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仪器-漏刻漏壶
八年级数学下册17.3一次函数拓展材料中国古时漏刻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漏刻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的计量就是一个例子.普通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是所需时间的一次函数,在古代,许多民族与地区使用水钟来计时,其中容器泄水的流量也是时间的一次函数.水钟在中国古代叫“漏刻”或“漏壶”.如图是一种原始漏刻的示意图:水从上面的贮水壶慢慢漏入下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中的浮子上竖直放置一根标尺(称为“漏箭”).假设漏水量是均匀的,受水壶中的浮子就会均匀升高,也就是说浮子升高的高度h与所经历的时间t成正比(h = kt(k为比例常数)利用这一关系,在漏箭上标上适当的刻度,就可以用来计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常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当然,古人注意到随着贮水壶中水的减少,漏水速度会变慢,因此就出现了设置多个贮水壶(所谓补偿壶)的多级型漏壶,使水逐级下漏,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如图为唐代制造的一种四级漏刻).另外,水流速度还受到四季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人设计漏刻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和计时的准确性.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造,整件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
日壶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月壶高58.5厘米、口径54.5厘术、底径53厘米,星壶高55.4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时间计量的n种形式
1、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2、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3、钟摆时钟机件的一部分,是根据单摆原理制成的,常用于调节时钟或其他机械的运动件。
4水漏古代的一种计时器。
盛水于铜壶,壶内置一刻有度数之箭,壶底有小孔,水下漏,视度数变化以计时。
《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挈壶氏”唐孔颖达疏:“壶,盛水器也。
世主挈壶水以为漏……刻,谓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记昼夜昏明之度数也。
”《新唐书·历志三上》:“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
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
总名曰轨漏。
”5、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6星位星位有3个含义:分别为“星宿在天上的地位”、“星辰在天体的位置”和“围棋术语,旧时认为星位决定人们的贫富尊卑。
汉王充《论衡·命义》:“﹝人﹞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赀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
”唐杨浚《赠李郎中》诗:“礼乐风流美,光华星位尊。
”《宋史·礼志六》:“至於兆风师於国城东北,兆雨师於国城西北,司中、司命於国城西北亥地,则是各从其星位而不以气类也。
”7天相天相:老天的保佑。
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天文学发展史期末论文题目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院系哲学与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姓名赵正波学号 114020310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宇宙之大,宇宙之奥妙,吸引着人类为之探索。
这一探索过程历经简单到复杂、愚昧到科学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天文仪器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天才的发明。
回首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领域,我们为之自豪。
让我们去遨游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长河,领略仪器的风采,感受仪器所带来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浑仪等,现在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们各自的结构和作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
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中国古代漏刻
中国古代漏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的计量就是一个例子.普通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是所需时间的一次函数,在古代,许多民族与地区使用水钟来计时,其中容器泄水的流量也是时间的一次函数.
水钟在中国古代叫“漏刻”或“漏壶”.如图是一种原始漏刻的示意图:水从上面的贮水壶慢慢漏入下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中的浮子上竖直放置一根标尺(称为“漏箭”).假设漏水量是均匀的,受水壶中的浮子就会均匀升高,也就是说浮子升高的高度h与所经历的时间t成正比:
h (k为比例常数)
kt
利用这一关系,在漏箭上标上适当的刻度,就可以用来计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常将一昼夜分为100刻).
