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讲座分享——《爱和规矩》(一)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成就宝宝未来”讲座第一部分:父母学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要求很高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是无证上岗。
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上要改变,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而是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1.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爱他,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
2.爱和规矩的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
4.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爱和规矩的关系。
第二部分:爱和规矩的现状你们觉得爱孩子和给孩子做规矩哪个更难?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做规矩更难。
其实,做规矩难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规矩。
第二,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做规矩。
第三,即使做规矩也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怒气做规矩。
那么究竟该如何给孩子做规矩呢?……父母教养方式理论Baumrind的理论:|满足需要坚持原则————————————————————————————————————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看看你是属于那一种?第三部分:教育孩子的原则: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传达爱的规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西方观念(来自圣经),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的保管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尊重中国观念(文化传统),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在这种观念下,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第四部分:规矩必须从出生开始第一年得规矩———吃的规矩(刚出生每隔2.5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拉长时间间隔,但是不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喂,必须叫醒他,最好一边喂一边交流,告诉孩子该吃了)———睡的规矩(必须孩子独立睡觉,睡在小床上,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实孩子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父母一起睡,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开始依赖父母。
幼儿园:《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规矩和爱》是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历时三年打造的经典著作。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会去想:“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
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王涛的著作《规矩和爱》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
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
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
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
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书中非常精辟而又独到地为众多家长设定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总的说来,四大基本原则的背后则是蕴藏着无穷父母的深爱。
尽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家长朋友们关注和重视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书上说,如果不给孩子做规矩,孩子就会给你做规矩;孩子今天给你做了规矩,明天就要被这个社会做规矩。
做规矩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伦理道德之底线,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
在家庭中孩子能够敬畏规矩,长大立于社会,方能敬畏法律。
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
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 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
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规矩和一爱一读后感和很多刚荣升为母亲不久的一妈一一妈一一样,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又没有什么高见。
近期学校发了【规矩和一爱一】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吸引了我,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本想要一下子就看完的书。
这本书是王涛博士所著,里面的一些观点我都似曾相似,但是自己提炼不出来,还有一些观点是我一看便欣然接受的。
是的,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得先学做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积极准备好父母的角色,而是到了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被迫地接受了这一角色。
父母的角色没有扮演好,就来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以致使用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们。
我的女儿现在很可一爱一,你对她笑她就会朝你笑,有时甚至是她主动的,全家人因为她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很少的时候我抱着她喂一奶一的时候她非常不配合,那个时候我就有点气。
看到王涛博士在书中的这句话:若没有理一性一的学习,父母本能的一爱一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一爱一而慢慢消失。
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一爱一还在自己身上没有淡化,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一性一而长远地一爱一我们的孩子。
我们看孩子可一爱一不可一爱一是只有她表现出我们比较满意的样子我们会觉得她可一爱一,但她逆着我们的意思时这份可一爱一便消失了。
孩子的可一爱一与否多么受我买的情绪我买的主观色彩的影响!我想这个不是真真的一爱一,只是有条件的一爱一!真正的一爱一是对自己的克制,对他人的忍耐。
