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与评价
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 合素质。同时,注重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02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1 2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涵义、特性及相互关系。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应用
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在中医诊断中应用
影像学技术
如X光、CT、MRI等, 为中医提供了更为直观 和准确的内部结构信息 ,有助于中医对人体内 部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
实验室检查
如血液分析、生化检查 等,为中医提供了量化 指标,有助于中医对疾 病进行分期和分型。
病理学检查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属性、生克制化规律及其在中医中的 应用。
3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详细讲解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介绍经络的组成、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 应用。
常用中药
麻黄、杏仁、甘草、桔梗 、前胡、枳壳等。
哮病治法及方药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冷哮;定喘汤加 减治疗热哮。
常用中药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 、半夏等。
喘证治法及方药
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化痰 ,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治疗风寒壅 肺型喘证;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表
中医内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 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 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
新型药物及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应用前景
中药创新药物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药物,提
高中医治疗效果。
生物技术
应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 、细胞治疗等,为中医治疗提供
新的途径和方法。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 中医诊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效
率。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Chapter
关键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 津液等中医核心理论,为后续学 习提供基础。
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 用,以及经典方剂的组成、主治 与配伍规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 中药与方剂基础。
01 02 03 04
中医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诊断方法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
经典医籍研读与分享
组织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分 享学习心得。
医案分析与讨论
选取典型医案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水 平。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应用
Chapter
中医内科学教案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4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中医基础理论 • 常见内科病证诊治 • 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 • 药物治疗与方剂应用 • 预防保健与康复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01
阐述中医内科学作为研究中医理论体系及内科疾病的学科,其
心悸
讲解心悸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 治,包括心虚胆怯、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等证型的诊断和治疗。
失眠
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 治,包括心火炽盛、肝郁化火、 阴虚火旺等证型的诊断和治疗。
多梦
阐述多梦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 治,包括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心肾不交等证型的诊断和治疗。
04 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诊断方法, 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及治未病、治病求本等 治疗原则,是中医内科学的独特优势。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呈现
01
学习成果展示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展示学生在中医内科
学方面的学习成果。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 ,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情志调养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运用中医 情志理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
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是中医内科学的核 心基础。
中医诊断方法
临床实习
通过临床实习,提高学生对中 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案
1、掌握癌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2、熟悉癌症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癌症的源流、范围、转归预后。
基本内容
1、以病例为引导,自学癌症有关知识,并讨论病例。(10分钟)
2、介绍癌症的定义、范围及源流。(15分钟)
3、讲解癌症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证治要点。(25分钟)
3、详细讲解癌症各证型的辨证依据,重点讲解癌症各证型的治法、方药与加减,并联系临床实践,结合病案讲解。(95分钟)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外台秘要.癥癖等一切病篇》“心腹积聚久癥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恶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硬,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指出胃癌的病位及临床表现。
(二)肝癌的诊断
1、以右胁疼痛,上腹部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而拒按,形体消瘦,纳呆乏力为主症。
2、食欲减退、乏力、胁痛病史或黄疸病史,且病情进展迅速。
3、B超、CT扫描、核磁共振(MRI)、血生化及免疫检查等,有助诊断。
危险因素:男性;慢性肝损害;长期饮酒史;有慢性乙肝病史(20-90%);肝硬化(60-90%);肿瘤家族史。AFP(甲胎蛋白5.8ug/L)
《灵枢.玉版篇》曰:“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到肩项,身热,脱形破困”。类似晚期肺癌的表现。
《杂病源流犀烛》“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逐结成形而有块”
而乃成。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
南方医科大学_25509
鼓:他觉证状
胀:自觉证状(示意图)属中医四大难治症之一。
病名沿革
本病文献中名称繁多,如水蛊、蛊胀、膨脖、蜘蛛蛊、单腹胀等。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
1、黄疸、胁痛、积聚迁延不愈
黄疸总由湿热或寒湿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湿浊不化,土壅木郁,肝气亦不能条达,致肝脾俱损。迁延日久,伤及于肾,肾失开合,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结,终成鼓胀。
胁痛病总在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日久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若久治不愈,累及于肾。终至肝、脾、肾俱伤,气、血、水互结而成鼓胀。
病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迁延不愈
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以肝脾为本,肾为标。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特征,
本虚:肝脾肾受损,标实:气滞、血瘀、水停
病程: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能隐伏几年至数十年之久,因肝脏有巨大的代偿能力。
预后:本病预后一般较差,治疗颇为棘手。
【诊查要点】
偏于脾阳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等;
偏于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还可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短期,量少色淡等;
偏于肝肾阴虚,兼次症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赤烘热,齿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
