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二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课件
03 气温的时空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气温也会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通常, 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升高,午后达到最高值,之后又逐渐降低,日落后回 到最低值。
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气温也会随之发生季节性变化。通常, 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影响地球表面的 温度和气候变化。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主要通过吸收和重新 辐射热量来实现。
大气中的水汽、臭氧和气溶胶 颗粒等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热 量,从而加热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 物理过程,它涉及到许多因素 ,如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力 、风速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森林砍伐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地表反照 率增加,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进而影响气温。
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从森林 变为农田或城市,也会影响地表
反照率和温度。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如耕作、灌溉等也会影 响地表反照率和温度,进而影响
气温。
THANKS 感谢观看
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和工业设施 等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使城市 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农村地区,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温度逆增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的改变 导致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进而影 响气温。
气候变化适应性
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采取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性。
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高三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地理总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选择题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中应用广泛,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主要是因为地膜()A.增加了①辐射B.增加了②作用C.减少了③的散失D.减弱了④的补偿2.夏季午后,农民在菜地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A.减弱①辐射B.减弱②作用C.增强③辐射D.增强④辐射3.秋季,果农在日出前给果园熏烟可以减轻霜冻灾害,主要是为了增强()A.①辐射B.②作用C.③辐射D.④辐射下图为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的地表温度与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4-6小题。
4.图中表示晴天地表温度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5.据图信息可知()A.地温高于气温B.地气温差夜晚小于白天C.沙尘日地温变化幅度小于晴天气温变化幅度D.地气温差沙尘日大于晴天6.沙尘日的最低气温高于晴天,是因为沙尘日大气()A.大气逆辐射作用强B.白天时吸收太阳辐射作用强C.反射作用强D.透明度差,地面辐射强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大气受热过程()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②—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弱C.③—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D.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8.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减弱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C.受暖湿旳东南季风影响明显
D.晴朗旳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逆温现象
1、逆温旳含义:
因为对流层大气旳热源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而言,对流 层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气温 垂直递减率)。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增,或 海拔上升1 000m气温下降幅度不大于 6 ℃旳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 为逆温。如平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A 作物旳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旳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旳吸收
C 2. 山东胶东旳某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长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长地温
3.逆温旳利与弊
利:因为逆温旳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旳发展,所以逆温
旳好处有: ①能够克制沙尘暴旳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旳条件是大风、 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目前高空,对飞机旳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旳颠簸,飞行平稳。同步,万里晴空提升了能 见度,使飞行愈加安全。
逆温及其影响
3.逆温旳利与弊 弊:不论是何种原因形成旳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旳扩
1.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轻易出目前 A.多云旳夜晚 B.晴朗旳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旳白天 D.多云旳白天至日落前后 2.下列哪一现象旳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霪雨霏霏,连日不开”
逆温及其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旳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旳影响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专题六 大气的受热过程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作用也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塑料大棚上加 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度大棚外气温低,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 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②由大气 向下,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碍棚内 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温室保温被通常 在晚上放下。第(3)题,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室大棚外气温低, 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 ②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 ③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 Ⅰ Ⅱ Ⅲ Ⅳ
辐射名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辐射类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 1.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A (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B )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杂质可以充当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厚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2)平流运动为主;(3)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2)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针对性练习1:读地球的大气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中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平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2.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图中平流层底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2千米,为中纬度的平流层,故选B。
第2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B错误;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来自地面,C错误;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
故选A。
针对性练习2: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大专题一大气运动规律【体系构建】【命题预测】预计2024年高考命题以小区域气温变化、降水特征,或者具体的天气变化过程等情境为载体,对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小区域气候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核心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相关的地理实践能力。
【应对策略】(1)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明确气温的分布规律;(2)强化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分布的识记与理解,明确全球性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掌握降水形成的主要条件,结合天气系统,学会从气温与降水等多方面描述天气变化过程;(3)明确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一大气受热过程微专题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必修一P2835;《优化设计》P5255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1】大气受热过程(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
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下题。
1.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
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完成下面小题。
2.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核心归纳】1.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重要高度说明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约6 ℃ /1 000 米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_km,高纬度为8~9 km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生命作用上界50 km 左右;22~27 km处有臭氧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2.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2(1)能量来源①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① 地面增温 ( 太阳暖大地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 大气增温 ( 大地暖大气 )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 两大作用① 大气的削弱作用:约 19%被吸收,约 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形式 特点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 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有选择性;细小尘埃散射可见光,无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②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大气还大地 ) :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 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云层、云量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云层越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 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 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教材金句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 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 续。具体图解如下: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特别提醒】 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 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 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 热源是太阳辐射。
升 100 米降低约 0.6 ℃ 对
自地面
流 对流运动显著 层
上冷下热,差异 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 水汽杂质多,对流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运动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a选择性 吸收 、散射和b 反射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 太阳辐射 的 能量。
多学真维科题课素重堂养组