这也是书中告诉我,并且我非常赞同的话。
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他们所放的的错误而生气,而学生也常常会因我们的所设的规矩有所收敛,但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
对于学生的屡教不改和老师们持续一性一较差的教育,我想说是否在给孩子设立规矩的时候,他们没有体会到规矩背后的关一爱一,期望,可能想到的是老师因为生气儿惩罚我,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设立的规矩就很死。
对与老师们没有一爱一的规矩或者是愤怒之后的规矩,学生不理解,更不会去体会老师们的用心。
所以老师们在喊冤,学生们在抱怨。
爱与“规矩”的平衡
爱与“规矩”的平衡今天上线,看到很多友邻在关注那个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十三岁女孩(新闻、豆瓣帖子),有难过也有愤怒。
我又想到那个恒久的难题:父母可以打孩子吗?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老师王涛博士的一套观点让我印象最深。
距听他的课也已经三年多了,简要列举几个我记得比较清楚的罢。
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做规矩”。
“做规矩”就是要在家庭里树立一套准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且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在“做规矩”的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体罚,但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方法。
1. 规矩在前,体罚在后。
绝不能无缘无故地打孩子,而必须基于已经树立的“规矩”。
并且,在打孩子之前,一定要说明原因,即破坏了哪条“规矩”。
2. 不能用手打孩子。
他主张父母选择一个伤害性不大的物体,作为“打孩子”的工具,并固定下来(很可惜我忘了他具体建议的物体是什么)。
设立这个工具的意义在于,它是独立于父母本身而存在的,和“规矩”独立于父母本身的存在一样。
在万不得已要打孩子时,实施的主体应该是“规矩”和这个物体,而不是父母本人。
也就是说,体罚的象征性意义要远大于“痛感”的惩罚意义。
3. 一旦“规矩”建立,相应的体罚规则建立,则全家所有成员一视同仁。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违反了“规矩“,触到规则的准线,也必须接受来自那个工具的惩罚。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规矩”的平衡。
这一点比较复杂,但大意是“做规矩”一定要建立在对孩子的爱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控制”、“管教”甚至“图个清静”为基础。
我想,那个离开世界的女孩,她的父母就没有把“规矩”建立在爱之上。
当然,他们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做规矩”,我不知道他们那样能叫什么。
关于这个爱与“规矩”的平衡,王涛老师说过一个案例,我可能记得不完全准确,但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住在高楼上,他们的孩子某一天随手往窗外扔东西,砸坏了邻居停在楼下的车,被父母知道了。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首先,应该让这个孩子去和邻居道歉,这是“做规矩”。
读《规矩和爱》有感
读《规矩和爱》有感大信学校刘阳大学时多次听老师们提到王涛博士的大名,曾有一次去长春做过讲座,据说座无虚席,反应相当热烈。
很多人因为王涛博士的讲座,被新的教育理念所感染,教育行为也随之改变,对孩子和父母自身的成长很是受益。
如今我是一名老师,是几十名学生的家长,所以假期拜读了王涛博士新作《规矩和爱》,看过之后有以下几点体会:1、王涛博士文风质朴,没有特别多绚丽的理论和专业词汇,就像和你聊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果有人觉得专业教育书籍看起来晦涩枯燥的话,这本书不会使你有这种感觉。
而且书中使用了很多王博士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案例,除了增加趣味性,也使得书中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其实好的教育理念大多是相近的,关于规则,孙瑞雪和李跃儿的书中都提到过重要性,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国内蒙氏教育的自由,提倡给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很多家长都愿意接受“少对孩子说不”的观点,但同时很多家长也忽略了孙瑞雪和李跃儿在自由的后面还有规则的建立。
我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而且相互渗透,只有爱的规则对孩子像酷刑,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
我记得华德福教育中有个观点是与国内蒙氏教育矛盾的,华德福认为在教育中应以教师为主导,而不是孩子,因为孩子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看到哪种行为是好的或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哪种行为是不好的甚至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而且给予孩子太多的选择会使孩子感到迷惑,会有选择上的困难。
因此需要教师给孩子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王博士的书中也大篇幅地论及了爱与规则这两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他尤其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并以自身成长经历为例说明了规矩给人一生的重要的正面影响。
3、观念理解容易,做起来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关于规则的重要性,其实我早已理解,但落实起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
通过王博士的书,再次提醒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修炼自身。
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立规矩?(1)规矩本身的建立遵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大原则。
具体规则就要依据孩子年龄,让孩子做自己能负责的事(比如5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书籍,按时吃饭不磨蹭,整理书包等)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
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
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作者:向奇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3期摘要:有幸拜读过一本书——《规矩和爱》,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的王涛先生所著。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叹服,给人启迪。
于是假期里我便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一定要在家长会上跟我的新家长们一起分享里面的精彩。
利用闲暇之余,经过我的精心筛选和认真整理,便有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话题: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
关键词:孩子规矩爱一、为什么要立规矩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规矩的重要性。