治疗原则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补兼施,中期以利水消胀为目的,晚期应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1、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治则、老中医经验:的整理、有效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适用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执笔人:马剑颖审定人:罗仁肖长虹学院负责人:吕志平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B020058学分:11.5学分学时:256学时(课堂教学156学时、临床见习100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基础课程后续课程:中医学其它临床课程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各论列50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后附文献摘要、现代文献索引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本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可适当配合多媒体课件及声像材料,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discipline to systematically deal with internal diseases by using principl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y.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 bridge course between basic theory of TCM and clinical departments, plays a role of connecting the precedence to the following. Only by further studying and clinically practicing internal medicine, can basic theory be deeply understood and grasped. Only on the basis of internal medicine, can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s of clinical departments be better known. This i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medicine.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There are two parts: general discussion and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 the basis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nd the methods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re discussed in the first part. In the second part, 50 diseases are introduced on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diagnosis,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prevention, etc.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眩晕
元代朱丹溪提出: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 “头眩,痰夹气虚并,治痰为主, 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 4、六淫、七情致眩 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
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 : “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 三两 右三味, 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 。 5、其它 以水七升,煮取 一升五合,分温
《素问病机原病式》认为风火致眩: “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 再服。 两动相博,则为之旋转! ” 肝风、虚、痰、火皆能致眩。 眩晕的认识是 逐渐完善的过 程。现代就有 重要补充,下 面内容讲解。
(四)范围(提问:眩晕相当于西医哪些疾病?) 明确西医疾病 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氏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 -基底 范围,有利于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以眩晕为主时可按本篇论治。 辨证与辨病。
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灼伤肝阴
清 窍 失 养
眩晕
注意外感风邪亦可引起眩晕。 本病的病位在清窍,由于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 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难点认识:病机转化,尤其是 1、形成中风。 2、引起晕厥。
清窍即空窍、 孔窍。包括九 窍、汗窍、津 窍、精窍等。 诸空窍皆位 于人体表面, 乃清阳游行 交会之所,故 称清窍。鼻为 清阳出入之 道,气血多聚 之处,是人体 最重要的清 窍之一。此处 清窍应指脑 窍,五脏六腑 之清气皆上 注于脑。
4、起病方式:可突然发作,也可逐渐加重;发作与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一月 片加深学生映 数次,或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 象
5、舌脉:发作期舌苔白腻或黄腻,缓解期苔薄白,舌质红或有瘀点、瘀斑; 不 同 系 统 的 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弦涩,弦细数。 (三)源流(提问:古代中医有什么学术观点?) 1、与肝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2、因虚致眩 ①《内经》以上虚为主 《灵枢·海论》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 《灵枢·卫气》 : “上虚则眩” 。 《灵枢·口问》 :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 之眩” 。 ②明张景岳发挥,下虚致眩 《景岳全书·杂证谟·眩晕》 :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 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虚也· · · · · · ” 。 其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 ③阳气虚而致眩 秦景明《症因脉治·眩晕总论》 : “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 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 《症因脉治·眩运》 : “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 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或热手按之,则运乃 定,此气虚眩晕之症也。 ” 反复提出上 “虚”是眩晕 的重要病机。 论述下虚致 眩的认识 阴阳互根 有机整体 眩晕的治疗 病机十九条 “肝风” 伴随症状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方法,结合中医经典著作和现代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概述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1.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特点和学术价值1.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2.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2.1 病因病机2.2 辨证论治2.3 预防与调护3.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3.1 望诊3.2 闻诊3.3 问诊3.4 切诊4. 第四章常见内科疾病4.1 感冒4.2 咳嗽4.3 哮喘4.4 胸痹4.5 胃痛5. 第五章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5.1 实习要求和方法5.2 实习病例选择与分析三、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临床操作,占总评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教学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教学视频:相关内科疾病的诊疗视频。
4. 教学病例:临床实际病例。
5. 实验设备:望、闻、问、切诊断工具,以及其他相关实验设备。
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中医内科学概述2. 第二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 第三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预防与调护)4. 第四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第五周:常见内科疾病(感冒、咳嗽)6. 第六周:常见内科疾病(哮喘、胸痹)7. 第七周:常见内科疾病(胃痛)8. 第八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七、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课程教案模板 苏广
基本内容
1、喘证(暴喘病)定义;2、喘证(暴喘病)病因病机3、喘证(暴喘病)诊断标准
4、喘证(暴喘病)鉴别诊断5、喘证(暴喘病)治疗原则6、喘证(暴喘病)辨证论治
7、中医特色疗法8、中医各家学说
重点
难点
1、喘证(暴喘病)治疗原则
2、喘证(暴喘病)辨证论治
2.肺热腑实证
主症:肺热腑实证是基于上述痰热壅肺证而突出腹胀、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的腑实特征。
治法:清肺定喘、泻热通便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生大黄、苦杏仁、瓜蒌皮、胆南星、枳实、厚朴、火麻仁、桑白皮、苇茎芦根等。
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蒌皮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痰热得清,咳喘可止。
9.4中药漱口针对口腔真菌感染
机械通气,尤其是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容易合并出现口腔真菌感染,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这种风险,口腔真菌感染或定植是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予“化浊芳香辟秽”为法拟方漱口(金银花20g黄芩10g薄荷6g甘草6g佩兰10g丁香3g)。
9.5中药灌肠
(1)灌肠方(大黄12g黄芪30g枳实18g厚朴18g)予中药保留灌肠,以通腑排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开场白:
2、实战病例分享:1、病例诊断如何?治疗方案如何?
