的原理及应用等天气学基础知识;
(三) 海洋学基础知识
1.海浪:了解波浪基本要素的含义、水质点运动与波形传播的关系;掌握风浪、涌浪、近岸浪、风暴潮、海啸的定义、特点及其影响;了解风浪成长三要素和风浪的充分成长;掌握有效波高和合成波高的定义及其应用;掌握中国近海及世界大洋的大风浪区的分布。
2.海流:掌握海流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中国沿海和世界大洋的海流分布情况。
2.大气运动
2.1 空气的水平运动:掌握地面空气受力分析、各个力的含义和表达式;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的概念、形成;掌握自由大气中和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掌握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掌握海平面高、低气压中的风场分布特征;了解岬角、狭管等地形对风的影响。
2.2 空气的垂直运动与大气稳定度:了解大气垂直运动的类型及垂直运动过程中空气性质与状态的变化;了解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其判定。
1.天气图基础知识
掌握地面天气图填图模式及各填图数字和符号的含义;掌握地面天气图的分析项目及等压线分析的原则和技术规定;掌握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掌握等压面图的概念及常用等压面图的平均高度;了解等压面图的分析项目及分析的技术规定;了解温度平流的含义及温度平流的分析方法;掌握低纬地面流线图上的主要流场型式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对应关系;掌握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二)船舶气象报告、气象传真图的识读与应用训练
1、能够正确识读世界各国发布的英文气象报告并能根据报告内容标明航行海区当前和未来各种主要天气系统和恶劣天气的分布情况;
2、能够正确理解航海常用的气象传真图(包括地面分析图、地面预报图、热带气旋警报图、波浪分析图、波浪预报图、卫星云图、海温图、海流图和海冰图等)上各种等值线、填图符号以及缩写词的含义(主要以我国、日本和美国发布的气象传真图为例);
2.3 大气环流与季风: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因子;了解单圈和三圈大气环流的模式;掌握由三圈大气环流而产生的均匀地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掌握实际大气环流基本特征、季节性和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了解季风的定义、成因和世界主要季风区的分布情况;掌握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了解海陆风、山谷风的概念、形成及特点。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3.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 气象学基础知识
1.大气概况
1.1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情况;掌握对流层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航海中所必须具备的气象学基础知识、海上天气学原理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具有应用船用气象仪器正确观测气象和水文要素,并能正确进行编报的能力;具有运用船舶海上天气报告、气象传真天气图、传真海况图和现场实况观测资料,预测航行海区或计划航线上天气和海况的能力,达到《STCW78/95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所规定的船舶操作级驾驶员的适任标准。
3.掌握海浪、海流和海冰等海洋学基础知识和海洋气候概况。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够正确进行各种船舶水文气象项目的观测与编报;
2. 能够根据实测气象资料判定船舶所处热带气旋的部位;
3. 能够正确识读世界各沿海国家发布的英文气象报告和气象传真图,并据此推断出未来航线上的大致天气与海况;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70学时)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讲授航海中必备的气象学基础知识、海上天气学原理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船舶水文气象测报技能和初步的天气图分析和预报的综合航海气象能力。
3、能够正确识别传真天气图(地面分析图、地面预报图)上各种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
4、能够根据热带气旋警报图掌握热带气旋的位置、强度、移向、移速及大风区范围等;
5、能够依据气象报告和各种气象传真图,应用外推法判断航区附近未来12—24小时的天气与海况。
2.7 能见度:掌握海面能见度和有效能见度的概念;掌握海面能见度的等级划分;了解影响海面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
3.船舶水文气象要素测报
掌握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测项目、时次和程序;掌握各种船舶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订正与记录方法;掌握各组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3.3热带气旋:掌握热带气旋的概念、名称和强度等级标准;了解全球各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编号、命名情况;了解热带气旋的形成与消散条件;掌握世界大洋热带气旋的源地、发生季节和一般移动路径;掌握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和风浪分布特征;掌握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多发中心位置、移动路径和移速的一般规律;了解支配热带气旋移动的因子,影响热带气旋移动的主要天气系统;掌握中国南海热带气旋的一般特征及活动规律;掌握热带气旋的危险半圆与可航半圆的概念及船舶所处热带气旋部位的判定方法;
3.4 其它天气系统概况:了解热带辐合带、东风波和热带云团的概念及其主要天气特点;了解雷暴、飑线和龙卷的概念及其主要天气特点;了解西风带高空常见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主要天气特点;
3.5海上天气预报及其应用:了解天气形势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外推法的原理、使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了解风和海雾的一般预报方法及我国沿海产生大风和海雾的几种天气形势;了解船舶气象导航的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3.各种天气系统的特性
3.1 气团和锋面:掌握气团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气团的成因、变性;掌握冷暖气团的定义及其主要天气特点;掌握影响我国海域的气团特点;掌握锋面的定义、分类、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及各类锋的天气模式。
3.2气旋和反气旋:了解锋面气旋的概况、生命史及再生;掌握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和风浪分布模式;掌握锋面气旋的一般移动规律;掌握影响中国近海和世界各大洋的锋面气旋的一般活动规律和主要天气特点。了解冷高压的形成与移动情况;掌握东亚冷高压的源地及冷高压的天气过程;掌握寒潮的定义和寒潮过程的天气特点;了解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基本特征;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部及其周围的天气分布情况;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对中国近海天气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