当然,古人注意到随着贮水壶中水的减少,漏水速度会变慢,因此就出现了设置多个贮水壶(所谓补偿壶)的多级型漏壶,使水逐级下漏,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如图为唐代制造的一种四级漏刻).另外,水流速度还受到四季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人设计漏刻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和计时的准确性.。
古人的计时器——西汉铜漏
古人的计时器——西汉铜漏作者:苏海通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08期漏是中國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叫法甚多,以刻漏、漏刻、漏壶之称为最。
史载漏为黄帝所发明,《隋书·天文志》云:“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
”又梁代《漏刻经》谓:“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铜漏即铜制刻漏,目前所见铜漏实物年代最早的在西汉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考古出土的汉代刻漏已有10件,年代皆为西汉。
铜漏的考古发现1958年,陕西兴平东门约1公里外修建砖厂时发现一座西汉空心砖墓,墓中出土一件铜漏壶。
该铜漏器身为圆筒形,素面,下有三足,近底部有漏斗状流管。
盖口和提梁中央有正相对的长方形小孔各一,孔长1.75厘米,宽0.6厘米,提梁高6厘米。
在壶内出水口处有一紧贴在壶壁呈不规则圆、直径约4厘米的云母片,疑为控制漏水的装置残片。
196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对满城汉墓进行发掘,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铜漏,呈圆筒形,下有三足,流管残断但仍可观察到其漏斗状特征,盖口和提梁各有一正相对的方形小孔。
墓主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武帝的庶兄。
1976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沙丘内偶然发现一件西汉铜漏。
该器自铭“铜漏”,器身有三处铭文,器内底铸阳文“千章”,器表阴刻铭文“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造”,提梁的第二层梁阴刻“中阳铜漏”。
此铜漏被称为千章铜漏,壶身为圆筒形,重8.25千克。
底有三蹄形足,近壶底处斜下出约25°的流管。
盖上有双层梁,自盖顶至第一层梁距6.5厘米,自第一层梁至第二层梁距6.1厘米。
壶盖和两层梁的中央有上下相对应的三个长方形孔。
1977年,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地出土一件青铜筒形器,无足无盖,腹中部饰有2个对称的铜环。
距器底5厘米处有漏斗状流,长5.8厘米。
出土时器内满是泥土,并有朽木痕迹。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发掘者认为墓主可能为汉武帝之子昌邑哀王刘髆,即海昏侯刘贺之父。
拓展材料:中国古时漏刻
一次函数拓展资料中国古代漏刻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的计量就是一个例子.普通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是所需时间的一次函数,在古代,许多民族与地区使用水钟来计时,其中容器泄水的流量也是时间的一次函数.水钟在中国古代叫“漏刻”或“漏壶”.如图是一种原始漏刻的示意图:水从上面的贮水壶慢慢漏入下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中的浮子上竖直放置一根标尺(称为“漏箭”).假设漏水量是均匀的,受水壶中的浮子就会均匀升高,也就是说浮子升高的高度h与所经历的时间t成正比h=t为比例常数利用这一关系,在漏箭上标上适当的刻度,就可以用来计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常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当然,古人注意到随着贮水壶中水的减少,漏水速度会变慢,因此就出现了设置多个贮水壶(所谓补偿壶)的多级型漏壶,使水逐级下漏,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如图为唐代制造的一种四级漏刻).另外,水流速度还受到四季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人设计漏刻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和计时的准确性.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造,整件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
日壶高厘米、口径厘米、底径60厘米,月壶高厘米、口径厘术、底径53厘米,星壶高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水钟简介——精选推荐
水钟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据埃及朝官阿门内姆哈特的墓志铭记载,此人曾于公元前1500年前古代水钟后发明了水钟,一种“漏壶”。
容器内的水面随着水的流出而下降,据此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这类时钟对祭司特别有用,因为夜里他们需要了解时间,不致错过在神庙内举行宗教仪式和献技活动的既定时刻,现存最古老的水钟是阿孟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4世纪)统治时期的产物——1905年在凯尔奈克的阿蒙神庙发现了它的残片。
古代的时间度量我们往往乐于认为,过去的人都比较轻松,比较愉快,不象现在的人,那样非得强迫自己查看钟表,视时间为金钱。
然而,精度不一的各类钟表至少已在人世间存在了4000年。
埃及人是最早进行此类尝试的民族,他们制作过星钟图,用它来查看哪颗星星已经升起,然后计算夜间的时刻。
后来,他们造出了为白天计时的影钟,随着日出合日落,一条横杆的影子逐渐越过一串记号。
法老塞提一世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统治埃及,在他的陵墓中就曾发现一套制造影钟的器械。
日晷就是以这种简单的影钟为原形制作的。
罗马人对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日咎加以改进,甚至制造过便携式旅行用钟。
水钟传入中国水钟是整个古代世界报时的标准方式,它于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
水钟曾在雅典等城市水钟示意图成为一道常见的景观,如今在这些城市中已发现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钟”的遗迹。
这种钟的运行由一块浮标控制,当水从底部的一个小出口慢慢流出时,浮标也一点点地下沉。
浮标大概与一根圆杆相连接。
圆杆在下沉时使指示柄随之移动。
通向水井的台阶的磨损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给蓄水池倒满水。
中国古代十大计时器介绍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计时器介绍资料
1. 铜壶:也称为漏刻,是以漏壶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时刻的计时器。
最早的漏壶是沉箭漏,随后发展为四级漏壶,增加了加水漏壶的方法,使计时更加精确。
