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评课稿一、课程概述《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一节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和影响。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3.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能够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3.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思想的赞赏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运动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2.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3.如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4.马克思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源;2.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二课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的影响;3.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1.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过程;2.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贡献;3.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3.案例分析,深化理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适时总结,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9.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展示、问题驱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首先,展示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人物肖像,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人物及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曲折过程。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
 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启蒙运动; 2、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3、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5、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五、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
时间 1895--1911 1912--1918 平均投资 687万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根本 原因
80 60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纺织工业: 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 经济:从地区分布、规模、数量、资金上 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 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 ‚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 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 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 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 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中华民国
《刀大杀人多》 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 政治: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 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 黑暗,中国两半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分享。要求如下:
-选取的事件或人物要具有代表性,能体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涵;
- PPT内容需包括: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主要经历、影响及对当代的启示;
-每个小组的分享时间为5分钟,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使学生具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2.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标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手段)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3、特点: • ①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起核心领导
作用;
•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 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 …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
年知①识李分子大接钊受等了先马进克知思主识义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 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 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1924年,北 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
“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
孙文(孙中山)占近二分之一。出现这种变化的 原因是 :
A、 戊戌变法
1918年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
1、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一致性是:
A、坚持反封建
B、消除清朝残余
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
2、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 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请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1.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2.运动兴起的概况
(1).
兴 起 的 标 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 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 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
李大钊首先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主制度。
神、科学方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学习方法】自主复习,问题探究,高考链接【学习过程】一、考情分析,备考策略:(一)考情分析: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从内容上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高考的命题重点;从命题的侧重点来看,多以某一具体的事件切入,考查该事件的历史影响;从考查的角度来看,一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对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并同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联系,二是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联系。

(二)备考策略:注意关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守旧和革新之间的博弈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继承、吸收和发展关系。

二、自主复习——夯实基础:(一)阅读教材,构建知识体系:1、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影响)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情况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二)检测练习(见课件)(三)想一想: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这里所说的民主与科学、新道德与旧道德各指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4、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5、陈独秀和胡适对待新文学有何不同的态度?6、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三、问题探究——突破重难点: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点要求】(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

(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3.口号:民主、科学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前期:(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发表《》倡导新文学。

(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8.历史影响:(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点击: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青年》的诞生:1、诞生的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二、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其统治 B.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影响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中“民主”的含义是指() A.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 B.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 D.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C.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文化 D.儒家思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5.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屡史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一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兴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李大钊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8.简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4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 动的发生。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有哪些? 材料1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 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 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 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2 前期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 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多媒体课堂
主讲:江西省樟树中学历史教研组
谢小华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 的重大影响。
不合时宜现象
1914年9月 25日,袁世凯颁 发祭孔告令说: “孔子之道,亘 古常新,与天无 极。” 28日, 率领官员到孔庙 举行祭孔大典。 同年12月,在天 坛举行祭天仪 式。
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②没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4.评价
1)进步性:
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②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②没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1917年《新青年》)
新 文 化 运 动 前 期 内 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3、思想: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二、兴起概况1、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口号:民主与科学3、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激进派)4、阵地:新青年5、基地:北大三、主要内容(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评价进步性: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5.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条件局限性:1.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与工农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后期)1.背景(1)外因(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内因(国内):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与主义之争2.表现:(1)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与促进(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5)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6)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办学校、做宣传与出刊物)3.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重难点解析:1、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

2.理解: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3.运用: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探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情况;探究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人新课教学。

2.组织和指导同学讨论“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3.用课件或图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的情况,颂扬先进知识分子的探求精神和巨大成就。

4.可以通过对典型例子《狂人日记》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5.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6.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3.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4.了解和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讲解

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要求: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1)代表人物:、、、蔡元培和鲁迅等人。

(2)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愚昧、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后期(十月革命后):等人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

(3)“民主”,指的是和;“科学”,是指和。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胡适的《》和陈独秀的《》的发表;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道德。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等小说,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性质:前期是的新文化反对的旧文化的斗争。

(2)积极作用:它猛烈的冲击着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性: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或绝对的片面性。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层次一一制度层次一一思想文化层次。

3、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入: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

1918年,李大钊的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和《》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的旗帜。

(2)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为《》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第15课__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__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思考讨论4: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 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 (1)撰写文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成立社团: (3)组织建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结果:1921年、中共的诞生 4.重大意义: ①给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思想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 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 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 《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 青年》。” ——胡适在1923 年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 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 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 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 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 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 万税,天下太贫”。„„ 政治: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黑暗,中国两半的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文学革
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文学革 命的开始。
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 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背景: 概况:
标志: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阅读下列材料,你如何看待新文 化运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对照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1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设情景: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音频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文、观点阐述等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问题链设计:将问题设计成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意义”等,进行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1.政治: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
2)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
(1)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1.兴起标志(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派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主要阵地;《新青年》
(《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
《新青年》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李大钊、胡适、鲁迅)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北大成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因素?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思想自由”:主张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
“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口号即旗帜:“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是陈独秀提出的。

6.内容(前期:后期)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旧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对封建礼教攻击最为猛烈的是鲁迅。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倡白话文的是;胡适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所以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矛头为什么要指向孔教?
(1)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孔教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新文化运动反专制,必然在思想文化领域把斗争矛头指向精神支柱儒家思想。

(2)袁世凯尊孔复古
评“打倒孔家店”?
(1)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反袁专制独裁,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2)但是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和片面的
(3)不适用于今天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优良传统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
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前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想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最大功绩: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2)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4)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6)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3)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个人物:李大钊;一场运动:五四运动;四种方式:撰写文章、组织社团、创办补习学校、出版刊物)
1.表现
阶段表现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后)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④指导了中国革命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时间五四运动以前五四运动以后
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运

倡导者身份资产阶级激进派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思想的知识分子
内容主要是四提倡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作用1)最大功绩: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
解放
2)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4)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6)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成
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序幕,为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做
了思想准备
单元视野拓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各派探索救国道路
阶级重大活动代表人物探索方案
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许多政治派
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盲
目排外是例外的)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具有继承性
(5)与阶段特征有关(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
主要内容)
(6)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
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异同
同:
(1)阶级属性:都是资产阶级
(2)出现的历史背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3)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4)局限和不足:脱离人民大众,在反帝反封建中存在着软弱和妥协
异:
(1)救国方式:维新派主张温和的改革;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2)对清政府的态度:维新派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无明确的斗争目标和主
张;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3)作用和影响: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革命派将民主进程
大大推进,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4.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相同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内容: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3)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4)作用:都极大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不同点:
(1)所外时代:前者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后者发生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2)主要任务: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后者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3)理论体系:前者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后者只是借西方之矛攻中国之盾,未来得及消化
(4)具体影响:前者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基;后者对五四运动爆发起宣传动员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
(5)局限:前者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后者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5.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1)民主共和思想
2)实业救国思想
3)民主科学思想
4)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