其实做规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或者老师,而是让他们敬畏规矩。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二、怎样给孩子立规矩立规矩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不能随便,不能凭着自己的心情高兴时就放纵孩子,任其所为;不高兴时就一丁点小事就责骂孩子,让孩子委屈难受。
为了避免做规矩的随便,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
要树立权威;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都认真做好准备;注意规矩的一致性;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一)如何树立权威当然要靠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要按理办事,说一不二,该严格要求时绝不心软。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和老师要多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敬重你、佩服你。
(二)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怎样做好准备除了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能轻慢,在做规矩时的心态和准备都不能随便,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匆匆开始,就会草草了之,非但这个规矩不能做好,反而会影响到以后做规矩的权威。
所以在开始做规矩之前,你要做很多的准备,先要好好分析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应该怎样解决才有效。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一方面要理性地肯定,另一方面心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孩子的行为会反复,这是他在拷问你规矩的界限是否坚硬。
但是第一次认真的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范文:《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周炜平(55号周钲—父亲)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
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
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
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
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第1篇】作爲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這一樣一個問題所困擾:“怎樣讓孩子在幼兒園既快樂又能主動遵守規則?”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
書中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也讓我獲益匪湣他認爲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屬品。
父母可以愛孩子,但卻不能占有孩子。
作者的另一個觀點也爲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以爲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動辄對孩子進行呵斥。
實際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獲得孩子的尊重。
你所采用的方式,實際上也會被孩子所學習。
權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卻存在隐憂。
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置換。
就像王濤博士所說的:當孩子鬧情緒,很抓狂的時候,我們不能和他講道理,這時他們沒有接收能力,沒有學習能力,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交流,而且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不僅要有語言交流,還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輕聲輕氣地說重話。
通過這種交流幫助孩子避免以後再出現這樣的錯誤;對待孩子,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點,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們帶領……這些方法不正是我們老師常用的嗎?所有的孩子都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讓他懂得尊重、禮讓、感恩,悲憫,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另一個是節律、規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
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
愛與規矩具有一緻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
要建立正确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
書中有很大篇幅介紹培養孩子的情商,和我們的情感教育是一緻的,相信我們合理的有效的借鑒書中的方法,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快樂幸福的成長!本書看似是給家長準備的,其實對于我們老師也是非常實用的,因爲我們所面對的不僅隻有孩子還有家長。
我們也需要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來指導家長,爲他們答疑解惑。
讓我們和孩子、家長們一起快樂的學習,一起健康的成長!【第2篇】作爲一名中學教師,從教也将近年,但是怎樣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心裏卻是沒底。
【育儿知识】规矩与爱 成就宝宝未来
【育儿知识】规矩与爱成就宝宝未来
小宝宝被绊倒了,妈妈大叫着跑过去安抚孩子,可是宝宝依旧哭闹不止,妈妈手足无
措地边哄宝宝,边痛打绊倒孩子的东西……这是7月10日在武汉华美达酒店举办的“规
矩与爱,成就宝宝未来”大型公益讲座开场小品中的一幕,小品真实再现了现代家庭中关
于
幼儿
教育的诸多问题。
讲座特别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到场的近千名家长们答疑解惑。
“规
矩要从宝宝出生就开始立;规矩和爱是并行的;情商要先于智商;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给
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定规矩……”王博士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视频
案例给现场家长们带来了科学的早教理念,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他介绍,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很多超乎人想象的能力,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早立有爱的规矩,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定时吃,按时睡,单独睡,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独立的特性。
为人父母也需要学习,王博士认为,早教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许多年轻的父母本