2. 圭表:由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和测日影的竿子或石柱组成,用于观测太阳射影来定时刻的仪器。
3. 辊弹:唐代僧人文诰发明的计时器,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在宽高各三尺的屏风上装贴一根七尺五寸长的竹管,竹管分为四段做成“之”字形,管顶是一朵铜制的莲花。
4. 浑天仪: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模拟天体运动,是中国古代的浑天说。
5. 水运仪象台:利用水力驱动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于一体。
6. 日晷:利用太阳射影方向测定时间的仪器,也称“日规”,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7. 刻漏:利用滴水和刻度显示时间的计时器,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泄水型漏刻中,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
8. 沙漏:采用流沙代替水流转动的计时仪器。
9. 节气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仪器,通常又称日晷或阳晷。
10. 香篆:一种以篆香制成计时器,通过燃烧篆香的不同长度或数量来显示时间的计时器。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十大计时器介绍资料,这些计时器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
是中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它是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在一起,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便上面的壶装满水后,利用水向下均衡滴流的方法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一直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有刻度。
漏壶就是根据水位高低使浮标升降,观测壶中刻箭刻度来计算时间的昼夜计时器。
漏壶可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有变化,因而计时难免有误差。
但它可以晴天时用日晷校正。
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
漏是古代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含义就是现在“钟”。
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漏壶里的水滴完了。
表示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完,夜已深了。
结构: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第二层称月壶,第三层称星壶,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
工作原理: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
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穿堂风1.即过堂风。
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2.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
风向一般为有阳光一侧至背阴处一侧,风速根据两侧温度差决定,温差越大,风速越大,以春、秋季居多。
非洲草原犬鼠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生物学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他们猜想:草原犬鼠把其中的一个的洞口堆成土包状,是为了建一处视野开阔的了望台,但是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它又为什么不在两个洞口都堆上土包呢?那样不是有两个了望台了吗?物理学家观察后发现,实际上正是由于两个洞口形状不同,才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犬鼠的洞穴,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古时漏刻
古代人如何计时: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估计时间,他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表”,时间不停地前进着,“表”的影子从早到晚不停地移动着,由此人们可以了解时间。
随后,古人又创造了“圭表”、“日晷”等,但是这些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
《周礼》记有“挈壶氏”,专司其职。
古代计时的铜漏壶(图)中国网 时间: 2007-12-07 发表评论>>徐振铎插图人的生活,一切都和时间紧密相连,因此,不能没有时间概念。
想要确定各种事物发生、发展所对应的时间,就必须有计时的器具。
铜漏壶就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它不仅出现的年代早,而且应用广泛。
漏水壶的关键在于“漏”。
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至于发明漏水壶计时器的年代,目前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陕西等地出土有汉代的沉箭式铜漏壶。
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
漏刻的历史
漏刻的历史
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最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3件,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现。
比较完整的传世漏刻有两件,均为受水型。
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制造的。
古计时器。
即漏壶。
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
《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
”《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 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
沙漏计时器
针龙科普121.沙漏计时器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
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分钟。
西方发现最早的沙漏大约在公元1100年,比我国的沙漏出现要晚。
我国的沙漏也是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沙漏的制造原理与漏刻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时间来计量时间。