3、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暴喘病临床诊断、治疗原则、辨证论治;2、熟悉暴喘病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
4、喘证(暴喘病)定义:暴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发热、咳嗽、痰多、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属于“喘证”中的急危重症,相当于西医重症肺炎范畴。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肺合于皮毛而主卫气,故邪在肺,则皮肤痛;营卫不和,则发寒热;以其上气,喘而汗出,咳动肩臂,皆肺病之现证,故寒热亦属肺邪。《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中医内科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效果。
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提升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开展科研活动
参与中医内科学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推动学科的发展和 进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05
教学环境与资源配置
互动式讨论及提问技巧培养
提问技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提出有深度、有启发 性的问题,激发课堂活力 。
讨论方式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 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 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引导
教师在讨论中发挥引导作 用,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 决问题。
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利用建议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 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形象。
网络资源
推荐优质的中医内科学网络资源, 如学术数据库、在线课程等,供学 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应用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 习和交流,如使用学习通、微信等 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互动。
03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
设计有效考核方式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中的抽象理论和深奥 概念,如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 论等;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复杂病 例和疑难病例的辨证论治。
制定合理学时分配计划
01
02
03
04
中医基础理论
占总学时的1/4,通过课堂讲 授、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
中医诊断学
占总学时的1/4,通过案例分 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
中医内科学各论
瘿气
【辨证论治】
(2)治法:解郁化痰,清热散结。 (3)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
丹栀逍遥散: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调肝; 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运湿; 牡丹皮、栀子:清解郁热。 消瘰丸: 玄参: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牡蛎、贝母:化痰软坚散结。
【辨证论治】
(4)临床应用
①热象明显:去当归、白术。 ②急躁易怒,肢震指颤者:加石决明、钩藤、 白蒺藜、夏枯草等。 ③热扰心神,烦热心悸者:生地、丹参、夜 交藤等。 ④双乳胀痛,月经不调:加郁金、益母草。 ⑤胃热甚者:加石膏、石斛。
【辨证论治】
(2)虚火者,也要辨明脏腑属性。
心阴不足: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多梦,五心 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肝肾阴虚:兼见头晕头痛,耳鸣胁痛,烦中 易怒,手指震颤,舌红少苔而干,脉弦细数。
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 燥,心烦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论治】
2、辨气虚所在 阴虚的同时,常同时出现气虚的表现。
③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牡丹皮、栀子、知母等;
④胃阴不足:加玉竹、石斛等。
【辨证论治】
4、气阴两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心悸怔忡,汗出气短,手足心热,手指震颤, 颈大眼突,饥不欲食,消瘦; ②兼次症:神疲乏力,失眠,虚烦潮热;或渴不欲饮, 胀胀脘闷,大便溏薄;或头晕耳鸣,腰酸齿摇;或足跗 水肿; ③舌象:舌质红,或红绛,或淡红,苔少; ④脉象:弦滑细而无力,或细数无力,或缓而无力,或 结代促。
而瘿气肿块性质与其多不相同,一般颈 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触之柔软,无结无根, 可随吞咽动作而活动,并伴典型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实火与虚火
瘿气多见火候,如恶热、多汗、肌肤灼 热、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数等,但要根据 兼证分辨属虚属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投影:病案
②学生分析问答:证型、治法、方药
③教师归纳
6、 转归预后、预防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7、 总结强化、复习思考题
8、 结束
(5 分钟)
(10分钟)
(25分钟)
(15分钟)
(85分钟)
(15分钟)
(5 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概说】
一、概述:
一、定义:癌症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出现肿块,表现高低不平,坚如岩石,并伴有脏腑虚衰的表现。
二、源流
1、殷墟甲骨文上有“瘤”字的记载
《黄帝内金》有“昔瘤”“石瘕”“肠覃”“息肉膈塞”类似癌证的描述;
《难经》有“五积”之名,与现今腹腔肿瘤及肺癌有相同点。
诸病源候论》“癥瘕”“积聚”“食噎” “反胃”
“癌”的记载首见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癌者,上高下深,岩石之状,毒根身藏。”
《黄帝内金》认为癌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失调,寒气内客
(1)诊断要点 幻灯:讲解癌症的诊断要点。
(2)鉴别诊断
①提问:对咳嗽、咳血、胸痛的病人应考虑哪些病证?