身就带着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影响到孩子,所以,父
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长,规矩要在家庭成员之上,而不仅仅只是针对孩子。
对于众多家长关心的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打的问题,他认为,孩子可以打,但要掌握打
孩子的教育艺术。
前提是不能带着愤怒的情绪去打,要带着爱打,不能直接用手打,要用杖,让杖代表一种规矩,并使它具有一定震慑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王涛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要学习的。
所有的孩子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
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
要先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
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
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
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经王心怡老师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的《规矩和爱》这本书,读后受益匪浅。
虽然平时也经常读书,类似的育儿类的书也偶有涉猎,但大多读来感觉以说教,讲大道理居多,丢下书后好像啥也没记住,导致后来再也不想看这一类的书。
但这本《规矩和爱》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与感动,尤其是那句经典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现就我对本书最有感触的一点小小感想分享如下:首先就是关于“规矩和爱”,王涛先生认为,规矩和爱是教育的核心,规矩和爱是统一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都需要学习。
看到此处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出我在和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当孩子听话乖巧时,我们表现的和蔼可亲,各种友爱,很多时候还是无原则的爱,什么规矩都已经抛之脑后。
管教孩子前,请先学会爱孩子!这4点你必须明白
管教孩子前,请先学会爱孩子!这4点你必须明白每天十分钟,成为自己的家庭教育顾问一次演讲会上,有一位妈妈曾这样问我:“李老师,现在很多育儿书都推崇“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又有点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给孩子立很多规矩,是不是意味着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其实,爱孩子和给孩子立规矩从来不是对立的,王涛博士的《规矩与爱》一书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非常精彩的诠释,书中的核心观点是:体现规矩的爱,带有爱的规矩。
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行为习惯上,我们要给孩子立规矩,帮孩子把关,同时,我们要在细节上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思考,并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这才是对孩子的爱。
想要知道怎么样爱孩子,你首先必须明白这四点:0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
他们有的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间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了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02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统一立场目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带,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几代同堂必然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
王涛博士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
在规矩和教育上,首先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来父母是孩子抚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来隔代教育往往容易产生溺爱;三来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长。
传统家庭中因为孩子教育发生分歧时,父亲应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亲的调解人。
读《规矩和爱》有感2篇
读《规矩和爱》有感1首先感谢钟老师给我们大家推荐了《规矩和爱》这本书,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
看完以后让我获益匪浅。
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学习。
正如书中王涛博士所说的,做任何职业都需要上岗资格证,唯有做父母不需要,所以我以前就是凭着自己的心愿来教育孩子的。
初为人母,曾经给孩子规划了一系列美好的前途,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来完成。
刚开始孩子很小还很听话,后来慢慢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我开始抱怨、责怪、甚至和孩子发脾气。
事后想想,究竟要给孩子怎样的生活,孩子才会快乐健康的生活呢?有一次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我一看分数就开始数落起孩子,这题目这么简单,怎么没有做对,当时的声音非常大,把孩子吓着了,孩子哑口无声,眼泪流了出来,说妈妈我也想考好,不知道怎么才能考好,看着孩子心里难过的样子,遇到这样的事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
通过读了《规矩和爱》之后,不再重视孩子的名次,分数不能带表一切,代表未来。
只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希望以后的她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做一个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能够成为一个善良有用的人。
读《规矩和爱》有感2学校发的书《规矩和爱》,眼看到了老师让写读后感的日子。
抓紧时间阅读了一下,书写的很好,基本能和我们实际教育孩子联系到一起。
从书中我理解到父母在家中和老师在学校里的角色是一样的,除了保障孩子的日常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修养。
好的习惯及修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规则,那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书中主人公不只一次的用他所见所闻告诉我们,对孩子溺爱/放任不管/不树规矩,到头来必定会害了孩子。
一些简单行之有效的家规,不仅会让孩子生活不乱条理清楚(早晨起床后干什么,放学到家干什么)家长也会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和孩子和平相处。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起码的规矩,会让她自己不知自己在干吗该干嘛。
家长也会在这之中频费口舌,说的多了不管用了,一定会采取措施。
《规矩和爱》分享
我的感悟:
如何当父母?
