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15课

合集下载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21年春节期间,一档来自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网络热搜。

人们在看过视频后禁不住这样赞叹:“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新华社都评价说:不迎合、不媚俗,当潮不让你最中!观看视频,欣赏舞蹈艺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部分,阐明各自发展历程和作用。

结合材料思考,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哪些呢?(2)近代:①梳理教材关于清华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结合教材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历程思考问题,提取关键词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思考2: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②近代留学教育:介绍五次留学,并引导学生谈谈对留学的认识。

(3)现代:根据教材梳理知识点。

2.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功能有哪些?(二)分析学校教育的作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分析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印刷书的诞生1.印刷书的发展历程依托教材和PPT,梳理发展历程。

结合史料及所学,分析: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2.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印刷书有什么历史作用?3.学案上“深入探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材料,完成分析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并总结归纳出答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史实三、图书馆的成长1.介绍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切萨姆图书馆,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历史。

2.阅读中国古代官藏和私藏的相关史实,了解中国古代藏书情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试说明学习要求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2.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也要适当联系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使作用的理解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3.联系专题四的三民主义和必修Ⅰ辛亥革命的内容,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的递进过程。

4。

联系现实,理解思想解放对于改革开放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5、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焦点内容:如何维护统治的方式——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6、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1)内容:①前期,旗号“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②后期,旗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2)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失去原有意义。

(3)评价洋务运动:不足: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产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目录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4课理性之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6课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对比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学习必修一、二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和经济模块,已储备了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的知识,并对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校属于面上中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方面不足,尤其在材料分析方面。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理解维新派的思想特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时重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学时难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十四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世界各地古今学校教育发展历程的了解,构建关于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观念,培养发展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二、通过对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成长发展历史的掌握,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即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二、教学难点: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实践及内容 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 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 学生 结局
失败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之梦 认识:把西方先进的军事 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 思考: 会制度上注定是要失败的。
1. “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运动对中国有何 的贡献? 2.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 3.从洋务思想的结局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一、开眼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制夷之梦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之梦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完 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提出的背景、 含义、目的、实践内容、结局和影响?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完成:
背景 含义 目的
内忧外患
“中学”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西学” 指西方的先进技术。“体”是主体是根本; “用”是利用是手段。
“维新思想”系列人物资料卡片封面
人物
类别 (阶级性质)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发展资本主义 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 变法图强
归类理由
历史影响 (在中国 近代史上)
三、维新变法思想——维新之梦
材料一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 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 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 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 “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 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 的名字。 —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军 事 工 业 : 师 夷 长 技 以 自 强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曾国藩
1867年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5年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1866年 左宗棠
1865年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国 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 业。
(1)林则徐
向西方学习, A.主张: A.主张: 主张 向西方学习,师以长技以制夷 B.表现 设立译馆, 表现: B.表现: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各国律例》 《各国律例》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C.地位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地位: C.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 不善师外夷者, (2)魏源 ,外夷制之; 善师四夷者, 海国图志》 善师四夷者, 海国图志》 A.编写著作: 能制四夷。 A.编写著作: 能制四夷。 编写著作 《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 二火器,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B.主张: B.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 ——魏源 ——魏源 法。” 魏 源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关注世界形势 C.意义 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意义: C.意义: 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1.背景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代表人物 19世纪60年代 90年代 世纪6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 旗号 4.内容(实践活动) 4.内容(实践活动) 内容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5.结果 5.结果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 6.评价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
正付诸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回顾必修2相关内容:
1、洋务运动的背景 2、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时间: 3、洋务运动思想主张、目的: 4、洋务运动内容(实践活动): 5、洋务运动的结果: 6、对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19世纪60 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 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 “自强”和“求富” 为口 号,在军事、经济、教育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 新运动,史称“洋务运 动”。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学。习”西“方夷的之先长进技技三术:(一主战要舰是,军二事火技器术,)三。养 兵练兵之法。” ——魏源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林则①徐局、限魏源于思著想书主立张说的,目的尚何未在付?诸实践; ②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 世界③到”)结变有合革何两封积则建极材制影料度响思?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开眼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科技)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政)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学西方— 资本主庚 yechanggeng1218@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 眼光审视世界;
②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③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 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导入:单元回顾:第五单元的标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本单元的主干知识。

下列人物都是谁?他们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曾国藩、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民主共和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出示材料: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索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必修三·单元导言》所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道题: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提倡的民主共和的共同之处是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B实行君主立宪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是中国人在探寻的强国御侮之道。

新文化运动更是从器物、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

试图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蒙。

那么新文化运动用什么加以启蒙,新文化运动对今天又有何启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

板书:新文化运动学案:请大家拿出学案,按照课本,写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思想: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下他的答案。

二、讲授新课新文化运动的成因与对袁世凯密切相关。

请结合袁世凯在民国时期的大事年表。

袁世凯所作所为为什么会引发新文化运动?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复辟帝制。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 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 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3.意义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
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小结