这种釆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的缘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
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
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
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
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
这种沙漏脱离了辅助的天文仪器,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
由于无水压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确。
影响时间沙漏的因素包括:填充物的多少、玻璃球内壁的曲线形状(沙漏正置和倒置的计时长度有细微差别)、颈部管道的宽度、填充物的类型和质量。
最早的沙漏曾经使用墓穴大理石研磨粉、铁屑和蛋壳粉。
而现代的沙漏一般使用人工制作的玻璃珠。
根据德国沙漏制造商KOCH的说明文档,30分钟沙漏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分钟以内,1小时沙漏的误差在5分钟左右。
注意:它并不是可以与现代计时仪器的精度相比拟的计时仪器。
沙漏据说是亚历山大于三世纪发明的,在那里他们有时随身携带,就像今天人们携带的手表。
据推测,它在12世纪,与指南针的出现同时,作为夜间晚海上航行的仪器被发明(白天,水手们可以根据太阳的高度122《针龙与洌试枝*》2019*第46杀.第1期来估算时间)。
中国古代计时器
中国古代计时器1圭表2刻漏3篆香计时器4沙漏5浑天仪圭表提高了计时精度。
漏刻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
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
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
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篆香计时器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据宣州石刻记载:“(宋代)熙宁癸丑岁,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
”故又称百刻香。
它将一昼史料记载沙漏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
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
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新仪象法要》所载"天衡"图未绘出枢轮和装在枢轮上的受水壶,而书中的文字描述又仅寥寥数语:"枢轮直径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辐双植于一毂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
每洪夹持受水壶一,总三十六壶,每壶长一尺,阔五寸,深四寸。
于壶侧置铁拨牙以拨天衡关舌。
"因此对受水壶的结构,特别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测,其中有一种方案采用了可倾式受水壶。
当枢轮圆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壶积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时,左天锁挡住枢轮的一个轮辐,使枢轮不能转动。
当积水到达一定的重量时,枢权(重锤)不足以平衡受水壶重力时,受水壶围绕转轴向下倾转。
装在壶侧的铁拨牙压迫格叉和关舌下降,关舌通过天条带动杠杆,使天关和左天锁上提,枢轮得以转动。
漏刻 漏刻
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选自《洪恩在线》。
古代计时漏壶原理
古代计时漏壶原理
1. 你知道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吗?就像水慢慢流淌一样,漏壶也是通过水的滴落来计时的呀!比如说,在古代人们用漏壶来计算一场祭祀活动的时间呢。
2. 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很神奇哦!不就像我们看着沙漏一点点漏下,感受时间流逝一样嘛!就好比古人用漏壶来确定他们出门赶集的时长。
3. 哎呀,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可有意思啦!这不就跟我们现在看着时钟指针转动一样嘛!想想看,古代官员们是不是用漏壶来把握上朝的时间呀!
4. 嘿,你晓得古代计时漏壶原理不?那简直就是利用水的节奏来掌控时间呀!就像战场上将军用漏壶来计算进攻的时机一样。
5. 古代计时漏壶原理,你不好奇吗?不就如同我们数着心跳感受时间嘛!好比工匠们用漏壶来确定制作一件精美物品所花费的时间。
6. 哇塞,古代计时漏壶原理超有趣的呀!不就是让水有规律地流逝来标记时间嘛!就好像学子们用漏壶来安排读书的时间安排。
7. 嘿呀,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可太特别啦!不就类似我们跟着音乐节拍感受时间嘛!比如商人用漏壶来控制交易的时长。
8. 你难道不想了解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吗?这就像是看着雨滴落下计算时间一样呀!就好比渔夫用漏壶来决定出海捕鱼的时间点。
9. 哎呀呀,古代计时漏壶原理真的很奇妙呢!不就跟我们跟着太阳的轨迹感受一天的流逝一样嘛!仿佛农民用漏壶来安排劳作的时间段。
10. 哼,古代计时漏壶原理可别小瞧呀!不就是借助水的流动来衡量时间嘛!就像舞者用漏壶来把握一场舞蹈表演的时长。
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什么的工具
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什么的工具在人类刚开始的时代,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的工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智慧就开始体现,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
史前人类通过在棍子和骨头上刻记号来记录时间。
这是人类最早的使用;土圭(tǔ guī)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计时工具-土圭日晷“ ”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计时工具-日晷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计时工具-铜壶滴漏沙漏沙漏也被称为沙钟,其制作原理与失踪雕刻相同。
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时间来测量时间。
这种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为我国北方冬季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
计时工具-沙漏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
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
浑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天球外围---地平圈,以象征地。