②幻灯:肺痨与肺癌的鉴别要点;胰腺癌与胃癌鉴别要点。
5、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2)治疗要点与治疗原则
幻灯:讲解治疗原则及治疗要点
(3)分证论治
①幻灯:各证型的主症、治法、方药。
②板书:临证时随症、加减方药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外台秘要.癥癖等一切病篇》“心腹积聚久癥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恶变,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硬,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指出胃癌的病位及临床表现。
湿热瘀毒,内蒙神窍,可见昏迷谵语;
邪毒内盛,正气衰败,气血耗竭,终致阴阳离绝而死亡。
配合幻灯图片讲解20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诊断】
《灵枢.玉版篇》曰:“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到肩项,身热,脱形破困”。类似晚期肺癌的表现。
《杂病源流犀烛》“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逐结成形而有块”
而乃成。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
《三国志》记载华佗用刳割治疗结积
与要求
1、掌握癌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2、熟悉癌症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癌症的源流、范围、转归预后。
基本内容
1、以病例为引导,自学癌症有关知识,并讨论病例。(10分钟)
2、介绍癌症的定义、范围及源流。(15分钟)
3、讲解癌症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证治要点。(25分钟)
3、详细讲解癌症各证型的辨证依据,重点讲解癌症各证型的治法、方药与加减,并联系临床实践,结合病案讲解。(95分钟)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
方法、手段、时间
《中医内科学》各论
癌症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癌症的概念
利用幻灯,描述癌症的概念及证候特征。
2、 源流
幻灯:讲述历代医家对癌症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
3、 癌症的病因病机
幻灯:讲解癌症发病的病因、发病的机理及病位。
4、 癌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千金方》用虫类治疗癥积
《丹溪心法》认为积聚痞块多因“痰饮”、“气滞”、“血块”瘀滞而成,治当“降火、清痰、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
治疗肿瘤名方: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蟾酥丸
清.王维得《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麝香、乳香、没药、牛黄)
概说部分利用幻灯讲解15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三、范围
4、讲解癌症的善后调理、本病小结及讨论。(15分钟)
重点
难点
1、重点: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大肠癌的辨证论治;
2、难点:(1)癌证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2)癌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重点中的难点:临证应用,病例的分析与讨论。
主要教学
媒体
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加深理解。
3、形式以媒体为主,可配合部分图像教学。
西医学的肺癌、肝癌、胃癌、肠癌、胰腺癌参考本章辨证论治
四、病因病机(提问:癌症的病机关键是什么?)
癌症的பைடு நூலகம்因主要有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禀赋不足等,以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亏虚,气滞、痰湿、瘀血、热毒等病邪搏结,留滞不去,聚而成癓。
1、六淫外侵,气血瘀结
2、七情内伤,脏腑亏虚
3、饮食劳伤,正虚邪留
4、先天不足,禀赋异常
五、特征
发病特点
1、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以上
2、脾肾亏虚在发病中尤为重要
3、病变过程分为三期
初期:以邪实为主
中期:正虚邪实并见
晚期:正衰为主,但毒瘀仍留
癌症病理特点
癌症主要是痰、湿、气、瘀、热、毒搏结为患
癌症后期病理演变
瘀热毒邪损伤血络,易致出血;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出现黄疸;
肝脾肾亏损,气滞、血瘀、水停,导致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
主要外
语词汇
Cancer/Carcinoma/Tumor(癌/肿瘤);primary bronchial cancer/lung cancer(原发性支气管癌/肺癌);carcinoma of stomach(胃癌);pancreatic carcinoma(胰腺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肝癌);colorectal carcinoma(大肠癌)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1、进一步认识机体抗肿瘤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途径。
2、肿瘤基因的新观点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等专业用)
2、罗仁主编《中医内科学纲要》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二版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2007学年秋季学期
所在单位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中医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授课对象2004级中西医结合本科
授课教师朱玲玲
职 称副教授
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癌证
授课形式
理论大课
授课时间
2006.12.04-2006.12.05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