古代
化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国外博物馆
古代:亚历山大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 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 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 的博物馆。
近现代:
阿什莫林博物馆 1683年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18世纪
2.中国博物馆
晚清时期
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
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图书馆的起源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2.发展历程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 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 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P81【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 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 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10

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提示: 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
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
就其历 材史意料义而1言:,这康种场有面,为要比思千军想万马引的厮起杀更极加惊大心动震魄。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
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两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四达,果以足恃欤?”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盛世危言》 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
——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学造器物 洋务运动
仿行制度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提倡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伏课尔标泰要求:
卢梭
康德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产生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洋务运动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 (3)主张:
王韬、郑观应 等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理论之新,构成了近代中国启蒙、觉醒、思想解放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 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知识点二 《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1)必要性: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4)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 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 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史家评述]
郭建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一文中指出,本真性 原则第一次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逐渐被完善, 它认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 保护它所遗传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这要求在实际保护工作中要坚决反 对混淆真伪的现象。
(3)中国立法保护文物
清政府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南京国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 民政府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全国性文物普査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 到2019年,国务院已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 5 058处 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致力 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 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4课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4课课件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中西结合)
2.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 新变法思想?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 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 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借助经 学,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薄弱
海》
军 事 工 业 : 以 号 “ 自 强 ” 为 口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2)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
维新代表的主要主张
维新代表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维新主张
借孔子否定君主专制,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 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 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1.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②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A.编写著作:《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 详实专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 B.主张: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海国图志· 序>> (内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 军事技术 目的:抵抗外国侵略者)
提倡西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 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 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 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 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 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中心论” 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1、思想主张: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
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2、宣传维新思想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 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
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 等的倡导者。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 变法 总结:借助于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实质: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 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 器(指武器——引者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 (一)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西学在中国传播 (二)内容: 1.早期维新思想: (1)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2)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3)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康梁维新思想: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否定了君主专制,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宣传了 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 人民的公仆。 (三)影响: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2.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 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考: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一、师夷长技(新思想的萌发) ----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一)原因: 政治: 1.清政府统治腐朽黑暗,实行闭关锁国,对世界一 无所知;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思想: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残 酷压制反清和进步思想; 2.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学精神、科学方法。
材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 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作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 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 (一)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西学在中国传播
(二)内容:
1.早期维新思想: (1)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2)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3)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康梁维新思想: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 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线索提纲
一、师夷长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1、原因: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2)魏源: 3、新思想萌发的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 年代---90年代)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 1、背景: 2、内容: (1)早期维新思想: 经济: 政治: 文化: (2)康、梁、严维新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3、影响:
20年代初的《新青年》杂志中一篇题目为 《一 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
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 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 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 “阿毛, 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 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 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 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 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 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这个法 子,叫 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 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 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 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 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康有为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 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之本在于培养人才,兴办学校、 改变科举制度,变法能够成功,在 于改变政治制度 代表作:
《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梁启超(1873—1929)
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 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 “中学” 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 即治国之“本” 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西学”
“用” 即治国的手段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 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目的: 挽救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
材料二:讽刺漫画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为猿(袁)家之 天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袁世凯祭孔称帝
材料三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80 60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

(一)背景:(原因) 1.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 (1)辛亥革命失败,中国处于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独裁统 治下;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文化: (1)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得到 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 ) 阅读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民国初建,百 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 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 万岁,天下太平”的对 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 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 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 为“民国万税,天下太 贫”。……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黑暗,中国”双半”的社 会性质没有改变。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 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 她 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 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 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 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 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 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 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 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 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 来一定是要来上香 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 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 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 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思考:新思想萌发的影响
一、师夷长技(新思想的萌发) ----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一)原因: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四洲志》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三)影响:
1.冲击了传统夷夏观等陈旧落后观念; 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面对现实去探索救国之 路; 3.对洋务运动起了思想引导作用。
(1)“民主”一词是陈独秀首先在中国提出的吗? (2)陈独秀所提倡的“民主”有什么样的内涵?
(1)不是。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就明确提出“兴 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辛亥 革命中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核心就是“民 权主义”。 (2)陈独秀提倡的“民主”涵盖范围更广,不仅 指人民主权、民主选举、权力制衡等民主制度, 也包括反专制及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 平等、博爱等理念。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 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即款之后, 是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三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原叙》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 五、新文化运动(1915年----) 1、背景: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2、内容: (1)前期(1915---1919五四前) 内容: 影响: (2)后期:(五四运动后) 内容: 影响:
一、师夷长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 压制反清和进步的思想。乾嘉学派的一些读书人,也只是埋首 故纸堆,绝口不谈政治。那时候,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死气沉沉。 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 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 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 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 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 思想基础。 材料三: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 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抛弃虚 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 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