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
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
通常认为浑象最初是由西汉耿寿昌创制。
东汉张衡的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演示部分。
以后,天文学家还多次制造过浑象,并且和水力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运动同步的效果。
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瓒,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浑象和自动极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计时工具-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创立。
千章铜漏的原理
千章铜漏是一种古代计时器,主要用于西汉时期。
其原理主要基于重力滴漏法,通过水滴的稳定滴落来测量时间。
以下是千章铜漏的工作原理详细解析:
1. 结构:千章铜漏由铜壶、铜柱、壶盖、梁、足等部分组成。
壶身外部刻有“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造”等字样。
壶底端突出一个出水嘴,盖与梁的中央有正相对应的长方形插尺孔各一个。
2. 开启:使用时,首先将漏壶中的锥形铜柱抽出,并放在漏壶的内部朝下,再将壶盖放在漏壶上,即可将漏壶开启。
3. 计时:千章铜漏通过壶底的水嘴控制水的滴落速度。
水从水嘴滴落,同时通过梁上的插尺孔观察水滴的数量。
根据水滴的速度和插尺孔的距离,可以计算出时间的流逝。
一般来说,千章铜漏可以根据需要测量一天内的时刻,精确到时、刻(古代时间单位,一时辰等于四刻)。
4. 调整:为了确保计时的准确性,千章铜漏在设计时考虑了壶中水量、水滴速度等因素。
通过调整水嘴的大小、壶身高度以及梁上插尺孔的位置,可以使水滴的滴落速度保持稳定,从而提高计时的精确度。
5. 关闭:在使用完毕后,将锥形铜柱重新插入壶中,使水止滴,即可关闭千章铜漏。
漏壶计时原理
漏壶计时原理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
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
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铜壶漏滴中的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处的水一滴一滴流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因此铜壶滴漏的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
漏壶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日晷谁发明的
日晷谁发明的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 ,后来发展为“圭表”。
“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
“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
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
圭表、日晷、漏壶等,在我国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纪初,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水力浑天仪上,就有机械转动的计时部分(详载《晋书·天文志》)每天规律地回转一周,以后汉末陆绩,吴国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时宋国的钱乐之,隋初的耿询都先后制造过带有计时装置的浑天仪。
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张遂、梁令瓒等制造的水力浑天仪,宋人张思训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创制的水力浑天仪上计时部分都有所发展:宋哲宗元家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制造了水运仪象台。
整座机构共有150多种机械零件,使浑仪、浑象和计时仪器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在计时器部分已有擒纵机构,相当近代机械钟表上的擒纵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钟表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十三世纪后出现了脱离天文仪器的机械计时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大明殿灯漏,其计时部分初步脱离了天文仪器(详见《元史·天文志》)。
到了十四世纪,明初的詹希元运用齿轮系转动制作的沙漏,才成为完全脱离天文仪、独立计时的机械转动的计时器。
变为十二时辰。
近代西方机械钟表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送给明代万历皇帝两架自鸣钟,对我国开始制造机械钟有着一定的影响,据说利玛窦为了符合中国的计时习惯,把欧洲的24小时改为12时辰,把*** 数字改为中国数字,还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为一百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漏壶
元计时仪器
古代天文仪器-漏刻
中国古代以漏壶为计时工具。
ɡuǐ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 的一种计时仪器。
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小 主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新城区湖光小级数学(下册)
小 马 不 停 蹄 ,
日 夜 不 休 息 ,
滴 答 滴 答 响 ,
催 人 早 早 起 。
6 00
9 00
11 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5分 11 10 45分 9 8 7
60分
5分
1 2 3 4 20分 10分
12
6
5
分针走一小格,时间经过 1 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间经过 60分。
6
5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
1时
60分
小朋友每天在学校6(小时) 分钟) 读一篇课文要用3( 穿一件衣服用2(分钟 )
一节课是( 40 )分钟, 课间休息( 10 )分钟,
再加上( 10 )分钟是1小时。
1,
时针从12起走到1,要走(1)小时;
从12起走到7,要走( 7 )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1,要走( 5 )分钟; 从12起走到7,要走(35)分钟。 二、小结: 1、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走了几小时。 时针从12走到几,就是走了几小时。 2、分针走了几小格, 就是几分钟。
12时
4 时
时针走了 几 大格 是 几 小时。
时针从(12 )走到(4),走了(4 )大格, 经过了( 4)小时。
时针从( 1 )走到( 7),走了( 6)大格, 经过了(6)小时。
时针从( 12)走到( 12),走了(12)大格, 经过了(12)小时。
11 10 9 8 7
12
1 2 3 4