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产请生回答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 西(方1)文结化合的材料盲,目谈崇谈拜新的文偏化运激动方有向何局限性?
知评识价网:络
四、影响:
积极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在运动
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 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偏激方向,对当时和后来的历 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法识俄网革命络之比较观》、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布《尔庶什民维的主胜义利的》胜、利》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军阀混战、民族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3、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令人窒息的铁屋子? 2、起身呐喊的人们是谁?他们在呼 唤些什么?
二、概况 二、概况:
知识网络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系统而全面地被介绍到中国。 1919年,李大钊主编了《_马__克__思__研__究__专__号__》_;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_社__团___出现; 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_组__织____; 创办了_工__人__补__习__学校 出版了工人刊物《 劳__动__界__ 》《 劳__动__者__》《 劳__动__音__ 》。
深化认识
材料六: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 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 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 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 级)说也。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运动的背景和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史实,
链 接
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栏 目 链 接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_资__本__主__义_进一步发展。
(2)政治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民__主__制__度_;袁世凯
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
度思考。
精讲阐释:(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
栏 目
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链 接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阶级基础)。
要 思想空前解放。 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
条件。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
栏 目

B.新文化运动遭受挫折

C.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应用 示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由
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部
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


义,故选A项。
链 接
答案:A
栏 目 链 接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封_建__思__想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 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科__学__的洗礼。 (3)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

4、建党:1921年中共诞生
毛泽东
周恩来
邓中夏
瞿秋白
本课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初期
提倡民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十月革命以后
传播马克思 主义
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条件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背景: 2、兴起标志: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胡适 5、主要阵地: 《新青年》 6、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北大老校址红 楼,今为新文化 运动纪念馆
当时北大的名声不好,由于开办时收的学生 是“京官”,所以学生一向都被称为“老爷”。 学生对教员的评价,不是看学术水平,而是看 他在政府中的官阶。教员在这里也多是敷衍塞 责,上课时读讲义,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 时把题目和范围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和 顾全自己的体面。 蔡元培到校后,针对以往的陋习 加以改革。他在就任的演说中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 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 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 去整顿谁去呢?”
4.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
D.启发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远的影 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二、新文化运动 内容: 民主 与_____,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1)提倡_____ 打倒孔家店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 的口号。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提倡_______,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陈独秀 材料三 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本杂志„„以吾 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
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曾任北大校长并提出“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 C.蔡元培 D.李大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文化运动时
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民族独立 C.民主与科学 B.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请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政治 革命”之外,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什么主张?其旗帜是什么?
提示:(1)原因:三次革命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
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2)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
 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 流”是不可抗拒的?
因为这个革命是一个新生事物,革命必然遭到世 界资本主义势力的反对,因而是艰巨的,但社会主 义革命必然取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 “这个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2010年广东卷,16)“民众以为清 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
——摘自《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提 出“打倒孔家
打倒孔家店
店”的口号对
不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 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
“钊孝”——“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
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说孝》
据南方网讯报道: 成都市青少年
宫国学班近百名四五岁的小娃娃
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论语》、
“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过一番苦痛, ……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 该准备怎么能够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 个潮流。”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①引文中的“新纪元”、“潮流”分别指什么?
“新纪元”是指十月革命,“潮流”指的是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 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企图复辟称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二)兴起 ①兴起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③指导思想: 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④宣传阵地: 《新青年》 ⑤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2.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4.通过案例分析、史料展示等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教育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4.反思与评价:课堂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逻辑性强的布局,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目标、知识点概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总结等部分。风格上,追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板书布局如下:
1.顶部写明课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中间部分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列出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用项目符号标记,并留有足够空间供学生记录;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7岁之间。他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知识的掌握;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本节课属于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部分,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旗帜
焦点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后期)












1915年
前期
民主科学
1919年
后期
新文学
马克思主义
新道德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李大钊
“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代表作品: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非把知识阶级同劳 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崇拜人数 153 61 17
被崇拜者 孔子 孟子 孙中山
1923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部分
结果: 你心目中,国内 国内: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
或世界的大人物, 票…孔子1票
是哪几位?
国际:列宁229票,威尔逊51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新时代 新女性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内
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北大者,为囊括大 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 府。”
“无论何种学派, 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 效,……即使彼此相反, 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胡 适
鲁 迅







辜鸿铭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 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认定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 黑暗。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角度1 从两者不同态度的角度突破 【示范3】► 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 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到,该运动全盘否定和肯定 中西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胡适口述自传》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 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 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 请回答:这段话反映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原因 是什么? 提示: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阵 营发生分化。原因是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角度2 从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角度突破 【示范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 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 来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 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材料二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 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 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2)相同本质: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 主义的需要。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 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 合理成分,对后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的境遇,是由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要求决定的, 利用或否定,都说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和 影响。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