第(2)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 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 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 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 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 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 空云量越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1)C (2)B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 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
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 线作用
信有重要作用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
2025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透明度
续表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②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现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教材素材变式
变式1 大气受热过程与昼夜温差
[人教必修1-P35图2.10变式]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图1示意“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后,“太阳翼”接收辐射,首次醒来的景观。图2为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大气状况
主要包括大气成分和大气[4]________等状况。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利于大气吸收红外线,增强温室效应;大气透明度与海拔、天气(阴晴等)、大气中尘埃和污染物的含量相关,大气透明度较低时,大气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入为主的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以热量输出为主的夜间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D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弱
【解析】根据图2中各箭头的指向判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为地面辐射。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等削弱作用,也就没有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即④弱,C错误。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因此①强,②弱,A、B错误。月球上没有大气,①强,温度升高快;且月球上没有大气逆辐射等保温作用,③弱,温度降低快,因此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D正确。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分享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概念。
3.多元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实例等,形象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4.重视实践,学以致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兴趣较高,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领域取得实质性进步,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不同气体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气象现象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能力。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能量进入地球大气层并被大气吸收、传递和释放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地球的气温和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知识点。
1. 辐射传输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发出的电磁波能量,其中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这些辐射通过传输方式从太阳到达地球大气层。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时,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一部分被地表吸收,另一部分则穿过大气层直接传输到地面。
2. 吸收和散射当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其中的一部分被大气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吸收。
吸收的能量将使大气层加热。
同时,大气中的微粒也能够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颗粒。
3.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现象之一。
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存在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大气中的红外辐射并将其重新辐射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球的适宜气温,并对维持生命的存在起着重要作用。
4. 对流传输大气中的对流是指由温度和密度不同引起的气体的垂直运动。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加热空气,使其变得较轻且容易升起。
升起的空气在高空冷却后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循环在大气中传递能量,并将热量从表层向高层和深层传输。
5. 水循环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水循环密切相关。
太阳辐射加热地表水,使其蒸发成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当遇到冷空气层时冷却凝结成云,最终形成降水。
降水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会影响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分布。
6. 辐射平衡在一段时间内,地球接收太阳辐射总能量与地球向太空辐射总能量之间要达到平衡。
这种平衡称为辐射平衡。
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各种辐射过程加热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而地球向太空辐射则通过红外辐射释放。
总结起来,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涉及辐射传输、吸收和散射、温室效应、对流传输、水循环等多个过程。
这些过程共同决定着地球大气层和地表的温度分布和气候变化。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 CO2 、 水 汽 等 吸 收 红 外 线 ; 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散射(选择性): 粒径小的物质散射能力更强,
粒径大的物质散射不具有选择性。
(3)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轻农作物 的冻害程度; 浇水可加大土壤的比热容,减小降温幅度,减轻冻害;
通过释放水的潜热提高气温; 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 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4)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轻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例题:(2020·全国文综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 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 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6.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5.影响该地贴地逆温发生频率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势起伏
B.植被差异
√C.昼夜长短
D.人类活动
冬季夜晚时间长,地面辐射冷却强,逆温发生频率高
例题:贴地逆温是指起始高度为0 m (地面)的逆温,悬浮逆温是指起始高度在离地
面一定高度位置的逆温。下图为“青海格尔木地区2015~2017年贴逆温发生频率 的月变化图”。读图,完成4~6题。
①大气中的CO2、水汽等吸收地面辐射 (长波的红外线),避免了地面辐射大量 散失到宇宙空间; ②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 给地面,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梳理】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2.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云层、尘埃,水汽,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
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因而,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
大陆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于海洋。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
原因: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比热容大)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
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
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
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
,对太阳的反射率低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
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
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
(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
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
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逆温现象: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逆温现象出现时间: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伴随平静而晴朗的夜晚的冬季的早晨。
(早晨日出前气温最低。
)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逆温现象影响: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出现大气污染。
逆温现象消除: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过程为:.【热点链接】(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高考真题】例1.(2012重庆卷文综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1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斩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例2.(2009 年高考广东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答案】D例3.(2009 年高考广东卷)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答案】B例4.(10年山东文基)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0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答案】C例5.(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答案】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例6.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例7.(2014海南卷)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4—5题。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C.距海较远D.植被较好例8.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问题。
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 甲站—乙站—丙站B. 甲站—丙站—乙站C. 乙站—甲站—丙站D. 乙站—丙站—甲站【答案】:B【解析】: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的;故得答案B.例9.(2013高考题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5~6题。
.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A 6时B 9时C 12时D 14时【答案】5.B例10.(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5.B【实战演练】训练1.《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读上文回答1—2题1.“天雨新睛,北风寒彻”,一定“是夜必霜”在下图中: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2.“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的原因是 (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co,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烟气”的主要成分是2③“放火作煴”使地面温度直接升高④“放火作煴”对大气起到加热作用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训练2.据石家庄机场透露,7日,16时30分,受雾霾影响石家庄机场能见度由1400米骤降能至100米,导致55个航班被迫取消。
10时58分石家庄机场能见度提高,达到起飞标准,第一个离港航班NS3267石家庄至深圳顺利起飞,机场航班陆续恢复正常。
下图为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
回答3~4题。
3.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图中四地深秋初冬时节多雾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训练3.(2013·济南模拟)下图是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及对应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训练4.5.图中③地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原因是()A.海拔低,日照时间长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受东南季风影响,增温显著D.位于盆地,受冷空气影响小训练5.(2011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1~3题。
6.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7.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有关()A.①B.②C.④D.⑤8.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A.①B.②C.③D.④训练6.(2011年广东省增城中学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