思考三:重视情商还是重视智商?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自杀者中不乏清华、北大等著 名高校的学生。他们自杀的原因成是学习压力过重、失恋,或是不适应环 境等。悲剧发生后我们也在努力改善环境,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好好思考 为什么这些自杀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会这么差。不少自杀者的父母面对 这样的现实时,悲痛之余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心声:早知道这样的结果,我 情愿让孩子少读点书,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则在崇尚物质和功利的现实 社会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当悲剧发生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亲 父亲的规矩之一 父亲的规矩之二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亲的爱 家有严母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目录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读书分享会
分享人:周志良 学科:物理
学校:实验中学 分享书目:《规矩和爱》
作者简介: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 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统终 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 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 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 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 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 大直辖市。 王涛博客: /drwangharvard
目录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
《规矩和爱》读后感《规矩和爱》这本书是老公在女儿参加跳蚤市场淘到的,假期里我是认认真真看完了这本书,还和老公一起分享了其中内容,参照自己平时的言行,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书中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我们讲解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宝宝交流、呵护宝宝情感智力的发展。
王涛博士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同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
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
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针对当今的社会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孩子能打吗?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孩子能打吗?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
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
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
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
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
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
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
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
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好的教育,是规矩和爱并存
好的教育,是规矩和爱并存父母的层次等于孩子的起跑线,最需要学习与成长的是父母。
育人先育己,慈怀妈妈每周和您分享一个育儿话题,一周共读5本书,让我们都成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书是:《规矩和爱》点击音频播放作为家长,都会面临教育孩子的苦恼,有的管得太多太严,不断给孩子立规矩,结果造成孩子压抑,叛逆;有的又崇尚所谓的自由开放,放任孩子天性,过于宽容和溺爱,结果造成孩子无法无天没有规矩情商低。
想让孩子既守规矩又能自由成长,似乎是一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但事实就是如此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规矩和爱》给出了答案,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本书作者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
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
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
这样的实践帮助,让他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中国现代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挑战,也帮助他进一步反思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实践规矩和爱的操作。
《规矩和爱》就是他这些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他发现中国父母在如何立规矩上并不擅长,因此他用自己和国内外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典型案例向我们传授了实用可行的教育方法。
给广大家长指明了一条光明的教育之路。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如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贯彻好规矩和爱,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懂得规矩也懂得爱人的孩子。
学做父母是必修的功课教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情,为人父母既无可替代,也不能重来。
而且做父母也不像其他事情错过了还有机会重来。
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
生下孩子并不能保证我们就具备了为人父母的教养能力,因为教养孩子是一门需要学习的专业。
有一位妈妈是二战时遗留在上海长大的犹太人后裔,后来带着孩子回到以色列,她努力去做一个中国式的好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操劳一切。
爱和规矩读后感5篇
爱和规矩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爱和规矩读后感5篇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思考和观察,书写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情感连接,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和规矩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_读后感_模板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_读后感_模板《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
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
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
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
