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

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

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型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

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然有其消亡过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

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

就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

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

认为民族只有大小和先进后进之分,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一律平等。

国内各民族、世界各民族都应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即在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平等。

反对任何民族特权,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消灭民族的〈和政治上的)压迫是不可能。

为此必须消灭阶级,也就是说,要实行社会主义。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六、坚持民族自主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处理自己民族事务。

但采取何政治方式,则要依据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

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

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一切事物都在联系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必须坚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把
一切事物放在具体环境中,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看待分析。

第二章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一、党的民族纲领
党的民族纲领,就是指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总原则和行动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经历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实行民族自决和联邦制。

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看,党的民族纲领经历了建党初期,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样几个演化发展阶段,党的民族纲领日趋成熟。

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民族纲领逐步成熟。

这是因为:
第一,党领导的红军万里长征,纵横驰骋,走过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第二,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分化中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党更是面对全国范围内各少数民族解放、发展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20年代起始,三四十年代得到重视、初步发展,50年代大发展, 60年代经历曲折,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望新世纪,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的民族工作将会更加辉煌,必将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二,建设好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思想,保持民族政策的相对稳定、连续性。

第四,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间纠纷。

第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识别政策
---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政策
---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政策
---民族人口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对少数民族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战略方针、基本路线、总政策为根本指针。

第二,坚持民族平等飞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原则。

第四,扶持照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原则。

第五,把握各民族特点,把握发展机遇,充分酝酿,慎重出台原则。

第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

三、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历史唯物、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民族现象。

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民族间共性因素增多,但民族特点、差别将长期存在。

2、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既符合民族演化规律,又具有自己特定发展的内涵。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4·立足民族平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5·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坚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9·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0·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推进入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基本特点有;
第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规律性意义上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第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把中国民族问题纳入时代主题。

第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统一,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与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相结合。

第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目标,基本思路、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手段和基本保证。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

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

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

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
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民族的总称,
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我国56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二、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不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新中国成立以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第五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国家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

其次,派遣解放军和大量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

再次,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派出民族慰问团、访问团,深人到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和内蒙地区慰问和访问少数民族群众。

第四,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痕迹。

第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第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实质是体现着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之上,并受宪法制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指导思想是元产阶级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当前民族关系已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它还具有不完善性。

第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遵循社会主义性质,不断处理具体利益矛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发展,其动态平衡性特点更突出。

第三,目前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具有过渡性。

第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第一,市场经济使民族关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紧紧围绕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向多层次、多方面演化。

第二,各民族间人口双向流动,交往增强,民族关系更为融洽;但是摩擦和矛盾也时有增多,一些问题、利益矛盾往往表现于社化化层面和民间。

第三,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双重性影响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中华"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增强。

第四,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适应性的矛盾突出,其适应过程更艰难复杂。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外部复杂环境挑战,经受着新的考验。

第三节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有中国特色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巩固边防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三)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各族干部群众
(五〉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第一,新时期民族关系将继续沿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大趋势发展,这将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第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趋势与民族间一定差距存在的状况,还会在一定阶段存在第六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章加快地区民族经济发展
第一节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各民族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榨,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长期停滞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水平很低,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地主制的等社会经济制度。

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
困。

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节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帮助下坚持实行以自力支生为主的原则
(二)要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
(二〉加大投资力度
(三)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互助,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联合,扩大开放
(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第八章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
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总和。

民族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族的饮食、服饰、住宅、建筑、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风俗、宗教、节庆、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政策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第二,积极抢救濒于失传的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第四,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

第三,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第四,在指导思想上要注意普及教育,更要注意重点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