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解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适时总结,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9.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展示、问题驱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首先,展示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人物肖像,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人物及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曲折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
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
太太出门要跟从, 太太命令要服从, 太太说错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记得, 太太打骂要忍得, 太太花钱要舍得。
15分钟后,他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 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你用了12个字,而我的文言文电报却只 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意4义):①影冲响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
年人的思想空前解放。 • ②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须言之有物
内容
不作无病之呻吟
情感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体
•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敢与夏了,除,天 同地天,长非一啊 您合下冬江是辈! 断到起天、山子我 绝一了雷黄没也要 !起大声河有不和
——胡适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 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三纲五常传 统道德。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 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
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到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
3.内容(前期)“先生我:可们以认救定治现中在国只政有治这上两、位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运动起因、思潮与影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结合。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结合的复杂关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图片或一个小视频,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引导他们对该课题的思考。
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研究相关资料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教师讲解和相关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初步理解和分析。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撰写小组报告。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查阅资料,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知识的全面框架和梳理思路。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5. 教师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并对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总结和点评,整理出共性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价,全面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史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少于300字。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后记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具备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5.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感受那个时代的热烈与激荡。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5.通过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讲授新知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加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如《新青年》、《晨钟报》等报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物。
-阐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如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的译介和传播。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达成共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国人而 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此文的发表 为开端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 妥的 A.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文章刊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劳动界》 《劳动者》《劳动音》等
内 容
团体学校:“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 斯研究会”、工人补习学校
建立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工 人运动相结合。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成为文学的典范。
提倡 新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反对 旧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妥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 ①康有为 ②王韬 ③梁启超 ④严复 ⑤郑观应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 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最终以失败告终 D. 变革了封建制度,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高中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优化思考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包括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评价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它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另一波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学科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全面评价;归纳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及特点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内容、影响。
②总结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新”之所在及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材、材料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三、教法分析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2、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阅读法、史论结合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的总体思路: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体现“问题解决”的历史教学观。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鲁迅
陈
独
秀
蔡
元
培
辜鸿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胡适↑ 辜鸿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民主
科学
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百年前开出的两个 药方,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兰花草(希望)
词:胡适
曲:陈贤德 张弼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原名《希望》写在1921年。那年夏天友人熊秉三夫妇送 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 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最早的新诗《蝴蝶》,胡适,1916年,美国纽约;)
作者写这首诗时是孤独的,白话新诗的主张“不 知为什么”得不到好友的支持,一个人在美国只 身奋战,只能隐隐的听到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应和 之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9张PPT)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 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 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 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 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 其能济也。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而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
(3)思想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活动基地:北大。
蔡元培任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判断正误(1)《青年杂志》创办,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 ×)(2)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的目的是维护共和体制。
( ×)二、新文化运动1.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为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问题思考材料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破坏民主,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意义(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激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正式传入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 十月革命 ________的爆发与影响。
2.正式传播的概况: 社会主义旗帜。 (1)李大钊的贡献——率先举起________ ① 1918 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__________》 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 ②五四运动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1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 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 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 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 制独裁
栏 目 链 接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栏 目 链 接
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用________ 白话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 代替文言文。 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 ②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 易、通俗的新文学。 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成为 ③鲁迅写出《________ 新文学的典范。 4.意义: (1) 猛烈地冲击了 封建思想 ________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 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提示:(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方法点拨: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明确其 起止时间为1915-1921年,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 度思考。 精讲阐释: (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 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 ( 经济基础 )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阶级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我
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
来,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
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
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光彩,
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
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
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旗帜)
民主
德先生 Democracy
科学
赛先生 Science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民 国 万 税岁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袁世凯表示全 部接受日本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共36张PPT)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
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史
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 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逻辑性强的布局,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目标、知识点概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总结等部分。风格上,追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板书布局如下:
1.顶部写明课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中间部分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列出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用项目符号标记,并留有足够空间供学生记录;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7岁之间。他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知识的掌握;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本节课属于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部分,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1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设情景: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音频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文、观点阐述等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问题链设计:将问题设计成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意义”等,进行小组讨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1)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 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 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 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 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想一想】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有什么不同 提示: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宣传思想的重点不同。新文化运 动前期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文化;运动后 期则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斗争的新阶段。
【跟踪训练1】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 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 而礼仪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 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养新国民,突出了国 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并 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 上,更符合实际。
【要点归纳】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警示钟】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中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 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 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的政治思 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而新 文化运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是针对儒家思想被袁世 凯利用作为复辟帝制的理论基础。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角度1 从两者不同态度的角度突破 【示范3】► 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 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到,该运动全盘否定和肯定 中西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胡适口述自传》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 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 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 请回答:这段话反映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原因 是什么? 提示: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阵 营发生分化。原因是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角度2 从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角度突破 【示范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 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 来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 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材料二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 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 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2)相同本质: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 主义的需要。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新 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 合理成分,对后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的境遇,是由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要求决定的, 利用或否定,都说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和 影响。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标要求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刊物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创办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归纳与思考
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起到社会启蒙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 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和民主制度。
精神、科学方法。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立于 1898年。当时入学者,多为出身举人、进士的京 官,校舍在马神庙公主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 一度停办。辛丑后续办,并增设速成科,分仕学, 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馆 等。清末宣统年间,改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 文、工、商等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12— 1916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分别是严复、何时、 胡仁源等。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将 北京大学逐步改为文、理、法三科,并进行大刀 阔斧的改革。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陈独秀
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材料3: 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二)兴起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 1、兴起标志: 创办《青年杂志》 2、口号: 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4、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5、宣传阵地:《新青年》 6、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7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必废其一。
——陈独秀
打倒“孔家店”
结合图片,谈谈 该如何正确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 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4: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 主 张 推 倒 陈 腐 , 雕 琢 ,
言文。
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
鲜、平易、通俗的新文
学。
鲁迅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人乙日己记》》鲁 话迅 文把 形反 式封有建机内结容合与起白来, 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四)意义
1.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
教学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背景、过程、 口号、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史实,认识马克 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企图复辟称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了人们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
2.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否民有主局与限科性学?的洗礼
3. 为马克思主义的对传东播西创方造文了化全有盘利肯条定件或否定。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
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 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传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率先举起 社会主义的旗帜
2.概况
(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 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 (4) 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宣传
马克思主义。 (5) 1921年,中共诞生。
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北大校长蔡元培以 “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理念治校
大学者,研究高深
学问者也。……诸
君须抱定宗旨,请为思考:
求学而来。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办学
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倡导传播资产 阶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 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 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 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指出,孔 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骨”“历代帝王 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
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 义性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 道德。
君为臣纲
纲 三 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夫为妻纲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新文化 运动的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
材料一:“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
材料二: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材料 一
《刀大杀人多》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 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平均投资
1895--1911
687万
1912--1918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材料三:“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 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 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 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一个主题)
向由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
西表 “师夷长方技以及制夷”
学里
技术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李)“中学为习 的体,, 层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
特层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
点深 :入
制度
戊戌变法
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循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
民主共和序 渐
辛亥革命
进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