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
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
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
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
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
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
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
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
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
”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
《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真正的规矩是表达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
感谢钟老师的推荐,让我有时机拜读王博士对于中国父母的教育,并让我静下来思考和揣摩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现以下几点体会:1、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异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
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很多的。
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换言之就是“身教”,无声的教育,教育的真谛无他,典范而已。
2、爱与规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矩联系着爱,而爱是如何做好规矩的纽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溺爱、忽略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家长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爱的质量、充满理性的爱方能和规矩理性的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过长辈的教育案例反思现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让不适合的教育方法改变,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为根底思考如何做规矩,不能让同样的错误一再发生。
用严格教育替代严厉的教育。
4、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做规矩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首先要营造父母的权威,其次在是做规矩。
并不是严厉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规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样可以让孩子敬畏规矩。
书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过,那么挞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礼,又让当时的成王学会了敬畏,后成为一代明君。
有奖就有罚,奖罚有度,及时的奖励和必要的惩罚是必须相结合的。
用杖替代手来打孩子,要带着爱打,而不是一味着发泄愤怒。
文中又提及一父亲用杖来打自己,孩子做错事有责任,父亲也有教育的失职。
使得孩子幡然悔悟,这是一位有着大爱的父亲,这也是我们需要效仿的典范,认清现状,并非所有的错都是孩子的错。
5、情商教育大于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养孩子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谦卑,帮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规矩的前提,这需要爱心,也需要耐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讲座分享——《爱和规矩》(一)2011年6月21日,我在国际会展中心听了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的讲座——《爱和规矩》,这是王涛博士继去年五月份的讲座后第二次来郑州,每次反响都非常好。
《爱和规矩》系列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孩子几岁开始做规矩,做规矩可以打吗?怎样打?教育孩子理念和方法哪个更重要,及第二讲中的情商培养等等。
非常巧的是,听完讲座的第二天,育心赖老师在早起群里讲到孩子能不能打的问题,以及道和法哪个更重要。
卿儿妈非常佩服赖老师看问题的高度,感到两位老师在许多问题上的观念十分契合,因此卿儿妈准备把王涛博士去年和今年的讲座笔记做个整理,逐步跟大家分享。
先介绍一下王涛博士,王涛博士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其家庭被评为中国宁波十大教师世家,在哈佛大学取得发展心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取得美国杰出教授研究者永久居民。
王涛博士近年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讲座很好地融合了中西方的理念。
下面首先分享去年五月份讲座——《爱和规矩》(一)的内容。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 父母学是一门新的学科▲ 反省自己成长的经历(成长中的爱和规矩)▲ 了解发展心理学※对新生婴儿的认识:▲ 一本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书——《哲学宝宝》(The Philosophical Baby):婴儿所具有的能力是我们所知甚少的(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就目前所发现的,婴儿在出生就具备了很多超乎常人想象的能力。
(播放录像:)一个出生十分钟的婴儿,爸爸重复伸舌等面部表情,孩子能学会模仿。
布下的米老鼠试验表明,五个月的宝宝已经知道1+1=2。
※早教干预重要性的实证性的研究:哈佛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Kathleen MaCartney通过对1365个家庭及他们刚出生的孩子进行的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认为没有进行过早教干预的儿童在上中学后无论在学习成绩及各种活动中与进行早教干预过的儿童是没法比的。
同时呼吁中国的政府也要加大早期教育的干预力度。
在美国,早教是个普遍的意识,政府会进行干预,有早期教育的家庭走访制度。
※早教干预重要性的实证性的研究:*爱和规矩哪个更难*“爱或规矩”还是“爱和规矩”:答案应该为后者反醒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爱和规矩。
(播放录像)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倒地哭闹,妈妈不理他去别的房间,他会跟着跑到妈妈面前再次倒地(卿儿妈的观感,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录像,对我们来说都会遇到类似的孩子哭闹的情况,如何处理呢,想必爸爸妈妈们也都为此苦恼过)※爱和规矩:*什么是爱*什么是规矩*怎样爱孩子*怎样做规矩在这里,王博士提到了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法理论满足需要与坚持原则: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溺爱型造成孩子的苦毒,这是许多中国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父亲总是爱得太深沉,很少表扬孩子,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需要表达出来,爱的缺失和不完全会造成许多问题。
※教育孩子的原则*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带有爱的规矩*真正的爱和规矩是正确的父母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差异西方: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所以西方在一下两方面做得非常好:---独立能力:孩子从小就不和父母睡在一起,培养孩子的独立---尊重:培养过程尊重孩子。
基督教中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弟兄姊妹,父亲与孩子也是弟兄。
中国: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牺牲自己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话。
※规矩从何时开始做?规矩必须从出生时就开始做:*孩子出生前家庭环境的营造,父母需要学习*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规矩——吃的规矩:定时吃——睡的规矩:从小独立睡*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的影响(最新的研究发现)*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晚做规矩的代价——(播放一段视频)一个美国妈妈,宝宝从小没有养成独立睡的习惯,到宝宝2、3岁时想让他独立睡就非常难办。
视频上那个孩子因为不愿在小床上独自睡,一遍遍地从床上爬下来,在超级保姆(美国的一个职业)的帮助下,妈妈开始在床边读书,告诉孩子要睡觉了,侧面对着孩子,慢慢移出门外,不要有任何情绪和表情,不与他做任何的交流(这种方法竹清妈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试过,非常奏效,当然要慎用),当孩子爬下来,会把孩子再次抱回到床上。
最后孩子只是坐在床上哭,哭着哭着倒头就睡过去了。
这个过程持续了25分钟,但对他妈妈来说是像是过了一年,当时孩子哭,妈妈也哭,场景让人非常揪心。
这就是没有从小做好睡的规矩所付出的代价。
(其实中国的孩子一般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和父母分床的,那个时候分床一切也都很顺其自然,当然那一定也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视频二)孩子闹情绪,抓狂:不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
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孩子理性对话,讲出自己的要求。
家长要轻声轻气说重话。
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哭闹行为。
※王博士的观点:1.孩子可以打*打是有效的处罚手段:及时、有效*符合社会规范: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2.要会打※打孩子的艺术1.前体之前提: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
你是因愤怒打孩子吗?愤怒时是发泄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在孩子肉体上,给孩子的感受是负面的。
2.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给自己时间冷静*规矩在施打者之外中国的杖代表规矩,不直接用手。
规矩在父母之上,在施打者之外。
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父母只是执行者,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震慑力:如古代中国的家法:尺子。
专物专用,有震慑力。
3.打孩子前要语言交流不是我打你,但不得不打你(是规矩要打你)。
4.打孩子需要爱:管教孩子之前父母先被管教爱的储蓄罐不能透支两个案例:案例一: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培养孩子也非常成功。
刘墉讲,规矩在父母之上,在施打者之外,言语要简洁有力,规矩是要带有爱的,不光打到肉体,关键要让孩子内心感受到爱。
案例二:西瓜皮的故事一女孩从楼上把西瓜皮扔下去,正好把停在楼下的汽车窗玻璃砸碎了,别人不知道是谁扔的,如果把这件事瞒过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大家想想,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还是陪孩子一起去呢?首先,这个父亲和孩子一起去,一起去承担责任。
但是道歉时谁先开口?如果孩子能说可以,但是很多孩子是不会说的,所以大人先开口:“对不起,是我孩子做的”。
这句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不要说:“是她做的”。
当然接下来孩子要道歉。
第二次去邻居家送赔偿,让孩子自己去。
让孩子内心承担责任。
※规矩的一致性原则1.家庭内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中国的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父母统一:严父慈母,是最理想的爱不能当孩子的面对对方提出异议,这样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2.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时期的规矩和爱要统一3.体现爱的管教和体现管教的爱。
※爱和规矩的原则*管教孩子,自己先被管教*带有规矩的爱和体现爱的规矩*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代价越大*按孩子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介绍了苏菲云博士和她的家庭(大家可以上网了解一下)※规矩的一致性原则1.家庭内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中国的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父母统一:严父慈母,是最理想的爱不能当孩子的面对对方提出异议,这样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2.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时期的规矩和爱要统一3.体现爱的管教和体现管教的爱。
※爱和规矩的原则*管教孩子,自己先被管教*带有规矩的爱和体现爱的规矩*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代价越大*按孩子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介绍了苏菲云博士和她的家庭(大家可以上网了解一下)※交流的重要**流是爱的通道*交流是规矩的手段*交流是累积效应:给爸爸们的忠告——先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能被你带领。
孩子到青春期更需要爸爸,需要有力量的爱。
※一次载入史册的交流一位真正的马语者-Monty Roberts(卿儿妈看完这个视频,很受震撼,希望大家也有所触动)从小生活在马场的Monty Roberts 认为传统粗暴的驯马方式不仅耗时长,而且对人与马的感情造成了伤害。
他尝试用与马沟通的方式来驯服野马,把传统的二周到一个月的驯马时间缩短为几天。
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在Monty 62 岁时,他决定到大自然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 全程跟踪进行了拍摄。
Monty Roberts 在野马群中选择了一匹马,当它与马群分开后,Monty一直想接近它,跟踪这匹马24个小时,跑了166公里,紧紧跟着它。
第二天,野马会停一下,当他回头看时,Monty也停下转身。
第三天,Monty继续跟着野马,直到它对他放松了戒备,慢慢减下速来,最后终于停了下来。
Monty Roberts 不时地抚摩它,以马的方式鼓励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整个过程只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
整个过程中,62岁的Monty Roberts 骑着马一直紧紧跟随着那匹野马,追了三天三夜,但Monty坚持了下来,一直在尝试与野马沟通,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停下来,他才慢慢地靠近它,与它交流,给它鼓励,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直到真正在驾驭它。
续集二:一年后,Monty带着这匹野马回到了当初发现它的地方,找到原来那群野马,下面几个答案,请大家猜一猜,马会怎么样的表现呢?A:原地不动B:一步一回头回到马群C:头也不回地回到马群续集三:Monty相信它会回来,所以在原地等着,等了一天……一夜…………当众人准备放弃的时候……它回来了!当它看见Monty还在等它的时候,它边跑着边跳着边叫着回来了!所以说,真正的驯服是心的驯服,是自由的选择。
结束语: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